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字德与,乳名寄奴,籍贯彭城(今江苏徐州)。刘裕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代孙。东晋元兴三年(404年),身为北府军中下级将领的刘裕在家乡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伐篡晋的楚帝桓玄。405年,刘裕击败桓玄,帮助晋安帝司马德宗复位,安帝任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青州、兖州刺史、录尚书事、中外诸军事等职,逐渐掌控了东晋王朝的军事大权。

东晋义熙六年(410年),刘裕统率大军一举平定了南燕,立大功晋升为太尉、中书监,彻底控制了东晋朝政。

以后,刘裕培植党羽,铲除异己,极力稳固自己的权位。一批与他政见不同的大臣譬如诸葛长民、刘毅、司马休之等均遭清洗,纷纷被革职、罢黜、流徙。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刘裕对内平息叛乱,对外发起第二次北伐,一举克复关中,通过几无停歇的战争,终于成为东晋首屈一指的大军阀。

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率军收复关中、灭掉后秦后,被晋安帝封为丞相、宋公、加九锡 。彼时,刘裕实力雄厚,势焰熏天,将东晋的军政大权牢牢地握在手中,取代东晋的条件已经成熟。

同年,刘裕废黜并杀害了晋安帝司马德宗,另立司马德文为帝。是为晋恭帝。

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命幕僚拟好禅位诏书,然后呈给晋恭帝让他抄录一遍,傀儡恭帝无可奈何,只好「欣然」提笔,将禅位诏工整地抄录在一张赤纸(红纸)上。刘裕筑坛于南郊,在亲信大臣们的拥戴下登基称帝,国号宋(史称南朝宋),是为宋武帝。宋武帝刘裕宣布定都建康(今南京),改元永初,改晋《秦始历》为宋《永初历》,将「主动」让位的晋恭帝司马德文贬为零陵王。

次年六月,刘裕唆使手下将晋恭帝鸩(毒)杀,首开杀「禅让」退位帝王的先例。至此,历时104年、共历11个帝王的东晋王朝名实俱亡,历史进入到南北朝时期。

刘裕刘寄奴绝对是一个牛人。他能征善战,屡建奇功,先后击灭了桓玄、南燕、后秦,还平定了孙恩、卢循之乱......同时他手段狠毒,保持著一项"杀帝"记录:共有六位帝王被他诛戮,几乎将司马懿的子孙斩尽杀绝。在此之前,历代王朝均保持著一项不成文的规矩:善待前朝王室,特别是像晋恭帝那样主动让位的帝王。例如司马炎篡魏称帝后,对主动禅让的曹魏末帝魏元帝曹奂还算客气,除让出皇位外,基本其他一切待遇照旧。

那么刘裕为何不学司马炎善待曹奂呢?据史料记载,刘裕开创了南朝刘宋王朝后,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主要是害怕东晋皇族卷土重来,反攻倒算,于是斩草除根,大开杀戒,几乎将东晋最高统治者司马氏斩尽杀绝。当初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后,将主动交权投降的曹魏大将军曹爽三族数千口男女老幼尽数诛灭 ,就连早已出嫁生子的姊妹也不放过....... 他做梦也想不到,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他的后裔又被篡晋的刘裕给屠戮一空。

刘裕不是个好大臣,但当皇帝后却有所作为,历史评价颇为不恶。

史载,刘裕代晋称帝后,因他早先已经从鲜卑拓跋氏政权手中收复了青、兖、司三州,黄河以南广大地区皆为刘宋所有,于是成为南朝前期疆域面积最广袤,军事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一个割据王朝。刘裕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减轻赋税,与民生息,还赦免了大批奴客士卒,政绩卓著,颇有作为。他只当了两年皇帝,于刘宋永初三年(422年)病殁,年59岁,谥号(宋)武帝。

刘裕取代东晋,是军阀对门阀的胜利,很显然,在东晋长达一百余年此起彼伏的战乱中,拥有崇高声望与社会地位的高门大姓已经失去了天生的优势,驾驭不住拥兵自重、野心勃勃的军阀们了。

【插图源自网路】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司马炎确实厚待曹奂,但是,司马炎爷爷司马懿以及父亲伯父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从249年开始,已经在削减曹家势力

