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兵败如山倒一路往南逃,只不出三月就逃到了湖北境内。想数月前入北京城,兵卒百万,战将千员;现在身边兵不过数千,将不足百人。李自成长叹一身,呛啷啷一声抽出宝剑就要抹脖子。

站在左近的前军骠骑将军赵言志忙伸手拦住。劝解道:「闯王,万万不可如此。诸位兄弟还指望你带大家突出重围呢!」李自成长叹一声道:「如今都到了这步田地,我也是无力回天了!不如待我自刎后,你们拿我人头,去向追兵求条活路罢了!」

「李自成,我们这帮兄弟跟著你出生入死这么多年,岂是那种卖主求荣之辈?」赵言志闻言斥责反激道:「当初咱们陕西起兵,什么样的挫折没有遇到过?你怎么能说如此这般丧气话?」

见李自成低头不语,拔宝剑的手也松了些。赵言志继续道:「当年咱们在河南遇险,几乎全军覆没。当时是你拦著不让兄弟们和官兵同归于尽。说是『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时大家都沮丧之极,谁也没想到几年之后你真的能带著咱们攻进了北京城。现在这境况比那时强上百倍,你当初永不言弃的豪气呢?」

李自成松了手中的宝剑,抬起头来看著赵言志,激动的说道:「兄弟,我算是被你骂醒了。你说现在我该如何应对?」

赵言志想了想,从口中迸出来一句话道:「进四川,向张献忠求援!」

一听此言,李自成的头摇成了拔浪鼓,道:「张献忠以前和我在舅父手下携手征战沙场不假。但后来进凤阳的时候,张献忠贪得无厌,就凭他先攻进城,就想独占八成物资。我与他大吵一架后分道扬镳,从此后形同陌路。当年我被洪承筹打败投奔于他,他差点就害了我性命。现在如何能投奔与他?」

「闯王此言差矣。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如今咱们先且投了张献忠,躲过这一劫。等稳住阵脚,再出川,东山再起就好了。」赵言志劝道。

「可是我怕这张献忠容不得我,如何放我入川?」李自成仍然心存疑虑。

赵言志跪地道:「闯王若不疑心,我愿单骑前往四川一趟,劝说张献忠来援,接闯王入川。」李自成此时无计,只得同意赵言志入川求援。

话说赵言志单骑快马来到成都面见张献忠。张献忠与赵言志有旧,知道老友来访,吩咐拉开仪仗金鸾殿接见。

赵言志来到大殿也不向张献忠三跪九叩,只是单膝跪地行礼。礼毕就嚷嚷著李闯王危在旦夕,要张献忠立刻发兵去救。

张献忠见赵言志如此无礼,还当是当年携手征战一般呼喝,心里一阵的不痛快,冷冷的道:「闯王麾下百万,逼崇祯吊死煤山,如何需要我救?」

赵言志是个急性子,吼道:「当年咱们在陕西同生共死,如今你怎能忘恩负义见死不救?」

张献忠也骂道:「闯贼与我还有何恩义可言?当年我被左良玉击败投奔与他,若不是你阻拦,他早就将我身首异处,别当我不知道!」

赵言志见他知道当年实情,也不便再为闯王说话。只得流泪诚恳的道:「既然这事大王都已经知道了。我只求大王念在咱俩的素日情份上给我一支精兵,好前去与闯王同生同死。」

此时张献忠手上恰好有支明军降兵一直放心不下,再者赵言志与自己确是有过命的交情。遂在降兵中点了五百兵马,七日口粮,残破兵器若干,交由赵言志去救李自成。

赵言志一路上浴血苦战,待到了湖北九宫山下,身边已无兵卒一人。浑身是血的赵言志从重围中杀到山顶,正见到李自成持剑自刎。

三尺青锋在手,无奈身处绝地。一腔英雄血,只恨壮志难酬。抬眼夕阳飞霞处,再无往日红。

赵言志双目涕血,大叫一声闯王。身后数柄长枪穿胸而过,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问题有点问题,李自成兵败的时候曾经投奔过张献忠。

