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229年孙权称帝二次设立丞相,当时群臣都以为张子布必问鼎相位,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第一次拜相任命了名不见经传的孙邵为相,第二次又拜顾雍为相,仲谋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起用张昭。对此孙权曾向群臣们做过解释。

「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以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欲知也。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意思是说张昭此人性格太刚强,不会调理各方关系,不适做丞相。

此为孙权应付群臣之说辞,不可当真。张昭的能力是足以胜任丞相之位的,孙权始终不肯用其为相,有何隐情?在下以为,原因有三:

其一:孙仲谋心胸偏狭,善记仇怨。赤壁之战时张昭力主降曹,至孙权称帝后每谈及赤壁之事都言皆是周公瑾、鲁子敬之功,此时的张昭也想发发声,感怀一下往事孙权却叫他暂停,说:子布你就不要说了,孤当年要是听了你的话,估计早就被曹操打发去那个山区要饭去了,那会有现今南面称尊快活。

其二:孙权忌惮张昭。《三国志.张昭传》言: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这可是孙策临终托孤时说的,孙权焉能不畏惧张昭!

孙权接班后以师礼侍昭。对子布是极为恭谨,张昭也很享受这种感觉,早些年仲谋年幼忍忍也就算了,现如今自已已是帝王,那张昭仍然故我,这就令孙吴大帝很恼火了。若是让张昭做了丞相,依老卖老,和自己意见不和,该如何处置?

其三:孙权要做强势的君主,不希望自已的丞相有实权,和自已抗衡。他的首任丞相孙邵于《三国志》中连个传都没有,应该是很低调,很是默默无闻。

第二任,顾雍做丞相时有几个特点:1:他从不主动发表意见或建议,孙权问时才说。2:他从不背后议论政事,事情都是当面说与孙权。

由此可见孙权需要的是一位顾问型的丞相,不应有实权,不能挑战君权。顾雍做的很到位,居相位十九年,张昭的个性太强,地位太尊,孙权很难驾驭,因此,子布终生于相位无缘。


孙权曾经说过: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也就是说孙权在张昭面前不敢随意发言,由此可见,孙权对张昭是多么的敬重。既然孙权如此敬重张昭,那么为什么两立丞相都把张昭排除在外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孙权对张昭的感情是很复杂的,而张昭对孙权却始终是一种态度,什么态度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张昭眼里,孙权时刻都在犯错,而且屡教不改。这就是两人的关系,你让孙权如何接受张昭?所以孙权从心底是很讨厌张昭的,这也是孙权为什么不立张昭为丞相的原因。那么孙权为什么会讨厌张昭呢?

孙权和张昭的恩怨由来已久,在孙权跟随孙策东征西讨时,两人本来没有什么不愉快,但是等到孙策病危时,两人立刻有了很大的矛盾。什么矛盾呢?

当时孙策病危,急需要确立新的继承人,以张昭为首的一些大臣极力举荐孙策的三弟孙翊,因为孙翊有武略,性格极其像孙策。但是孙策却最终选择了安静而又沉稳的二弟孙权。这就是两人交往的开始,一个不算愉快的开端。

翊名俨,性似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

在孙权眼中,张昭是看不上自己的,这当然不仅仅在于张昭并不拥戴自己,也在于张昭对自己的态度上。孙策新丧,孙权哀痛,哭泣不已。这时张昭冷冷的对孙权说:作为继承人,最重要的是继承先辈遗业,并且发扬光大它。如今四处动乱,盗贼蜂起,你怎么能够放肆自己的感情,一直在这里哭呢?

