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官场上,人们习惯把丁宝桢和袁世凯两人称之为丁宫保和袁宫保,其它人很少被这样称呼。

这是因为丁宝桢和袁世凯两人都当过山东巡抚。晚清的官场上,「宫保」几乎成了山东巡抚的专属,今天大家熟知的名菜「宫保鸡丁」就是源自于丁宝桢对贵州口味的辣子鸡丁的青睐。

(国之宝桢,一代名臣)

「宫保」在清朝的官场上是一个尊称,与称呼大学士为「中堂」相仿。它的具体含义是指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两个荣衔。而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是古代的东宫属官,它源自于西周的「三公」和「三孤」。

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的本意是皇太子的教习或老师,是专门负责教导太子的官员,通常都是由皇帝亲自选拔任用。而且,由于配属东宫,它的级别和政治地位仅次于当朝宰相,意思是,以后太子继位,他们就是未来的宰相,是皇帝留给身后辅佐新皇帝的官员。

(时任山东巡抚的袁宫保)

明清以后,尤其是清朝,这两个职务渐渐演化成了荣誉称号,就是荣衔。因为清朝的历代皇帝基本上不立太子,鉴于康熙朝太子胤礽的教训,即便立太子也不会真的派大臣去辅佐他。

清朝官制,太子太保的品秩是从一品,太子少保是正二品,而总督本职的品秩是正二品,巡抚是从二品。像给督抚兵部尚书和侍郎的例加衔一样,加了这两个宫衔,督抚的品级和俸禄会相应跟著提高,是一种政治地位的象征。

(日本占领济南后,将原巡抚衙门作为驻军司令部)

道光朝以前,皇帝是把这两个荣衔用于笼络地方督抚,但不是每人都有,是仅授予资深的督抚。其他非资深督抚如果表现优异要等死后才授予,用于提高督抚丧仪的规格。当然,督抚们如果不犯太大的错,基本上都会得到这个荣衔。

一般而言,总督授太子太保衔,巡抚授太子少保衔。 在清朝,皇家传统是特重西席的,上书房的师傅们往往非常受优待。而督抚在地方上很辛苦,有的甚至几十年见不到皇帝,所以皇帝借此荣衔表示亲近,哪怕你天高皇帝远,也是我的近臣。

(齐鲁总制宫门)

而有宫衔的督抚,就可以称之为宫保。 所以,官场上对于督抚的尊称就有两种,当上大学士的称之为中堂,没有当上大学士的可以称之为宫保。

但咸丰以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洪杨军兴,东南糜烂,西北闹回乱,到处都在打仗,所有的督抚都是带兵打仗的统帅。一场大征伐下来,黄马褂、双眼花翎、封侯拜相,许多督抚都有爵秩,这比宫衔值钱很多,渐渐地人们就不太拿宫保之类的尊称当回事了。

(山东的钞票上印著齐鲁总制)

所以,咸丰以后的官场,称呼督抚为宫保已经很少了。像曾左李三位,早早就有爵位在身了,他们的身份是公侯,比宫保这样的荣衔高出许多,这个时候称呼他们为宫保,在特别讲求仪式化的晚清官场,是不太得体的。

但山东巡抚一直却一直被称呼为宫保,不管皇帝是否给他宫衔。丁宝桢是死后才被授予太子太保的,而且他死前是四川总督。袁世凯死的时候清廷都亡了,他当山东巡抚和直隶总督都没有被授予过任何宫衔,但他们二人从开始当山东巡抚那一天就被人这样称呼。

其中的原因是,山东巡抚衙门旧址是明朝的王府,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称呼里面的主人为宫保,实至名归。

清朝山东巡抚衙门的前身是前明英宗时期的德王府。

尤其是山东巡抚衙门府前街上有个上面写著「齐鲁总制」四个大字的牌坊,那是原来德王府的宫门,因此,官场上读书人多,他们一致认为,山东巡抚一职是名副其实的宫保,因为巡抚生活和工作在一所真正的王宫里,是王宫的主人,称呼他为宫保,很风雅,也很贴切,是一种很得体的恭维。

耐人寻味的是,与袁世凯同时期的人物中,毓贤和李秉衡都当过山东巡抚,但从未有人称呼他们为毓宫保和李宫保。毓贤是庚子之乱的罪魁祸首,也是臭名昭著的酷吏。李秉衡则是冥顽不化的老古董,晚清官场的顽固派。宫保虽是山东巡抚的专属,但这是个尊称,是有一定分量的,不是什么人都能担得起的。

明朝第一代德王是朱见潾,他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第二子,他的母亲就是戏文里唱的那个万宸妃。朱见潾一开始封在德州,后来万宸妃认为德州太苦,于是朱祁镇把他改封济南,于是就有了大明湖畔的德王府。

