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完全是生错了年代,这个由宦官扶立的皇帝在继位之初也曾励精图治,试图解决帝国的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的问题,但是彼时的帝国已经再也没有可能恢复生气了。

唐昭宗的一生经历了短暂的勤政之后,就是被迫离开长安,被韩建软禁三年,刚回到长安又被宦官软禁,被宦官们废黜,朱温出手,唐昭宗再次复位。只是再也没有了自己,最终不得不被朱温逼著迁都洛阳,然后又被朱温所杀。他这一生似乎一直活在屈辱中,纵然贵为天子,却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

唐昭宗李晔是游戏高手唐僖宗的同母弟弟,七岁那年他的父亲唐懿宗去世,然后他的哥哥李儇成为唐僖宗,紧接著黄巢起义爆发,十四岁的李晔跟著唐僖宗就逃到了四川,时常参与政事,与唐僖宗相比,李晔这个弟弟明显更适合做皇帝,他好读书,尊儒术,器宇轩昂。

888年,二十七岁的唐僖宗在第二次回到长安后突然发病,不到一个星期就驾崩。病情的仓促导致了唐僖宗并没有定下继承人,而且他的儿子都还很小,因此宦官们计划在唐僖宗的弟弟吉王李保和寿王李晔之间选择一个来做皇帝,大部分宦官和朝臣都希望吉王继位,但是当时的大宦官杨复恭支持的却是李晔。最终李晔被扶上位,即唐昭宗。

唐昭宗虽然是由宦官扶上位的,但是他对宦官却是极为忌惮,继位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想扭转宦官专政的局面。但是杨复恭当时已经是枢密使、左神策军中尉和观军容使,而且还是一个大功臣,因此,唐昭宗想动杨复恭并不容易。而杨复恭则仗著自己是有功之人大肆干政,并收养了很多的干儿子,这些人都成为各地的节度使和刺史,这让唐昭宗头疼不已。

不久,一件事的发生让唐昭宗开始了除掉杨复恭的步伐,唐昭宗的舅舅王瓌想出任节度使,结果杨复恭横加阻拦。后来杨复恭又假装给了王瓌一个节度使的职位,只是在王瓌去赴任的路上,被杨复恭派的干儿子解决了,当时跟随在王瓌身边的人一个不落全部死亡。唐昭宗知道后非常愤怒,发誓一定要除掉杨复恭。

唐昭宗开始拉拢杨复恭的干儿子,终于成功的让杨复恭和其中一个名为杨守立的干儿子反目,唐昭宗一步步提拔杨守立,甚至还拜了相,赐给他名字李顺节。唐昭宗利用李顺节一步步夺了杨复恭的兵权,后来杨复恭假意请求致仕来威胁唐昭宗,结果唐昭宗直接答应了杨复恭的请求,让他回家养老,逼著杨复恭在干儿子的簇拥下造了反。

最终杨复恭被李茂贞所杀,然后唐昭宗又设计除掉了李顺节,这样一来,宦官专政的局面有所改善,不过这也为唐昭宗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初步掌权后,唐昭宗又开始招兵买马扩充禁军来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只是藩镇割据可不是唐昭宗能解决掉的,在伐西川陈敬暄的过程中让王建在西川建立了根据地,之后在讨伐李克用的时候又打了败仗。藩镇军阀开始肆无忌惮的争夺地盘。

895年,李茂贞就攻进了长安,唐昭宗不得不离开了长安想到河东去寻找李克用的庇护,只是还没有到达河东,就被韩建截住并送到了华州囚禁起来。在这期间,李唐王室成员大量被杀,长安城也被劫掠一空。

在唐昭宗被囚禁的日子里,外面藩镇局势又有了新的变化,朱温攻进了洛阳,成为李茂贞、韩建和李克用的共同威胁,这个时候再关著唐昭宗只会带来祸患,并且很可能让唐昭宗到了朱温手中,于是唐昭宗被送回了长安。

回到长安的唐昭宗暂时脱离了军阀们的控制,却又被宦官们盯上。在他被软禁的这段日子,长安城早已发生了变化,宦官们本来就对唐昭宗恨之入骨,而且唐昭宗自回京后喜怒无常。宦官们就开始谋划废黜唐昭宗的事。最终以刘季述、王仲先为代表的宦官在900年将唐昭宗软禁在了东宫。史载:「入后,季述手自扃锁院门,日于窗中通食器。」之后太子李裕继位,唐昭宗就成了太上皇。

宰相崔胤和前左仆射张浚求助于朱温,一个月之后,朱温遣孙德昭、周承诲等带兵攻打刘季述和王仲先,并将王仲先杀死,带著他的头颅去东宫迎回了唐昭宗。然而复位后的唐昭宗仍旧只是个傀儡,开始受制于朱温,并最终被朱温所杀。


看完以下内容,你就知道唐昭宗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唐昭宗是唐朝倒数第二位皇帝。

唐昭宗在刚登基的时候还心怀大志,要中兴唐朝。

可惜天不遂人愿,在藩镇、宦官势力的不断打击下,唐昭宗意志开始消沉,终日在宫里吃酒玩乐。

玩乐之余,他居然喜欢上了猴子。 他不但给喜欢的猴子赐予官爵,还给他们赐了人的姓氏。比如说,他非常喜欢的一只猴子,「赐以绯袍,号孙供奉」。

皇帝如此不像话,不但引起了朝廷大臣的抗议,连当时一向视名禄如生命的读书人都忍不了了。

大家纷纷做诗编排皇帝,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诗来自著名诗人罗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绯。」

举子十年寒窗苦读,还不如一只猴子。 这样的皇帝,还能期待什么呢?

