1、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哲学,又称之为先验哲学,或者说叫做哥白尼式的革命。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一种认知是否客观和必然,不取决于认识是否符合对象,而在于我们有关对象的认识是否遵循了我们在纯粹知性概念中所具有的内在、先天的思维法则。

也就是说,感知系统的内在格律是先于感知过程而发生的。所以必须对纯粹理性进行批判。

前面我们说过,定在,也就是有限的存在者,也就是有限的感知者,他的感知是被先天所规定好的。能知规定著所知,要了解所知,必须反过头来看能知是怎么样的。

他说,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不是对某本书或某个哲学体系进行批判,而是对于一般理性能力进行批判。其中包含两点

1、展现出理性所具有的一切独立于经验的先天知识和作为认识基础的先天逻辑。

2、借此论证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

那么,康德所说的先天(a priori)是什么意思呢?他有四层含义,

1、先于对对象的认识。

2、在对对象直观之前,已经具备纯粹直观的形式。

3、来源于纯粹理性本身,因而是独立于经验

4、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

而他的核心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

2、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首先,我们来讲,什么叫做分析判断?

分析判断有三个特点,

1、谓词内容已经包含在主词之中,不增加知识

2、都属于先天判断,故而无需借助经验,只需要对主词内容进行演绎即可。

3、一切分析判断仅仅依据于矛盾律就可以进行,对他的否定必然陷于矛盾。

举个例子,比如说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

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中,单身汉和没有结婚的男人是等价的,这句话是一句废话。但是这句废话之中,后面的部分是从单身汉这个概念中直接分析出来的。只要有了单身汉这个概念,那么就可以直接分析出谓词来。

并且,我们也不能说,单身汉不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这句话就自相矛盾了。

另一个是综合判断,他有一个核心特征,就是能够拓展知识,谓词包含出超出主词所蕴含的内容。

比如,花是红的。

那么,凭什么说花是红的?花也可以不是红的。也就是红这个内容,不能从花中直接分析出来,需要你依靠经验才能获取。因此具备拓展性。

很显然,这两个判断,实际上一个指向的就是唯理论,一个就是经验论。

那么,分析判断必然是先天的,不存在后天分析判断,那么就自相矛盾了。而综合判断,则有先天和后天。

后天综合判断,就是经验性判断,通过经验获得大量的信息。例如花可以是任何颜色,通过经验,可以添加大量的内容。

那么根据排列组合,综合判断、分析判断、先天、后天,可以有四种可能性,

那么,剩下来就是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那么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呢?

先天综合判断是来自于纯粹理性和纯粹知性,独立于经验。先天综合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都可以拓展新知,不过,综合判断不能仅仅依靠不矛盾律。

而是要依靠另一种逻辑,那就是先验逻辑。

比如说,一切发生的事物都有原因。这是一个先天综合判断。

我们来看,一切发生的事物,都有原因,这句话如何能成立呢?休谟就认为,原因只是习惯性联想,所以可见,一切发生的事物不能分析出原因来,他是一个综合判断。那么他是不是一个纯粹的经验性判断呢?

康德认为不是的,因为我们的知性要把原因和一切事物联合起来,并且要肯定这种联合是必然的。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两个东西联合起来,他的机制是如何发生的,这就是康德要解决的问题。在休谟那里,休谟认为,联合起来那个东西,就是心理的习惯性联想,而康德要证明,这个东西,不是经验性的,而是先天普遍的。

康德认为,所有的知识都要以这种先天知识类型作为他们的基础,构成他们的原理体系。其中,最为重要就是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

这三者都是先天综合判断,所有知识,其基础都是先天综合判断。

那么,这种研究主体先天认识形式的理论,就是所谓的先验哲学。

由此,我们得到了三个概念,先天、先验和超验。

超验最容易理解,就是超出先天认识形式之外的,比如上帝,理念等等。

先天和先验,这两个概念就不容易区分,那么我们可以把先验的特点归结如下,

1、先验是指我们认识活动上所具有的能力

2、先验是我们认识对象的认识方式

3、先验是作为经验的前提、根据的东西

4、知识的先天运用和先天知识的可能性

先验指的是,独立于经验,却使得经验能够成立的条件性。那么他和先天有什么区别呢?