这就是张昭对孙权的态度,一种近似于严父对幼儿的态度,说的不好听点,在张昭心中已经自认为自己是东吴的相父了。那么张昭这种自信从何而来呢?来源于孙策的临终所托。

孙策病危,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并且对张昭说:如果孙权不能担当重任,那么你就取而代之。如果实在不能克敌制胜,那么就可以西归故乡,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

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这就是张昭自信的来源,孙策临死明确交代,张昭在孙权不能胜任时可以取而代之,这既是张昭的自信,也是孙权忌惮张昭的地方。因此,除了在继位初期孙权极力仰仗张昭,在以后的时期,孙权避免重用张昭,而两次将丞相之位给了别人,就是很明显的例子。那么孙权将丞相之位给了谁?他和张昭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就明白孙权的心情了。

首先看张昭处理政务的态度,公元232年,辽东公孙渊叛魏,向东吴称臣,这让孙权高兴的不得了,于是准备派使者处事辽东。这时张昭对孙权说:公孙渊之所以向东吴称臣,是惧怕魏国的进攻。如果我们遣使前往,一旦公孙渊反悔,那么我们的人隔著茫茫大海就回不来了。孙权和张昭极力争辩,张昭一点都不妥协。后来气的孙权按剑怒吼道:朝中的人入宫拜我,出宫拜你,你已经尊贵到如此份上了,还想怎么样?

后来两人一拍两散,张昭归家,称病不再上朝。而孙权则气的派人用泥土封了张昭家的府门,张昭则让家人在里面也用泥土封了一层,以表示抗议。这就是两人的合作方式,在冲突中合作,彼此不相让。那么孙权任命的丞相呢?也是这种人吗?不是

孙权任命的丞相是顾雍,顾雍的性格和张昭截然相反。顾雍沉默寡言,每有意见总是秘密上奏折,如果意见被采纳,那么就将功劳推给孙权。如果意见不被采纳,那么就不再提起。因此,顾雍深得孙权喜爱和敬重。顾雍沉默寡言不代表他说话的分量不重,那么孙权有多重用顾雍呢?

孙权和顾雍之间保持著一个很奇怪的习惯,那就是每当孙权对政务有疑虑,就会派中书郎前去顾雍的府中询问,如果顾雍同意孙权的看法,那么就会热情的招待中书郎吃饭,然后出府相送。如果顾雍不同意孙权的看法,那么就会对中书郎态度冷淡,默不作声。因此,两人从始至终都合作很愉快。

这就是孙权不用张昭为丞相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张昭性格刚直,最重要的是张昭以托孤重臣自居,在和孙权说话时态度过于恶劣。而孙权不是刘禅,张昭也不可能是诸葛亮,所以从心底上孙权讨厌张昭。既然讨厌他,又为什么要坚持任命他为丞相呢?吴国又不是没有其他人才!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孙权两次弃用张昭为丞相,一是因为当初孙策新丧,张昭举荐孙翊为继承人,并不看好孙权,这让孙权从一开始就对张昭有意见。其次是张昭以托付重臣自居,蔑视孙权的权威,让孙权颜面丧失,所以孙权才不会给自己找麻烦,任命他为丞相。不过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在容人之度方面,孙权跟曹操有很大的差距呀!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谢谢邀请!

孙权为什么始终不立张昭为相,我认为反而没有那么多阴谋论,就是不合适。孙权毕竟是乱世中一方霸主,不知比现代多少高谈阔论者要强多少,可能对张昭有不满在,但因私废公的可能性并不高。张昭的确是不适合为丞相,为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知道丞相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丞相是皇帝之下最高的行政长官,辅佐(两字是重点)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为百官之长。在中医中,有一味药的作用常被比作丞相,那就是甘草。

李时珍在《百草纲目》中结识到:「[甘草]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所以顾名思义,丞相不是要多么嫉恶如仇,多么大公无私,多么能力出众,因为这些朝廷上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丞相的作用就是辅佐皇帝,成为他和百官之间沟通的纽带,维系协调各部官员。如果丞相什么都干了,那还要六部官员,满朝文武做什么?

