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时期是属于远古的传说时期,没有实证,很难说清楚,个人有个人的理解。

一,「禅让」这种说法来自于儒家思想,《史记》延续这种说法。

禅让(拼音:shàn ràng),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前,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夏禹传子,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

二,在后来历史发展中「禅让」却被「玩坏了」。

8年,西汉皇太子刘婴禅让给摄皇帝王莽,降封为定安公。

220年,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降封山阳公。

265年,魏元帝曹奂禅让给晋武帝司马炎,降封陈留王。

这是比较知名的历史事件。南北朝时期「禅让」成为武将夺权篡权的手段。更是比比皆是。

三,以武力来夺权,可能更符合事实。

远古时期也罢,后来重演禅让也罢。都是建立在军事实力基础上的。

尧舜禹时期应该是英雄时代。人们崇尚英雄,就崇尚武力。谁的武力强大,谁就有说话的主宰权。这种武力一是个人的,二是属于集体的。人类发展属于黄渤电影《一出好戏》「王宝强时代」。一个人实力强大,自然就要取代之前的。


骗局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中古人记述上古事迹,大约带有一种浪漫的情怀。同时,这种记述,也充满了记述者自己的观念和理想。无论是原始部落首领的非世袭轮替,给人以上古大公无私的印象,还是如《竹书纪年》那样的「舜囚尧」,都是后人记述。充满了后人的观点和立场。记述者,如果是理想主义者,想要借古讽今,表达一下他心目中的信念。或者,记述者本身是个腹黑之人,记述时添一点阴谋论的气息。比如,某国叛乱。一些国家称之为革命,另一些国家称之为颠覆。完全是同一件事,因为立场与观念不同,而有差别。历史事件的记述,是充满记述者立场与观念的。

禅让制,真与否,无所谓。关键在于,对后人有什么意义?人类之所以是文明种族,是因为一直在进步,从血腥野蛮,走到如今的现代社会。确实,社会总是有种种不公,有种种丑恶,但无法否认现代社会是进步的。有打著道德幌子疯狂牟利的,但你不能否定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大约是某些疑古分子,打著科学幌子疯狂诋毁。中国种种,他看到了丑恶,没看到美好。古希腊,读读他们自己写的历史,也是乱糟糟,中国砖家看不到,偏偏推崇古希腊科学文明。这是一种观念扭曲。

禅让制,其实从人类学角度,是可能的,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个别文史学生,大约是根据自己的个性,揣测禅让制是不可能的,因为人自私?拜托,不懂人类学,不知道原始社会什么样,也要看看现代社会。家天下是必然吗?唯一的问题是尧舜禹时代,到底是怎样的社会经济环境。可以肯定,应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可以参考罗马帝国末期,野蛮人大侵攻。日耳曼蛮族迅速从原始部族,变成等级社会。

有人抱怨,考古资料匮乏。事实上,过于丰富的考古资源才不可信。人类世代生存繁衍,必定磨灭掉先代痕迹,留下支离破碎的传说和记录。那些完整的考古挖掘现场,其实是一堆倒霉蛋的遗迹。这地方人都废弃了,所以有机会完整保留下来。可能考古学家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挖出的,是倒霉蛋的历史。倒霉蛋有没有后代幸存,很难说。中国列朝列代,真正能挖出的只有墓葬和废弃城池村落。其他,都被人类活动磨灭了。


这也是一场历史悬案,《史记》等儒家思想的著作认为是禅让,《竹书纪年》等其他派别的书籍说是篡位说。我认为篡位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舜娶了尧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结果都不好。上古时代物资极其匮乏,人的思想境界再高,也要为生存搏斗,我不太赞成饿著肚子讲礼仪。清袁玫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尝所闻。」关于性本善、恶的问题也讨论了几千年,没有结论。我认为上古时期就相当于人的婴幼儿时期,要让一个吃奶的孩子讲礼仪,「现在饿了,大人在睡觉,我要有礼仪,等妈妈醒了再吃奶」可能吗?上古时期讲礼仪,可能性不大。这虽然与舜篡不篡位关系也不大,但那种理想化的仁君思想恐怕还难以形成。


非也!非也!

事物最怕有偏见,不能顺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来分析事物。其实道理很简单,水聚的多了,自然成潭,水往低处流,自然成溪,小溪汇聚而成小河,小河汇拢而成江湖水泊,水泊溢满而顺江河而下,汇聚成大海,大海广阔无垠,而纳百川!