先验的核心要旨在于,他要让经验成立,他是经验成立的先天条件。而先天不一定是经验的成立的条件。

那么,先验必然是先天的,但是先天不一定是先验的。比如说1+1=2,他无需去数一个东西和另一个东西,就可以知道这个等式是成立的,并且是必然成立的。再比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两个直角。也不要拿一个量角器去量,也可以知道。

而先验是探讨,你凭什么说,1+1=2是成立的,所以先验是对先天的再反思。

再比如,假如我面前有一台电脑,电脑由四部分构成,代码、软体、网路,操作系统。

如果我们把网路想像为后天经验,因为只有连网,我们才能获取大量信息。那么,软体是先天知识,因为无需通网,软体也是能够运行的(当然你有了一个浏览器,没有网路,也不能上网,预示著没有经验,无法形成知识)。操作系统就是先验,因为软体得以成立需要有一个操作系统,并且操作系统也是软体,只不过他是让软体得以成立的软体。最终把这些全面还原到最小单位,就是代码。但是操作者并不知道,代码才是真正的推手,那就是超验。

反正,经验只有借助这套先验原则才有可能成立,才能获得他们的普遍性和有效性。

那么,关于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立,他有三个问题,

1、纯粹数学如何可能?

2、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3、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3、先验感性论

那么,要研究人类的认识问题,首先要知道,人类有两种能力,就是感性和知性。

感性是接受性的,是直观。知性是统一性的,是概念。

先验感性论,就是探讨人类的感性能力是否有先天的形式,也就是存在不存在先天的直观形式。同时回答,纯粹数学如何成为可能。

感性,是人类的某种内在的能力,他发生作用的方式,是接受外在的刺激,并且提供直观。直观是一种与对象直接的、不需要中介的关联方式,而这种能力发生作用的结果,就是感觉。

这种被动性、接受性的能力,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背后还有某种主动性的,先天性的形式在起作用。

当,对象以某种方式刺激内需,直观才会发生。所以人类的知识的形成,是需要对象和内心固有的某种形式结合而成的。并不是所有外物都能进入内心,只有能够符合固有的某种形式的那部分外物才能进入内心,成为真正能够刺激内心的对象。

对象刺激内心感官后获得的直观,是经验性直观。而那个用来接收刺激,使刺激得以成立,是纯粹直观。

而研究感性的一切先天原则的科学,称之为先验感性论,而与之相对的研究知性的先天原则是先验逻辑。

所以,要研究纯粹直观,就必须把知性和经验性直观统统排除掉,留下来一个纯粹形式,这种纯粹形式,或纯直观,就是空间和时间。

4、空间和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阐明

什么是空间?什么是时间?

康德认为,

在这个研究过程里,我们将会发现感性直观有两种纯形式,它们是先天知识的原则,这两个纯形式就是空间与时间。

空间不是一个从外部经验得来的经验概念。因为为著使某些感觉与在我以外的某些东西(也就是,与不同于我所在的空间另一空间里的某些东西)发生关系,以及同样地为著能把那些感觉表象为互相在外、互相靠近,从而不只是彼此不同,并且是彼此在不同的地方,这样就一定要以空间观念作为前提。所以,空间观念不能从外部现象的关系里根据经验获得。正相反,这外部经验本身只是通过我们所设想的空间观念才有可能。时间不是从任何经验得来的经验概念。因为如果时间观念不是作为一种前提先天地成为同时或继续的基础,那么同时或继续就不会进入我们的知觉里来。只有在时间这个前提之下,我们才能表象许多东西在同一时间存在(同时地)或在不同时间存在(继续地)。

换言之,时空是人类的主观直观纯粹形式。空间是我们外感官的形式,他能使得我们感知所有外部现象的先天的直观的条件。

时间,则是我们内感官的形式,让我们感知所有内心状态的先天的,直观的条件。我们能够通过时间,来获得内心状态的经验。

那么,时空为什么是主观的、先天的、纯粹的形式呢?对于这套论证,就是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阐明。