再看张昭,在《三国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孙权年轻的时候喜欢狩猎,有一次还亲自骑马猎虎,那老虎的爪子都拍到了马鞍上。张昭知道后,脸色马上就不好看了,对孙权说:「这是将军你该做的事情吗?作为君主应该驾御英雄,驱使群贤,怎么能漫山遍野的乱跑和野兽比拼呢?万一出了意外,不就被天下的人耻笑吗?」这顿批评可以说是毫不留情,不过孙权的确理亏在先,便向他道歉。

但孙权也不能放弃自己喜欢的狩猎,于是便造了一辆射虎车,四周用木板挡住,自己坐在车里通过小孔射杀野兽。不过张昭还是常常劝谏,孙权从此只是笑笑也不再回答。

其实从这个故事里面就知道孙权是一个怎么样性格的人了,而张昭却还是屡次毫不留情的谏争,与这类似的故事几乎贯穿了整个《张昭传》。

孙权是一个权力欲望非常强,同时很有主观性的人,恰恰张昭也是一个刚正不阿的性格,如果立张昭为丞相的结果就是两个人相互争权,天天吵架,干不了什么正事。相对丞相,在孙权当政期间,张昭更适合做一个谏臣。

如果张昭要成为丞相,要不就是遇到孙策这种,只喜欢攻城略地,不管内政的甩手掌柜,所以两人早期合作亲密无间;要不就是遇到刘禅这种庸主,每天只自己吃喝玩乐,还没脾气,你骂我我改下,过几天又故态萌生。

孙权舍弃张昭而选的另外两个丞相,孙邵早逝不说,单看看顾雍。他平时沉默寡言,举止得当,而且从不喝酒,所以有他的震慑,群臣一般都不敢放肆。顾雍平时做事选人从不感情用事,只选择合适的人选,并都放心让他去做事。平时常常查访民间,把建议收集起来,偷偷上报给孙权,如果被采纳就说是孙权的功劳,如果不被采纳就一直不说。顾雍平时虽然沉默寡言,但孙权一旦有问题咨询他,常常是一针见血,而且擅长隐晦表达。

比如孙权每次派人向顾雍咨询意见,如果顾雍同意,就会请那人吃饭,并把问题分析的很详细透彻。如果不同意,就不会请吃饭,说的话也很少。所以孙权每次都是问使者:「顾雍请你吃饭了吗?」如果没有,就知道这件事有要改进的地方。

贪恋权利的孙权,和谦逊不争的顾雍,如此的组合才能君臣和谐,朝廷才能和谐运转,孙权也一直重用顾雍为相,知道其去世。

关于这个问题,换个简单的话说,就是如果你是老板,你是喜欢能够完美贯彻你决定的助手,还是要一个虽然能力很强,很忠心,但常常喜欢和你对著干的助手?


谢谢邀请,我是历史风云阁阁主!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在那个乱世,每个人都生活在战乱之中,稍有不慎,就会丢掉性命。而自古乱世出英雄,在三国时期,也出现了很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如:吕布、关羽、诸葛亮、张飞、周瑜等历史名人。

战争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而各路诸侯是棋盘上的博弈者。黄巾起义以来,曹操、刘备、袁绍、孙坚等各路诸侯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纷纷开创了属于他们的辉煌,到了三国后期,只剩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对抗。

吴国是三国之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国家,在人们的印象中,孙权领导下的吴国,军事能力弱,人才匮乏还目光短浅,经常做一些小家子气的事。但实际上,吴国的综合国力是要稳压蜀国一头的。

吴国的建立者是孙权,孙权之前,已经有孙坚和孙策帮他打好了基础。孙权接管江东后,将江东经营的蒸蒸日上,社会秩序祥和,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而这一切都与一个人有脱不开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张昭。

张昭是江东的元老级人物了,在孙策打天下时,张昭就投入了孙策的麾下,帮助孙策掌管内政。不仅如此,张昭还是江东士族的代表人物,也是江东淮北派的首领,更是孙权上位的领路人和护航者,身份地位非同一般。

