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原因。

第一,李世民不值得信任。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铁杆谋士,武德九年六月初二,李建成请李世民喝酒,李世民回来吐了血,房杜跟李二说,李大对你下手了,你得赶紧想辙,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啊。但是李二没有主意,第二天,李渊命令房杜二人出差,李渊把李世民叫入宫中,摊牌,准备弄他,李世民以李建成淫乱后宫为由逃过一劫,回来后还是没下定动手的决心,关键时刻尉迟恭跟他说,你再不动手大家伙都走了,我也要走了,你一个人等死吧。李二方才下了决心,派人去追回房杜,房杜说,李二是个没有主意的人,优柔寡断,我们是奉了圣旨出京的,擅自回去就是死罪,如果李二没下了动手的决心,我们回去就是挨宰,所以不回去。使者回来汇报李二,李二遂派尉迟恭带著自己的佩刀追赶,如果他们不回来,说明想背叛我,给我砍了脑袋带回来。房杜看到李二的佩刀和尉迟恭,尉迟恭把具体情况跟他们说了,房杜认定李二决心动手,方才跟著尉迟恭回来。

第二,佩刀是个信物,说明事情紧急,见佩刀如见李世民,相当于皇帝的尚方宝剑。

第三,为啥要派尉迟恭而不是别人。因为只有尉迟恭才能把李世民的动手意图确切的告诉房杜,让房杜事先有个准备,能够在路上迅速思考出大致对策来,毕竟时间就是生命。再则也只有尉迟恭才能让房杜相信李世民的确下了动手的决心,别人办不了这事。


玄武门之变的前夜,长安城里静悄悄,但是秦王的天策府里,可是人头攒动,几乎李世民的肱骨心腹都在这里了,但看遍人头,独独少了两位:玄龄和杜如晦。

这两位秦王的头号智囊,此时人在何处呢?

这两个人在之前便已被李建成用计,逐出了天策府。

而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是派人去召唤两位回府来议事的,但是两个人都拒绝了。

给出的理由是:皇上不允许我们再侍奉殿下。

其实这两个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不然也不会被李世民当做智囊来对待了,他们自然知道这个时候李世民请他们过府所议的是何事了。

但是人就是不来趟这趟浑水。

为什么?

因为当时秦王李世民从形式上看,真的已经处于劣势。

天策府的心腹除了长孙无忌,全被挖走的挖走,赶走的赶走,李世民手下的精锐兵士也被李元吉拉走了。

看上去,李世民终将败在李建成手下,成为未来君王的垫脚石。

所以玄龄和杜如晦不愿意来天策府。

何况,他们也知道,秦王被东宫那边的势力严密监视著,一旦被发现他们和李世民仍有联系,可能下场就不止斥逐这么简单了。

所以,无奈之下,李世民让尉迟恭提剑去「请」二位,如果不来,那就杀了吧,谁让你们知道那么多。

面对凶神恶煞的尉迟恭,这两人也是没辙,好歹先保住眼前吧,于是两人扮成道士,掩人耳目,来到了李世民面前,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这就是历史上尉迟恭提剑请玄龄和杜如晦的缘故。


无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历史上有些人的的成功,取决于杀伐决断, 尤其是谋朝篡位这种事情。快一步,就会坐上金銮宝殿,称孤道寡。慢一步则会人头落地,儿女被斩尽诛决,妻子变成别人的床上玩物。

这方面失败的例子就是三国时候的大将军何进。

何进本来手里有一手好牌,挟外戚之威杀了大太监蹇硕。

手底下有袁绍,曹操等一般后来的牛人,挺好的一手牌。

但是因为他对十常侍中剩余太监心慈手软,觉得当初有人帮自己杀了蹇硕,何太后又顾念张让是旧臣阻止何进对他们动手。

何进很犹豫,本来手起刀落的事情却顾虑重重,后来他听从袁绍的建议,想借外力来威逼何太后同意处死十常侍,这才有了招董卓进京。

但是他没想到十常侍是一群变态的死太监,他们把何进骗近皇宫,张让亲自动手杀了他。

何进一死,董卓进京。东汉天下大乱,朝廷无力束缚诸侯,终于导致三国群雄乱战的乱世。

当时何进完全有能力,杀死十常侍,就是因为种种顾虑没有及时动手,结果落的自己身死道消。

同样遭遇的还有唐朝的隐太子李建成。

在玄武门之变前一年,唐武德八年,齐王李元吉曾经建议太子建成杀死李世民,有一次,齐王请李世民到齐王府去做客,李元吉暗中埋伏下了杀手宇文宝,只等太子一声令下就动手开干。

但是事到临头,李建成顾念兄弟情义,制止了齐王的行动。

李元吉很生气:说都是为你著想事儿,和我有一毛钱关系?