李自成在十几年的起义生涯中,起起伏伏,多次被明朝官军击败,遁入深山老林隐藏,而最为悲惨的一次非崇祯十一年(1638年)莫属。这一年春天,李自成在川北中了老对手洪承畴的埋伏,大败后退出四川,随后又在陕南被明朝官军追击,李自成损失惨重,身边一度只剩下十八骑追随,人生可谓跌到了谷底。而此时,张献忠则刚刚投降了明五省总督熊文灿,在谷城休养生息,张献忠这次投降是伪降,所以张的军队依然保持著独立性,而且投降后向朝廷要了不少军饷,军队反而越来越多。

洪承畴

落魄的李自成来到谷城找到了张献忠,希望张献忠能够帮助他东山再起。张献忠得知李自成的来意之后,先和他开了个玩笑,「献忠笑而拊其背曰:李兄何不从我降而仆仆奔走乎?」张献忠开玩笑地让李自成跟他一起投降明朝,省得四处奔波逃窜。不过玩笑归玩笑,开过玩笑之后,张献忠还是干了正事——「献忠乃资其衣马以去」。张献忠知道李自成既不可能投降明朝,更不可能做自己的部下,而张献忠自己投降明朝也不过是权宜之计,此时已经有异心准备反叛了,所以李自成来向自己求援,张献忠便做了个顺手人情,给他一点兵马和物资,让其东山再起。

李自成

李自成得到张献忠的资助后,很快又拉起了一支部队,并且不断扩展壮大,很快又成了明军的一个劲敌,而这一切必须归功于张献忠的资助。但是,令张献忠没有想到的是三年之后,两人的处境掉了个个,但是李自成对自己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被左良玉击败,张献忠的部队四处逃散,而李自成却趁机收编了张献忠的「前驱八哨」,张献忠虽然心中愤愤不平,但是却无可奈何。因为此时张献忠被左良玉打得只剩下数十骑了,张献忠想起了三年前的李自成,自己当年资助了李自成,如今自己落难,李自成也应当会拉兄弟一把。

但是,等张献忠找到李自成的时候,才发现事情并没有自己想得那么简单。面对向自己求援的张献忠,「自成欲以部曲待之,(献忠)不肯屈居,自成将杀之」。李自成想将张献忠收为部下,但是张却不愿意屈居人下,这就惹恼了李自成,便想要杀了张献忠。由此可见,李自成并非心胸开阔之人,最终在罗汝才等人的劝说和帮助下,张献忠才得以脱离李自成,自己到英山、霍山地区重整旗鼓了。

李自成

从李自成和张献忠对待彼此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张献忠比李自成有义气,当然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也许是李自成更有战略眼光,知道日后张献忠可能是唯一能够威胁自己的竞争对手,不如趁对方落难解决掉这个后患。不管怎么样,反正从此之后,李自成和张献忠就成了陌路人。几年后,李自成以农民起义盟主身份自居,对其他农民军发号施令,其他部队不得不从,唯独张献忠拒不服从命令,这两支农民起义部队以后再也没有合作过。