可是在孙权设立丞相时,压根就没有张昭的份,甚至朝野都认为张昭任丞相是铁板钉钉的事了,可是两次立丞相,孙权都将张昭排除在外,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跟张昭对天下形势的看法有脱不开的关系,在赤壁之战时,张昭就是主和派的代表,而且势力还不小,一度让孙权无法坚持自己的主战想法。若非还有周瑜、鲁肃等明白人,江东的前程就会断送在张昭手中。

其次就是张昭好面子,摆架子,倚老卖老。张昭的一大特点就是性情耿直,经常将孙权弄得下不来台,而且跟同事很难相处,不仅没有起到凝聚江东力量的作用,反而屡次选边站,参与政治斗争。

最后就是张昭的性格比较小心眼。年老之后,张昭的气量就越来越小,他过于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反而在大事上失了分寸。有一次,孙权问群臣一群鸟的名字,诸葛恪说是白头翁,张昭就以为诸葛恪戏弄他年老,最后诸葛恪解释才明白过来。

所以张昭的性格和才能并不适合做一个丞相,哪怕他对江东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哪怕他在孙权上位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孙权为了江东的发展,还是没让他当丞相,不过以张昭的贡献,孙权也给了他应得的赏赐和地位,也算是安度晚年了。


孙权在称帝后曾两次设立丞相,当时朝中众臣皆认为唯有吴国元老张公(张昭)堪当此任,然而孙权的做法却是颠覆了群臣的想像,他力排众议,第一次任命了名不见经传的孙邵为丞相,在孙邵卸任后又拜顾雍为相,自此,张昭也永远的失去了当丞相的可能性,那么孙权为什么一而在再而三地不让张昭当丞相呢?对此孙权曾这样解释:

「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主要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弃用张昭。

不过这只是忽悠群臣的一个说辞罢了,要说张昭有任丞相的能力吗?绝对是有的,《三国演义》中,张昭看似一无能之辈,其实不然!那么孙权弃用张昭的背后到底有著怎样的隐情呢?我总结了以下四点:

孙权薄情

孙权没有曹操那样的胸襟,其为人确实还是挺薄情的。比方说他对孙策,孙策将一手打下的基业交给他,但是他当了皇帝之后,却只给孙策只封了个王(长沙桓王)。孙策的那些孩子也不过是有名而无实权的侯爵,而孙权自己的儿子刚生下来他就封王了。在看后来孙权对待陆逊也一样,陆逊对孙吴堪称有「再造之恩」,然后来因政见于孙权稍有不同,便被孙权无情逼死,从这个角度看,孙权挺薄情的。

孙权记仇

孙权记恨张昭。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赤壁之战的时候张昭是主张投降(这也是确实是张昭人生中最大的败笔,以致后人对他误解很深)。后来孙权称帝的时候谈到了当年的赤壁之战,于是便说道这都是周公瑾,鲁子敬的功劳,此时张昭也站起来准备发表一番歌功颂德的言论,孙权却把他止住了,说张昭你就算了吧,如果当初听你的投降曹操我现在估计已经要饭去了。

孙权忌惮张昭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句话,是孙策留给孙权的临终遗言: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从中我们可见张昭的重要性,不过小说其实还把张昭给弱化了,据《三国志张昭传》记载,孙策当年把孙权托付给张昭的时候说了这样的话:

「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你说孙权能不畏惧张昭吗?所以孙权在接班孙策以后,是以老师之礼来对待张昭的,对张昭很恭敬。不过张昭也很「享受」这些,早年孙权年幼也就罢了,不过孙权都做到皇帝了,张昭依旧不变,这就令孙权很恼火了!要是张昭当了丞相,倚老卖老,和自己发生分歧该如何呢?

