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三国时期,陶谦可谓是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军阀。好歹也是坐镇徐州的诸侯,面对曹操的进攻居然毫无还手之力(史书都懒得描写怎么打的了)!陶谦究竟犯了哪些错误呢?

任人唯亲,帐下无将;

陶谦所掌握的,是丹阳兵-当时最出名的精兵。

曹操在被董卓打了个精光后,深感没有精兵不行,也是到丹阳募兵,才重新崛起;刘备曾随毋丘毅到丹阳募兵;孙策则在起兵之前就联合他舅舅丹阳太守吴景,一起平定江东。

可以说,陶谦的兵源是当时最优秀的!而且,由于当时扬州尚未形成强力割据,毗领丹阳的徐州陶谦自然能最方便地持续获得丹阳兵!

要拼兵的素质,陶谦完全可以参与中原角逐!

可是,陶谦治徐州,多依仗老家丹阳人。许耽、曹豹等家乡人,都得以重任;而对徐州本地士族,陶谦则与他们关系十分紧张!

应该说青徐之地是有将才的。臧霸就曾经在这段时间表露过很好的才干,但却始终入不了陶谦的重用!

因此,到了与曹操交手时,面对于禁、曹仁,陶谦之能派出曹豹之类的人物是抵抗,哪有胜算嘛!可怜了那些好兵!

直到被曹操打爆了,才对刘关张视若救星!

政治上思路紊乱,内部毫无凝聚力

陶谦治理徐州,史书用了「失调」一词。

失调,就会失去凝聚力!

这种失调,既表现在前面提到的用人上:任人唯亲;也表现为政治主张紊乱!

天下初乱,许多价值观在徐州密集地爆发。

既有一心追慕大汉朝廷,希望天下安定的士人;也有许多期望浑水摸鱼的智者。

因此,「挟天子令诸侯」、「汉贼不两立」这种鲜明的政治主张是非常重要的。

陶谦的表现呢?人格分裂!

陶谦早先采取的是「求诸侯莫如勤王」的方针,积极朝贡;在关东讨董联盟解散后,他又响应名将朱儶的号召,派3000精锐丹阳兵勤王!

可是,后来,他却联合自称天子的阙宣一起攻打曹操!

只能说,陶谦看中了别人那点力量,为了那点力量支持,就头脑紊乱!

陶谦既与当地士族关系紧张,大义名分上又自作孽。

看看陈登卖吕布!如果不是曹操屠杀,恐怕已经有士族来带路!

其他几点原因,个人持保留意见

(1)、结盟错误

陶谦与公孙瓒、袁术结盟,与袁绍、曹操集团交战。结果袁术集团完全不是对手,陶谦站错队,所以失败。

个人看法:这有些苛求陶谦了。

当时,袁术在孙坚的支持下所向披靡,成为唯一对董卓取得重大胜利的势力!而白马将军公孙瓒更是早已名满天下!

相比之下,袁绍、曹操的军事履历都完全没法比。在这种情况下,陶谦选择看起来更有胜算的一方,倒也不算失误。

(2)、扩张方向错误

在陶谦主动招惹曹操之前,曹操在与黄巾的战斗中已经表现出了军事才能!陶谦稍微应该知道:他帐下无人是曹公对手!而当时,扬州正是空虚之地。

因此:他应该先打容易打的扬州,再取难打的兖州。

个人看法:扬州是袁术的地盘。

袁术早已任命扬州刺史。在进攻曹操失败后,袁术直接跑到了扬州,当起了扬州牧。

顺便说一句,袁术还自称徐州伯,他巴不得徐州再走近一点!

曹操制造屠杀的原因

曹操驱赶百姓,屠杀数万,泗水为之不流!

这既是报私仇的缘故,也有其政治目的。

当时,乱世初始,诸侯割据四方,如周瑜所说,「非但主择臣,臣亦择主」。

这些人选择主人,除了「共创大业」的豪情壮志,当然也有「安身立命」,寻求保护的意思。

曹操必须以尽可能激烈的方式实施复仇!才能给到手下人安全感!(你连杀父之仇都不敢报,还能保护手下吗?)

纵观曹操征战史,他破张超时,屠城;破吕布时,屠城;坑杀袁绍降兵···事实上,曹操的做法,在汉末并不少见,就连一辈子没打下过几座城的孙权,也屠过江夏!

既然血淋淋的屠城这么常见,那么,报杀父之仇时屠杀,或许在曹操看来也属正常吧!

