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佛教的心灵环保。佛教是如何做心灵环保,净化我们心灵的呢?它把心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呢?佛教是让大家拿心来与人相处、交往。

那么佛家为人处世的标准和依据又是什么呢?

几千年前,佛祖就已经给我们制定了标准。佛教有个词语叫「四摄」,第一摄是「布施」。布施并不单指布施钱财,而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比如两个人在竞争或者吵架时,你退让一步,这就是布施;你见人就微笑,也是布施;你为别人开门、让路、让坐都是布施。一个人能布施,就等于能把自己的腰弯下来。当一个人能屈尊弯腰,谦恭礼让,处处为他人著想时,他就能时时处处获得主动权。

但是社会上的人恰恰相反,都是争强好胜,总想走在别人前面。用佛家的话来讲,你在前面就是在后面,在后面就是在前面。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方法来看问题。通过布施,可以把一个人的心量打开,广结善缘,化解恶缘。当一个人把布施做到位了,他的心灵就会得到净化和超越。

为什么我们不能广行布施呢?就是凡事太在意了。为什么会在意呢?心里有一个「贪」字,什么都看不破,放不下。有时候可能看破了,但是放不下。看破是明白了道理,只有真正做到了才是功夫,才是境界。

很多时候道理我们都能理解,也都会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说和做是两回事。佛教的思想教育也是如此,分为两大块,一是理论,二是实践。首先在理论上通达了,实践时才会做到事半功倍。

但是也有很多人理上都明白,就是做不到,所以也就无法受用。就像在社会上做事,有的人很会说,但是一让他做事,他就推三阻四,敷衍了事。因为他的心都用在说上,用在理上了。所以能否管住自己的身口意,是要看实际行动的。

当一个人相对能做到布施了,接著就是佛家四摄的第二步——「爱语」。也就是讲话比较有爱心,不针锋相对,说话不伤人。当一个人有口德时,他心中的贪念和嗔心自然就没有了。有时候我们为了一句话争得面红耳赤,还以为自己说话很留情,实际上已经伤到别人了。社会上不是有一句话叫「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吗?所以佛家告诉我们要用「爱语」的方式来说话,要修口德。

光有口德还不行,还要「利行」——佛家的「四摄」之三。也就是你做的事情要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你光利益自己,不利益他人,他人也不会认可你,你的心灵也不会解脱。一个人要成功,首先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只有被认可了,你才会真正感到自己成功了。倘若社会不认可你,身边的朋友不认可你,你是感觉不到成功和幸福的。因为人是同一体,息息相关的,不是我做事,只要我自己感觉好就行了。你自己感觉好,但是身边的人不认可你,不支持你,最终你也不会有好感觉。

表面上看,人与人都是各自独立的,彼此之间并没有关系,实际上内在都是相连的。包括每一个人的幸福也都与周围的人息息相关,一个人是不可能幸福的。所以我们在管好自己的同时,还要引领身边的人。如何引领呢?就是做利益他人的事情,这才叫「利行」。要想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就要与众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抛开众生,抛开身边的人,就等于抛弃了社会。抛弃了社会,就等于把自己抛弃了。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不去享受他的佛果,还要到红尘中去普度众生呢?因为佛的悲心是无限的,他感受到与众生同一体,而且深深地认识到他之所以能成佛,是因为得到了众生的支持。就像一个人成功需要很多人帮助,为他提供环境等诸多因素一样,否则他不可能成功。所以佛成佛以后,不去享受他成就的果实,而是与众生打成一片,把果实分享给众生,告诉众生:你们按我说的方法去做,也会像我一样解脱、幸福。

所以,一个成功的人要学会与身边的人相处,这就是佛家的第四摄——「同事」。当一个人做到四摄时,自然就管住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也就净化了自己,这时他就能影响和净化周围的人。现在社会上的人都说环境不好。环境是什么?不就是你我他吗?没有了你我他,哪里来的环境呢?环境是好是差,直接因素就是你我他。

你千万不要认为环境恶劣是别人造成的,与你无关。倘若你做好了,我做好了,他也做好了,我们就不需要治理环境了。你把眼睛瞄向别人,只治理外在环境,不治理自身环境,结果外在环境你也治理不好,甚至你还在破坏外在环境。倘若你从自身做起,先治理好自己的内部环境,以自己的行动、德行、修为去影响和感化周围的人,你就能影响和治理一方,这不就是「蝴蝶效应」吗?

你管不了别人,难道还管不了自己?你影响不了别人,难道还影响不了自己?佛家的思想和修持法门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让无数人认可和受益,就是自身先做到位,然后再去影响、感化、说服别人。自己没有做到,就去说服别人,你的话会显得苍白无力;自己还没有受益,就主张别人去做,你的语言也没有力量。

所以佛家的心灵环保首先是自己做到,通过「四摄」对治心中的欲望、贪念,从而与世间万物融为一体。所以净化自己的同时,就是在净化他人,净化社会,净化世间万物。要想净化社会,净化这个世界,就从净化自身做起。

为什么我们会特别推崇佛,或特别认可某个人呢?真正让人认可的,不是你的知识,也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思想境界。社会上有很多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为什么你不认可他们呢?因为他们的境界没有到达一定高度。

就像你们在社会上做事,刚开始不懂业务,你们就拚命地学习业务;刚开始没有人际关系,你们就努力搞好人际关系;刚开始没有经济基础,你们就想办法打下经济基础。当这几步都达到了,再上一个台阶,你就会感到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卡在哪里上不去了,你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就是你的心灵没有净化,心灵境界没有提升。如果大家今天能记住佛家的「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步路,回去后,和家人、同事、员工、上级肯定能相处好。

人的欲望应该如何转化、如何提升呢?就是靠佛家的「四摄」。倘若人的欲望真的能满足,我们不妨放纵一次去满足它,但事实上欲望是永远都满足不了的。既然满足不了,怎么办呢?佛家讲欲望是一种能量,你可以转变它。当你把它放在左边,可能它就是一种低俗的欲望;当你把它挪到右边,它就变成了一种向上的力量。所以关键在于你把心放在哪里。

佛家特别注重一个「转」字。比如「贪、嗔、痴」每个人都有,它可以是一种破坏的力量,也可以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人做好事往往也是因为贪嗔痴,但是到了某个阶段,当你过了度,转化不了它时,你就偏离了主道,它就变成坏事了。刚开始你忽略了它,没有完全把握它,到了一定程度你就转化不了它,它反而把你转了。所以佛家一开始就让人从心灵入手,教导人广行布施——布施微笑,布施体力,布施智慧,布施财力……什么都布施出去了,你的心灵就净化了。

现在的人都忙著学知识,培养能力,很少清理、打扫自己的心灵空间。吃过早饭就到单位去忙碌,晚上三更半夜才回家。家就像旅馆一样,睡完觉就跑了。尽管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但实际上精力很少是用在业务或本职工作上。那么我们的精力都用到哪里去了呢?都用到应酬、聊天上了。

为什么佛教能从古至今生生不息地流传呢?就是因为它有一套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佛家的这「三观」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通用的。我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是受时空局限的,这说明我们的三观不圆融,不究竟。如何使自己的三观究竟、圆融呢?就是做到心灵清净、心灵安详。心中有他人,有周围的一切,有众生,到哪里都是畅通无阻的。

内容来源: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开示

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践行佛法、用生命去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7年闭关、18年建寺安僧、13部著作、1万多场开示演讲、千万言著述、18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悟,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历经三十余年,总结出一条适合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东华禅》

本著普度众生的使命,万行大和尚将《东华禅》修行法门无私奉献,殷切期望天下众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