孙权希望有一个「悠闲」的丞相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孙权不希望丞相的指责太重。看看他的几任丞相,第一任孙邵,连个传都没有,估计是个和事佬。第二任是顾雍,顾雍做丞相有他几个原则:

1:他从不主动说话,孙权问他他才说。

2:他从不背后说话,有事都是当面对孙权说。

所以顾雍是把丞相当顾问来做的。这就摸准了孙权设相的形式。孙权要的就是一个顾问型的丞相,而不是一个总理型的丞相。孙权对丞相的要求简单的概括20个字: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有事做顾问,没事做象征。所以顾雍做对了,一做便是19年。孙权任用孙邵和顾雍,不用张昭,是因为孙权对丞相之位有自己的设想,他要的是一个顾问型的丞相,因此张昭无缘丞相之位。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19岁的孙权在45岁的张昭拥护下掌管江东,地不过四郡,兵不过万余,内有山越、属地叛乱,江东士族不服,外有强敌虎视眈眈。

主少国疑,诸事均依靠张昭,辅内政,修士族,平叛乱,扩地盘,到赤壁之战前,世人皆知江东有张昭,而不知有孙权。

世人皆以张昭为投降派,孙权称帝后曾对张昭说:当初要是听了你的话投降,我能有今天吗?万一赤壁之战孙权输了,是不是就会想起当初张昭的请降呢?认为张昭是投降派的,完全是从孙权角度出发想问题,比如鲁肃周瑜,但从当时大汉天下和民心来说,归顺曹操,基本上天下可归一统,战乱提前结束,否则哪来的三国鼎立、三家归晋以及百年后的五胡乱华。

张昭其人,文武全才,铮铮铁骨,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不阿,张昭之于孙权,如荀彧之于曹操,诸葛亮之于刘备一般,张昭绝不是为了一已私利卖主求荣之辈。

孙权打猎,张昭要管,说君主不能转身于危险,孙权醉酒,张昭要管,说君主不能以酒乱政。

讲个三国志张昭传中的小故事:孙权因公孙渊称藩属预派使者,张昭不同意,直言纳谏,孙权不听,张昭与孙权反复对峙,孙权气得手握刀柄,张昭仍不退让,视死如归,孙权没有办法,最后还是派出使者,结果公孙渊投魏杀使者,张昭由于孙权不听自已意见,称病不上朝,孙权也生气 ,派人堵张昭家的门,张昭也不退让,把门从里封住,孙权烧门,张昭也不出来,最后还是孙权连连道歉,才把张昭哄出来。

不管如何,孙权是君,张昭是臣,一个大臣把君主弄成这样,君主还得向大臣道歉,张昭虽是好心,难免太过固执,孙权虽薄情寡义,厚黑嗜杀,而孙权终其一生,也未杀张昭,皆因张昭名望甚高、铮铮铁骨、直言纳谏又不怕死,这样一个人,孙权只能供著,绝对不敢任张昭为丞相,否则以张昭的性格,孙权永无宁日!


孙权和张昭性格上几乎是八字不合的,因为孙权最喜欢两件事,一件事是乘马射虎的打猎爱好,一件是孙权爱喝酒,动不动就开「轰趴」给大臣们灌酒。这两件事都遭到张昭强烈反对,只是张昭的个性就像「刺头」,声色俱厉,眼睛里揉不下沙子,这样的人其实不太适合当丞相的。当然,张昭不可否认是有才华,有能力,有功绩,单单对孙权就有拥护之功,每次劝诫孙权有很有道理,甚至被张昭料中。但是,张昭有一件事做错了,导致孙权晚年还拿这事讽刺张昭,就是赤壁之战时,张昭成了「主降派」的代表。但是仅仅这些,就是不让张昭当丞相的理由吗?

