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周亚夫父子很有意思,一个性格憨厚老实,一个性格耿直倔强,两人都在位居丞相高位时被人诬告谋反,结果周勃脱险,周亚夫被饿死。那么对于汉室朝廷忠心耿耿的两人为什么没有好报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说周勃,周勃是个老实的不能再老实的人,他年轻时为了养家糊口,做过编制工,编一些养蚕的箩筐。也做过给死人送葬的吹笙人,甚至后来还做过弓弩手。后刘邦起义,周勃跟随刘邦东征西讨。

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材官引彊。

别看周勃为人老实,打仗却一点都不含糊。一开始从芒砀山起兵时,周勃仅仅是刘邦的中涓(亲信的意思),一年零两个月后,他们返回芒砀山,周勃已经是刘邦的虎贲令。期间周勃跟随刘邦攻克了方与、砀县、下邑、蒙邑、虞县、开封等等地方,战功最多。

后周勃又跟随刘邦攻克武关,进入咸阳城,灭亡秦朝。又跟随刘邦入关中,后返回关中,平定三秦。和关羽戮战于荥阳,最后平定天下,建立汉朝。周勃在领军平定燕王臧荼造反后,以军功被封为绛侯。

正是因为周勃老实,所以被刘邦视为心腹。后期诸将叛乱,刘邦都派他去平定。周勃在平定韩王信、陈豨、燕王卢绾造反时,军功颇多。当他代替樊哙平定卢绾后,刘邦刚刚驾崩。周勃以列候的身份侍奉继位的汉惠帝刘盈,此时他的身份很尴尬。为什么呢?

虽然刘盈是皇帝,但是政令几乎都出自于其母亲吕雉。当时周勃为太尉,陈平为丞相,但是两人都没有实际实权。那么实权谁操控著呢?

汉惠帝刘盈早夭,后吕雉为了把控权利,将其自家兄弟都封为诸侯。其中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吕产为相国,统领南军。虽然周勃为太尉,但是却不掌一兵一卒。

后吕雉死去,陈平和周勃密谋除掉诸吕,当时只有周勃在军中威望最高,于是周勃持节,谎称奉皇帝之名接管北军,吕禄受到蒙骗,交出了指挥权。随后周勃率领北军攻击南军,击败吕产,将吕氏族人全部诛杀。周勃和陈平一起拥立汉文帝刘恒即位,周勃因为拥立之功而官拜丞相。

周勃虽然官拜丞相,但是实际上却到了最危险的境地。于是有人提醒他:你消灭诸吕,拥立代王为帝,威震天下。先如今位居高位,时间一长,恐怕会有灾后发生。周勃听后,汗流浃背,赶紧向皇帝还印辞官,汉文帝刘恒答应了。后陈平去世,周勃又被召回做丞相。一年后,皇帝让他做表率,以诸侯身份返回封地。老实的周勃回去了,但是却险些丧命。为什么呢?

周勃时常想起以前那些诸侯的下场,因此总是担心自己的处境。每当河东郡守巡查诸侯封地到达绛县时,周勃都身披铠甲,让家人拿著武器来接见郡守。于是就有人诬告周勃想要谋反,皇帝派廷尉前往调查。

周勃拙于言辞,不知道怎么辩解,无奈,送给狱吏许多钱,乞求狱吏通融一下。于是狱吏指著牍板让他看,只见上面写著几个字:请公主为你做证。原来,周勃的儿子周胜娶了公主为妻,所以狱吏才这样提示他,意思是要从上面疏通关系。

后来周勃将自己所受的赏赐之物都送给薄太后的侄子薄昭,薄昭在薄太后面前为周勃辩解。在周勃最危险的时候,薄太后召见皇帝,生气的将头巾扔向皇帝刘恒怒道:当年周勃身挂皇帝印玺,执掌北军,那时候都不谋反。现在只是居住在一个小县,难道会谋反吗?刘恒赶紧谢罪,说事情已经查清楚了,马上放周勃出狱。

就这样,老实的周勃使出浑身解数算是保住了性命。最后善终。但是他的儿子周亚夫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为什么呢?

周勃死后,本来他的大儿子周胜继承了爵位,但是周胜因为杀人而被免去爵位,由二儿子河内太守周亚夫继承了爵位。

周亚夫是最像周勃的一个儿子,除了脾气。周勃敦厚老实,但是周亚夫耿直倔强。倔强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北方的匈奴常犯边境,于是汉文帝派刘礼驻守在灞上,徐厉驻守在棘门,周亚夫驻守在细柳。三人共同拱卫京师,守卫边境。汉文帝为了鼓舞将士,于是亲自前去慰问。

当汉文帝进入刘礼和徐厉军营时,军营立即放行,刘礼和徐厉也都热接热送,极为热情。但是当他来到周亚夫军营时,守卫都尉却说: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皇帝无奈,于是派人持节去见周亚夫。周亚夫通令门卫放行,此时门卫说:营中有规定,军营内不得驱车。于是皇帝步行去见周亚夫,周亚夫见到皇帝后也不下跪,只是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汉文帝大受震惊,认为周亚夫才是真正的将军。

于是汉文帝在临死之时对太子刘启说:以后有什么紧急事务,去找周亚夫,他绝对可以。一语成谶,周亚夫后来真的派上了大用场。什么大用场呢?

刘启继位后,因为削藩太猛,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人发动了叛乱,当时整个东南方一片大乱,而叛军已经攻到了梁国。军情紧急,刘启紧急调周亚夫前去平叛。

周亚夫在出征前向刘启说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叛军战线拉得过于长,而粮道是最致命的弱点。因此,只要截断叛军粮道,危机自解。而梁国则不必去救,可以放弃。

后来,叛军攻击梁国越来越猛,梁国随时都有破城的危险。而梁国的守将刘武是皇帝刘启的亲弟弟,于是刘武派人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根本没有理睬他,而是走到昌邑城就不再前进,就地坚守。无奈刘武给刘启写信,让刘启强令周亚夫来救援自己。

皇帝刘启于是下诏给周亚夫,让他去救援梁国。周亚夫决绝皇帝的诏令,就是不去救援。后周亚夫截断了叛军的粮道,还抢了叛军的军粮。在叛军前来攻击时,坚守不动。后叛军无力支持继续作战,于是撤退。此时周亚夫领精兵出击,一举击溃了叛军,最后顺利的平定了叛乱。

周亚夫因为平定七国叛乱而名声大躁,大家都说他有周勃的遗风。在丞相陶青病退后,汉景帝刘启任命周亚夫为丞相,以为尊崇。而周亚夫从此像他的父亲一样,走上了不归之路。那么周亚夫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绝境呢?