元吉愠曰:"为兄计耳,于我何有!"

夺权这种事就是需要当机立断,最要不得的就是妇人之仁,这方面最正面的例子大约就是李世民了。

李世民军武出身,杀伐决断干净利落,他是那种典型的生死看淡,想干就干的人。

当李世民在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的劝说下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无疑已经把自己一家老小的性命放到了刀口之下。

他让人去找此前被李渊轰出秦王府的房玄龄,杜如晦。

但是这两个读书人却推辞不来说,万岁,不让我们再和秦王接触,如果接触会有杀身之祸,所以不敢奉命。

古代文臣为了自保,往往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不像武将,认准了一人,生死相随。

不管是三国时,赤壁之战中东吴群臣的表现,还是房玄龄,杜如晦无不深刻地诠释了读书人精致利己主义的风采。

这时候李世民表现了他果决的一面,让尉迟恭拿著自己的佩剑去见房杜二人,如果他俩人来则可,如果不来就把他们的脑袋提回来。

这时候李世民完全没有顾念房玄龄,杜如晦跟随自己多年,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往事。此时他给房玄龄,杜如晦的选择就是两个:朋友或者敌人,生或者死。

正是这种翻脸无情的果决,让玄武门之变这颗血腥的胜利果实,落到了李世民的手中。

后来他对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家族的血腥杀戮。更是把这种果决和狠戾的性格发挥到极致。

需知道李建成,李元吉家的孩子可能几天前还在叔叔伯伯的喊著他,几天后他举起屠刀时眼都不眨一下。

金庸在小说《倚天屠龙记》的后记中说,古代成功的领袖需要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对付政敌的残忍。

第二个条件是「决断明快」。

第三是极强的权力欲。

这几条李世民都具备,难怪会成功。



文:薛白袍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始末说起。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年少从军,在唐朝的尽力与统一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

对于李世民来说,「秦王」这个称号远没有「太子」更有吸引力,他认为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果敢应为唐朝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可长幼有序,唐高祖李渊立了李世民的长兄李建成为太子。

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李世民在武德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长李建成及追随李建成的四弟李元吉,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开启久盛不衰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很注意笼络人心收纳人才,所以他的身边一直能人辈出,这些人才中,最让太子李建成忌惮的,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

但是在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却要尉迟恭拿著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说是请,其实隐含腾腾杀气,为何李世民在政变前夜想要杀掉自己的得力助手呢?请听有书君为您一一道来。

一, 房玄龄、杜如晦其人。

房玄龄出身于仕宦之家,饱读诗书博学多才,年少便通古今知晓天文地理,18岁便中了进士,入隋朝廷为官。

房玄龄颇有识人之才,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他便投靠了李世民,成为李世民得力的谋士。在李世民帐下,房玄龄在军政事务上出谋划策,为李世民书写军事奏章,还帮著李世民四处搜罗人才,是李世民非常仰仗的大军师。

杜如晦也是当世极有才华之人,当世对他有「聪明识达,王佐之才」这样的评价,早在隋末被征为预备官员时,便为隋朝礼部侍郎高孝基所器重,不过杜如晦有著过人的智慧,他看出隋朝败局已定,不愿为其效力,于是辞官归隐。

说是归隐,其实心怀大志,只是蛰伏著期待明主的出现。李渊平定长安后,房玄龄听说杜如晦有谋断之才,便将其举荐给了李世民。

后来在与各军阀的征战中,杜如晦的谋略鬼神难测总是棋高一著,打得敌人无还手之力,立功无数,深得李世民器重。

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搭档简直是黄金组合,算无遗策令敌人胆寒,当时人称这两人为「房谋杜断」,李世民得此二人如虎添翼。

二, 房玄龄和杜如晦在龙争虎斗中推波助澜。

李世民麾下能人众多,又因为赫赫战功在军中威望极高,房玄龄还在不断地为李世民网罗人才,形成了一股极大的政治势力,这让太子李建成如芒刺背,梦里都恨不得将李世民团伙除之而后快。

李建成和他的四弟李元吉抱团,明里暗里都在削弱李世民的势力,他的努力得到了唐高祖李渊的肯定,在李渊的授意下将一大批能人志士调离李世民身边,房玄龄和杜如晦首当其冲名列调离人员榜单。

房玄龄极有政治远见,他看清楚了当下形势,第一个规劝李世民放手一搏,杜如晦也为李世民分析形势,李世民已成为太子眼中钉,和太子李建成之间已经没有了骨肉情深,只有你死我活,与其被他人干掉不如先下手为强。