当然不是。孙权在武昌称帝后,任命的第一个丞相是孙邵,但是很奇怪,这堂堂的东吴丞相居然没有立传,事迹也很少。这是为什么?估计是孙邵在丞相任内没干过多少事,也没实权,而且孙邵只当了几年的丞相。所以,说到孙权时代东吴的丞相,主要是接替孙邵的顾雍和接替顾雍的陆逊,孙邵就是个过渡的,但就是没有张昭。如果我们在看一下这时东吴的背景,就明白了,为什么孙权没有让张昭当丞相。东吴从孙策平定江东六郡开始,就任用了许多江北籍或者北土的人才,这当然也延续到了孙权初期。这个时期的东吴重臣,如周瑜,张昭,鲁肃,吕蒙,诸葛瑾,步骘等等,无一不是从江北南下的人才,六郡本土的士人相对少了很多,如顾雍,陆逊,虞翻等人。

但是,孙权执政的中后期,却开始大力启用江东本土的士人,这又是为何?原因有几个,第一,曹魏的统治越来越稳固,避祸南下的北方士人几乎没有了,就算有,还可能是细作。第二,早年这些「南下派」的士人大多去世,如周瑜,鲁肃,吕蒙等。第三,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影响张昭不能为丞相的关键因素,就是东吴无政治优势(蜀汉有「恢复高室」,曹魏有「挟天子」),只能依靠长江天堑保证东吴的长治久安。而要保住长江天堑一线,要依靠的就是江东本土的世家大族。起码本土的世家大族对比北方士人,没有那么多的政治羁绊,他们只是要保护好自己家族的利益安全,于是东吴的基础就相当于孙权和本土豪族的一种利益上的密切合作。

曹丕三路大军讨伐东吴后,基本上东吴的军政大员都变成本土士人的天下了。比如,军事上,长江一线的江陵由朱然防守,武昌由陆逊防守,濡须坞由朱桓防守。政治上,孙权先是用孙邵作为过渡丞相,孙邵去世,顾雍就接任了,一干就是十九年。所以,张昭哪怕资格再老,能力再强,作为北土士人也不合适当丞相。到了243年,顾雍去世,张昭也早就去世了。并且,此时的东吴已经形成了顾,陆,朱,张四大江东本土豪族,东吴的官员大多出自这些贵族的后代,可以说都是官二代,官三代了。这些贵族之间血统,利益交错,先让孙权恐慌,后恐惧,再后失控。于是才有「暨艳案」(改选三署,触动豪族利益),「吕壹事件」(觉得失控,监察百官),最后老年孙权利用「二宫之争」,气死陆逊,打击和处死朱据,顾谭,吾桀等一大批良臣名将。

所以,孙权先是和本土豪族深入合作,张昭自然得靠边站,等到孙权觉得对豪族失控,威胁了君权,这时张昭也步入老年而去世了。


孙权两立丞相是孙邵和顾雍,但却不立有相才的张昭。我认为原因有以下:

第一张昭有废立之权

张昭在孙策时地位非常之高: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策临终前对张昭讲: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这是令孙权非常顾虑的。

第二张昭经常跟孙权唱反调

1孙权非常喜欢射老虎??。张昭谏: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孙权不好意思地讲是我太年轻了,考虑不周到。孙权还是经常去,但令人做了虎车,孙权就坐在车里射猛兽。

2孙权当吴王后跟众臣饮酒作乐,喝的高兴时叫人用水洒向众臣: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张昭一言不发跑到外面坐。孙权派人去请张昭:大家一起快乐,公咋不高兴?张昭回:当年纣王也很快乐。这是以纣王影射孙权。于是孙权停止酒宴。

3辽东公孙渊派人请降东吴,孙权非常高兴。派人去册封为燕王。张昭: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据三国志: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

孙权讲:数于众中折孤。说明对张昭老是跟自己唱反调,非常不高兴。

4张昭在东吴地位太高,如果立为相。就更强势。据三国志: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后孙邵卒,百寮复举昭。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君指张昭)

张昭没做丞相就非常强势了,做了不更加强势了。据三国志: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昭避席谢,权跪止之。就是说张昭要离开,孙权要跪劝他。一个君王跪臣子,可想之孙权有多么不高兴。

张昭的意见要是没有采用,张昭就不去上朝。三国志: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

孙权数次慰谢张昭,张昭也不上朝。孙权经过其家门去请张昭,张昭也是不见也不上朝。请问历代有那位臣子如此?孙权身为君王其威何在?