如此玩物丧志,无视民生的帝王,帝国焉有不亡之理?几年之后,唐昭宗被军阀朱温所弑,唐朝的末日即将来临。


唐朝经过李世民等几代人的艰苦打拚、不懈努力,逐渐达到鼎盛时期,到了唐玄宗时经过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唐朝前进的步伐戛然而止,再加上各地藩镇割据,朝中太监势力膨胀,使得晚唐时期的几位皇帝被架空,最终走向灭亡。


唐昭宗李晔就是太监与藩镇的傀儡,也是大唐走向灭亡的见证者。

李晔是唐懿宗李漼的第七子,僖宗李儇的同胞弟弟,六岁被封寿王,公元888年僖宗病逝,在拥有军权的太监杨复恭的坚持下拥立李晔继位,成为唐昭宗。

杨复恭之所以看中李晔,是依据宦官们自行废立的惯用旧例,李晔和自己的关系也算和谐,自己也能接受。

唐昭宗继位后,颇有重整河山、号令天下、恢复祖宗基业的雄心壮志,他不甘心受制于杨复恭,表面上对他尊敬有加,内心则恨不得马上将他铲除。

杨复恭是朝中最有权势的太监,并握有兵权,他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经常在朝堂上替皇帝发号施令,气焰非常嚣张,甚至将唐昭宗非常信任的宰相也给罢免了,他还联合山南西道节度使要挟朝廷,李晔实在是忍无可忍,只好调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来铲除杨复恭,李茂贞心怀「问鼎之志」,他联合关中其他几个藩镇很快就打败了杨复恭,并占据了关中十五州,成为京畿地区最强大的藩镇,李茂贞更加有恃无恐,肆意干预朝政。


李晔那个后悔哟,让李茂贞见了便宜换卖乖,无异于引狼入室。

他对这些藩镇、节度使恨之入骨,自己作为皇帝实乃是孤家寡人,无人相助,看起来靠人不如靠自己,他派心腹前去招兵买马,训练军队,很快就招募了10万大军,唐昭宗在准备尚未充分的情况下就去攻打有谋反之心的节度使,但这些新兵远不是那些训练有素的节度使的对手,大败而归。


遭遇连番打击的唐昭宗渐渐的心灰意冷,对于藩镇势力的膨胀已是束手无策,有对前途、未来充满了迷茫、失望,整日借酒浇愁来打发时光,宦官势力又趁此死灰复燃,逐渐把持了朝政。

光化元年(898年)十一月,以刘季述为首的太监借机要挟宰相召集百官联署同意「废昏立明」,废黜唐昭宗李晔,拥立皇太子登基;

就这样李晔被太监赶下了台,囚禁在宫中,每天只从小小的窗子给他送饭食。


直到天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禁军打败了刘季述,并将他乱棍打死,唐昭宗李晔又被群臣拱上了台,最终落入朱温之手并被他杀害。


唐昭宗是谁?他是唐的第19代表面掌门人,在位16年,从上位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注定只能是一个傀儡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说来也是有些滑稽,他是被宦官杨复恭力排众议推上皇位的,而他也是被一群宦官出卖被迫退位的。

这么看来的话,这位皇帝是挺没排面的,但是可不要小瞧人家哦。想当初他能当上皇太弟,正是因为他器宇不凡,一股王霸之气将各位有其他异议的大臣迷倒了,大臣们便没有其他意见。第二天他那位崇祯式的哥哥就驾崩了,他就当上了皇上。唐朝的衰败已经无关他的事了,偌大的唐朝从他迁都洛阳的时候就已经名存实亡了。不禁让人感慨啊!

按理说,这时候的国家支离破碎的,又四处纷争,唐昭宗已经竭力依靠宰相们,尽量回避那些宦官,但是人算不如一群天算啊,这群宦官害死一个又一个宰相。为了防止朱温得到皇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决定重新迁都长安。一回到长安,这群宦官就和大臣们吵了起来,就极不负责的发动了政变。一群宦官在中尉刘季述的的带领下,就废黜了他这个皇上。唐昭宗背了很多锅,他被关在一个小黑屋里——少阳院。宦官们怕他逃跑,四周都锁上了,每天的饭菜都是从一个小洞放进来的,真的挺惨的,后来昭宗也是对著百姓大哭啊,哭诉虽是皇上但当不起万岁。

最后朱温攻进了长安,因为政治需求,杀了这些宦官,重新让李晔当回了皇上,也算帮这个皇上出了口气吧。当然,李烨最后也是死在朱温手中,结束了悲惨的一生啊。

(后梁太祖朱温剧照)

(发现有趣的历史秘辛来自你的关注)


昭宗继位时22岁,已是成年,在僖宗弥留之际,朝廷群臣纷纷支持吉王李保,当时支持著中的只有掌握军权的宦官杨复恭等人。杨复恭之所以拥立寿王,仍然是宦官自行废立的惯用旧历。昭宗继承大统,成也宦官;昭宗退位,败也宦官。 从始至终,宦官们要的只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罢了!