先是梁王刘武,当年因为周亚夫不救自己,差点被叛军杀死,所以每当刘武见到刘启,都要说周亚夫的坏话,时间一长,刘启开始对周亚夫有意见。

窦太后想要皇帝封自己哥哥王信为侯,但是刘启不同意。窦太后哭诉说当年哥哥多么不容易,侄子都封侯了,自己的哥哥为什么不能呢?于是刘启说要去问问丞相,结果周亚夫说:高祖刘邦说过,无功不可以封侯。一句话堵住了窦太后的请愿,也让皇帝刘启很难堪。

后来,匈奴部落的徐卢等人想要归顺汉朝,刘启为了笼络这些人,于是决定封他们为候。但是周亚夫表示反对,他说:如果连叛贼都能封侯,那么以后还如何对待那些不守臣节的大臣呢?难道都鼓励他们去造反吗?刘启很生气,没有采纳周亚夫的意见。两人关系破裂,周亚夫推托自己有病,准备辞职,皇帝一生气,准了。

如果周亚夫就此归家,也是无事,偏偏事情坏在他的儿子身上。他儿子见周亚夫年老,于是偷偷买了违禁物,五百个甲楯,用以下葬时使用。谁知道因为克扣工人的工钱而被工人告发,皇帝刘启派人去查。

于是廷尉问:你为什么要谋反呀?周亚夫很生气的说道:儿子只是买一些丧葬品,跟谋反有什么关系。廷尉冷冷一笑说道:即使活著不谋反,你是准备死之后在地下谋反吧。

这明显就是故意找事,周亚夫不堪受辱,拒绝再说话。后来,周亚夫被关进大牢,他拒绝吃饭,以示抗议,五天之后,活活饿死。

回顾周勃和周亚夫的一生,尽管周勃老实敦厚,但是也经受不住皇帝的猜忌。由此可见,刘氏朝廷对功臣是多么的忌惮,手段是多么的卑劣。

而周亚夫最后屈辱而死,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太过于耿直,不懂得迎合皇帝。如果他能够圆滑一点,最起码能够善终。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俗话说:高处不胜寒,尽管周勃老实憨厚,但是也因为威望过高而遭到怀疑,最后如果不是走裙带关系,恐怕也会身死名灭。而周亚夫就惨的多,因为性格耿直,不懂得逢迎皇帝,最后活活饿死。由此可见,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简直太对了!你觉得呢?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说起周勃、周亚夫父子,皆是稳固大汉江山的顶级功臣,都曾任过大汉丞相。可是他们却父子同命被诬入狱。虽两人最终结局不同,但其父子遭遇颇令人感慨狡兔死走狗烹的唏嘘。

那汉朝名将周勃、周亚夫父子为何未得好报呢?且听有书君为你梳理分解。

一,周勃可为将帅却无丞相之才,憨厚老实少机谋被陷入狱。

周勃自幼以编草席为生,或有婚丧嫁娶为人吹箫混口饭吃。

其虽生活窘迫却自幼习武拉的硬弓,后因缘结识刘邦随之举事。周勃为人憨直对刘邦忠心耿耿,攻城掠地从不惜命,其就是认准一个目标绝无旁顾之人。因而西汉初立时,刘邦对功臣颇多疑忌,独独对周勃之憨性信任有加。甚至刘邦临终前曾告诉吕后,周勃稳重少言,日后可安刘氏天下。

周勃日后行径确实未负刘邦之言。刘邦逝后惠帝刘盈继位,周勃身为太尉一直默默守护著刘氏天下。

即使刘盈早逝吕后专权封诸吕为王,周勃亦选择假意赞同隐忍未发。直至吕后病逝诸吕妄想篡刘氏江山时,周勃才联合陈平,诛诸吕然后奉刘恒继位是为汉文帝。

可以说没有周勃,刘氏天下早被吕氏取而代之。因而刘恒登基即封周勃为丞相。

我们客观评价周勃,他天性醇厚忠心可嘉,可以冲锋陷阵堪称猛将,却缺乏丞相运筹帷幄与应对之才。

就如刘恒曾问他大汉一年刑狱有多少?大汉一年收成与支出如何?周勃被一问三不知只有汗流浃背而已。而陈平则应对自如使周勃自感才能与之相差甚远。

后又有人提醒周勃以防功高震主步韩信后尘,于是其自请让位于陈平,归乡颐养天年。

虽陈平逝后,刘恒又请周勃出任丞相一职,可是只有短短几月,周勃又在刘恒暗示下带头回封地。

周勃为人老实少机变,经刘恒几次折腾兼有韩信之死的阴影,生怕有人害他,有人拜见时只有披全副盔甲才出来见客,因而周勃又被人诬陷意图谋反,被刘恒关入牢狱。

其实周勃身陷囹圄与自身性格有关,其虽知急流勇退,可其憨厚天性将一切都直白表露,才会著盔甲见人给人以谋反口实,其心机真的无法防御背后暗箭,不足以应对高处不胜寒。

二,周勃功高盖主,刘恒为撕被拥立标签压制周勃。

周勃获罪除自身性格原因,亦有刘恒耍弄权术的影子。首先刘恒身贴被周勃拥立标签,其次周勃领兵多年手握重兵,这两条就足以令刘恒对其疑忌颇深。因而根基尚浅的刘恒想立威,必须先从打压首功之臣周勃入手。

他先封周勃丞相之职,明为恩宠实为削其兵权。

然后几次三番折腾周勃打压其气焰。后周勃被诬陷,刘恒明知其冤仍将其投入狱中,幸好周勃能屈能伸,甘愿舍颜面钱财贿赂刘恒母舅薄昭,使薄太后出面为其辩护,刘恒又顺势赦其罪以示恩典。其实刘恒亦在明示周勃生杀大权皆是自己一句话而已,由此周勃气势全消,虽被无罪释放却郁郁而终。

三,周亚夫性耿直,为家国执念守原则,触怒景帝权臣被诬入狱。

周亚夫乃周勃次子,所幸未受父亲株连,后又因缘得袭父亲爵位,可其性耿直更在乃父之上。最能显其本色当属细柳营典故了,当时刘恒派他驻守细柳防御匈奴,守门军校未得其命令,既使是刘恒亲来视察亦拒之门外。周亚夫身披铠甲见刘恒只行军礼不行君臣之礼,其直人性情尽显。刘恒眼见细柳营治军有序,与别营形成鲜明对比,直赞周亚夫乃真将军,其临终前告知儿子景帝,日后有急可重用周亚夫。

