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北洋军阀,是指袁世凯掌控中华民国政权以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所组成,而北洋新军则是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在天津小站所练之兵,由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进行改编的清廷军队,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袁世凯以此奠定了作为北洋军阀领袖的基础。

但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的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以及政权,军阀割据导致国内事实上的分裂,各省督军掌控军队建立了各自的势力范围。

在名义上,各省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历史上将长江吴凇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1928年,老蒋完成北伐大业,重新统一了中国,北洋军阀统治覆灭期间,其内部拥有皖系、直系以及奉系三大派系,为了争夺统治权,发生了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等大规模的内耗,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民众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呼声不绝于耳。

北洋军阀期间,总共授予了65人为上将军衔,海军上将仅有5人,而陆军上将则有60人,上将以下的中将和少将,可用「牛毛」来概括之,也即「中将多如牛,少将多如毛」,军中不乏滥竽充数之辈。

(袁世凯北洋军队鼻祖)

其中,将军的名号是由大总统决定的,都有「武」或「威」字,根据该将军的任职岗位来确定,派往各省的将军冠「武」字,譬如浙江的朱瑞是兴武将军,江苏的冯国璋是宣武上将军,安徽的倪嗣冲则是安武将军。

期间,留在京师将军府内的则冠以「威」字,譬如孙武是义威将军,蔡锷是昭威将军,张凤翙是扬威将军,段祺瑞则是建威上将军等。

张作霖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时,作为东北王,显然东三省的地位比较特殊,可从军衔上体现出来,譬如奉天的张锡銮是镇安将军,吉林的孟恩远是镇安左将军,黑龙江的朱庆澜为镇安右将军。

将军名号中的另一个「字」,一般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但其中一些字的选用却有一定的规律,譬如江西的李纯,取南昌中的「昌」,为昌武将军;四川的胡景伊,取成都的「成」,为成武将军等;张学良取自己名字中的「良」,为良威将军;吴佩孚则为孚威上将军等。

综上,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军阀组成的集团,操控了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给民众带来了一定的灾难,但其军队建设包括军衔制度的确立,却为统一后的中国国民政府所借鉴,北洋军阀是中国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抹不掉的历史记忆。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北洋时期起自1912年,终至1928年。在这六年军阀混战期间,据统计共有65人授过上将军衔。但北洋政府执政者更迭频繁,每个执政府的授街标准很不一致,而是与当权者的派系相联系的,即那个派系执政,那个派系授的上将军衔就多,反之则少。据历史记载,较为正规授于而受到公认的上将军只有二十四位。他们是:一建威上将军段祺瑞。二、定武上将军张勋。三、宣武上将军冯国璋。四、虎威上将军曹锟。五、彰武、镇武上将军段芝贵。六、孚威上将军吴佩孚。七、德武上将军王士珍。八、振武、隆武上将军龙济光。九、照武上将军姜桂题。十、靖威上将军王怀庆。恪威上将军孙传芳。十一、义威上将军张宗昌。十二、同威上将军阎锡山。十三、扬威上将军冯玉祥。十四、镇安上将军张锡銮。十五、耀威上将军陆荣庭。十六、熙威上将军刘冠雄。十七、英威上将军李纯。十八、襄威、壮威上将军王占元。十九、匡武上将军王承斌。二十、益威上将军田中玉。二十一、宁武上将军齐燮元。二十二、炳威上将军萧耀南。二十三、曜武上将军李鼎新。二十四、恪威上将军孙传芳。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