这些话虽说讲到李世民的心坎上,但发动政变风险太大,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所以他还有些犹豫不决。

还没等李世民做出决定,房玄龄和杜如晦便被李建成从李世民麾下调任为朝廷官员,按照唐律,朝廷官员不得与藩王往来,否则便要斩首。

秦王李世民心里很清楚这条唐律就是冲他来的,虽然气恼,但也只能眼睁睁地看著自己的臂膀被他人折断。

三, 房玄龄和杜如晦激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房玄龄和杜如晦被调走,表面上和李世民没有往来,但是在他俩的谋划下,李世民身边的长孙无忌,尉迟恭和侯君集等人继续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没有左膀右臂商量,李世民更难痛下决心。

公元626年,突厥作乱,李建成趁机向唐高祖李渊进言让李元吉去平定突厥,并建议将李世民的部下都调到李元吉麾下听用,此举意在一举消灭李世民和他的团伙,李世民到生死存亡的时刻,再也容不得他犹豫了,当即决定发动政变。

多年征战中,李世民已经习惯有事和房玄龄和杜如晦商量,更何况是赌上身家性命的关键时候,于是在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就让长孙无忌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俩人来议事。

长孙无忌走了一趟,人没带来,却带来了一句话:「有敕不许更事王,今若私谒,必至诛灭,不敢奉命。」房杜二人是真的怕杀头不敢面见李世民吗?其实不是,他们俩人都是政治高手,等李世民下这个决定已经等了好久,说这样的话只不过是担心李世民再犹豫于是故意激将。

李世民听到这句话,非常恼火,马上解下自己的佩剑交给尉迟恭,并对他说:「房玄龄和杜如晦这是准备背叛我吗?你拿著我的剑去带他们来,如果不来,你就把他们杀了。」当尉迟恭拿著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俩人知道这次李世民是铁了心,这也正是他们希望看到的,当即化妆成道士跟著尉迟恭来到了秦王府。

经过一番周密的筹划,第二天便拉开了杀兄屠变的政变序幕,也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成功后,李世民给房玄龄和杜如晦记了首功,等到李世民成为皇帝后,他们二人都被重用官居宰相,和一代明君一起开启了盛世太平,为后世留下了不少君臣佳话。

成就多大事业,很多时候不一定取决于你有多大才能,关键还要看你身边有著什么样的人。

李世民能够成为一代明君,是因为如房玄龄和杜如晦一样的很多能人成就,和他们的丰功伟绩比起来,杀兄屠弟的手段也算不得恶行了。

故事说到这里,有书君有些感慨:你能成就多大事业,很多时候不一定取决于你有多大本事,关键还要看你身边有著什么样的人。

李世民能够成为一代明君,是因为如房玄龄和杜如晦一样的很多能人成就,和他们之后立下的丰功伟绩比起来,杀兄屠弟的手段也算不得恶行了。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荡舟游玩的李渊,无可奈何的父亲

玄武门之变,是唐代最著名的一次政变,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著名的政变之一,这场政变,让武德年间两大重要的政治力量彻底摊牌。只是让李渊无奈的是,这两股势力不是朝臣的势力,如果那样的话,无论谁胜利,对自己的地位都不会有任何影响。

但这次政变,是他两个儿子之间的争锋,而争锋的焦点,是自己屁股底下的皇位。史料记载,在玄武门政变发生之时,李渊居然在后花园里荡舟游玩,前面打的天昏地暗,作为皇帝的李渊,居然充耳不闻。

我们不否认这样是历史的事实,当时,李渊的确在荡舟游玩,直到尉迟恭取了李元吉李建成的人头,然后,李世民跪在地上吸李渊的乳头,来表达父子之情,李渊才在震惊以及悲愤中,将皇位让给了李世民。

大量的学者从这些真实事件中,找到了一些隐含的原因,这些隐含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李渊是不得已游玩的,换句话说,李渊一定知道要发生什么,然后,没有任何办法阻拦。

这场政变,压力最大的应该是李世民,因为这一场政治冒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李世民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积累了相当多的能人异士,而且这些人都是极为忠诚的。但问题是,既然是冒险,前提就是,他们没有必胜的把握,甚至有很大的可能是失败的。

李建成的实力

我们先看一下李建成的势力,到底有多大,头号人物,李建成,二号人物,李元吉,这个集团的手下,也有很多能力超群之人,比如魏征,王珪,这两个人在后来的贞观之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比如武将薛万彻,这个人虽然没有位列凌烟阁,但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帅才,他在军中的地位,也远高于尉迟恭。