周亚夫性直,心中为国坚持原则于社稷有益,可是在处理政务交际时却于己无益。汉景帝时期,诸王谋反爆发七王之乱,景帝启用周亚夫平乱。

周亚夫策划令梁王坚守城池,他去断绝敌军粮道以绝敌人后路。

可是梁王在重兵围困之下,数次遇险向周亚夫求援,他不为所动,后景帝命他救助梁王,他仍坚持本来计划。

也许他觉得梁王可以坚持到底,可他忘了梁王乃景帝亲弟弟,又是窦太后心头肉。虽然他三个月就平息了七王之乱被封为丞相,可是他却因此得罪梁王与窦太后为自己留下祸根。

周亚夫位极人臣仍不懂融通,行事只顾对错不虑人情。比如景帝的栗姬犯错,景帝想废其子刘荣太子之位,另立王美人之子刘彻为太子。可是周亚夫觉得刘荣并未犯错,坚决不同意废太子。周亚夫忘了刘彻已是景帝姐姐长公主刘嫖之婿,他未阻住废刘荣立刘彻,却因此得罪了长公主与王美人。

再如王美人母以子贵,随之被立为皇后。窦太后又撺掇景帝封王皇后之兄王信为侯,周亚夫又以汉初白马盟约,非功不得封侯为由坚决不同意封王信为侯。景帝只得将此事作罢,周亚夫却又因此得罪了王氏家族。

后来景帝又想封投降的匈奴将领为侯,以吸引更多匈奴降将。可是周亚夫却认为景帝此举是鼓励将领不忠之行。景帝闻言怒斥周亚夫无政治远见迂腐之极。

周亚夫闻言愤而自请辞职,景帝照准。有书君觉得,周亚夫坚持原则所做之事并不为错,可是他一根筋得罪人于无声处却不自知,他早被多人诟病已令景帝对其疏远,他自辞相位只是给了景帝借口而已。

周亚夫退休在家,景帝想看其脾气是否改变,邀其到宫中宴饮,却只给他上一盘猪肉而无筷子。周亚夫怒行于色令太监上餐具,景帝见之不悦道:「难道这样还不满足吗?」,周亚夫谢罪后不等景帝说话就拂袖而去,他却不知景帝此举是故意而为,其桀骜不驯之举已惹景帝杀心顿起。

后周亚夫之子见其年事已高,为其购买五百副盔甲以备丧葬之用。谁料周亚夫却由此被人诬陷谋反,景帝不容他辩驳将其投入牢狱。

四,君权与相权之争,景帝终为儿子铺平道路,扫除障碍周亚夫。

我们再看周亚夫与景帝几次争斗过程,就可以看出当时君权与相权互相制约,景帝并未有绝对权利,而周亚夫又是一根筋恪守国家为先原则之人。

我们试想景帝为君权至上怎能不忌恨周亚夫?更何况周亚夫桀骜不驯天性,景帝亦深怕自己死后,刘彻年幼无法制服周亚夫,他为儿子扫清障碍必除之后快。

因而景帝明知周亚夫冤枉,又岂肯放过如此除其良机?偏偏周亚夫骄傲不屈,他坚持辩解那只是冥器,狱卒一句「你就是在阳间不反,到阴间亦是谋反」,就把周亚夫气的绝食抗议活活饿死。景帝就这样兵不血刃除去心头大患。

纵观周勃父子一生,以其直人性格可以做统领全军的帅才,可以做先帝留给后人重用之臣,却不懂自保自全,做不了伸缩自如常伴君侧的极臣。因而其父子爬到高点又回原点亦是必然,其性格缺陷是主因,刘恒父子的权术还是次因吧。

斯人都逝,一切是非功过还有由各人评说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周勃、周亚夫父子,为汉文帝、汉景帝两父子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无论周勃还是周亚夫,命运都很惨。而且,当他们都辞职后,却还被汉文帝、汉景帝两父子抓进狱中,受尽折磨(周亚夫还为此自杀)。

那么,汉文帝、汉景帝;两父子,为何要那样对待周勃、周亚夫两父子呢?

其实,这不过是汉朝初年皇权与相权最后一次博弈罢了。虽然老刘家的天下,是这汉初功臣集团打下来的,刘邦放权放的厉害,但在大帝国体制下,君主集权乃历史之必然趋势,周勃和周亚夫就是这挡路的人。

在汉初,丞相与太尉基本上都由汉初功臣集团及其二代子弟担任,既是朝廷重臣,又有封地侯国,甚至还掌握著禁军兵权,故其地位比后世高非常多,其作为政府首脑,与皇帝这个国家首脑,在权力体系中地位相差并不大,基本上可算是二头政治,所以丞相在觐见皇帝的时候,皇帝之前坐著要起立,乘车坐辇要下来迎接;丞相有病,皇帝还要摆开仪仗到家里嘘寒问暖。这样的待遇放在清朝,别说是没事儿琢磨在哪块地砖磕头声音大的军机大臣,就是皇上他爹也享受不到。

所以,汉文帝和汉景帝势必要想尽一切办法,削夺相权,建立君主集权,具体办法就是一面重用周勃父子,一面狠整他们。

朝臣们都不是笨蛋,他们看清了局势,自然识时务者为俊杰了!

就在周亚夫之死的同月,景帝擢升原文帝近臣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这是汉自建国以来,第一位非汉初功臣集团出身的丞相。

这位卫绾丞相才能稀疏,但向来对皇帝言听计从,忠厚老实的可爱。

汉景帝就喜欢这样的大臣。

至此,汉宫廷皇权通过对朝中丞相的自由任命,已完全控制与掌握了以丞相为枢纽的汉朝政府机构,为后来的汉武帝独断朝纲扫清了最后障碍。

图:今河南原阳周亚夫故里碑

至此,中国历史之霸业政治与有限皇权的时代宣告全面结束,汉帝国之再统一完成,自秦二世亡七十年后,凌驾于诸侯与政府之上的独裁者死灰复燃,专制皇权重新复活,且更为成熟稳定。

据传,周亚夫死后,他的封邑条县百姓悲痛万分,每人一捧土堆起一座高大的衣冠冢,如今位于河北省景县城西南,高约16米,占地七亩,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冢上树木荫翳弊日,芳草萋萋,他那汉白玉质的雕像仍然雄伟威武。

史书没有记载周亚夫妻儿们的下场,估计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周亚夫死后他的条侯国也被废除了,他们即使没被清算,肯定也沦为庶人或者他们从前非常看不起的民工了,这就是螳臂当车对抗专制皇权的下场。

不要怪景帝,比起他的儿子汉武帝刘彻,他已经很仁慈很开明了。

在刘彻看来,别说是表面上对抗皇权,就算在肚子里对抗(腹诽),那也罪该万死!