万事万物皆是此理。

不说有无禅让制,是否是骗局,而看禅让制是否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还是阻碍事物前进!

禅让制在人文初期有选贤进能作用,引导事物前进,它就是正确的。后来社会发展,需要集中起来,用收集众贤,专而为一,统一思想,集中力量,来办大事,专制又是对的,两者相互辅助,而非相背,因此当今我们要择善而从,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观点!


不能确定「禅让」出于《史记》(懒得去查了),不过,我们也难以确认《竹书纪年》和《韩非子》所记为真,但从基本常识推测,它们的描述更接近真相,更具有人社会历史的逻辑性。若「禅让」是出于《史记》,就基本可以判定是司马迁想当然的按需之词,若非《史记》,出自其他文本,只要两汉之后,也大抵不会摆脱虚构。

按需虚构,按需改动,按需粉饰,是《史记》及其之后的历史书籍基本特征。说这些虚构、改动、粉饰是历史骗局也许有过分,但它们表述的不是历史真实则绝无可疑。正如问题所问,许多人认识了解的历史,恰恰就是这样的按需历史。


骗局这个说法没根据。

战国之前,尧舜禹只有「禅让」一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孔子留下的言论中感受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这个说法当时还没有人去挑战。

战国时代是百家争鸣时代,谁都可以出来说话,谁都可以对前人的事进行猜测,进行怀疑,于是出现了「好事者」,出现了「齐东野人之语」。《孟子》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的信息。《孟子·万章章句上4语云盛德之士》《孟子·万章章句上6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等章谈论了当时的禅让。在《孟子》中,孟子甚至对「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这种观点都持否定态度。按孟子的观点禹的儿子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禹推荐的人「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所以天下人都听启的而不听益的。(我有疑问:「启贤」为什么传位给儿子?当然这是后话)。

从已有的史料看,尧舜禹的禅让不容质疑,《竹书纪年》是后人搞出来的,即使「纪年」者没有意造假,你是信先前已有的公开史料呢还是信后出现的资料呢?就像同一件事,《左传》有,《史记》也有,你是信《左传》呢还是信《史记》呢?《竹书纪年》的「舜囚尧」,是后人根据怀疑认定的,谁更可信?就像世界上有人否定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一样,承认商以后的,不承认商以前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事实它该存在还存在,你改变不了。

人们可以怀疑,可以质疑,但要有令人信服的根据。胡说谁都会,但那是真相吗?历史虚无主义要不得!


什么禅让?不过是对永生一种无奈,在生命不能永生的无奈下,妄图其权力得到永生。——生怕其权力再被人民所占有。禅让是最自私的行为。


据《史记》,黄帝,颛顼,帝窖,尧,舜,五帝,选家族中优秀者继位。而禹之后为父传子。

黄帝有二子,皆有天下,一是玄嚣,二是昌意。昌意之子是颛顼。帝窖是黄帝曾孙,颛顼之族子。

帝窖死,子挚立,挚早死,弟尧继位。

尧在位七十二年,得舜,令舜摄事,二十八年而崩,子丹不肖,传位给舜,舜为颛顼之后,从黄帝起到舜为七世。

舜之后为禹,禹父鲧,鲧父颛顼,颛顼父昌意,昌意之父黄帝。

《史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

这就是所谓的「禅让制」。


禅让制在部落时代确实有,一般是部落内部推举,比如蒙古部落早期的首领都是推举的,古希腊是由公民大会选举出来的,中国因为在五千年后,已经进入到阶级社会,是部落时代向王国时代的过渡阶段,对于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最初可能执行的是长老推举制度,后来慢慢的变成了夺权,因为私有化的发展,部落首领变成了世袭制。黄帝统一黄河流域后,传说是黄帝儿子传承了联盟首领,但是后来是各个部落推举尧帝舜帝,在推举过程中肯定有血腥的斗争。


疑古思想可以有,但用偏了就很不好。古代禅让制度肯定是千真万确的。为什么要觉得不像真的?这其实就是作为现代人的无知,总认为古代人肯定又蠢又笨好像自己只要穿越过去就能当大将军或者皇帝一样?其实古代人除了科技不发达之外每一个人都是充满智慧的和现代人没有区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