屠城后果严重!

从结果上看,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从报私仇的角度来说:杀了一群不相干的人,凶手似乎没抓到···

从攻略徐州的角度来说:徐州恐惧曹公,本来就对陶谦不满的士族们转而支持刘备,使曹操没有尽快攻取徐州;

从内部人心的角度来看:仁政的儒家思想早已在中国身根发芽。这种暴虐屠杀,与杀边让事件一样,使兖州士族抛弃曹操!

最后,这成了曹操一生的污点!后世在赞扬所谓的大文学家、军事家···家之后,都会加上一句,他也是个屠夫!


谢谢邀请!

陶谦(132——194年)字恭祖,丹阳郡人氏。诸生出生历任舒县令、卢县令、幽州刺史、议郎等职,中平5年(188年)因为剿灭徐州黄巾军有功上任徐州刺史。

曹操是西园八大校尉出生,为人阴险狡诈,生平足智多谋,好奇计,曾经只身一人敢于行刺董卓,他的手下谋臣济济、战将如云,被评为「乱世之枭雄」,陶谦又怎么会如此有眼无珠,把这么一个惹不起的人物给得罪了呢?

其实陶谦和曹操结怨,并不是曹操先损陶谦,却是陶谦乘人之危先去占领了曹操的地盘,原来193年春,陶谦乘袁术攻打兖州无力南顾之时,接连侵占了曹操的好几个城池。

后来陶谦又派了杀了曹操的父亲曹嵩和他的幼年弟弟曹德,这样曹操才和陶谦结下了血海深仇。

此事《后汉书应奉传》中有记载:

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应)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逆嵩、德,并杀之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

原来曹操升任兖州刺史入主兖州之后,曹操命令泰山太守应劭前往徐州琅邪,把他的老父亲曹嵩和幼年的弟弟曹德一起接往兖州安居,应劭到了指定地点却没有接到两人,原来被陶谦派人给杀了。

不过此事各种史实材料记载并不一致,有的说曹嵩是陶谦指使部将所杀;有的说是陶谦派遣部将护送曹嵩,而曹嵩却被陶谦部将见财起意而谋杀。总之陶谦和曹操的梁子就这样结上了。

初平四年193年秋,曹操率领大军开始攻打徐州,陶谦自知势单力孤、螳臂当车不能阻拦曹操的劲旅,慌忙向袁绍求救,袁绍派出朱灵统三营军相助,但是仍然于事无补。

曹操连破十余城,其手下大将于禁攻克广威后,沿著泗水直捣彭城,而曹操的另一路由曹仁率领的人马却拿下了吕由,陶谦惊慌失措之余大败于曹操的合围之下,丢了彭城、傅阳,退守郯城之中。

此时的曹操被心中的仇恨所驱使,下令屠城,民众或杀或埋,又有赶入泗水河之中淹死者不计其数,泗水河为之断流。此事《三国志》中《陶谦传》有记载:

「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大败,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

曹操第一次攻打徐州,陶谦败后坚守不出,曹操粮尽而退兵。第二年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再次攻打徐州,这一次陶谦向孔融、田楷求救,田楷派了刘备三兄弟前往救援,陶谦手下守将曹豹与刘备一起屯兵郯东抗击曹操,但是未能挡住曹操前进的脚步。

曹操夺下五城后,势如破竹一路持续拿下琅邪、东海,兵锋直指郯城,但是曹操攻不下郯城,转而夺取襄城、贲城,在这里曹操又进行了一次血腥的屠城。

这时,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叛变了曹操,引吕布进入曹操的老巢兖州,曹操听到情报后大惊失色,连忙引军回救兖州。徐州之战由此落下帷幕。

那么陶谦在抵抗曹操攻打徐州之时有哪些战略上的失误呢?

仔细想来陶谦还真有几个大的战略上的失误。

1、陶谦「偷鸡不成蚀把米」,贪小便宜吃大亏。

曹操的实力明显比陶谦强得多,陶谦本不该贪得无厌地乘曹操和袁术大战之时,夺取曹操的领地,以至于给自己树立强敌。兵法上说「强者柔之,弱者吞之」。

陶谦要是有自知之明就应该适当溜一溜曹操的胡须把他糊住,待到自身力量强大之时再行了断。毛主席为什么在朝鲜战争中对彭德怀提出实行「零敲牛皮糖」的战术呢?

