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这句话是出自《孟子见梁惠王》上,第三章。梁惠王本人认为自己治理国家已经很尽心尽力了。但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想找到问题的根本,把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起来。所以,很著急。

在战国时期,人口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充足的兵源。兵多了,武力就会强大。用武力首先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去征服别的国家。扩大自己的地盘。

在这一章,孟子说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寓言,就是五十步笑百步。言外之意,梁惠王和其他国家的君王从本质上是一样的。

而孟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以养民为本,对百姓施行仁政,这才是王道。下面看一下孟子下面的一段话。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孟子说:「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首先,梁惠王是谁?梁国在哪里?

梁惠王即魏惠王,魏惠王,魏国第三代君主,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

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魏国又称梁国。

战国时期,魏国处于四战之处,由于外交不利,魏惠王忽而合纵忽而连横,政策不定,与齐,韩,赵,楚,秦都发生交战。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据《史记》记载,孟轲投奔魏国的时候是魏惠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336年,魏惠王已经老朽不堪,他曾感叹「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他在位期间是魏国由兴到衰的过程。魏惠王之问,其实是想急功近利的去复仇,争夺霸主地位,并不是为了子民考虑。

战国时期,欲拓土称霸,必然要看国家人口数量,只有人口多了,有充足的赋税兵源,才能发动大战。而魏惠王识人不明不任用卫鞅(商鞅),宠信庞涓错过孙膑,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一输再输,导致元气大伤,失太子申。

魏惠王问道于孟子,根本目的是想获得急功近利的方法增加兵源进行对外战争,而孟子以民为本,施以仁政,休养生息的想法显然不适合惠王的口味。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可见魏惠王识人不明给魏国带来亡国隐患。


通俗讲,梁惠王希望快速增加国内人口,对外发动战争。但成效不大。他向孟子求教,孟子说你和邻国一样,都以连年征战为主,人口当然不会持续增长了。


梁王知道,梁国以后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就要消失了,故有此虑。


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需要大量的人口。中国是一个几千年历史的农耕国家,农耕国家的立国根本就是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有了地,就有了粮食和矿产,有了人就有了财富和军队。作为一个国王最关心的就是江山社稷,也就是人口数量和物产。很正常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