周亚夫是汉朝第一个被整死的丞相,在刘彻手里还有更多,只不过他们都不太出名,所以就让周亚夫来代表他们吧,因为这位的才气最大,骨头也最硬,当然从后续来看,他的抗争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世道已经变了,君主专制已成不可阻挡之洪流,在未来的两千年里,它还将川流不息,浩浩汤汤…


从《史记》的记录而言,周勃和周亚夫父子的境遇,也有他们自己的责任,不能完全怪汉文帝、汉景帝。在周勃、周亚夫自己的责任上,主要和他们耿直的性格有关。

汉文帝一直打压周勃,是防止诸吕之乱的再次发生——吕氏丢失军权导致汉少帝失去皇位。这是汉文帝最为担心的,即便汉文帝即位当晚就解除了周勃在长安的军权,但因为周勃硕果仅存的跟随刘邦的大将,又是当时西汉功臣集团的军功代表,汉文帝不得不打压周勃,否则汉文帝根本就没有威望,也无从有文景之治。

汉景帝最后下狱周亚夫,原因有两个:1、周亚夫太耿直、威望又高,怕自己死后即位的汉武帝被周亚夫架空;2、周亚夫被人告发谋反,但周亚夫面对汉景帝派人责问时,一句话不说,一点不给汉景帝面子,惹怒汉景帝。

从个人立场来看,汉文帝、汉景帝如此对待周勃、周亚夫有点恩将仇报;但从汉朝稳定和延续角度而言,周勃、周亚夫必须被打压——如果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没有成功打压汉初的功臣集团,一不会有文景之治,二不会有汉武帝大权独揽的开拓疆土——一个周亚夫都可以将汉武帝压制得死死的。

汉文帝防备诸吕之乱再次发生进行稳固皇位的动作:

从汉文帝在陈平、周勃派人接自己即位时的反应来看,汉文帝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物:

召集张武等商议、和薄太后商议、占卜、派遣薄昭到长安确认虚实等等这些,都不足以让汉文帝相信自己即位是真的,到了长安附近,汉文帝还要派遣宋昌先入长安城——一旦有诈,汉文帝立马就跑!

为了防备诸吕之乱再次发生,汉文帝:

1、进入长安再三谦让,表示自己没有资格即位,以此麻痹西汉功臣集团;

2、表态让位给其他兄弟,逼迫西汉功臣诛杀汉惠帝后代,消除将来其他人争位的资格(汉惠帝后代都死光了,其他兄弟,当年让位给你们,是你们自己不做,将来可没有资格和我争)

3、即位当晚,立即让亲信宋昌掌控长安的南北军,控制兵权;让亲信张武为郎中令,护卫皇宫安全。在兵权和安全都保障下,汉文帝才安心做皇帝。

4、面对有夺位之心的齐王,实现分王的削藩政策,诸吕之乱时强大的齐国就此被瓜分;

5、升任周勃为丞相,削去掌握军权的太尉职位,又用琐事逼迫周勃辞去丞相,彻底废除周勃。

周勃之所以能够出狱,就在于周勃配合汉文帝:

「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

这次下狱,既是对周勃的警告,更是对西汉功臣集团的震慑。为什么和周勃有功的陈平不被汉文帝修理呢?原因就在于陈平是个文臣,没有兵权,反不起来!

简单说,汉文帝打击周勃,既是保住自己皇位之举,更是压制西汉功臣集团,建立自己治理威望,开启文景之治。

四面楚歌的周亚夫

和父亲周勃在入狱时还:贿赂狱吏、让封地给薄昭、薄太后为周勃说话。但周亚夫是一点面子都不给汉景帝:

在有人告发周亚夫谋反时,汉景帝让司法官吏写书信给周亚夫,让他辩解,结果周亚夫一句话都不说,惹得汉景帝大怒:

「吾不用也。」——我不要你周亚夫的辩解书了!

于是汉景帝将周亚夫下狱。周亚夫下狱后态度还是一点不变:刚开始还想自杀,最后绝食而死。

和周勃贿赂狱吏、薄昭等不同,周亚夫和太后、汉景帝、梁孝王的关系都不好:

七国之乱时,周亚夫躲在一边,让梁孝王正面对抗吴楚精锐,不闻不问,因此被梁孝王所仇恨;

窦太后让汉景帝封皇后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不得已和当时任丞相的周亚夫商量,周亚夫一口拒绝,因此被窦太后和皇后所恨;

汉景帝想要废粟太子,时任丞相的周亚夫坚决不同意,因此汉景帝不喜欢周亚夫。

皇帝不喜欢,太后、皇后记恨,皇帝弟弟梁孝王仇恨,于是周亚夫被告谋反时,没有一个人为他说话。

关系不好就算了!关键是周亚夫没有一点服软的意思:让他写个辩解书,给个交代,他不写;下狱后依然不改变对抗态度,选择自杀。

其实汉景帝也未必要因此杀周亚夫,很有可能是和汉文帝处理周勃一样,杀鸡儆猴,然后放回去养老。

但周亚夫选择了尊严,没有选择他父亲周勃的旧路。

汉景帝之所以打击周亚夫,就在于害怕周亚夫成为李斯、赵高一样的权臣:

「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综述

汉文帝打击周勃,是为了稳固皇位、建立治理威信,否则西汉功臣集团随时都会干涉汉文帝的治理政策,甚至不排除要废除汉文帝;

汉景帝打击周勃,是为了避免秦朝胡亥时权臣李斯、赵高局面的出现,将皇权牢牢控制住。

汉文帝是因为反叛而得以即位,因此必须消除反叛隐患;汉景帝因为太子还小,不能留下一个权臣,必须要驯服。

周勃配合了汉文帝,得到了退休养老的待遇;周亚夫或是出于尊严,或是耻于走父亲的旧路,自杀于狱中。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周勃晚年入狱就是一个无厘头的案件,我要做一个非常大胆的案情推断(拍砖留情):很可能是汉文帝登基前双方有过幕后交易,这个案子就是汉文帝对周勃的一次敲打。

一、无厘头的周勃谋反案

《史记》记载: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

先是周勃无缘无故的恐惧,恐惧到每次河东尉到他的封地,他都以为是皇帝派来杀他的。接著就有人状告他谋反,并且把他抓到长安下狱审理。

这段话里疑点重重:

  • 1.周勃为什么突然这么恐惧?

