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就有失偏颇了,其实历史上不少盛世明君,都是开疆拓土之观念的,并且也有很多实质性的行动。

除了题主所说的几位帝王外,还有不少皇帝对中华都有开疆拓土之功。

比如汉武帝之后的中兴之主汉宣帝,他继位后励精图治,使得因汉武帝的穷兵黩武而损耗严重的西汉国力得以恢复。在恢复国力后,汉宣帝也开始进一步开疆拓土。

虽然,汉武帝通西域是没错,但真正将西域纳入汉朝统治的皇帝却是汉宣帝。他通过建立西域都护府,实现了汉朝对广袤的西域地区的管辖。

此外,汉宣帝也在汉武帝对匈奴的军事胜利基础上,进一步分化瓦解匈奴。最终,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赴长安,向大汉称臣。所以,在开疆拓土方面,汉宣帝也是颇有作为的。

又如唐高宗李治,他因为夹在唐太宗和武则天之间,因此往往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但其实他也是一位积极开疆拓土的皇帝。

因为,大唐王朝疆域极盛之时,恰恰就在这位默默无闻的唐高宗在位时期。

在唐高宗龙朔年间,经过李治的东征西讨,唐朝疆域一度扩张达1237万平方公里,达到唐朝疆域的最高值。

所以,题主所说的不全对。其实,历代大一统王朝的有为之君,都将开疆拓土,宣扬国威作为己任的,他们都对中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小贱贱


其他很多皇帝也有开疆扩土,比如说秦皇南征,将南方百越纳入版图,唐高宗灭西突厥,设波斯都督府,元世祖忽必烈,纳西藏入版图很多很多,这里说的比较成功的几个,还有很多失败的的帝王更是数不胜数,你怎么能说只有这三位皇帝开疆扩土呢。

或许你说的这三位帝王是当前最为熟知的帝王,开疆扩土也是非常大的帝王。汉武帝,李世民能开疆扩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时经济非常繁华,国库盈余。

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但是不好的地方是军队开始太大,使民不聊生,人口减半。

唐太宗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

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遏制了沙俄的扩张,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武力平定割据台湾的郑氏家族,使台湾回归;康熙还亲征新疆准噶尔,击败噶尔丹,使蒙古土尔扈特臣服清朝。奠定了现中国的版图。


一般开国皇帝都是具有开疆拓土观念。所以一个王朝立后,第一代君王时期就基本完成开疆拓土的任务,不过汉唐是个例外。

汉朝建立之初的国土是基于秦朝之上,武帝即位之前汉朝采取的是休养生息的国策,所以国土面积变化不大,经武帝通西南、征匈奴、击卫满等军事措施,汉朝疆域进一步扩大。所以汉武帝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开疆辟土的帝王。

实际上,朝朝的疆域在李世民时期并不是最大。高宗李治即位后,先后灭东突厥、高句丽、百济等才使唐朝国土面积达到鼎盛,当然这一切与李世民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所以说李世民是一位东征西讨、开疆拓土的皇帝也不为过。

而康熙只能算是一位东征西讨的皇帝,无缘开疆拓土。康熙在位期间仗是没少打,但一直是解决国内矛盾,比如平定三藩之乱,收回郑氏占领的台湾,主持多伦会盟、三征噶尔丹等。特别是在中俄雅克萨之战,清朝虽然是战胜方,但是在《尼布楚条约》有所退让。所以,如果把康熙皇帝归为开疆扩土的一类有点勉强。

那么,中国从华夏皇帝开始,东征西讨、开疆拓土的皇帝真的就那么少吗?其实并不是,下面列举几位。秦始皇赢政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只做了两三年的休整就开始对外用兵。首先秦始皇派50万大军攻南越各族,由于后勤补给不足,初战失利,之后又派人开凿了灵渠,最终占领岭南,并设桂林、南海和像三郡。与此同时,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大军攻打匈奴,使匈奴贵族第一次遭受沉重打击,势力范围不断北移。之后,秦朝在高阙、阳山、北假等地共设置44个县,实行有效的管理。

魏武帝曹操

三国时期,相比较刘备、孙权而言,曹操是一位比较有开拓精神的帝王。当孙刘两家还在为荆州之地唇枪舌战,互不相让的时候,曹操已经把目光放在了广袤无垠的北方。曹操先后吞并南匈奴,征服鲜卑,打败「三郡乌桓」等北方势力,将大片疆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宋太宗赵光义

宋朝总是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感觉,其实宋太祖赵匡胤及宋太宗赵光义都是两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特别是宋太宗曾两次对辽国用兵,志在收复北被石敬瑭献出去的燕云十六州,尽管两次都以失败告终,但是赵光义的进取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明成祖朱棣