形而上学阐明,就是要显示时空的先天性和直观性。先验阐明,就是要阐明概念的原则性,也就是从这条原则出发,可以看出其他先天综合知识的可能性。

那么,空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分成四部分

1、空间不是外来的经验性概念。因为当我们把外部事物表现为不同的位置关系之时,已经有空间表象的存在作为前提。

2、尽管我们可以想像出空间内不存在的任何事物,但是无法想像空间本身不存在。

3、我们无法设想许多个空间,空间在本质上是唯一的。空间是整体的,统一的。空间是这些经验性直观的基础和前提。

4、空间是一个无限的给予量。任何概念是有限的,无法包含无数数量的表象,但是空间是可以的。

前两个说明,空间在我们经验以前(逻辑之前),就早已被规定好了,故而是先天的。而后两个说明,他是一个纯直观,所以空间是先天直观。

而另一个是先验阐明,也就是阐明这个原则对于一门知识有著莫大关系。这就是几何学。

空间表象是几何学得以成立的基础,几何学是先天综合的科学,

1、几何学在本源上是直观的,不是分析的。例如两点之间距离最短,无法通过分析两点之间而得到。距离最短是综合的,而借助就是直观。

2、这种直观是先天的,是纯粹直观。

那么空间怎么会存在于主体之内呢?康德认为,空间是作为主体所固有的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就是空间表象。

那么,同理可证,时间也是如此。

在形而上学阐明中,时间具备四个特点,

1、时间不是外在经验的经验性的概念。即使我们不知道同时性这样的概念,我们仍能有同时性的感觉。

2、时间是一切直观的基础。我们可以设想在时间内排除一切现象,但是无法想像取消时间本身。

3、时间是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时间处于感性的界限内。时间是唯一的,统一的。故而是直观的。

4、时间是无限的。那个唯一的时间是无限的,不同时间的量度是通过无限的时间的限定的得到的。

在先验阐明那里,康德要说明,某个先天综合知识能够成立,

1、时间是建立在先天必然的基础上,因此是普遍必然的

2、变化和运动概念只能通过作为先天直观形式的时间表象才能可能。

比如说,某物在某地存在,又在同一处不存在。那么,这句话如果没有时间的进入,这句话就成为自相矛盾的话。只有在时间的流逝之中,才能成立。

所以时间是一切直观的以在我们心中产生的主观条件,是感性的先天直观的纯粹形式。

并且,在时间和空间之中,康德认为,时间要优于空间,处于优先的地位。

因为空间只能限制外部现象,而时间则不然。因为即使是外部现象,也要最终被纳入内部来规定,最终只能属于内部状态。所以无论外部还是内部现象,都要隶属于时间内直观。

时间是代数得以成立的根源,比如说1+1=2。在时间内,先有一个1,再有一个1,最终成为2。

5、先验观念论和经验实在论

时空的先天直观性质,解决了纯粹数学如何成为可能。

尽管通过时空,我们感知到感性对象,但是并非全部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对象。只有符合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的事物,和时空契合的事物,才能被感知。

但是这类能够被我们感知的对象,只是现象,而不是物自体。

所谓现象,就是因为符合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而得以对象化了的事物。而物自体,是和主观形式完全无关,纯粹的客体。

对于物自体,我们完全无知。

那么,我们举个一个例子,比如说,软体得以成立的原因,是因为后面的代码。比如,电脑里的图片,实际上是由后面的代码决定的,假设代码是不可知的,那么代码就是物自体。他是现象界得以成立的根源。

要理解,物自体,必须把前面我们所说的「知」和「在」的关系看明白。

那么,物自体的出现,是有两个目的,

1、驳斥唯理论哲学。唯理论哲学,认为可以通过理性达到物自体的独断论。

2、驳斥经验论哲学。经验论哲学,在休谟那里走入了怀疑论,由于有先验形式,所以并不是纯粹经验的,具备有效性。

所以,时空具备先验的观念论,他使得我们止步于物自体。时空也划定了现象界和物自体,在现象界之中,具备客观性和有效性,这就是经验的实在性。

所以,先验的观念性和经验的实在性,必须两者兼顾,否则缺一,则知识无法建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