东晋史家习凿齿就曾批评张昭:张昭于是乎不臣矣!夫臣人者,三谏不从则奉身而退,身苟不绝,何忿怼之有?且秦穆违谏,卒霸西戎,晋文暂怒,终成大业。遗誓以悔过见录,狐偃无怨绝之辞,君臣道泰,上下俱荣。今权悔往之非而求昭,后益回虑降心,不远而复,是其善也。昭为人臣,不度权得道,匡其后失,夙夜匪懈,以延来誉,乃追忿不用,归罪于君,闭户拒命,坐待焚灭,岂不悖哉!

5张昭有宰相之才无宰相肚

有句话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张昭的才能是够的。但其性格不行。三国志: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昭(张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

6孙权只想把丞相当顾问

东吴的第二任相顾雍一做就是十九年,一直做到死。据三国志权尝叹曰:"顾君不言,言必有中。孙权就是喜欢这位不喜欢说话的顾雍,只要他一说就合自己心意。

有次朝会张昭大讲法令太稠,刑罚微重,宜有所蠲损。孙权不说话,回过头问顾雍曰:君的看法是什么?顾雍对回道:臣所听闻,跟张昭说一样。于是孙权议狱轻刑。

顾雍十九相是咋样做的,据江表传:孙权每逢有事就派人去询问顾雍,看看他的意见。如果跟顾雍的意见一样,就可以实施。如果意见相反,就请顾雍过来继续讨论,并给顾雍准备酒食。如果商讨的结果不合意,顾雍立马正色改容,默然不言。然后立马告退。权曰:顾公欢悦,是事合宜也。其不言者,是事未平也,孤当重思之。

7孙权还为当年的事耿耿于怀

公元208年曹操征荆州,刘琮投降。并给江东下了战书。以张昭为首的东吴官员皆劝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跟鲁肃劝跟曹操开战。三国志裴注:子布(张昭)、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周瑜)与子敬(鲁肃)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张昭举笏欲褒赞功德,还没来得及讲。孙权讲:如果当时听了张公之计,我今天不知道在那里乞食。张昭大惭,伏地流汗。

江表传中讲了孙权不立张昭为相,正是因为当初张昭是劝投降的。用孙权的话讲,如果当时我听你张昭的话投降了。那自来就没有今天当皇帝了,我当不了皇帝你自然当不了相了。江表传:然所以不相昭者,盖以昔駮周瑜、鲁肃等议为非也。


孙策临死前,曾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这跟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的一样吧?这话是皇帝对哪些人说的?权臣,或者重臣,权力仅次于皇帝的人,

像秦孝公对商鞅,东晋建文帝对桓温,魏惠王对惠子,燕王哙对子之,周文王对姜子牙,陶谦对刘备、刘备对诸葛亮都说过,

可想而知张昭在吴国的地位,而吴国又是门阀士族控制朝政最严重的的地方,所以张昭的存在对孙权是个威胁了。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派人给吴国递交劝降书,张昭就率领文武百官在大殿上劝孙权投降。

孙权出去上厕所,鲁肃跟著出去了,对孙权说,「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只有我是为了你,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投降了曹操后,马照跑、舞照跳,还能继续做官,你投降了曹操,你说你是什么下场?」

你说,这样的张昭,孙权能重用?

很多人根据固有印象,对历史人物的形象脸谱化,觉得臣子就是好人、坏人、奸臣、忠臣,实际皇帝眼里都一个样,没有好人,只有听话和不听话的,像你所说的

性格刚直,你以为是好人,就觉得应该重用,但皇帝看来,这样的人就是喜欢跟他对著干的,

一个刚直的人,怎么可能做到他这样级别的官?他之所以刚直,只是他们的利益点不同,皇帝和臣子,永远都是利益的博弈关系,没有你想的那么好。


生子当如孙仲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