再比如,裴矩,这个人背景极为深厚,是一个世家大族,从北齐开始,就担任著重要的职位。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人是个左右逢源的精明角色,最善于的就是外交工作。因此,在隋朝时,他通过外交手段,拉拢东突厥,削弱吐谷浑,在隋朝灭亡后,他在窦建德,宇文化及,李建成手下都是红人。

这样的人物,是极为厉害的人物。

秦王的实力,其实从核心成员的质量上看,其实是不差的,有像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类的人杰,也有像尉迟恭、侯君集这样的名将,但他的综合实力以及在长安城的根基,远不如李建成。

文臣武将价值观的探讨

这样的冒险行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像房玄龄,杜如晦的认可和支持,他们两个是绝对忠心的。但我们必须注意一点,他们都是书生,都是文臣,对于这些书生文臣,他们的政变,都源自于笔杆子和舌头,而并非刀兵相见。血腥暴力的政变,实际上并不符合这些文臣的价值观以及审美。

这样的价值观和审美是文臣和武将的根本区别,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鸿沟,很少有人可以逾越,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历朝历代,文人和武将总是不对付,即使他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但总是有很多小矛盾,这些的根本原因,就是价值观的不同。

这样的价值观不同,导致文臣更偏于保守,而武将更偏于激进,对于这样一场玄武门政变,尤其是涉及到血腥暴力一类比较符合武将审美观的大事件,武将会产生一种兴奋,而渴望这样的大事件出现,有时候,这种渴望可以超出自己对生存的渴望。

他们可以不在乎生死,只是为了干成一件大事情。

李世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才,在历史上,比较少见的文武全才的皇帝。我们都知道,贞观之治的文治相当厉害,武功也相当厉害,其源头在于,皇帝李世民,会打仗,也会治国。

但我们从李世民的生平,以及成长的轨迹看,李世民十六岁就已经开始带兵打仗,并且参与雁门关解救隋炀帝的战役,在唐朝统一天下过程中,李世民的军事才干发挥到了极致,他像是很多勇猛无敌的将领一样,带头冲锋,甚至敢带著几千人去打十几万人。

可见,虽然李世民文武双全,但他的骨子里,依然是一个武将。

因此,对于李世民而言,像许多武将那样,一旦决定了一场政变,就非常渴望通过血腥暴力的手段,来夺取政权,所以,在玄武门政变发生后,他很果决冷静的射死了李建成。

冷静,沉著,无情,这些看似贬义的词语,对于一个武将,一个军人而言,是最高的赞赏。

这样的武将情结,让李世民对于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文臣产生一些奇怪的感觉,李世民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的忠诚,但李世民很清楚,文臣的保守和武将的激进,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李世民根本没有时间去讨论这件事的可行性,以及风险。更不想去讨论。

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很简答,就是用刀剑,让两个人不再去想那些有的没的的东西,而是像武将一样,肾上腺素暴增,头脑发热,然后干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

而要让文臣在短时间内热血沸腾,只能由一个文化水平不高,忠诚,暴躁,而又能拚命的武将,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实现,于是,尉迟恭就是最佳人选。

后世对于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杜如晦参加玄武门之变,往往有了过多的猜想,甚至觉得是不是李世民不信任这两个人,或者这两个人有什么其他想法。其实,这样的猜测显得过于谨慎,这件事的根本原因,只是文臣和武将的审美以及价值观的不同。李世民为了能让这些保守温和的文人在短时间内热血沸腾起来,采取的一次心理战而已。

这件事情的大背景是这样的:武德后期,李建成试图削弱李世民的力量,上奏李渊,将李世民的2个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赶出了秦王府,到了武德九年(626)六月,李建成和李元吉决定利用突厥入塞包围乌城的机会,让李元吉带兵增援乌城,并策划了昆明池兵变计划,准备在昆明池饯行时,派人刺杀李世民。同时,让李元吉在军中诛杀李世民的心腹尉迟敬德等人。该计划被李世民安插在李建成那里的率更丞王晊及时的密报给了李世民。李世民紧急召集府僚商议对策,进行反击。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需要房玄龄和杜如晦协助他进行部署和谋划,他先是派出长孙无忌去请二人,但是被二人拒绝了,「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资治通鉴》),意思是说,我们奉了李渊的命令不再效力于李世民,现在如果私自拜谒,肯定会死,因此不敢前来。实际上,房玄龄和杜如晦对李世民是极为忠心的,而且他们也是李世民的核心心腹,如果李世民真的败了,房杜二人绝无好下场。那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其目的应该是迫使李世民下定最后的决心。因为他们判断不好李世民这次请他们去,是决心放手一搏,还是仅仅一般性的咨询和筹划。从当时李世民想占卜一下,被张公谨直接把占卜用的龟甲扔到了地上来看,李世民当时确实没有完全下定决心,因此,房杜二人的担心是有道理。

