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登基后,想立太子,怎奈大儿子不到两岁就夭折了。次子司马衷从小先天不足,痴呆。跟著老师学习几年,也没有认识几个字,司马炎看著儿子不成器的样子,就暂时把立太子的事放下了。

可是,皇后杨艳却不是这样想的。她想让自己的儿子早点当上太子,那样皇帝自然就当上。杨艳就多次的吹枕边风,劝司马炎早点立儿子司马衷为太子。恰恰这时,杨艳有一个表妹叫赵桀,长相娇好,常常与司马炎有暧昧举动,杨艳想著表妹可以帮助自己,索性劝司马炎册封表妹位夫人,司马炎一听,欣然同意,感觉太后很是大度。于是,这赵夫人和杨艳一起,开始不断的劝司马炎立司马衷当太子。

司马炎本来就是多情好色,架不住两个美女的软磨硬泡,终于在公元267年,立司马衷为太子。

公元272年,晋武帝司马炎为他的儿子司马衷举办婚礼,娶了贾充之女贾南风。

公元278年,司马炎为了测试一下自己儿子的能力,让人将奏折给太子送去批复。司马衷的妻子贾南风十分担心,就找来了内侍张泓代替,并许诺将来与张泓共享富贵。结果,晋武帝司马炎看了以后,很是满意,大臣们知道是假,也不敢多言。于是司马炎决定将来让司马衷继承皇位。

公元290年,4月20日,晋武帝司马炎去世,时年五十五岁,即日,傻太子司马衷继承皇帝位,称为晋惠帝,封贾南风为皇后。


首先,晋惠帝司马衷只是不太聪明而已,并非完全的白痴。司马衷听说老百姓快饿死了,还问他们为什么不喝肉粥,这和他长期在深宫中长大,不知民间疾苦有关,倒不是说他智商就低能到白痴的地步。

司马炎明明知道司马衷不聪明,却没有废了他的太子位,那是有很多原因的。

1、历史证明,大王朝稳定后,皇帝更是一种符号,只要治理结构合理,皇帝聪明不聪明倒是不重要了。譬如西晋之前的东汉时代,虽然隔著三国,其实两者并不太远。东汉多有幼儿、乃至于出生才百天的皇帝,那东汉不也没有因此而亡吗?可见,一旦一个朝代形成一个合理的治理结构,皇帝聪明不聪明,还真不是必须的。司马衷再白痴,总比那些幼儿强些吧。

2、司马衷背后,是儒家的正统治理理念和结构。大家应该知道,司马家世代伏膺儒教,这是他们与曹操家族的一大不同,而支持司马家的也多是世家大族。这些大族,都是坚持儒家嫡长子继承制的。在他们看来,守成的皇帝不必有多能干,只要仁厚就可以了。说起来,司马衷光从性格上说,还是仁厚的,符合这些人的传统。晋武帝不得不考虑这些人的支持,因为他们是西晋的骨干力量。

3、所谓的生有圣孙。传说,司马衷的儿子很聪明,晋武帝大概也有后世朱棣、康熙类似的想法,传给圣孙,这也很常见。

4、贾后的支持及贾家背后的势力。不管怎么评价贾南风,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贾南风对稳固司马衷的太子位起到了很大作用,她父亲贾充的功劳和势力,也是晋武帝必须考虑的问题。

5、晋武帝实际上对司马衷以后的执政做了安排,但形势的发展超出了他的构想。晋武帝让司马家的王爷们都镇守各方,自有私人军队,本来想叫他们捍卫王室,谁知道这些王自己为了争权夺利先干起来了,给了五胡很大机会,这是出乎晋武帝估计的。让强悍的贾南风给司马衷当皇后,这其实也是对司马衷的一种保护,谁知道贾南风把王室搞得更乱。这些东西,其实有一定偶然性。

6、西晋若是不亡,大家也未必会注意到司马衷有多弱智。这是必然的,西晋不亡,司马衷的缺点必然会被最大化的遮掩,历史上大多数守成皇帝的面目性格都是不清楚的。但西晋毕竟灭亡了,于是司马衷被展示出来。司马衷既然知道嵇绍是忠臣,由此可见,司马衷也并非那么不堪,只是从小养尊处优,对世事缺乏了解,又加之天生比较迟钝而已。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路,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说起这个问题,就得说起中国的宗法制度了,中国自周朝之后就一直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样确实有利于国家稳定,消除纷争。你看看清朝的不立储制度,给现在的宫斗剧提供了多少素材。所以说,嫡长子继承制,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一个人想改变宗法制度,即使你是皇帝,那也不可能,如果李世民没有玄武门之变,那皇帝绝不会是他!即使他那么的优秀。再说到司马衷,那是如假包换的嫡长子,他的母亲是元皇后杨艳,元皇后是什么意思?第一皇后,大哉乾元,懂吧,元在古语里一直是第一的意思。司马衷的老婆是贾南风,贾充的大女儿,废掉司马衷,会触动多少利益集团。司马炎怎么会轻率的下这个决定。史书上没有明确写哪个大臣要求废掉司马衷,只写了大臣卫瓘在一次酒醉时,拍著皇帝的宝座说「可惜了这个座位」。如此而已,说明司马炎从内心中就没有费了司马衷。


司马炎也是很无奈(这也反映了他的无能,导致大错!),在不能换太子的情况下,他做了几项安排:其一,希望司马衷随年龄大会懂事;其二,安排岳父杨骏等人监国等。但他没想到杨骏专权,贾皇后阴险等,导致「八王之乱」,晋朝国力大衰,西晋灭亡。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