249年,高平陵政变,曹爽以及依附家族皆被斩杀三族,连同保人太尉蒋济都被气死。三国志记载

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

251年,王凌等不满司马懿专权,拟推曹彪为帝,起兵反抗司马懿,事后王凌及响应家族被诛三族,曹彪被迫自杀。三国志记载

张式等皆自首,乃穷治其事。彪赐死,诸相连者悉夷三族。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

255年,毌丘俭、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毌丘俭兵败被杀,文钦逃亡江东。而在254年,同情曹魏的李丰与夏侯玄及张缉,皆被杀。魏帝曹芳同情诸人,被废

是日,俭闻钦战败,恐惧夜走,众溃。比至慎县,左右人兵稍弃俭去,俭独与小弟秀及孙重藏水边草中。安风津都尉部民张属就射杀俭,传首京都。属封侯。秀、重走入吴

257年,诸葛诞起兵自保,兵败被杀,诛三族。其子逃亡东吴

诞窘急,单乘马,将其麾下突小城门出。大将军司马胡奋部兵逆击,斩诞,传首,夷三族

260年,魏帝曹髦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起兵奋起一搏,兵败被杀

中护军贾充自外入,逆与帝战于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骑督成亻卒弟太子舍人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司马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抽戈前刺帝,殒于车下

经过五场杀戮,忠于曹魏势力,基本被司马家扫除干净。曹奂继位后,也就一傀儡,司马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已经没必要杀了

刘裕若学司马炎,留下司马德文兄弟性命,要剪除多少司马家的枝叶呢?

不如杀了司马德文兄弟,让更多人活命

而且刘裕只杀司马德文兄弟以及司马家核心人物,边缘人物厚待,并未对司马家斩尽杀绝,连自己儿媳都是司马家的公主,这个公主后来还成为刘宋皇后

综上,刘裕其实要比司马家厚道……


刘裕一生杀了六个皇帝,灭司马家全族。从刘裕开始往后,开启了杀前朝皇室的先例。而刘家最后也被萧道成斩尽杀绝。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刘裕因为自己出生贫寒,根基不稳,得位不正。而且他担心自己死后,门阀士族会借著「维护」晋室的名义拥立司马氏夺权。没想到最后还是让萧道成得手。


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篡东晋而自立,又连续杀了司马家族两个皇帝,司马德宗和司马德文。刘裕可以说是开创了篡位者残杀前朝废帝的恶例,此后,末代皇帝很少有能活命的。在刘裕篡位以前,不管是曹丕还是司马氏,都有优待前朝皇帝的传统,那为什么刘裕就如此容不下前朝皇帝呢?下面我来分析一下,请大家来指正。

首先,曹丕篡汉和司马氏篡权的历史背景与刘裕不同。曹丕和司马炎篡位之时,其家族树大根深,优势明显。先说曹丕,曹丕是在父一辈曹操掌握实权二三十年后才进行篡权夺位,这时满朝文武基本上都是曹家走卒,兵权和政权都很稳定,曹丕几乎没费什么劲,曹家根基牢固。汉献帝翻盘机会为零。再说司马炎,这个家伙比曹丕的安全系数还高,经过了司马家族三代人的经营,更可谓牢不可破。满朝文武基本全是司马家族提拔起来的官员,反对派基本被消灭。皇帝曹奂是孤家寡人一个,就是叫破天也没人听他的。这种情况下,杀前朝皇帝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第二,东晋亡时,司马家族的势力仍在,门阀士族的根基较深。反观刘裕篡位时,门阀士族的统治已经有一百零几年,除司马家族还有其他几大家族,基本都是与司马家族联姻的皇亲贵胄,势力不可小觑。桓玄篡位时也是因为有其父桓温的长期铺垫,其中还有王、谢家族的后裔分别掌权。门阀士族的势力不是短期内可以消灭的。刘裕此时担心司马家族卷土重来,因此杀司马家族两个皇帝,是消除门阀士族心里的念想,砍断门阀士族具有号召力的旗帜,以绝后患。

第三,刘裕篡位时,年龄偏大,刘氏子孙的根系相对薄弱。东晋灭亡,这个时候的刘裕年龄方面也比不了曹丕和司马炎,刘裕篡位时已经57岁,而且刘裕生子比较晚,这个时候长子刘义符只有15岁。刘氏其他子侄也都年龄偏小,整体势力偏弱。这些潜在的实力都比不了门阀士族的根系强大。

