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开始于《马可波罗游记》,更加有趣的是,中国人对西方世界对自己的了解也同样始于这本书。

本书作者义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自称接受过世界上最高贵「君王」忽必烈的接见,在中国居住十多年,南征北战,战功卓越。因为本书对东亚其极具蛊惑的描述,在很长一段时间,西方人认为中国是一个遍地黄金的人间圣地,很多冒险家以《马可波罗行纪》作为地图参考,试图从海域探索一条致富之路。然而事实上,第一批到达中国的西方人却在几百年后的明朝。

《马可波罗游记》成就了马可波罗本人,让他成为历史著名的探险家,但一直以来对于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中外的学者表示了高度质疑,认为马可波罗只是一个高明的骗子,他道听途说,将从商人那里听来的关于亚洲经商的故事,发挥想像编制出冒险游记。在他的老家义大利至今还流传著一句谚语,讽刺那些喜欢吹牛的人。「这人就是个马可波罗!」

1960年代,德国学者傅海波发表了一篇论文《蒙古帝国时期的中西接触》,文中就对马可波罗游历中国的真实性问题提出了强烈质疑。而1995年,大英图书馆中国部主任吴芳思一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拿出了更加有力的证据,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中国。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有关马可波罗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无任何历史文献能够佐证

马可波罗自称在中国生活了17年,多次会见忽必烈,伴随其南征北战,封为高管。然而纵观元朝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文人笔记,都没有记载过这么一个人物。

其二:有违史实

马可波罗声称自己参加了元朝攻打襄阳的战役,并先寄制造了攻城用的回回砲,逼迫吕文焕投降,立下了一大功。然而根据马可波罗的时间描述,他来到中国是襄阳之战之后。而回回砲的制造者在《元史》则清楚明白表明出自波斯的亦思马因和阿老瓦丁,而非义大利的马可波罗。

其三:漏记内容

中国地大物博,有很多可以称为是独一无二的标志性行为,然而马可波罗游记中,诸如汉字、长城、茶、筷子、都没被提及,相反与行脚经商的内容却常大篇幅出现,让人不免怀疑,这究竟是学者的见闻录,还是商人的臆想。

第四大理由:版本问题

我们今天看到的《马可波罗行纪》版本繁多,且彼此之间存在不小差异。可以说,从其问世一来,一直在被不停的添加「佐料」,没有一点严谨而言,然而由于《马可波罗行纪》的原始版本消失,所有有关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的问题只能成为谜团,让无数后人绞尽脑汁,而不知所以然。


中国历史只有一个地方提到的东西可以佐证马可·波罗的说法。

南开大学的杨志玖教授在永乐大典残片《站赤》中找到一条记载

「兀鲁得、阿必失和火者,取道马八儿,往阿鲁浑大王位下」

伊儿汗国的拉施特在《史集》中记载合赞迎娶阔阔真时,也提到火者等使者,与《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护送阔阔真的使者名字一致,这是证明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唯一正史证据。

据马可·波罗自己的说法,公元1292年,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委托,从泉州出发经海路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嫁到伊儿汗国。忽必烈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直接回国。1295年波罗回到欧洲。

一般来说,中国人知道马可·波罗,是欧洲传来的《马可波罗游记》。当地的原书早已经没有了,留下了几个翻译的版本,但内容都有差异。反正当时很多欧洲人已经开始怀疑马可波罗的真实性。他来没来过中国,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中国人知道马可波罗,是通过《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马可波罗游记》是由马可波罗口述,鲁斯帝谦写的一本关于马可波罗游历东方,尤其是在中国的十七年经历的一本书。书中描写马可波罗在1275年到达中国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并留在元朝当官,利用视察各地之际,了解了中国各地的情况,描绘了当时著名的大都市西安,杭州,泉州等繁荣的景象。是第一部西方系统介绍中国地理人情的著作,尤其是书中对中国繁荣富裕景象的描述,更是激起了西方人的向往,为几个世纪后的地理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至于马可波罗其人的真假中国的诗书中确是没有记载,但元朝的开放,与世界的联通史书中的记载是却有其事,外国在中国经商,传教,做官的人也比比皆是,他们担负沟通东西方交流的先行者,书中对于中国的文化、民情的记录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没有记载也是正常的,毕竟如果马可波罗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话,是元朝来的,元朝那个时候不记这些东西也是正常的,何况后来他也没有来过,所以元之后的明清就更不可能记得这个人了。至于现在马可波罗,我觉得有可能是西方文明自己宣传过来的。


可想而知咱中华民族普通百姓儿女如何才能被「中国人」(应该是官方,古代的话则是皇权)认知,被认知的可能性有多大?

。。。。。。

???


古代中国人只认得黄头发兰眼睛的叫洋人,马可波罗是通过马可波罗游记的翻译本和马可波罗的电影才认识马可波罗的,


从瓷砖知道的


初中历史书不是提到了嘛?虽然没有他的传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