史书没有交代,但明显太吊诡了。按理来说,此时他年岁已高,并且已经赋闲在家,构不成对皇权的威胁了,可以安心度晚年了。但他竟然害怕到捕风捉影,甚至严重到认为会被杀。这说明,表面上看起来已经「安全著陆」的周勃并不安全。

那么,周勃到底有什么可以威胁到皇权的呢?我估计可能的原因是:在汉文帝登基过程中,双方有过幕后交易。虽然退休了,但周勃掌握的证据对汉文帝来说始终是个定时炸弹。周勃自己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很害怕自己随时被汉文帝灭口。

这个说法有没有依据呢?有!我们知道铲除诸吕后,本来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汉文帝继位。按法理,少帝刘弘是合法的皇帝,不该被废除并被杀害,但周勃他们以刘弘等兄弟都不是汉惠帝骨血为由全部杀害。按贡献大小来说,即便废了少帝,继位的应该是刘邦的长子刘肥一脉,但周勃他们就是无视刘襄刘章兄弟的贡献,立了汉文帝刘恒。

刘恒进京后,周勃想私下与刘恒见面,被以「皇帝无私事」为由拒绝了。那么周勃急急忙忙见汉文帝,他想要私谈什么内容呢?我觉得很可能是刘恒进京前,已经委托薄昭跟周勃他们谈好了交易,现在周勃无非是想听一下刘恒的亲口承诺!

交易的内容不得而知,但知道这个秘密的陈平已经死了,周勃可能是唯一知情者,他不能不担心汉文帝会杀他灭口!

  • 2.这边刚开始担心,那边就真的来人抓捕他了

很明显周勃的担心不是无缘无故的,他肯定得到了某些信息,判断出汉文帝必然会对他动手。至于是谁告的他,史书没有写,周勃应该心里清楚,其实就是汉文帝指使人告的,史书不能写!

  • 3.蹊跷的审理过程

刚开始周勃惊恐,不知道如何答辩。后来狱吏都开始凌辱他,他花了大量贿金,狱吏就给他指点了一条出路:求公主作证(公主是他儿媳妇)。

我觉得,周勃开始的惊恐是他不清楚汉文帝对他的态度,仅仅是吓唬吓唬他?还是真的要除掉他?他吃不准,所以不知道如何答辩。后来狱吏不断凌辱他,他反而放心了,这根本不是杀他的节奏。后来狱吏指点他方法,我觉得这就是汉文帝指使的,目的就是暗示周勃:我并不想真的杀你,把你的嘴放严实点!

  • 4.蹊跷的出狱

完全明白了汉文帝意图后,周勃自然想起一个可以救他出狱的人:薄昭。当年的交易就是他代表汉文帝谈的,由他代为向汉文帝表达忠心是最可靠的渠道。

但薄昭没敢自己找皇帝外甥求情,却请薄太后帮忙。这里又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是薄昭看到周勃的遭遇,不由想到一个问题:自己也是交易的知情者,将来我会不会......

所以,他不敢出面。薄太后很可能对他们的交易根本不知情,完全是凭她对周勃的信任,气得她拿毛巾砸儿子,逼他放过周勃。

汉文帝本也没有杀周勃的意图,只是敲打敲打他,于是就顺水推舟,释放了周勃。

这就是我对周勃谋反案的推断!您觉得是否有几分道理?

二、被政治形势的需要推上断头台的周亚夫

周亚夫的冤死,大家分析的比较多了。他是汉景帝未雨绸缪,必须要牺牲掉的实权派人物。这跟当时的政治形式有关,也跟周亚夫的性格缺陷有关,更与汉景帝的冷酷密切相关。不细说。

总的来说,我觉得周勃的结局还算好,虽然吃了一些苦头,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周亚夫的死确实让人深感惋惜和痛心。


谢邀,传统史观里,周勃那是安汉的大功臣,杀光了诸吕,还政汉文帝,保证了大汉的政权稳定。

他的行动更证明了刘邦看人的眼光很准,刘邦临死前前说,「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

但是实际上呢?周勃是臣子带兵冲击皇宫,杀光了执政大臣,和小皇帝全家,然后拥立刘恒为帝,

很多人就觉得,周勃是大功臣啊,把邪恶的官员都杀了,还拥立了汉文帝这种圣主,对汉文帝来说,他应该有拥立之功啊,是恩人啊,

问题是,皇帝可不是这样看问题的,对汉文帝来说,周勃是权臣啊,一个臣子,没有兵权,用个人威望夺得兵权,然后冲击皇宫,杀了皇帝和执政大臣,然后她们自己拥立新皇帝,这换谁都是标准的死罪啊,这就是发动政变了,跟李世民有什么区别?袁绍也做过这个事。

所以周勃派人去请当时是代王的刘恒,刘恒吓得不敢去长安,因为这去了,十有八九是要做傀儡的,可能他们一个不高兴,又把他杀了换个皇帝。

他的代国的臣子都劝她不要去,后来他的卫尉宋昌力排众议劝他后,他才敢去,去之前让他舅舅薄昭先去探探路,然后在上路。

可见周勃等人对刘恒来说,那是毛骨悚然,典型的权臣做派,冲击皇宫,杀执政大臣,重新组阁,拥立新帝,这就不是臣子做的事。

周勃后来老实了,是因为刘氏诸侯王占据的地盘比汉朝还大,能拱卫皇权,如果没有诸侯王,谁敢说周勃不是霍光?汉文帝不是刘贺?他们的区别只是在于诸侯王被剪除了,不能拱卫皇权了。

周勃之所以名声好,也是后世宣传的结果,因为汉文帝在位,前面皇帝被杀,为了汉文帝的正统,就必须摸黑诸吕,他发动政变,诛杀诸吕真的是正义的?

未必,这不过是功臣派个诸侯王联合清洗了外戚派罢了,是为了争权,是外戚诸吕占了决策权,功臣派被清理出了决策机构,所以发动政变夺权罢了,诸吕才是拱卫皇权的,他们没有正邪之分,

所以,汉文帝后来差点杀了周勃,这个一点问题都没有,历史上发动政变杀皇帝,然后拥立新皇帝的「功臣」,基本都没有好下场,比如赵盾、霍光、梁冀、檀道济、徐羡之、神龙政变、夺门之变的几个大臣,都最后被杀,原因都是一样的,做了不是臣子能做的事,

至于周亚夫,那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就一条就可以杀他的了。

当初汉文帝时,匈奴犯边,周勃等人带兵抵御,汉文帝巡视「细柳军营」,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进其他两个军营,很容易就进去了,进周亚夫营,皇帝进不去,报了名字也进不去,周亚夫最后出来迎接才进去,还说「军中只有将军令,不知有皇帝」,这是什么?

这个是孙子兵法害死人,孙子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军队不听皇帝的,只听将军的,你这不是军阀化?

虽然这个故事是想变法周亚夫治军严,汉文帝也夸奖了他,但是心里肯定不舒服,让你领兵几个月,你就可以把军队变成自己的,那还得了?