第四,虽然司马德宗智力偏弱,司马德文为人宽善,但他们属于皇族,号召力仍存在,当初桓玄篡位,刘裕就是打著司马德宗的旗号进行讨伐桓玄。如果出现图谋不轨的人打著司马德文的旗号起事,整个局面不好收拾,北方的北魏拔拓氏如果南侵,刘裕必将背腹受敌。因此,复杂的国内局势也使刘裕不得不痛下杀手稳定政局。从此以后司马家族不复存在。其他各个门阀士族也只有逃到北方一条路可走。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司马氏对于曹氏和刘氏对于司马氏这完全是两个极端的感情情绪。司马炎之所以在称帝之后善待曹奂还封曹奂为陈留王。主要原因就是司马炎觉得司马氏愧对曹氏想要补偿一点。其次虽说当时司马家族占据了庞大的势力,但是不可否认忠于曹氏的人也不少。司马炎善待曹奂也是为了拉拢人心。而刘裕之所以屠杀司马家族。一方面是为了报复,另一方面又为了拉拢人心。最后是担心司马家族会东山再起。所以司马炎和刘裕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不可能一概而论。

首先我们说司马炎善待曹奂。像我们上边所说首先司马炎就是存在了愧疚补偿的心思。毕竟司马家族效力于曹魏。但是最后司马炎却夺了曹魏的江山。这于情于理上都是很过分的。所以说司马炎在篡魏之后肯定是不能杀了曹奂的。本身谋逆就是罪大恶极。如果司马炎再杀了曹奂,那整个司马氏就成了千夫所指了。所以既然不能杀曹奂那索性就大度一点。再加上夺了人家的江山给人家一点补偿也说的过去。口碑还能好一点。所以司马炎封曹奂为陈留王。

而且司马炎此举也是为了收拢忠于曹魏臣子的人心。毕竟司马炎还是需要用人的,不可能把人全杀了。而司马炎对曹奂的态度也就决定了忠于曹魏臣子的下一步动作。如果司马炎真杀了曹奂,那么肯定会有无尽的叛乱发生。有报仇的,有害怕的。这就证明司马炎不能容人。但如果司马炎善待曹奂。这一方面安抚了忠于曹魏臣子的心。另一方面又告诉其他人自己有容人之量。实际上臣子们对于改朝换代也没有太深的成见。毕竟曹魏夺取汉朝政权也没多久。真正的也生不出很深的感情。更多的则是同病相怜罢了。

而刘裕虽然号称自己是刘氏后代。但他也是贫贱家庭出身。由于刘裕的出身导致他从小深受豪门大族的歧视。刘裕之所以掌权屠杀司马家族,一方面是出于心里对豪门大族的报复心理。但更重要的是晋朝实际上就是一个世家大族掌握朝廷大权命运的时期。当时世家大族的力量十分强盛。刘裕很担心司马家族死灰复燃。另外他也想要给天下世家大族一个震慑作用。所以他才会屠杀司马家族。

其次,刘裕一直称自己是汉朝后裔。而司马家族就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蜀汉就是汉朝的延续。所以等于说刘裕和司马家族也有著灭国的仇恨。汉朝虽然灭亡了。但是汉朝的残余势力依旧还有存在。刘裕这么做除了报了灭国之后更是无形中的拉拢了汉室残余势力的支持。所以灭司马家族好处多多。刘裕也就一不做二不休的屠掉了司马家族。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多多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谢邀!

中国发展到南北朝,产生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变化:

贵族的没落与寒门的崛起。

而这个时间最终的反映,就是南朝宋的建立。

在南北朝前的中国,基本上由世家大族这样的贵族把持著国家政局。可以说就是几个姓氏在打来打去。而寒门,在九品中正制度的体系下,基本上断绝了上升的空间。

可能刚刚开始,世家大族的大量人才进入中央,让这一体系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随著时间和社会的前进。也暴露出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这就导致了西晋王衍这样的人也能够进入中央的局面。这也为西晋灭亡埋下了祸根。

接下来的东晋,应该说是世族大家最后的辉煌,王与司马共天下,让琅琊王氏走上巅峰。但是隐患依然存在。长期贵族势力的增长,晋王室被严重削弱了。这就导致了东晋末年一系列祸乱。

而寒门的刘裕正式抓住这个机会,得以崛起。凭借战功一人独揽朝政。

从底层上来的刘裕深深的知道世族大家对于自己执政严重的干扰,为了保证刘宋王朝的千秋万代,从根本上动摇世族大家对于朝政的威胁。因此,从司马氏开始,逐一灭亡。

中国开始了新的时代。南北朝,就是世家大族没落,寒门崛起的分水岭。


刘裕大帝重新统一了中国南方,结束了东晋南渡时世家大族控制地方的军政大权所带来的恶果,中国的南方竟然出现了几个大的割据势力不听中央王朝的调令。而草根出身的刘裕从小兵做起一直做到皇帝,刘裕能这么快脱颖而出,归根结底是因为东晋末年司马皇族式微国内动乱四起,刘裕靠著战功上位本来就不稳定,国内当时还有很多门阀世家在蠢蠢欲动。

