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廓在隋唐群雄中显得格外突出,原因就在于王君廓这个人实在是个小人,惯用的招数就是诈败、诈降。为了一己私利什么人都能出卖。但他确实带兵打仗有一套,降唐后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战功赫赫,更是在攻打王世充的过程中曾用13名骑兵打败了上万敌军。但王君廓的狠辣多疑终于还是害了他自己,因为不认识草书,而怀疑别人要害他,于是叛逃突厥,路上被野人杀死。《隋唐演义》中大刀王君可的历史原型就是王君廓。

王君廓自幼就是孤儿,跟著叔叔生活,稍微长大后就成了村里的祸患,原因就是他喜欢偷、盗、抢。曾经把插满倒刺的竹筒盖到一名商人的头上,然后把商人卖的丝绸全部偷走,当商人好不容易把头拿出来,王君廓早逃之夭夭了。隋末大乱,王君廓想让叔叔和他一起聚众为盗,但他叔叔不肯,王君廓就诬陷叔母和邻居有私情,并撺掇叔叔杀了邻居,这样他们就不得不走上了逃亡之路进而落草为寇了。

最开始,王君廓能聚集的人马并不多,在与隋军的对决中处于弱势,但王君廓并不按常理出牌,他先后两次靠著诈降从丁荣、宋老生那里逃脱。王君廓、韦宝、邓豹的人马虽然不多,却是起义军拉拢的对象,617年,李渊和李密都向这支起义军抛出了橄榄枝,经过商量,三人决定投靠李渊,而王君廓却是存了别的心思,趁韦宝、邓豹两人不注意,出兵袭击两人,然后投了李密,只是李密并没有重用王君廓,所以王君廓在第二年又投了李渊。

投了唐的王君廓可谓战功赫赫,尤其是在攻打王世充和窦建德的过程中,王君廓奉命截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的粮道,就是在攻打王世充的过程中,王君廓诈败而逃,仅用13名骑兵的兵力就打败了王世充的一支万人队伍。也因此,李渊才说:「尔以十三人破贼万,自古以少制众,无有也。"

之后又在平定刘黑闼叛乱中立功。然后镇守幽州,625年大破突厥入侵,被李渊征召入朝,特赐御马,并准许他在殿上骑马而出,这是何等的荣耀。但在626年王君廓奉命辅佐幽州都督李瑗的时候,再次展现了他的小人行径。李瑗和李建成交好,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被李世民杀死,朝廷派人到幽州召李瑗入朝,李瑗很害怕,就和王君廓商量。当时李瑗对王君廓很是信任,却没有想到王君廓却在算计李瑗,为了建功,王军廓撺掇李瑗起兵造反,然后又杀死了李瑗,带著李瑗的头颅进京领赏。毫无意外的,李世民登基后,王君廓因功被封为左领军大将军,兼幽州都督,食实封1300户,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几人的食实封是一个级别的。

然后王君廓就回了幽州,太平日子一过,心里就不舒服。王君廓在幽州蛮横跋扈,不遵守法纪,当时的长史李玄道很看不惯王君廓的做派,于是经常用朝廷的法度来约束王军廓,两个人的关系闹得很僵。627年,王君廓奉旨入朝,李玄道给自己的从舅房玄龄写了一封信,托王君廓捎去。结果王君廓在路上越想越害怕,生怕李玄道是要向房玄龄告发自己,于是就私自拆开了信件。李玄道写的草书,王君廓一个也不认识,这更让他确信李玄道是要告发他,于是到达渭南的时候,他杀死了驿站小吏,然后逃亡突厥,因为太过紧张,显得形迹可疑,被路上的野人所杀。

李世民本想念王君廓的战功,给他收葬,待他的家人还和从前一样,只是王君廓素来不招群臣喜欢,又做下叛逃之事。所以御史大夫建议夺其封邑。李世民最终将其贬为庶人,收回封邑。做下这些事后,即便曾经的功劳再大,也不可能进入凌烟阁成为大唐真正的功臣。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