所以,周亚夫和周勃的悲剧,并没有什么稀奇的,也不见得他们是什么正义的,更谈不上什么冤枉。


周勃、周亚夫父子,为汉文帝、汉景帝两父子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无论周勃还是周亚夫,命运都很惨。而且,当他们都辞职后,却还被汉文帝、汉景帝两父子抓进狱中,受尽折磨(周亚夫还为此自杀)。

那么,汉文帝、汉景帝;两父子,为何要那样对待周勃、周亚夫两父子呢?

(周勃剧照)

为了讲清楚这个道理,我们先来看看分别发生在周勃、周亚夫父子身上的两个故事。

周勃和陈平铲除诸吕,并拥戴刘恒当皇帝以后,周勃当了右丞相,陈平当了左丞相。有一天,汉文帝问周勃,全国一年要产多少粮食?一年有多少刑狱?周勃回答不上来。陈平上前说,产多少粮食,要问管粮食的司农;有多少刑狱,要问管这个的廷尉。丞相不可能每件事情都知道。此事后,周勃主动辞职回家,中央由陈平一个人当宰相。

我们再来说说周亚夫的故事。

周亚夫在当宰相的时候,有一次汉景帝刘启请他吃饭,给他准备了一大盘猪肘子,但是却不给他准备筷子。当时周亚夫问侍卫要筷子,但是刘启却说,难道给你准备的这些东西还不够吗?你还要!

(周亚夫剧照)

这两个故事,中间蕴含著什么深意呢?

我认为,汉文帝问周勃的那两个问题,并不是在考他的「业务能力「,而是考他的」业务范围「。正如陈平所说的,一年粮食多少刑狱多少,并不是丞相该管的,所以不用知道。换一句话来说,就是丞相虽然权力无边,但是不该他管的,就不能去管。陈平通过这个,告诉了汉文帝,自己绝不会越权。但是周勃不懂这个。

所以这件事后,两人的地位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陈平当了独相,汉文帝放放心心把朝廷交给他。而周勃就算辞职回家了,汉文帝还是对他不放心,结果又说他谋反,把他抓起来投入狱中。最后还是汉文帝母亲薄太后出面,才把周勃放了出来。

汉景帝给周亚夫准备的,其实是同样的问题。

因为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有功,汉景帝把他提到中央,让他当丞相。不过他当丞相的时候,有好几件事和汉景帝发生了矛盾,周亚夫反对汉景帝的一些做法,因此,汉景帝设了这个局,让周亚夫来破解。汉景帝只给周亚夫准备大肘子不给他筷子,无非就是想告诉他,我可以给你很大的权力,可以给你很多的荣华富贵,但是,你必须得听我的话。我想让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比如现在,我想让你没有筷子,直接用手拿著吃,那你就应该直接用手拿著吃。换句话说,就是作为宰相的周亚夫,你应该适应我这个皇帝的做事方式。

不过周亚夫并没有破解这个迷局。当时他很生气,站起来就拂袖而去。接著和他老爹周勃一样,辞职回家。

(汉景帝剧照)

有人可能会说,周亚夫都已经辞职回家了,照理,汉景帝就不应该再为难他了。其实恰恰相反。在汉景帝看来,周亚夫辞职回家的方式,就是一种不和汉景帝合作的方式。而这种不合作,明显就是一种对抗。因此,汉景帝是不会饶过周亚夫的。

所以不久,又有人告发周亚夫,说他谋反。结果和他老爹一样,周亚夫被抓进狱中。

周亚夫被抓进狱中以后,心里气不过,自杀了。显然,他到死都没有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受到那样不公正的待遇,为什么他们父子的命运都会那么惨。

当然了,我们讲这个话,并不是批评周勃和周亚夫,只是说在那样一个皇权社会,在那样一种特殊的背景下,一个臣子应该怎么做,才能免遭杀身之祸。

(参考资料:《史记》)


周亚夫也是西汉名将,他最大的功劳就是平叛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封他为条侯,而且委任给他重任。

让他当了国相,可是,在他当国相的期间。

他和汉景帝相处的并不和谐,

皇帝和宰相是天下的第一,第二把手。

这两个人若是闹矛盾,吃亏的肯定是弱的一方。

当然,两个人开始时好像都不怎么弱。

我们来具体看看他们有哪些小摩擦?

第一件事,汉景帝想废掉长子刘荣的太子之位。

他找国相周亚夫来商议,周亚夫给他的回复是太子没有过错,

是不能轻易废掉的,

所以,废太子的事情你连想也别想了。

这让汉景帝很没面子,从此,汉景帝就和周亚夫有了隔阂。

第二件事就是匈奴内部闹矛盾的时候,有些不得志的匈奴首领,

来投靠大汉了,汉景帝的想法是只要来投靠大汉的匈奴首领,

一律都封为侯,这样做的话,

就有可能带动更多的匈奴人来投靠,若是把这件事长久的做下去,

有可能削弱匈奴对抗大汉的力量。

这是关乎到国家安危的大事,皇帝一个人说了不算,

必须要有国相点头才好办,这时候汉景帝又把周亚夫找来了。

周亚夫还是不同意,他告诉汉景帝,

你这样做就是鼓励让臣子对自己的主人不忠。

所以,这件事我不同意。

因为这件事汉景帝就更加的恼火了,

既然你事事和我作对,那我就把你赶回去。

官你也别当了,就这样周亚夫被罢了官回家去养老去了。

周亚夫回家后,一连几年都没有得到汉景帝的召见。

时日久了,汉景帝对周亚夫的恨渐渐的淡化了,

毕竟周亚夫也是个人才,他想考验一下看看这个周亚夫,

能不能辅佐太子刘彻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若是能就留他。

若是不能就杀了,测验的结果是,

周亚夫还是以前的臭脾气,一点都没改。

这时候汉景帝,下定决心在自己死之前,

一定要把周亚夫给杀了,只要他死了,

就不会有人挡太子刘彻的路了。

汉景帝在等杀周亚夫的机会,这个机会他并没有等多久。

原因是周亚夫的儿子,为了给父亲准备后事。

在周亚夫还没死的时候,就给他打造了一些随丧品。

这些随丧品,很特殊都是战争时使用的武器。

毕竟周亚夫是个武将,死后弄一些兵器随他埋在地下也是比较有面子的。

可是,在那时候私造武器是犯法的。

这件事坏就坏在周亚夫的儿子抠门上,他雇了一些民工,

把打造好的武器抬到了自己家里,到了给民工结算工资的时候。

周亚夫的儿子把人家的辛苦钱克扣了,

这些民工就把周亚夫家私藏武器,要谋反的事告到了皇帝那里。

汉景帝派人一查,还真有武器,随后把周亚夫逮捕到监狱中去了。

狱吏审问周亚夫,你为什么要谋反?

周亚夫说,我没有谋反。

狱吏说道,那你给我解释解释兵器是怎么回事?

