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后面广泛流传的是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关于乐经为什么会消亡,我觉得首先要看其他五经,为什么两千年不衰。五经不衰,一个很重要的是,读的人多,学的人多,用的人多。背后最大的原因是科举制度,因为科举制度考试,主要就靠这些内容。尽管五经是选考的,但是你必须选啊。

乐经的不象其他五个,不是考试内容,自然没那么多传承。而且,首先古代的乐,除了下里巴人自娱自乐,就是在祭祀上用,贵族的享乐,孔子认为可以通过音乐感化人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国治民莫善于礼」。但是,凡是都怕但是,孔子更重视传统的典礼仪式用乐,而且这种用乐决不能乱用,只能用所谓的雅乐。这是贵族音乐,不是平民音乐。

太严肃了,曲高自然和寡。即使是诗经,其实人民喜闻乐见的,也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之类的。没有群众基础,不面向大众,能有生命力才是活见鬼。

另外,音乐家基本都是些没有什么什么身份的人。孔子曾跟师襄学琴,师襄是著名琴师,但不和孔子绑在一起,在孔子语录中出现,谁知道他是谁?师旷更有名一些,还是个盲人,春秋时著名乐师,相传阳春白雪也是他做的,主要还是以师旷劝学闻名。三国周瑜,更有名一些,曲有误周郎顾,他是军事家赤壁之战闻名。三国蔡琰,和她父亲蔡邕,都是音乐家,音乐也不是他们成名的根本。唐朝李龟年,要不是那首江南逢李龟年,作为后世的你,知道李龟年是谁?

音乐没有书院,学校传承。这也是乐经无法流传的主要原因。其实从事的人多,即使中途遗失了,比如就象尚书,后面还会有人搞出来。乐经没有系统的理论,在中国古代,音乐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只有明朝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这个在世界上也是拿的出手的。

因此,这三个原因我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音乐上的名器流传的也不多,比如柯亭笛(其实是洞箫),焦尾琴,是提及较多的,较为古老的是保存在日本的唐朝洞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