李世民应该是明白了二人的意思的,派了尉迟敬德再去请,请注意,尉迟敬德确实是拿刀去的,但是,那把刀不是尉迟敬德自己的刀,而是李世民的刀,「取所佩刀授敬德」(《资治通鉴》),这就很明确的向房杜二人表明了决心,自己准备大干一场了。尉迟敬德对此也心领神会,他去了以后,和长孙无忌再次劝说房杜,这次说的很明白,「王已决计,公宜速入共谋之」(《资治通鉴》),李世民这次真的下定决心了,您二位赶紧来一起谋划吧。

就这样,彻底打消了房杜的疑虑,房玄龄和杜如晦身穿道士服,秘密潜入秦王府,共同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筹划。

以上是我的一点简单的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唐高祖命令李元吉率兵去边塞援救乌城,李元吉与太子李建成商议,企图借机杀死李世民。

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已经密谋确定,要在昆明池饯行时,将秦王李世民彻底置之于死地。

就在暗流汹涌、形势异常危急的时候,安插在太子身边的线人向李世民报告了这一消息。

惊恐与犹豫并存的李世民,把自己心腹谋士长孙无忌等人召集起来,征求意见。

终被打动:舜帝故事警醒,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

长孙无忌看出李世民虽然紧张愤怒,但是还没有果断决策。于是,设计了一场非常巧妙的劝说大戏。

长孙无忌问李世民:秦王认为舜伟大吗?

李世民回答:当然伟大,舜是圣人。

长孙无忌对李世民说:如果在清淤水井时,舜没有多长一个心眼,就被其父亲与弟弟用土掩埋了,那么舜就化作水井深处的淤泥了。

长孙无忌接著说:如果舜没有一对能飞的斗笠,就被其父亲与弟弟所放的毒火烧成灰烬了,哪里还有惠及天下百姓的恩泽啊?

长孙无忌继续说:舜之所以伟大,因为他的心中装著天下的百姓,他的心里始终谋划著大事。当父亲用凶器击打的时候,舜之所以快速逃走,就是时刻准备做大事啊!

站到窗口,望著幽深的皇宫庭院,李世民想到自己目前的境况,确实与当年的舜一样一样的。

长孙无忌的话真的很有道理,李世民在心里反反复复质问自己:为什么要让无能无功的李建成继承皇位?为什么要让凶残歹毒的李元吉阴谋得逞?为什么自己不能勇敢地担当起振兴李家王朝千秋伟业的重任呢?

当李世民慢慢转过身来的时候,一群谋士热切的眼神看见了一项伟大的决定。李世民用重如千斤的语气一字一字地说:先发制人!

决心已定,李世民还想通过占卜来预测胜败吉凶。

犹如上天安排好的一样,当时最著名的卦师张公瑾进来了。看见占卜龟壳,张公瑾直接拿起来收到墙角。

张公瑾对李世民说:问鬼问神不如问天子!秦王就是天子。现在就是商议如何采取行动,尽快掌控大局。

听了这些幕僚的看法,李世民不再犹豫,命人把谋士房玄龄、杜如晦召进秦王府,密谋行动的计划。

出乎预料:房杜推辞不来,李世民派人持剑相邀

李世民命令长孙无忌悄悄去请房玄龄、杜如晦两位顶级谋士,要求他们尽快赶到秦王府,筹谋行动计划。

出乎预料,长孙无忌回来后报告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两位不谋而合,都不愿来。

他们不来的理由也是如出一辙。房玄龄、杜如晦都说:高祖陛下已经下发敕书,告诫我不准再为秦王服务。假如我现在私自到秦王府拜见秦王,一定会获罪而被处死的。请原谅我不敢遵照秦王的命令。

李世民分析二位谋士的心思:一是不清楚秦王是否已经下定决心;二是害怕泄密遭到高祖惩处;三是担心自己的安全。

李世民询问身边的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房玄龄、杜如晦真的要离我而去吗?

长孙无忌说:二位也许是在观望。

李世民果断把自己的佩剑取下来,递给尉迟恭。坚定地命令道:请将军走一趟,看看到底什么情况。

李世民为什么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真的要杀死他们吗?

打消疑虑:李世民要向他们表明自己不再犹豫了

在这之前,秦王府的下属亲信都是提心吊胆、忧心忡忡的,尤其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更是惶恐不安、忧心如焚。

房玄龄曾经对长孙无忌说:太子与齐王已经做好谋害秦王的准备了,一旦发生动乱,那就不是秦王府土崩瓦解、不可救药,而是整个大唐江山能不能保全的严重问题啊!赶紧奉劝秦王现在立即采取行动,挽救大唐、拯救天下百姓吧!

