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陕西榆林人,年幼时被张献忠收为义子,勇猛善战,为张献忠立下汗马功劳。张献忠败亡以后,又效忠南明,成为南明后期极其重要的军事统帅。

顺治九年,即1652年,是李定国大放异彩的一年,七月四日,李定国包围桂林,定南王孔有德穷途末路,阖家自焚而死。 十一月,李定国又在湖南衡阳击毙敬谨亲王尼堪。

桂林、衡州之战,是明末清初历次战争中,难得的大胜,以至于黄宗羲评价说,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自万历戊午(1618年)以来所未有也。」不过,南明之所以不能像历史上的东晋南宋一样,力挽狂澜划江而治,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内部始终四分五裂,各自为战:小算盘打的太多。

换句话说,李定国能从一名推翻明王朝的掘墓者,转变成为忠心耿耿的维护者,其他人却不一定能做得到。

一、孙可望的嫉贤妒能

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等三人都是张献忠部下,彼此并无根本意义上的高下之别。然而永历政权的虚弱,使得孙可望产生了野心,他先是强行索封秦王,营造自己高于其他三人的氛围。

继而又在1651年二月,自称「国主」,篡位之心溢于言表。

此后,他不是全力打败清军,而是把心思用在自己人身上,尤其是重点打击一心效忠永历的李定国。

当李定国取得桂林大捷的时候,克服广西全省的时候。他担心其军功太盛威胁自己的地位,不顾抗清实际情况,坚持调李定国北上湖南,导致之前恢复的桂林等地再次陷落。

当李定国布置衡阳战役的时候,孙可望密令部将冯双礼、马进忠等人退师,失去了全歼尼堪所率清军,大量消灭满清有生力量的大好时机。

随后,孙可望又密谋设计杀害李定国,被李定国发现后,后者率军放弃湖南永州,撤入广西。从而丧失了「两蹶名王」之后广西、湖南的大好局势。

二、郑成功的虚与委蛇

郑成功及其军队是明末重要的抗清力量,长期控制东南福建沿海一带,李定国所拥戴的南明永历政权历经逃亡后,以云南、贵州为抗清基地。由于地理位置相隔遥远,南明后期这两支重要的抗清力量被满清从中隔开,只能遥相呼应。

要想推翻满清,李定国必须联合郑成功,而联合的最佳办法就是打通联系通道,双方汇合,形成一股打击敌人,在稳固战略后方的前提下,重夺大江以南,继而向北徐图恢复。

这个通道就是李成栋败亡之后,沦陷于满清之手的广东。

为此,李定国从1653年就开始积极策划恢复广东之役,作战计划依赖三方面力量:李定国、广东本地抗清武装、郑成功。

可以说,这是南明能否中兴的关键之役,然而,无论是1653年的肇庆之役,还是1654年的新会之役,郑成功始终并没有真心配合李定国。第一次肇庆之役的时候,郑成功正忙著和清朝进行似真似假的谈判,至于第二次广东之战期间,他派出的军队出发迟缓,前后拖了三个多月,才于十二月十五日抵达距离广州四百余里佛堂门停泊。

而此时,因为没有后顾之忧,清军已经放手集中全部力量于两次击败李定国军。

经历两次失败后,李定国被迫撤军广西,至此以后,再无机会进攻广东。

南明中兴也彻底失去可能性。

1657年,孙可望还悍然发动内战,失败后又投奔满清,出卖南明全部山川图形、军事机密等,加速了永历朝廷的败亡。

可以说,在南明后期的抗清斗争中,孙可望、李定国、郑成功是南明能否中兴的关键三人。但在这三人当中,孙可望既有不臣之心,又嫉贤妒能,而郑成功私心太重,始终把经营闽海一带利益看得太重。

只有李定国一人,始终从抗清大局出发,一方面忍辱负重争取孙可望,一方面又真心盼望郑成功与自己配合作战,然而李定国的一腔报国之心完全付诸东流,南明也就在这无穷无尽的内讧中,被满清各个击破,最终彻底败亡。


李定国自己和满清的对抗中,在广西,战败定南王孔有德,孔有德战死,后面清廷派亲王尼湛再战李定国,尼湛兵败,自杀身亡,在南明时期,只有李定国和台湾能稍微对抗清廷,甚至台湾明郑偏安一隅,还比不上李定国,若不是孙可望的叛变,李定国没那么快郁郁而终


李定国军势鼎盛时期打得孔有德兵败自焚,阵斩建奴亲王尼勘,后来如果不是叛徒出卖几乎全歼吴三桂!然而孙可望兵变不成功就投降建奴,把晋王这边南明永历小朝廷的兵力部署全部告诉了建奴!再加上朝廷里一帮儒家文官勾引斗角,晋王也无力回天!


大明论人才是满清的几倍几十倍,但是在大明的环境里,这些人才死在内斗里的概率远高于死在战场上,死在同僚的坑里,多于死在对手的计谋里。


上下不一心,各打各的算盘,能打赢才怪。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