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是真的。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过这件事情。

在慈禧去世半个月左右,溥仪就需要进行登基大典正式即位称帝。封建皇帝的即位虽然风光无限,但是也繁琐至极。首先溥仪就需要在中和殿接受侍卫内大臣的叩拜,此后又要转移到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折腾来折腾去,并且当时的温度也很低,这对于一个几岁孩童来说的确是一种折磨。

当时溥仪尚未懂事,压根就不知道这登基大典代表著什么,只知道自己受了委屈,总是想著回家,于是便直接哭喊著:「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溥仪的哭喊不从另他的生父载沣特别的苦恼。一方面他是溥仪的生父,又是监国摄政王,所以按理来说皇帝哭喊的问题肯定是要由他来解决的。另一方面,溥仪又是皇帝,尽管载沣是溥仪的生父,但是毕竟君臣有别,载沣只能由著溥仪的性子来,无可奈何。

当时文武大臣正在向溥仪三跪九叩著,可是溥仪的哭喊声始终没听。载沣实在是急的不得了,于是只能哄著溥仪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当时文武众大臣都听见了载沣这样哄著溥仪,于是在事后议论纷纷,载沣怎么能够在皇帝登基的时候说出这样的话。

其实我们大家都明白,载沣这是哄孩子的说法,可是不管怎样,在隆重庄严的场合,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一不留神这话到了别人的耳里就变了味道。这「快完了」不仅仅可以指大典快结束了,而且可以被理解为宣统朝,甚至整个大清快结束了。

果不其然,在溥仪当了三年的皇帝之后,这清朝甚至是封建王朝都已经完了。所以这就使得有一些人在笔记小品里添油加醋说清朝的灭亡早就在载沣口中说出来了,是为谶语。

不过,就算是在溥仪登基的时候,整个清朝都是处于内忧外患的,衰亡的趋势异常的明显。文武群臣都不是傻子,自然能够从时事当中嗅到一丝风雨欲来的味道,所以在当时本来就认为宣统朝离灭亡不远,而载沣说出了「快完了」自然也会加深大家对未来的茫然感。


"快完了"这个故事见于多种私人回忆和掌故,比较著名的就是溥仪本人所写的《我的前半生》,以及清末民初的一些野史笔记。鉴于事发时溥仪只不过才2岁多一点,所以溥仪的记忆,或是也受到了野史笔记和社会流传的影响。

这件事总体上可以视为是真的,具体的情况是溥仪在登基大典时,因为岁数太小根本坐不稳,于是生父、摄政王载沣侧身单膝跪著,用双手紧紧扶著溥仪,不让他乱动。由于典礼时间很长,溥仪挣扎著大哭大喊,摄政王在劝解的时候,冒出了「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快完了」的不祥之兆。

除了这个之外,其实还有一个类似的段子。

是讲清末在袁世凯的逼宫下,载沣被解除了摄政王监国职务,当天回到府中摄政王是一幅如释重负的样子,对福晋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另有一个段子则是说「终于完了」。

(小醇亲王载沣)

这两个段子除了带有一语成谶的意味外。还非常真实地体现了清末摄政王载沣的性格,载沣是醇亲王奕𫍽的儿子、光绪皇帝的胞兄,生于1883年。奕𫍽去世之后,载沣承袭醇亲王爵位,后来娶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为妻。可能是因为生长在王府中的缘故,载沣为人性格有点风轻云淡,或者说是有点柔弱,缺乏政治手腕,光绪、慈禧死后,让他来摄政监国,的确有些勉为其难。

在载沣任摄政王期间,另有一桩著名的事件,即革命党人汪精卫意图用炸弹炸死载沣,事机泄露后汪精卫被捕,载沣亲自审问,结果一席长谈,载沣竟被汪精卫的情怀感动,认为人才可惜,上演了一场「义释革命党」的故事。

清王朝覆灭后,载沣在北京当寓公,1952年去世,去世前将藏书和很多文物捐赠给北京大学。生前曾有一个著名的对联:「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


也许会有这个故事,毕竟溥仪登基时太小,那么多大臣跪拜,还不吓坏了?


五十多岁写自传 能想起两岁的事情和当时说过的话?大臣说的还比较靠谱


反正民间都这么传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