原因就是以美国为首所谓「联合国军」装备优良,打法先进,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与之硬拼的,去搞一些大的战役绝对是得不偿失的,只有想办法积小胜为大胜,使用「蘑菇战术」磨死敌人才是上上之策。

2、陶谦败在了没有统一指挥和协调作战的原则之下。

袁绍曾经说过:

「丹阳山险,民多暴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

陶谦是丹阳郡人氏,他的手下有一支强劲的看家部队「丹阳兵」,他的手下战将也不少,比如有臧霸、孙观、曹豹等,还有刘备、关羽、张飞,还有袁绍派出的朱灵一军。

但是这些人马缺乏统一指挥,全都是各自为战,这就造成了很容易被曹操各个击破,丧失了就有的战斗力。一只手只有握起拳头才有力量,单个手指又有什么力度呢?

3、老朽昏庸、桑榆暮景的陶谦缺少勇气,丧失了追击曹操粮尽而退的有利战机。

我们知道,曹操第一次退兵是因为没有粮食了,假如此时陶谦敢于组织敢死队追击曹操的话,那肯定会大获全胜,一只没有粮食的军队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只可惜当时陶谦已经是六十多岁的昏庸老人了,他是不可能有这个勇气的。

4、曹嵩这一张绝妙的王牌在陶谦的手里不但变成了废牌,而且还产生了副作用。

曹操既然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曹操的父亲就在陶谦的辖区琅邪郡内,陶谦何不来个「挟曹嵩以令曹操」呢?就算不要挟曹操,把那曹嵩拿好酒好菜供著,岂不是一张绝妙的王牌?只可惜陶谦并不稀罕。

曹操为什么要屠城呢?我想这可能是曹操为报杀父之仇而急切不可得,于是泄愤于贫民百姓的一种心理发泄吧。


曹操攻打陶谦的导火索,是曹操的父亲在徐州境内死于非命了。

曹操的父亲是如何死的?史书上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陶谦亲自下令让人杀的;

第二种说法,是陶谦的部属擅自杀死的;

主流观点更认可第二种说法。曹操的父亲从徐州经过,陶谦想讨好曹操,就派人护送曹操的父亲。结果好心办了坏事,陶谦委派的护送人员在路上贪图曹操父亲的财物,就把曹操的父亲杀了。

曹操的父亲到底是怎么死的?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即使没有这件事,曹操也会寻找借口打陶谦的。

从相关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知:同样的基本事实,一定会有不同的细节描写,根据不同的细节描写,我们得出的结论也是南辕北辙的。

曹操的父亲死于徐州境内,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但由客观的历史事实引出的细节描写,在不同利益集团的笔下,常常也是千差万别。具体是怎么回事,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曹操虽然最终掌控了话语权,成为大魏帝国的太祖武皇帝,但是曹操的所作所为则更像是传统历史中的乱臣贼子。所以史书写道曹操父亲被杀之事,都在有意无意地强调:这是陶谦好心办了坏事。曹操因此迁怒于陶谦,本身就证明曹操一点道理也不讲。其实,历史的真相未必这样简单。

陶谦故意派人杀曹操的老爸,实在有些不可信。

因为两大利益集团相争,你却总是盯著对方的家属杀,本就为人所不齿。更主要的是,以陶谦的实力以及对徐州的掌控力,他应该没有胆量干这种事的。因为处于弱势的一方,通常都不敢干这种明显不占理的事。而且,就算陶谦想干这种事,他的部属和合作者也会纷劝阻他。因为这样做,除了会激怒曹操之外,还有别的价值吗?

陶谦派人护送曹操老爸过境,护送人员为财物而临时起意,杀了曹操的老爸,这种可能性也是非常低的。

既然是陶谦亲自派人执行这项任务,陶谦肯定会派一个非常可靠的嫡系去负责。而一个处于徐州权力核心的人,估计不会为了贪图一些财物,就去干这种事的。因为干这种事,首先把陶谦为代表的徐州实力派得罪死了。关键是这样一折腾,又与曹操成了死敌,以后天下虽大,这位客串山贼又哪里有容身之地呢?

