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信息量很大,实际包含了三个故事,一是刘伯温上黄山光明顶求得道家奇书《六甲天书》;二是刘伯温预言元朝必亡并隐居;三是朱元璋礼聘刘伯温出山辅佐。

刘伯温与《六甲天书》

刘伯温是浙江省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他出生在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传说中,刘伯温都是一个神奇的人物,尽管正史上的成就不如诸葛亮,但他在民间的知名度和诸葛亮不相上下,威望极高。

刘伯温从小就很聪明,少年时很爱读书,他自幼博览群书,而且读书很杂,诸子百家,无一不窥。他不仅博通经史,还广泛涉猎,对天文地理、兵法数术等这类被儒家认为是「杂学」的知识有极为浓厚的兴趣,不惜时间,潜心钻研。

刘伯温在20岁时开始四处游学,有一次刘伯温前去朱熹故里徽州游学,听说歙县的覆船山内藏著一本《六甲天书》,这部《六甲天书》原名《上清六甲祈祷秘法》,乃道家经典之术,可役使鬼神,祈请六甲天神下界助法,故又名《六甲天书》。

刘伯温到达覆船山(如今的大光明顶景区)后,几经寻找,在主峰搁船尖的一处隐秘山洞发现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元末明初民间宗教,又名拜火教)社会,还找到了著名的《六甲天书》,并跟明教圣者虚心学习,深入掌握了丰富的象纬预言、奇门斗数知识,回到家乡后迅速成名,时人比之能掐会算,算无遗策的诸葛亮。

刘伯温预测元朝必亡

后来刘伯温考取了进士,为元朝廷效力,他很快发现朝廷腐败和官场黑暗,统治者昏庸愚昧,官员们贪污腐化,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天生正直的刘伯温多次多次上书弹劾贪官污吏,向朝廷提出建议,却都没有被接纳,反而屡遭排挤,先后三次被迫辞职,又三次出山入仕,希望能尽自己所能,挽救黎民百姓。

对元朝失望之极的刘伯温决定再不出山,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浙江青田隐居不出。

1346年,在隐居期间,刘伯温撰写了著名寓言《卖柑者言》,讲的是他购买柑橘的经历,这个语言也是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渊源。在这篇语言中,刘伯温结合自己买柑橘的经历,以及对元朝社会现状的分析,通过「卖柑者」之口,发出了以下感慨:

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这篇《卖柑者言》的寓言,实际上就是对元朝统治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现状的批判,也明确预测了远超必将灭亡的命运,这一年,刘伯温35岁。

刘伯温出山辅佐朱元璋

在隐居期间,刘伯温一直关注著天下大势,全国各地起义军蜂起,掀起巨大的反元浪潮,红巾军、明玉珍、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群雄割据,一切都在他的眼中,而他也从来没有放弃建功立业,一展胸中所学,实现伟大抱负的意愿。

1360年,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朱元璋亟需补充优秀人才,他听说浙江处州一带卧虎藏龙,人杰地灵,便派人到处州礼聘刘伯温、宋濂、叶琛、章溢四人辅佐自己。

宋濂、叶琛、章溢等人当场便答应了使者的请求,投靠了朱元璋门下。

刘伯温却婉拒了使者的邀请,他想要考察一下朱元璋的诚意。

朱元璋早就听闻刘伯温大名,他没有灰心,接二连三派刘伯温出山,并且专门写诗邀请,刘伯温感受到了朱元璋的诚意,终于认为朱元璋就是自己的明主,终于决定出山。

这一年,刘伯温已经49岁,年仅半百。

好饭不嫌晚,刘伯温出山之后,尽心辅佐朱元璋,为朱元璋「建立大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他的功劳在开国功臣中只被封了伯爵,并且最后死因成谜,据说和朱元璋脱不了干系,也引起后人为之惋惜。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刘伯温的行为,并不是个例。而是一个新旧政权交替之中,知识分子的一个自我发展过程中。对于很多知识分子来说,少时读书,中年为官,力求挽救社稷,救扶百姓,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后,发现旧的政权已然不可行将就木,因而顺应天下大势,效忠最有潜力的新势力。

刘伯温为何49才出山?因为这时冲劲散去,知道自己不可能匡扶元朝政权,而为了尽快安定天下,也为了自己、家人的荣华,所以才做了这个选择。

刘伯温,也就是刘基。在民间传说中,刘基可是继诸葛亮、袁天罡、李淳风之后的又一个神奇人物。传说中刘伯温有种种神奇的故事,在行军打仗上,他会一些奇异的兵法,在政治上,他有深刻的见解。当然最让人难忘的,是他算命的本事,不但算到自己的安危祸福,从而把自己置身霍乱之外,还对于其他一些同僚,也做出过预警。

刘基的天分从小就被人看出来了。他生在一个叫南田的地方,在我国道家的说法中,这里是诸多洞天福地中排名第一的地方,生在这里的人,天生就聪明。而刘基确实很聪明,而且还很好学。其他同窗要学很久的春秋古籍,他很快就学完,并且其他的同学只是能读、背,他却能从中看出道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此能力,让教他的先生都觉得神奇。

刘基学成之后,就开始在全国各地游历,以此来增长自己的见识,到了20岁的时候,他去了安徽一带。后来他听说覆船山一带传有奇书,就亲自去了那里探访。结果在那里发现了明教人士,后来不但找了那本奇书,而且还在里面见到了明教的许多智能之士,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后来凭借这段经历,他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再度回家后,便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现世孔明。

在他23岁的时候,他一举考中了进士,原本可以直接上任,但是时局混乱,他只好在家度日,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三年。后来他两度为官,第一次做了县官,负责处理一些治下的事物。他对于这个工作非常认真,而且胆子很大,敢于对案件追著彻查,于是很多本地强族都受到了惩戒。后来这些人怕他继续追查,居然暗中打点上下,诬陷于他,幸亏长官对他的人品非常相信,这才免祸。不过因为这事,他也主动辞官,又在家赋闲很久。后来他虽然再度被启用,却因为自己参了御史一本,受到诸多指责,只好再次辞官。就在辞官后不久,在他35岁的时候,他写了一篇《卖桔者言》,以此语言大元即将灭亡,20年后,元朝果然彻底被灭亡。

41岁的时候,徐寿辉攻占了他定居的杭州,他回到老家后受到元廷召唤,去招安附近的匪徒,他拒不受命,结果朝廷还斥责他,于是他索性再度辞官,一直到49岁的时候,朱元璋召他去南京赴任。

此时漂泊大半生的他,已经认清了大元覆灭的趋势,虽说朱元璋是个农民出身,但是看他这些年的行事,应该是个成事的人物,所以他最终选择了加入明军,做了朱元璋的军师。


诸葛亮高卧隆中以待刘备一个道理,良臣择主而侍,从而成就自身。


才高八斗从来和功成名就不能同等对待,过程中每一次选择都能决定后事的结果,而姜太公、诸葛亮、刘伯温等千古大贤都做到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