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高长恭是北齐王朝宗室、将领,是高澄之子。同时他长相秀美,又是一个美男子。高长恭很会打仗,故而他立了很多的战功,曾被封为巨鹿郡公、长乐郡公、乐平郡公、高阳郡公等。

高长恭因为战功,所以他的地位和威望越来越高,自古是功高震主,高长恭同样也就受到了当时北齐皇帝的猜忌和妒忌。

高长恭因为说「国事即家事」,受到北齐后主高纬的猜忌,最终高长恭饮鸩而死。高长恭死后,受到了追赠。

当时有一次北齐后主高纬对高长恭说,冲进敌阵之中,若一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高长恭就回答说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些。

北齐后主因为高长恭说的家事,并且听到士兵又唱兰陵王入阵曲,由此高长恭就受到了北齐后主的猜忌。

高长恭也知道他功高位重而受到了猜忌,所以他就想用自污名声的办法让皇帝消除对他的猜忌。因此他就收受贿赂、收集财物。但是高长恭的手下却对高长恭说这样做更加受到猜忌,这不是避祸的办法,而会招祸的。

高长恭于是问计那个手下,手下就让高长恭不在理朝政而隐退。但是高长恭虽然采纳了这个方法,却很难如愿,因为高长恭当时是北齐的一个名将,当朝廷对外用兵时,朝廷还很有可能再任命他为将军的。

后来北齐后主并没有消除对高长恭的猜忌,最终北齐后主派人给高长恭送去了毒酒。高长恭也就这样的死去。

高长恭多次参加北齐和北周之间的战争,而北齐后主高纬又诛杀了高长恭、斛律光,北齐后主的做法让北齐失去了重要的将领,同时军力又越来越衰弱,最终北周军大败北齐军,同时北齐后主高纬也被北周俘虏。


高长恭——一语之差成语谶,北齐再无兰陵王。

公元573年,北齐武平四年五月。齐后主派出使者徐之范携带毒酒前往一亲王府第,并行赐死之任。被赐死的便是北齐战功赫赫的兰陵王——高长恭。四年后,也即公元577年,北齐为北周所灭,享国祚二十八年。

高长恭,北齐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第四子,干明元年(公元560年)三月二十一日,受封兰陵王,并在其后累迁至并州刺史。《北史·列传第四十》与《北齐书·列传第三》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是个十足的美男子,并被后人传言为四大美男之一。可见其颜值的确颇高,以致以此也能传之后世。

貌能传世,其武亦能鼎定乾坤。据史料载其: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与将士共之。为将其细腻韬晦,与将士同甘共苦。齐武成帝河清二年(公元563年),突厥兵寇北齐重镇晋阳,武成帝御驾亲征,高长恭领军奋力击退突厥。河清三年,北周联合突厥起20万兵犯齐境。史载: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邙山之战,兰陵王以五百骑打破周军,『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图》』从此声名大噪,在北朝之间拥有很高声望,并兼有皇帝嫡亲之身份,声望如日中天。武平二年,任太尉,同年平柏谷,攻定阳。武平三年,任大司马。武平四年,兼太保。与左丞相、太傅、大将军的斛律光并为北齐两柱国。共御北周

只可惜兰陵王虽有名臣良将之才,却未遇英主,邙山之战后,后主与兰陵王谈论,后主问:如果冲入敌阵,遭遇危险怎么办?长恭言:国事即家事,在战场上不会想这些。后主听闻国事即家事,又闻将士唱《兰陵王入阵图》,便开始猜忌其会谋反。武成帝驾崩,后主嗣位。后主高纬暴虐荒淫,治国委以小人,朝中奸臣当道,北齐国势衰败已极。上柱国斛律光于武平三年遭奸佞以谗言诬告,遭后主冤杀,北齐失一国柱,时人怜之。在此背景下,尽管兰陵王处处谨慎,示人以颓废,但仍未躲过厄运。

武平四年,齐后主毒杀高长恭,《北齐书》载其亡前曰:「我忠以示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遂饮药薨。」年仅三十三岁。死后北齐追赠假黄钺、太师、太尉公,谥号忠武。故也称兰陵武王。

北齐失兰陵王,无异于自折一臂。《北史·列传第四十》云:「若使兰陵获全,未可量也。而终见诛翦,以至土崩,可为太息者矣。」

纵观高长恭一生,其战功卓著,却由于一语而见诛,

归结起来:

一是由于齐后主高纬的无端猜忌。从武平三年斛律光见诛即可看出。

二是兰陵王其时功勋甚高,因此震主。自古功高震主者皆难逃一死。

三是在赐死高长恭前一年,即武平三年斛律光之死,不仅展示出后主高纬的猜忌与妄杀之性,也预示著在奸佞当道的北齐末年,忠心辅佐的文臣武将也已不再是主流,而是朝廷奸佞派的铲除对象。

尽管如此,兰陵王高长恭仍然是南北朝历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史料引自 李延寿《北史·列传第四十》与李思药《北齐书·列传第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