更符合情理真相应该是这样的:曹操与徐州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而且此前也发生过一系列冲突。得到曹操父亲过境的消息,陶谦没有任何友善或不友善的表示,权当不知道。在这种背景下,徐州实力派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决定杀死曹操的父亲。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做出这种决定,必然会得罪徐州系和曹操。可在某种特殊的背景下,大概只会得罪曹操和陶谦,却未必会得罪死徐州实力派。

传统历史通常认为,曹操之所以对徐州进行毁灭性的打击,是因为曹操要泄愤。其实这只是人们的一种误解。

因为,曹操作为兖州的代表人物,赫赫有名的乱世枭雄,绝不会如此感情用事。如果相关行为会对曹操的霸业构成危害,曹操肯定会告诉自己,冲动是魔鬼。比如说张绣,杀死了曹操的长子、侄子和贴身保镖,这可比杀父之仇要深多了吧?但张绣投降曹操以后颇受优待,曹操更是只字不提往事。

冷酷与无情,是一个乱世枭雄想要成功的必备因素。为什么呢?因为乱世博弈关乎无数人的命运前途。

在利益角逐中,如果当权者认为,他某位亲人的死活比几十万人的命运前途更加重要,肯定会引起极大非议的。每当他决定为了某位亲人而屠杀时,肯定会有无数人通过各种方式劝说他:要以大局为重!

具体地说,如果曹操杀死自己的父亲,就可以结束天下大乱的局面。曹操和他的部属们都能更快地修成正果。你说曹操会不会选择杀死自己的父亲?再极端一点地假设:如果曹操不愿意杀死自己的父亲,他和他的部属们就会成为历史的失败者,你说曹操会不会选择杀自己的父亲呢?

面对此情此景,就算曹操犹豫不决;他的小弟们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劝他,千万不要犯妇人之仁的错误。更有甚者,或许会亲自操刀料理曹操的父亲。

曹操之所以敢在徐州大开杀戒,原因就像我们昨天说的一样:徐州的实力派太多太强。

徐州实力派可以容忍外人在名义上领衔徐州,但绝不允许外人在实际上掌控徐州,所以他们绝对不会欢迎曹操入主徐州。曹操如果想要入主徐州,就必须把徐州的本土势力全面清洗一番。

曹操父亲的死,给了曹操一个完美的机会和合理的借口。


感谢中华史书的诚挚邀请。

其一,陶谦从他人的对话中,可以得出陶谦在他年轻甚至到壮年时期,都是一个有勇有谋,战略不俗的一个人。但人步入老年,总有一些患得患失。所谓人在江湖,越老越惜命,失去了年轻的锐气。老年的陶谦是一个较为佛系的掌权者。

所以,当听到曹操的父亲在徐州时,便去巴结了。奈何天有不测风云,陶谦被麾下的人给连累了。

另外,总体而言,老年的陶谦,除了没有锐气和长远的发展战略之外,他当一个守城之主还是错错有余的,根本无大过!

其二,古人都比较注重伦理关系,孝之一字,更是被人所重视。尽管三国是一个割据混乱的时代,但是伦理关系还未有五胡乱华那时候缺失的那么严重。

所以,三国时代的伦理关系还是比较受人重视的。而曹操作为一代诸侯,肯定要以身作则。曹操的父亲在徐州被杀,如果他没有做出样子,肯定会失去文武的心。

其三,利益是主要因素。作为一个奸雄,利益肯定是被看重的。而当时的曹操,正值「兵强马壮」。所以,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和练兵,曹操一直在寻找机会。父亲被杀的,趁机夺徐州的机会,曹操必定不会放过。所以,这也是曹操出兵徐州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三,徐州世家的顽固。陶谦所统治的徐州,是一个「铁桶」般的城市。尽管老年陶谦不被人看好,但是他执掌徐州多年以来,徐州的世家还是比较服从陶谦的。

而曹操作为外来者,掌管徐州肯定有一定的难度,况且曹操颁布的唯才是举的举措,很大程度把他推向了世家的对立面,在没有摸清曹操底线和态度的时候,徐州的那些世家肯定会反对曹操,支持陶谦。

故而,曹操为了更快的统治徐州,大下杀手是必然的。因为只有杀鸡儆猴,才能让剩下的世家胆战心惊。

因此,曹操屠城,是利益,也是无奈之举。


这个问题其实是两个。因为陶谦的战略失误和曹操屠城并没有太多关联性。

首先第一个问题,陶谦有什么战略失误?