长孙无忌认为英雄所见略同,于是,直接把他们的想法禀告秦王李世民。

李世民立刻召见房玄龄和杜如晦。房玄龄劝导李世民:秦王劳苦功高,理应继承皇位。请秦王断然行动,千万不要犹豫不决!

杜如晦也劝说李世民,尽快行动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可是,李世民顾及兄弟手足之情,考虑父亲养育之恩,总是处在迟疑、摇摆、观望的复杂心情之中。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向高祖密报,说房玄龄和杜如晦策动李世民篡夺皇位、还要弑杀父皇。唐高祖虽然没有完全相信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还是把房玄龄和杜如晦狠狠训斥一顿,然后调出秦王府,不许再参与秦王府的事情。

李世民很清楚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处境,也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

为了打消房玄龄和杜如晦的疑虑,李世民把自己的佩剑取下来,让尉迟恭带上,向他们表明:快剑斩乱麻,我心已定,尽快制定行动计划。

威逼强迫:李世民派遣尉迟恭就是要让他们认清形势

李世民命令尉迟恭携带佩剑、前去要求房玄龄和杜如晦到秦王府来,是有道理的。

尉迟恭对李世民铁胆忠心,绝无旁念;尉迟恭已经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公开的仇人了。

为了收买尉迟恭、为自己所用,李建成和李元吉曾经私下派人送了一车金银珠宝给尉迟恭。

遭到尉迟恭直接拒绝。尉迟恭回复说:我本来罪该万死,秦王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我注册在秦王府当官。为了报答秦王的恩情,我宁愿赴汤滔火、万死不辞。

尉迟恭还说:如果对秦王怀有二心,我就是见利忘义的小人,那么太子和齐王要我又能干什么呢?

李建成和李元吉非常生气,不仅仅对尉迟恭怀恨在心,而且秘密派人暗杀尉迟恭。

因为尉迟恭杀气太重,刺客胆量不够大,暗杀行动失败了。

后来,李元吉到唐高祖跟前告状,尉迟恭企图谋杀太子李建成。唐高祖下诏将尉迟恭关进特别设立的一座小牢房里。李元吉准备找机会杀死尉迟恭。

由于李世民不顾一切向唐高祖请求,才使得尉迟恭免于一死。

房玄龄和杜如晦很清楚尉迟恭对李世民的忠心。

李世民派遣尉迟恭携剑来请,让房玄龄和杜如晦明白,行动已经迫在眉睫了,已经亮剑,战斗还会远吗?

李世民还向房杜二人发出警告:

你们怕皇上,难道就不怕我秦王吗?皇上可以杀你们,难道我秦王不能杀你们吗?

如果你们胆敢背叛我,我的人、我的剑能放过你们吗?

房玄龄和杜如晦多么聪明,当然知道尉迟恭携带李世民佩剑到来的警告意味。

保护安全:李世民安排尉迟恭负责他们的人身安全

当时箭在弦上,随时都会发生战斗,而且在黑暗如漆的夜晚,危险更是增加几分。李世民十分清楚这一点。

李世民很担心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温文尔雅的谋士的人身安全,所以,派遣非常具有战斗力的尉迟恭带上宝剑,前去相请。

尉迟恭在当时就是守护神的象征。前面提到,李元吉命令刺客谋杀尉迟恭。

很多人都为尉迟恭担惊受怕的时候,尉迟恭丝毫没有惧意。他把自己所住房子的所有大门窗户全部打开,自己正常躺著睡觉。

刺客几次三番进到尉迟恭家的院子里,看见躺在床上的尉迟恭像极了一头大黑熊,竟然吓得四肢发抖。

最后刺客没敢下手。悄悄逃跑之后,刺客暗自庆幸还能保住一条小命。

李世民确信,派遣尉迟恭去负责保卫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安全,绝对是万无一失的。

尉迟恭跟著长孙无忌分别找到房玄龄和杜如晦,告诉他们:请赶快到秦王府共商大事。

二人没有任何推脱,立马换上普通百姓的服装,跟著长孙无忌向秦王府走去。尉迟恭跟在不远不近的后面,保卫著他们的安全。

人才,是决定成败的第一要素;用对人才,成功也就触手可及了。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权力是一件谁都会喜欢的东西,所以在很多时候,身在帝王家的兄弟也会因为登上皇位而相互出手;有念及旧情的人便只会将和自己争夺皇位的兄弟收押,或是关入牢中,永不放出;可若是此人过于心狠手辣,便会度自己兄弟的生命与不顾,会接著痛下杀手。