而且司马氏的所作所为,也不像一个安稳的没落皇族。在公元412年,东晋只剩下最后的割据势力宗室司马休之,占据当时南方的重镇荆州和扬州形成了名义上的割据,还对外联合雍州刺史鲁宗之对抗朝廷。刘裕发兵占据荆州、扬州和雍州使得东晋国土再度统一。东晋的宗室的势力才被铲除。

而且当时刘裕43岁才有自己的儿子,称帝登基时已经57岁,古人常说60岁古来稀,为了保证皇位传承得以继续,必须铲除前朝皇室。而司马氏杀得曹氏宗族人更多,夷陵之变时,司马懿一次性杀了几千人曹氏宗族,后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牢牢掌控魏国的军政大权,才开始篡位。


我觉得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跟刘裕的出身有关,不论是魏代汉或晋代魏,都是经过几代经营,统治基础早已稳固,因此可以做出所「善待」的假像,刘裕则不然,他虽号称汉室后裔,实则草根出身,崛起时间太短,根基不稳,因此时机也不允许他扮好人。

2、刘裕常年征战在外,到登基身体已经不是很好了,这点从他勿忙回国登基和登基后两年就去世就可以看的出,灭司马氏是为他后代考虑,他没像朱元璋一样连功臣都灭就很客气了。

3、刘裕的性格使然,连杀六个皇帝,心不是一般的狠。


谢谢邀请。

「南朝第一帝」刘裕是一个英雄和枭雄的结合体。一方面,他伐诸胡、平内乱,几乎以一己之力扶晋室于将倾。另一方面,篡晋建宋,白得了天下,却连一个傻子皇帝(安帝)和一个「欣然」让位的皇帝(恭帝)都不放过,其阴狠暴戾甚于恶枭。

北魏名臣崔浩对刘裕的英雄之性非常推崇:「刘裕奋起寒微,无尺土之地,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擒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可谓才超常人!」

但是,早年混迹于市井,以赌博和赖账出名的刘裕往往在关键时刻又显现其流氓本性,这一点早在北伐时就已经显露无遗。公元417年8月,刘裕灭后秦,秦王姚泓出降,出乎很多人预料的是,刘裕除了把除姚泓以外的所有后秦宗室、妇女全部就地处决外,还押姚泓于建康,斩于闹市,以彰功名。

至于杀安、恭二帝,历史上还有一个说法。他篡位的时候,社会上流传著一句谶言:「昌明(孝武帝)之后尚有二帝」。而此时他已经年近六十,怕自己熬不过,就先派人缢杀了安帝,然后司马德文即位,是为恭帝。公元420年六月,恭帝「欣然」禅让。但一年后,刘裕还是没放过他。

让刘裕没有想到的是,他遍杀东晋宗室,并没有给刘宋带来「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反而打开了一个新朝必对前朝灭门的「潘多拉盒子」:59年后,萧道成篡宋建齐,刘氏子孙被杀得一个不剩。再后来的萧衍、陈霸先也有样学样,一篡位就如切菜砍瓜,让江南之地仅仅在169年的时间里,就见证了四个朝代击鼓传花般的粉墨登场。


形势使然,不杀不行!主要因素如下:一、东晋是门阀士族的天下,刘裕崛起,是军阀取代门阀,但门阀的势力仍然雄厚(门阀彼此牵扯,任何一个门阀想当皇帝,都会被其它门阀合力拉下来,这从东晋的历史可以看出来,门阀是不希望上面有强势皇帝,希望上有弱势皇帝,实权由门阀共享),刘裕以军事强人的称帝,但反对他的势力也不小。二、刘裕的时间不够,如果刘裕是二代或三代,经过长时间的整合,大部分反对势力会逐步清理出局,自然可以对司马氏宽大处理。三、刘裕清除司马氏后一年多就去世了。因此,这是刘裕为了死后刘氏地位稳固而不得不做,因为他担心死后,他的反对派很容易又把司马氏的大旗举起来,而把司马氏清除掉,反对派彼此牵制,群龙无首,反对派的力量分散,对刘氏的威胁就小了很多。

所以,每个人面对的实际形势不同,采取的对策自然也有区别,做出的选择往往是身不由己,不得已而为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