周亚夫说,那是我的随丧品。

狱吏说道,看来你活著没想谋反,是想死了后在谋反了。

周亚夫一听这个,气的就不吃饭了。

最后绝食而死。

还是那句话欲杀之罪何患无辞。


周勃是最早追随刘邦起兵的人,他在楚汉争霸中立下赫赫战功, 特别是在成皋之战中,周勃先留镇关重地,然后率军投入成皋主要战场作战,和项羽展开了正面争夺战,后攻取曲逆等地,占领泗水、东海两郡,功勋卓越。刘邦建立汉朝后,他被封为绛侯。后来,又因为讨平韩信叛乱有功,被提升为太尉。汉文帝即位,周勃因为诛灭吕氏有功,而被封为丞相,赐给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

后来,因为功劳震主,周勃引起了汉文帝的犯忌,于是被汉文帝用种种借口免去丞相职务,周勃被下放到封国。而在在封国,周勃处处提心吊胆,害怕有刺杀对自己不利,结果时时穿盔戴甲。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诬告他要造反。汉文帝一听事态严重,派人把他抓了起来。结果在狱中,心高气傲的周勃却一直不肯低头,就在这个关键节骨眼上,在薄太后的帮助下,周勃才洗清冤枉。回到封国不久,郁郁寡欢的他病逝。

周勃死后,他的大儿子周胜继承了爵位。然而,周胜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在权力宝座上屁股还没坐热,就犯了事被免了职。念及周勃的功绩,汉文帝封周勃的二儿子周亚夫为条侯。

周亚夫遗传了父亲几乎所有的优点,他能征善战,用兵如神。

汉文帝六年,不安分的匈奴再一次入汉朝境内「打谷草」,一时间边塞风云四起。文帝也不是等闲的主,他马上从朝中精选出三位将军,在京畿附近的灞上、棘门、细柳一带结营驻守,构建起了「品字形」防御体系。

结果汉文帝来细柳调研时,却吃了闭门羹。

而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举的人就是细柳营的「营长」周亚夫。但见细柳营剑拔弩张,严阵以待,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文帝想进去都被士兵拦住了,他自报身份,营卫却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等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文帝最后没辙了,只好取出代表身份的符节交给营卫,让其代为通报。

周亚夫这才传令开门。到了内营,只见周亚夫身穿铠甲,手持佩剑出来相迎。见了文帝也是稍微欠了欠腰,说道:「臣以军礼接驾,望陛下勿怪。」

文帝见状大为感动,在表达慰问之情后,立即打道回府。他刚退出营帐,细柳营立马关闭营门,又进入「一级严守」状态。文帝忍不住感叹道:「这才是真将军啊!」

后来,匈奴被逼撤军,各路人马依次撤回后,文帝对周亚夫赏识有加,视他为国家栋梁。再后来,文帝突然染疾,病入膏肓之际,给景帝留下了「天下有变,可用周亚夫为将」之言,顺利帮助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

周亚夫达到仕途的顶端、权力的高峰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不可抗拒的衰退。他过度插手皇家内事,本意是为了大汉江山著想,但实际上却犯了皇家大忌:皇家的事你不要乱说,说来说去也说不明白,皇家的事你不要乱插,插来插去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比如说周亚夫插手皇家的事就不是明智之举,在立储之事上,周亚夫的态度很明确,坚决反对废长立幼。早在汉景帝对刘荣下达废太子书时,他便是反对最为激烈的人,但当时铁了心的汉景帝采取的是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没给他们多费口舌的机会。而固执的周亚夫却还是「固争之」。最后,景帝盛怒之下,开始对他疏远。

周亚夫多次不识时务,和汉景帝对著干。长此以往,汉景帝和周亚夫彻底决裂了。

后心高气傲的周亚夫索性以身体有恙为由,请求辞职,在家安心养病。

汉景帝顺水推舟,借机撤了他丞相的职务,最终,周亚夫因绝食,被活活饿死,诚为悲也。


汉朝名将周勃、周亚夫父子尽管都被封侯,但因为性格上的缺陷,父子俩均以悲剧形式告别了人生。

1、周勃:从草根到封侯

周勃年轻时靠编织「蚕箔」为生,因为会吹乐器,常在一些乡亲的黑白事上吹箫、奏挽歌。另外,周勃身材高大,有力气,能拉起硬弓。

刘邦起事后周勃以侍从官身份跟随,立下战功,获封五大夫。随后,在多次攻城战中,总是第一个杀上城头,跟随刘邦打到咸阳,为灭秦立下汗马功劳。刘邦被封汉王后,周勃也获封威武侯,跟随刘邦进驻汉中,以将军身份平定三秦,在秦地获得封地。再后来,一路平定天下,灭项羽,胜仗无数,上等功拿到手软。西汉立国后,获封绛侯。

周勃的军旅生涯没有随西汉立国而结束,他以将军身份随从刘邦征讨韩王信,与胡人作战,降服太原郡六城,攻下楼烦三座城,因战功最多被晋升为太尉。在陈豨、卢绾叛乱中,又以相国身份参与平叛,一时风光无二,樊哙也只能屈居其下。

周勃在刘邦死后、吕氏专权时担任太尉,吕后死后与陈平谋划诛灭吕氏家族。汉文帝即位后被任命为右丞相,人生也达到顶峰,真正的是:人一之下,万人之上。

2、回封地养老,随时担心被杀

周勃当上右丞相不久,有人劝他:「你诛灭吕氏,拥立天子,声名威震天下。受到丰厚赏赐,身处尊位,如此被宠幸并不能长久,要小心灾祸降临。」

周勃闻言恐惧,请求辞去丞相,汉文帝答应了他。1年后丞相陈平去世,汉文帝重新启用周勃为丞相。不到1年,被免职并命令去封地养老。

史载:回到封地后,每当地方官员巡视,周勃担心被杀,就披挂铠甲,命家人手持武器接待这些官员。

3、1000金换来救命5个字

成惊弓之鸟的周勃很快惹麻烦了,有人上书称周勃要谋反,汉文帝看到奏书后让廷尉处理,京城长安的刑狱官就把周勃逮捕审问。

周勃嘴不是一般的笨拙,用现代人的话是「三杠子砸不出一个屁」,老实忠厚。不喜爱文辞学问,后人评价他「厚重少文」,见到儒生、能说会道的游士就要求他们:有啥事赶快说!意思是,没事就别唠了。

面对刑狱官,本来嘴笨的周勃更不会说话了。狱吏就欺凌侮辱他,周勃只好拿出1000金送给狱吏,狱吏才在木简背后写了5个字——以公主为证。意思是可以让公主作证你不是谋反。公主指汉文帝女儿,周勃长子娶了她为妻。

4、感叹:最尊贵的是监狱小官

请求了公主后,周勃又把所受赏赐送给薄太后之弟薄昭。在定案时,薄昭向薄太后说情,薄太后是汉文帝生母。于是,汉文帝在朝见薄太后时,薄太后抓起头巾向汉文帝扔去,「过去周勃带著皇帝印玺领兵,那时候不反,现在养老住在小县城里,倒要叛乱?」

此前,汉文帝已看到周勃供词,知道他并不是谋反,就谢罪:「狱吏刚好查清,马上要放他了。」就赦免周勃,恢复了爵位和封地。周勃无罪出狱后说:我当年率百万大军,直到现在才知道,将军没有什么了不起,狱吏才最尊贵!