李世民便是这样的一个人,可能是多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其果敢和刚毅的性格,导致了其在做事的时候,做的很是绝对,不会留下一定点的情面。

大家在看隋唐史料的时候,都会发现,索然秦王不是太子,但却在自己的王府广招天下英雄,扩充了自己的实力和能力,而这样树大招风的举动和李渊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说到底李渊还是为了平衡太子党做的政治举措。但是你让现任的太子脸面放在那里呢?堂堂太子的面前,有著一个军功赫赫又势利极强的天策上将。李建成又怎么会不感到深深的威胁呢?

而房和杜两人是在后期投靠李秦王的谋士,二人可以说算得上是他的左膀右臂,在很多时候他在拿不准注意的时候,都会去请教这两个谋士,正所谓房谋杜断正是由此而来。当时的唐朝太子看到弟弟的羽翼竟然这样的丰满,便决定自己的亲手操刀,除去李世民的羽翼。他先是进谏李渊,想把弟弟身边的武将调走的调走,拿来的拿来,他们的老子也觉得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按照这位父亲的逻辑来看,登上和继承自己帝位的,只有自己身前的这个长子,你秦王以后只是一个王,身边太多能人志士仿佛会对这个太子不利,于是这个父亲便默认了李建成的想法。

而这个太子点名要从李秦王身边调走的两位谋士,首先需要减除的便是房杜二人。李世民又不是傻子,看到自己的父亲居然把自己的这两个得力干将调走了,他就寻思著「您这不是帮著我哥搞我吗?」,于是另一方面,李世民便想著房杜二人之前和自己所述说的小九九。

这个所谓的「小九九」便是房杜二人还在时,一直给李世民强调的政变。在古代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政变的代价是很高的,失败了就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在还没有调走房杜二人的时候,李世民还有所犹豫,可是看到自己的父亲和哥哥给自己来了这么一手,便坐不住了。尉迟敬德、长孙无忌也在旁边不停的劝诫秦王:「我的王啊!他们这是明白著弄你了,你在不采取行动,说不定还没等那个太子登基,我们就分家了。」

世民哥哥一听,说的有道理,便去找长孙将杜芳二人带来商讨大事,可房杜二人在这个时候居然不来了,这可是实在气著我们的秦王了,世民一听到这个情况,立马怒了,让尉迟敬德拿著剑去「请」这二人。并在后来发动了震惊历史「政变」。

其实有很多人猜测,是不是房杜二人在那个时候有叛变的心理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之前说过,房杜二人在劝秦王政变的时候,有所犹豫,所以在这次秦王再请的时候,他们稍微的摆了下谱,为的就是想试探秦王此次的决心,当他们看到尉迟敬德拿著剑来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也是激动的,因为这就代表著秦王要来真的了。


房玄龄和杜如晦

大家都知道房玄龄和杜如晦,都属于是李世民的智囊,相当于是李世民的脑袋。李世民之所以在那个乱世之中,在那个战场之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帐下的武将给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他的头脑,也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谋略。

到了李渊建立了大唐之后,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矛盾,更是日益尖锐了起来。

这个微妙的时候,太子李建成意识到,若想打击李世民的势力,就应该从他的头脑开始,毕竟,只有把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的人给除去,李世民手里空有一些武将,也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来了。

所以,想到这里,李建成就开始找到父亲李渊,说如今天下也回归太平了。李世民帐下养那么多能臣武将,也就没有什么用了。

所以,还不如把他手下的能臣武将,分到地方去治理地方呢?

李渊一听,这个建议不错。

所以,就下了令把房玄龄和杜如晦给调到了地方。

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

大家都知道长孙无忌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长孙无忌也是自始至终都跟随李世民的。他也是最想让李世民干掉太子李建成当皇帝的人。

所以,在他注意到李渊把李世民最倚重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调走之后。他开始有了警觉,并且告诉李世民,对于太子李建成你可要小心了。看这种形势,我们这一伙人,很有可能被他干掉。

所以,为今之计,我们只能先下手为强了。

长孙无忌的意思,就是让李世民干掉李建成。

但是,当李世民听到李建成的建议之后,他开始犹豫了,毕竟李建成是他的哥哥,难道争权夺利,非要斗个你死我活吗?