朱棣即位后五次亲征漠北,致使北元势力不断北迁。另外,朱棣还在辽东设奴儿干司,对库页岛宣示主权,北部疆域扩大到了日本海及外兴安岭。最终,朱棣还死在亲征漠北的路上,从古至今,对于开疆辟土如此痴迷的帝王只有朱棣一人。

清太宗皇太极

皇太极虽然不是清朝入关的皇帝,但是新疆、西藏、漠南、漠北、漠西的归属,全都离不开皇太极的文治武功。另外皇太极还亲自率兵征服了朝鲜,迫使其俯首称臣。正是由于皇太极极富开疆拓土的能力,因此奠定了清朝疆域的框架和基础,所以入关后的皇帝才能做清闲的守成之君。不过康熙皇帝除外。

感谢朋友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谢谢邀请。

这一点取决于民族性格,简单说就是取决于我们汉民族「内敛」的性格。

汉民族的「内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儒家「自省」的文化内核,另一方面是农耕社会的特有属性。

先说文化内核。对于如何做人做事,老祖宗给我们作了明确规定,一是管子的「四维」,曰:礼、义、廉、耻;二是孔子的「五德」,曰:温、良、恭、俭、让;三是孟子的「四端」,曰:仁、义、礼、智。这几点决定了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时时刻刻以「内尽其心,而不欺也」为原则,出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比如有人来找麻烦、出现争端的时候,首先考虑是自己德行不够所致,而不是考虑对方无理取闹。在处理方式上更是用自己退让来换取和平解决,绝不先声夺人,或恃武力凌人,即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等对方步步紧逼,退无可退时,这才奋起而抗之,即所谓「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一点我们历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抗匈奴、打西夏、拒蒙元、抗日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等,都是先挨打再回击。这就是我们老祖宗极少主动开疆拓土的理论依据。

再说农耕社会的特有属性。中国社会的「农耕」属性在世界上几乎是独一份。这主要来自于历代统治阶级「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一方面农民只能通过土地要口粮,另一方面严苛的户籍管理制度又从根本上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农民被死死地固定在土地上。同时,儒家又给了我们另外一个规定:「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样,农耕文化和「孝」文化相互滋养、相辅相成,「向外」的路子逐渐被堵死,「向内」逐渐形成民族思维惯势,久而久之,自省、恋家以及内斗纷纷被派生出来,又构成我们老祖宗不愿对外发展的事实依据。

在这一点上,欧洲就非常明显地走向了我们的反面。且不说始于十六世纪的西班牙、葡萄牙的全球殖民统治,8世纪开始的北欧「维京海盗」就最早展现了与我们迥异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由于开化过晚,他们一直以游牧、渔猎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航海为生,这就造就了他们流动、开放的民族文化。试想一下,在8世纪那种航海条件下,维京人都能发现格陵兰岛,并向东一直到达里海,他们的心得有多大、多野。这种情况衍生的另一个后果是,他们没有家乡观念,或者说家乡观念很淡,出外游历、扩张甚至掠夺、殖民,对他们来说天经地义。像前面讲过的中国人讲究「父母在不远游」,西方人则是不仅鼓励远游,而且如果再通过烧杀抢掠带回满船的金银珠宝甚至女人就更好了。而这对于我们是不可想像的。

写到这里,我们老祖宗不愿打仗的原因基本上就出来了。至于汉武帝、唐太宗和清圣祖(康熙)还真是三个「另类」,但是也都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

汉武帝,他那时候儒家还不是主流,即使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骨子里还是以「法家」为主,讲究「霸道」,所以他好战,并且有一股子执拗劲,倾全国之力也得把匈奴打服、打残。

唐太宗,第一他本身就是胡汉混血,第二他的政治和军事班底都来自著名的「关陇集团」,「关陇集团」又来自于宇文泰的北周,而北周则是彻头彻尾的鲜卑族所建——外族人,儒家那套酸腐理论人家不懂。

清圣祖(康熙),来自白山黑水、刚刚开化的蛮族,虽然他「尊孔尚儒」,但那是做给汉族士人看的,只是用来笼络人心,他骨子里流淌的还是满族人「尚武」的血液,所以他十几岁就能除鳌拜、平三蕃。

不过从版图上来讲,中国还真幸亏有这三个没受过儒家教育的人:没有汉武帝和唐太宗,现在新疆可能不是我们的;没有康熙,现在西藏和台湾可能不是我们的,而且东北也说不定。


唐高宗,唐武宗,宋神宗,宋哲宗。


你这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中国今天有这么大可不只是靠著几个皇帝的功劳,秦始皇北击匈奴,取河套之地,南吞百越。汉宣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使。元朝拿下云南和西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