参考文献:《张献忠传论》


原因很简单,因为两人有仇。

1、高迎祥。

李自成与张献忠,二人是老乡加兄弟战友的关系,而他们的领导,顶头上司正是高迎祥。

黄河几字形绕开陕西,西安没黄河。崇祯年间,陕西大旱,陕西大片灾民一面逃难,一面陆续演变为反明起义军主力。

高迎祥兵分四路,转战陕西、安徽、四川大半个中国,1636年最终被明末名将孙传庭击毙。

2、李自成张献忠分裂。

四路兵马各自为战,李自成、张献忠主力也相继被消灭,张献忠投降明朝。

随即,张献忠于襄樊再次反叛,李自成逃回商洛再次召集人马。

李自成攻破洛阳后,三攻开封未果。

张献忠自安康、城口、开江,进入四川达州,随后反攻荆州当阳、襄阳,于信阳兵败,投靠李自成险些被杀。

于是转战安徽、武昌、张献忠于武昌建立「大西」。

李自成撤回襄阳建立「大顺」,起义军随即分裂。


历史很会考验人性。

当初李自成与张献中还是好哥们,后来因凤阳分赃不均而心怀介蒂,而李自成为人较阴。后来闯王高迎翔战死,余部投靠了李自成,并推举李自成为新闯王。而实力一直比李自成强的张献忠便心怀不满。

当高迎详战败被俘,李自成无路可去,就投奔了张献忠。张献忠表面欢迎,隌地确要杀了李自成,幸被李自成逃脱。历史总是很巧合,后来张献忠也投奔过李自成,也差点被李自成杀了,也是侥幸逃脱。于是,不是朋友便是敌人。这就是农民起义军,不团结的写照。

后来,李自成在北方战斗,张献忠不来援助,只在南方看热闹。最后,李自成彻底失败、灭之。而坐视不管的张献忠,孤掌难鸣,也做了清军的刀下鬼。

如果,起义军内部团结,互相驶援。严明军纪,不贪小利。按当时的南北呼应的作战形势,起义军声势以相当庞大(再迫使吴三桂及明军投降)。那么,做天下的应是起义军。皇帝应叫:高迎详。根本没满清什么事,历史将出现一个新名子的朝代。


李自成跟张献忠,同属于农民起义军,但是却不属于同一支起义军。所以虽然一起闹革命,但是只是共同听命于高迎祥而已。后来高迎祥战死了,李自成成为了新的闯王。但是在攻打襄阳王府的战争之后,俩人因为一件小事闹得分崩离析,为啥呢?原来襄阳王府有一支鼓乐队,但是俩人都想要,结果李自成抢占先机弄走了,这让两只起义军彻底决裂,也提现出了农民起义军的典型特点:眼头实在是低呀。

后来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一路先是想要去陕西老窝避难,可惜清军追的紧,而张献忠更是在四川云贵已经自立为王,可谓山高路远了。李自成就算要跑过去也是路途遥远呀,何况俩人的小矛盾这么鲜明的公示给外界呢。

最终李自成在逃跑的路上就战死了,更谈不上去投奔张献忠了。


李自成兵败,不是败在敌人之手,而是败在自己手里,标题提出李自成兵败,为什么不去投张献忠,这一点用不著解释,就是我也不去投张献忠,不去投张献忠,有三个理由,第一如今兵败去投张献忠,会被张献忠看不起,丢不起这个人,第二张献忠也未必收留李自成,理由是怕李自成夺了他的地盘或人脉,因为李自成非一般之人,第三李自成并未想到失败会带来如此后果,还想东山在起,如果假设李自成投靠了张献忠,张献忠也高兴收留,并给予相当的重用,大清一时半会也可能迅速统一,我认为人最要脸面,恰恰这个面子担误了事。


一山怎容下二只大老虎,,李自成的性格特点是不会向个丧家犬一样的用自己的热脸贴冷屁股,,,而张献忠是个实时务懂进退的善变人物,,多智彗懂隐忍,,也决不会与李闯贼同干共苦,是二个形同水??,老死不相往来的克星,与他们各自的智谋集团有关系,这便是二个西北汉子的悲剧,,,放在今天二个强势的创业者也不会报怀相捅,共享天下的,,。


在九宫山的李自成,其实是向找张献忠的援军,而且张献忠也派了援军。只是没想到遇到了陈久国。


屁话,隔著那么远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四川飞去啊!oC


一山不容二虎,同样是农民起义军领袖,又同样称帝,张不可能接受李,李去投张必死无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