陶谦是东汉末年文武双全的投机政客。仁主不好说,但能力一定是有的。

曾经与董卓一起参加镇压凉州的战争,后来成为刺史,武力平定徐州太平道。关东伐董卓,他则在巩固徐州统治,开漕运,行屯田。董卓西迁时,才想起来资助老将朱俊反董。纵然朱俊为天下名将,但几千老弱,瞬间就被李郭二人的凉州军和白波军给废了。后来董卓死,李郭二人争权,他竟还往朝廷送贡品,换取了徐州牧……无黑白,无立场,永远只从自己利益出发。

陶谦和曹操结仇并非一日。

二袁纵横天下,曹操依附袁绍,陶谦则联合袁术。曹操入主兖州后,袁术陶谦更是对曹操及背后的冀州袁绍进行了夹击。最终曹操凭借个人军事能力,不但保全了兖州,还在豫州战场连克袁术和陶谦。袁术转移到扬州寿春,陶谦则军势收缩至沛国。

总体来看,战略上完全没有什么对错,如果真的要说个错,那估计就是不该碰到曹操。

也许正因如此,陶谦才会去想结交曹操,派人去护送曹嵩北上。可是也说不准,陶谦是心胸狭隘嫉恨曹操,打著幌子去害曹嵩来出气。

根据我推测,后者可能大一些。

既然你要护送结交,就不该派不靠谱的人去。这是其一。

劫杀曹嵩后,陶谦全然没有搜捕动作,只是口头辩解,这太令人费解。如果换我,派去的人闯了大祸,我一定挖地三尺也要找到他来给苦主交代!这是其二。

最后一点,陶谦本身就有亲小远贤的黑历史,气量本就不大。高能低德的人干出这种恶心事,情理之中。

就这样,曹操吃了哑巴亏。你说曹操能咽下去吗?换我能气吐血!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别说只是对不投降的城县残忍,屠尽陶谦及其忠实领民的心都有!

当然,这是气话。

屠城不论任何时代都是道德错误。

但是我们简单分析一下曹操屠城的可能原因。

一,顽强抵抗。自古对于顽强抵抗的城市都会出现屠城字眼。这缘于很多因素,比如斩草除根,杀人泄愤,或者本身城破后所剩无几。

二,怒不可遏。曹操被愤怒彻底丧失理智。这种可能性是不大的。但如果城里人包庇暗害曹嵩的人呢?劫杀曹嵩后,抢走曹家财务的人必定会携脏匿名,躲到原籍或者人群中。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现,曹操能不能保持一个政治家的理智,真的不得而知。

我不是为曹操屠城开脱的,也过了那个为此而争论的年纪。春秋无义,汉末同理。


春秋无义战

同样的道理,在东汉末年那个动荡时期,诸侯互相攻击的借口,不过是为了师出有名。在当时的环境下,曹操兵强马壮,所以他的诉求就是扩大地盘,收集更多的钱粮。而陶谦呢,坐拥徐州,有钱有粮,离曹操近,关键是军队战斗力比不过曹操。这就好比,一个壮汉缺衣少食,然后身边老有一个弱不禁风的人穿金戴银的在身边乱晃,不打他打谁啊。

关于这场战役,陶谦没什么大的失误,关键是没有太多破局的能力。身在乱世,实力不足就是原罪,没啥可说的。

再说屠城的原因,历史上发生屠城的根源,就是士兵在长期战争压力下需要一个发泄的通道,其次就是威慑敌人。

当时曹操的主力构成是青州兵,而青州兵就是大股的黄巾和流民构成,这样的部队没有什么信仰的,只是为了生存而当兵,所以激励他们士气的东西无非是女人、财富。而这样的东西,你不抢,没人会献出来,所以屠城也就成了必然。

当然了,屠城肯定会震慑其他守将,避免接下来的战争伤亡过大。同时,我猜测,徐州门阀众多,而这些对于一个集权政府是不利的,曹操未必没有为了巩固自己未来统治而削弱门阀的想法。


陶谦没有什么战略失误,本身陶谦治下徐州军民丰衣足食,军队没打过仗,陶谦又不擅长带兵,战略上侧重防守,积极寻求外援(就刘备去了)的支持并没什么问题。

曹操为什么要屠城?

1、主要是对徐州军民进行武力震慑。兵法云:攻心为上。屠城是曹操的攻心之计,瓦解徐州军民的斗志。

2、其次是泄愤。陶谦麾下将领张闿杀了曹操父亲亲人,曹操攻打陶谦,名义上是替父报仇。屠城也有攻打不下徐州、泄愤之意。


曹操有屠城的习惯,就是心理战,曹操攻下乌巢的时候也屠了城!


陶谦当吋误伤了曹操的父母,曹操大怒不报此仇世不为人。


陶谦没啥失误,实力如此!曹操屠城是为报父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