清军攻打济南时德王府曾被烧过,但主要建筑还是被保留下来了。多尔衮当时就下榻在这所德王府里,也很喜欢这个地方。当时山东巡抚衙门满济南城找地方,觉得哪都不如德王府合适,就正式启用陛德王府,一直到清末。进入民国,山东督军府和后来的省府仍然延续这个习惯。今天,巡抚衙门的旧址是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的所在地。

德王府最有名的就是宫门,上面写有齐鲁总制四个大字,而宫门口的广场在有清一代是济南的商业中心。那个地方古朴典雅,人文荟萃,是公认的风水宝地,深得文人骚客的赞赏,也使得「宫保」一词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民国以前,那个宫门是山东省的标志。可惜后来韩复矩搞新生活运动,把那个宫门给拆了。


丁宝桢和袁世凯都是清朝很牛的人物。丁宝桢在做山东巡抚时,曾「先斩后奏」杀了慈禧的贴身太监安德海,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举动,谁敢得罪慈禧呢?

慈禧曾说过:「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让他不痛快一世」。

但是丁宝桢不信邪,安德海违反宫中祖制——太监不得私自出宫。他打著为朝廷定制龙袍的招牌,沿途收受官员们的贿赂。这让为官清正的丁宝桢怒发冲冠,一怒之下砍了安德海。

砍了安德海后,丁宝桢把他扒了个赤条条,尸体悬挂城门示众。这就是丁宝桢明智之举。原来民间传说安德海是假太监,说这是慈禧对他宠幸的原因。

慈禧也没办法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始终无法洗去身上的污点,慈禧心想:总不能让安德海脱下裤子让天下人看吧?

慈禧有苦难言,然而安德海自己不脱,丁宝桢给他脱了,这件事轰动了全国。

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纷纷议论安德海还真是个没「鸡鸡」的太监,慈禧身上的污点彻底洗清了。

你说慈禧能恨丁宝桢啊?估计心中感激还来不及呢。

咱再回头说说袁世凯,老袁比丁宝桢还牛逼,他曾是清朝的直隶总督,民国时期的大总统。

袁世凯也是慈禧手下的红人,老袁仕途上的恩人荣禄曾是慈禧年轻时的恋人。有这层关系,老袁对慈禧忠心不二。

「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成了「帝党」和「后党」争相拉拢的对象。谭嗣同假借光绪帝的旨意,拉拢袁世凯共同对付慈禧,甚至制定了「围园杀后」的计谋。但是老袁权衡再三,没有投入这帮文人的怀抱,他知道这些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老袁和维新派虚以委蛇,返回天津当夜就向恩师荣禄出卖了维新派的计划。荣禄连忙乘火车密告了慈禧,慈禧用雷霆手腕,于第三日凌晨把维新派人物一网打尽,诛杀了戊戌六君子,老袁用维新派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戴花翎。

综上所述,丁宝桢和袁世凯在慈禧眼中不是寻常人,也就是说,「宫保」这一职称不是任何人能随便得到的。

「宫保」是明、清各级官员的虚衔,最高级荣誉官衔为太师、少师、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少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

清廷在丁宝桢死后,追赠他为「太子太保」,太子太保就是宫保之一。所以丁宝桢被称为丁宫保。

丁宝桢生前还发明了一道菜,就是我们常吃的「宫保鸡丁」。

袁世凯生前被封为「太子少保」,太子少保是宫保之一,所以被称为袁宫保。

文/秉烛读春秋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很小的时候,在济南吃过一道菜,名曰宫保鸡丁。当时不知道这道菜的来历,后来才知道宫保鸡丁原来是曾任山东巡抚的晚清重臣丁宝桢所创,因为丁宝桢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太子太保,而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在民间又俗称「宫保」,所以丁宝桢喜欢的这道菜便被后人命名为「宫保鸡丁」。

丁宝桢是贵州人,但他常年在山东、四川等地为官,曾任山东巡抚和 四川总督之职,所以宫保鸡丁在鲁菜、川菜和贵州菜中都有收录。丁宝桢一生有一件事非常有名,那就是在山东巡抚任上杀了慈禧太后宠爱的太监安德海。后来丁调任四川,死于任上。经山东民众恳求,其灵柩葬于山东济南,但如今其坟墓已不知去向了。

丁宝桢之所以被称为丁宫保是因为他在去世后曾被追认为太子太保,而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都是朝廷对有功大臣的加衔或者死后追赠之衔,当时又被称为宫保;同样的道理,袁世凯在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一职时,也有太子少保兼职,所以也被称为袁宫保。由此可见,被称为宫保的不只丁宝桢和袁世凯两人,凡是有太子太保和太子少保加衔或者追衔的大臣都可称为宫保,不过丁宝桢和袁世凯比较有名罢了。


只要有加衘的都有啊,宫保指的是他的加衘,

太师、太傅、太保,

少师、少傅、少保,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这些叫「宫衔」,

清朝后期,加衘带保的多,有这些加衘的,才可以叫「宫保」,算是一种尊称。


因为喜欢吃宫保鸡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