没过多久,尉迟敬德又开始给李世民进言,他也告诉李世民是对太子李建成下手的时候了,否则,一旦他提前下手,不但你的性命不保,我们这些跟随你的人,一个也逃不了。

还有就是,如今人心惶惶,你在不动手,包括长孙无忌和我在内的人,可能就会离开你了,毕竟没有人愿意陪著你等死。

李世民听完这些话,触动很大,然后决定了开干。就这,才有了他让李世民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一处戏的。

尉迟敬德奉命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有如下原因:

那时候房玄龄和杜如晦被调到了地方,李世民想要发动政变是需要这两个人出谋划策的。所以,他就给了尉迟敬德一把剑,让他把这两个人给请来。

1、若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来的话,那就不用动剑了,毕竟,请他们来是为了用他们为李世民服务的。

2、若是他们不来的话,那就把他们两个给干掉,反正不能为己所用的人,留著还不如杀了的好的。

这就是为什么李世民让尉迟敬德拿剑去请他们的原因。

当然了当房玄龄和杜如晦看到尉迟敬德带剑来的时候,他们即使不愿意回去,也必须回去了。

毕竟若是他们敢说一个不字,很有可能当场就会毙命。

所以,他们就化妆为道士,违抗了皇帝李渊的旨意,秘密的来到了李世民的身边。

玄武门事变策划成功,李世民成功夺位。

正是因为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个人,给李世民策划了在玄武门发动事变,杀掉太子李建成。所以,才有了后来李世民当皇帝的。

本来当初他们设计的是,只杀李建成一个人,但是,到了发动政变那一天,李建成正好和齐王李元吉在一起。

索性,李世民就把他们一起给杀掉了。

当初李世民是带著九个武将,他们埋伏到了玄武门,然后以李渊的名义,给李建成写了一道圣旨,让他去李渊那里一趟。

李建成若想去李渊那里见老爹,玄武门是必经之路。

所以,当李建成经过玄武门的时候,李世民一箭就把他给射下了马。太子李建成就一命呜呼了。

随同李建成一起去的李元吉,最终是被尉迟敬德给杀掉的。

杀了李建成之后,李渊只好把皇位让给李世民了。李世民就这样杀兄逼父,当上了大唐的皇帝。


表面上房玄龄,杜如晦被李渊调出秦王府,并且被严令不得与李世民再往来,是为了剪除秦王羽翼,不让其坐大的目的,也是解决太子和秦王纷争问题的措施。但是,大飞熊认为,其实主要是杨文干事件余波,所附带而来的结果。之所以有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是李渊亲儿子呀,无论出现什么「阴谋阳谋」,李渊都不愿意相信这是儿子们的兄弟相残,朝堂上也不好看。所以,无论明面暗面,太子错或者秦王错,都得是身边的人获罪或者说「使坏」是他们身边的亲信大臣。

房玄龄,杜如晦是久随李世民多年的亲信,又是善于谋划的人才,自然首当其冲,被「小杖受,大杖走」了。可是为什么说和杨文干事件有关系呢?因为杨文干事件本身疑点重重,普遍被认为是李世民构陷李建成谋反的一场阴谋,很多朋友包括大飞熊都具体分析过,这里不重复了。而且,事后李渊的处理,也恰好说明了他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只是处理了东宫的王珪,韦挺,以及秦王府无关紧要的杜淹。另外王珪,韦挺在贞观时被起用,王珪成了四名相之一,这是后话。总之,杨文干事件后,太子和李世民的矛盾明朗化,李世民的争位的意图也暴露了,李渊的天平倾斜后,自然要打压秦王府的人马。

这自然包括「谋主」,著名的「房谋杜断」了,所以,房玄龄对来请他开会的长孙无忌说,李渊命令我们不许侍奉秦王,今天私自见面,会被诛杀的,所以不敢去《旧唐书.房玄龄传》。这既非危言耸听,但是也不是出自房,杜本意,却更像在试探和激发李世民的下定政变的决心。道理很简单,房,杜根本不用怕死,只要李建成上台,他们的日子未必好过得了。但是,如果李世民迟迟不下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房,杜即使今晚见了李世民也没用。甚至,万一被李渊,李建成得知这件事,性命一样不保。只是以房,杜的才华,就这样白白的死去,未必太过憋屈和而且还毫无意义,所以相见还不如不见。

李世民和房,杜共事那么多年,难得会不清楚这两人的「尿性」?再说,先前不正是房玄龄首先提出行「周公之事,不拘小节」的吗?所以,李世民让尉迟恭带刀去找房杜,绝非是威逼,而是表明决心和协商之事的重大,都动刀了,不就是要拚命了。所以,这次大家就一起去了秦王府,但是,房杜是打扮成道士和长孙无忌一道,提著刀的尉迟恭则从他道进入。这也说明了,当时局势很凶险了,房杜先前拒绝李世民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