5、周亚夫:纵纹入口,被预言会饿死

周勃死后,其长子继承爵位,6年后因与公主感情不和,又杀了人,被废除封地。1年后,汉文帝把周勃次子周亚夫封为「条侯」,等于接续了周勃的爵位。

周亚夫之前做河内郡守,有个叫许负的人为他看相,说:你3年后封侯,封侯8年任将军和丞相,位尊权重,没有一个大臣能和你比。再过9年,你会饿死。

周亚夫笑著说,我哥哥继承父亲爵位,即使他死了,他儿子会接替,我怎么会封侯?假设我能达到你说的富贵,怎么又会饿死?许负指著周亚夫嘴说:「你脸上有纵纹入口,这是会饿死的面相。」

6、细柳阅兵,令皇帝折服

汉文帝时匈奴入侵。汉文帝任命刘礼驻军霸上、任命徐厉驻军棘门、周亚夫驻军细柳。汉文帝亲自尉劳军队,到霸上、棘门时,一路宾士入营,从将军到官兵都骑马迎送。最后到达细柳军营,营中官兵披甲持铠,弓弩张开,弓弦拉满。汉文帝前导车马来到后,不被准许入营。

前导车马说:「天子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将军命令说『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果真,汉文帝到了也不能入营。于是派使者手持符节下诏令:「我要入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传令打开营门。营门守官对汉文帝车马说:「将军令,军营不准纵马宾士。」汉文帝只好拉紧马的缰绳缓慢行进。

进入营中,周亚夫手持武器拱手行礼:「佩甲将士不能跪拜,允许我以军礼参见。」汉文帝立刻面容庄重,靠在车马横木上向官兵致意。劳军仪式结束后汉文帝离开军营说:「这才是真正将军!我们在霸上和棘门看到的,简直是儿戏,他们的将军早晚会被袭击当俘虏。至于周亚夫,敌人怎么可能侵犯到他!」1个多月军情解除,周亚夫被授予中尉。

7、平七国之乱结仇梁王

汉文帝临死前告诫太子:「发生危急,周亚夫可担当领兵重任。」汉景帝即位后,就授予周亚夫车骑将军官职。汉景帝三年发生七国叛乱,周亚夫升为太尉,领兵平叛。他请示汉景帝:楚兵勇猛,很难取胜。我想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再去断绝他们的粮道。汉景帝同意了这个作战方案。

此时叛军进攻梁国,梁国请求援救。周亚夫领兵不救,跑到昌邑,加固城墙不出击。梁国每天派人求救,周亚夫坚持不出。梁国只好上书汉景帝,汉景帝下诏命周亚夫出兵。但周亚夫不遵从诏令,仍不出兵,只派轻骑兵断绝了叛军粮道。最终,断了军粮的叛军被击败,吴王刘濞也被越人斩首。此战3个月,军中将领公认周亚夫作战方案是正确的。但梁王和周亚夫却为此结仇。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梁王。梁王叫刘武,是汉文帝的嫡生次子,和汉景帝是同母所生。七国之乱中抵御吴楚联军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拱卫国都长安,窦太后对他极其宠爱,多次提议「兄终弟及」,意思是汉景帝死了,让刘武这个弟弟继位。

8、两次封侯事件,周亚夫得罪皇帝和太后

周亚夫战后升为丞相。但后来汉景帝要废栗太子,周亚夫极力反对,未劝阻成功。汉景帝就此疏远了他,梁王每次进京也常给窦太后说周亚夫坏话。有一天,窦太后说:「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了。」汉景帝就和周亚夫商议,周亚夫说,当初高皇帝(指刘邦)规定非刘氏不能封王、非有功之人不能封侯,谁不遵守天下人共同征伐。王信虽是皇后哥哥,但没有功,封他为侯违祖约。耿直的周亚夫由此把窦太后得罪了。

后来,匈奴王唯徐卢等人投降汉朝。汉景帝要封他们为侯,鼓励其他匈奴人向他们学。周亚夫说,这几个人背叛君主投降,陛下封他们为侯,「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那么,还怎么责备那些不守节操、投降事敌的臣子?汉景帝说:「丞相之意不采用。」并把唯徐卢等人全都封侯。见状,周亚夫称病不朝,在家中退养起来。汉景帝只好免去了他的丞相职务。

9、赐肉不给筷子,周亚夫发怒

周亚夫被免职后不久,汉景帝在皇宫召见他,赏赐了酒食。席上只放了一块肉,没有切碎,也没放筷子。周亚夫一看大为不满,转头叫宴席官「给我拿筷子来」。

汉景帝一看就笑著说:「此不足君所乎?」现在这样还不能满足您的需要吗?周亚夫闻听此言,连忙摘下帽子谢罪。

汉景帝起身时,周亚夫趁机快步走出皇宫。汉景帝目送他出去后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这个人遇事就不满意,将来不能担任少主新君的大臣啊!

10、买殉葬兵器获罪,5天不吃饭饿死

此事不久,周亚夫的儿子给父亲买了500件殉葬用盔甲盾牌(这个当儿子的脑子进水了,你爹还好好的,没事瞎折腾)。雇来的搬运工都很累,但周亚夫儿子不给人家工钱。雇工们一怒之下告周亚夫儿子要谋反,最后追究到了周亚夫。

汉景帝把状告文书交给官吏,官吏按上面的内容责问,周亚夫拒不回答。汉景帝也怒了:「我不任用你了。」下令交给廷尉。廷尉问:「你要造反吗?」周亚夫说:「我买的都是殉葬用的,怎么会造反?」

此时的周亚夫未必知道当年父亲周勃的那句话:将军算什么,最尊贵的是监狱小官。因为此时的狱吏小官说了一句话:「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你纵使不在地上造反,恐怕也是要地下造反吧!

史载:狱吏逮捕周亚夫时,他想自杀,被夫人制止。这时,他被关进监狱,5天不吃饭,绝食,吐血,身死。果然被当年的看相人说中:你会被饿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