太监又称为宦官,是一群很特殊的群体,而且每个朝代的太监都不一样,历史上太监手里握有权力最大的莫过于东汉、唐、明三朝了,都产生了许多史上著名的大太监;如东汉的十常侍、唐朝的高力士、李辅国、明朝的刘谨、魏忠贤等。但其中最凶狠者,莫过于安史之乱后,唐中后期的恶宦了。

唐中后期的太监轻则胁迫皇帝(太监李辅国胁迫唐肃宗),重则称父于皇帝(唐僖宗称父于太监田令孜),更甚者太监连皇帝废掉(唐昭宗是被太监杨复恭废黜)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太监就跟古装电视剧上演的一样,不过是皇帝的家奴而已,何以权力大到能威胁到皇帝呢?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太监在古时候的地位没我们想像中那么卑微。

第一、太监(宦官)与阉人是不同的,古代的太监往往都有官身,品级,地位很高。我们大多数人对太监的印象都是来源于清朝的古装剧,里面的太监特别卑微,见谁都喊奴才。因为到了清朝,不管是大宦官还是小宦官,都叫做了太监。但是在清代以前,如唐代只有有品级的大宦官才能叫做太监,地位很高,地位低一点的叫少监,其余的只能称作阉人。唐太宗时,内侍省最高为三品的太监做主官,这可比所有唐朝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以上的人口的地位都崇高,与我们大多数人映像中的「奴才」有著云泥之别。

第二、太监是天子近臣,是皇帝用来制约朝臣的一把利刃。作为天子近臣,太监的权力很大,他们可以服侍天子左右,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左后皇帝试听。可以说这是一群能够接触到帝国最核心机密的人,并且还能影响到天子决策。这种权力不可谓不大,即便是帝国宰相也不能向这群宦官一样天天守在皇帝身边,影响到皇帝的决策。

第三、太监们是一群精英分子,极为聪明的人,能力都很强。不管历史上怎么评价他们,太监们绝对没有史书上和我们想像中的那么蠢,不仅不蠢而且极为聪明。能够做到皇帝的近侍,成为一个大太监,首先文化水平是绝对能过关的,不然怎么帮助皇帝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其次能够从成千上万宦官中脱颖而出,能够让皇帝信任,委以重任的太监,能力肯定也是属于整个帝国第一序列的。毕竟帝国里能够天天见到皇帝的朝臣也不过几百人,皇帝每天都和这群帝国最核心精英的人群在一起参议朝政,挑选出来的近侍太监至少不会比他们差吧。

所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太监不仅是一群有文化、聪明的精英份子,而且手中还握有极大的权力,因为他们的权力来源于皇权。所以他们也往往能成为皇帝手中的一把刀,在皇权与臣权产生冲突的时候,一把用来对付违背皇权意志的锋利的刀,并且效果很好,能够很好的执行皇帝的意志。如东汉时皇帝用宦官集团对付外戚集团,唐朝时被皇帝用来对付门阀士族、明朝时被皇帝用来压制势力强大的士人群体。

虽有奇效,但是这是一把双刃刀,用得好的时候就能杀伤敌人,用得不好时也能伤到自己。唐朝的中后期的皇帝就属于玩脱了的那种,最后被反噬了。

那为什么唐昭宗又是混的最惨的那个呢,最后还被一个太监给废了。原因有下:

首先,唐朝中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极大的削弱了中央政权,天下藩镇林立,中央的政令出不了国都,这也顺带削弱了皇权,使皇帝的威信和天赋君权的神秘感降到了冰点。尤其是唐玄宗、唐僖宗两任天子都如丧家之犬一样被赶出了长安,又极其狼狈的返回都城,让世人感受到皇帝也不过一凡人耳。

其次,从唐德宗开始,太监开始掌控皇帝的军队了。以前直接由皇帝控制的神策军、天威军都被宦官群体掌控,本来皇帝是想用宦官集团跟藩镇去打,制衡那些不听话的藩镇。太监们能力还是有的,打打小藩镇都还行,但是一旦惹上了那种天下强镇,每次都被打得落花流水,太监们都被打哭了。所以也就放弃了跟藩镇对抗的想法,但这下唐朝的皇帝就惨了,因为军队打著打著被变成了太监们的私军了。既然不跟藩镇打了,那么矛头也就只能对准皇帝,你想想一群有著身体和心灵上缺陷的人,不仅掌握了权力,而且还掌控了军队,这时的他们绝对是疯狂的,皇帝之余他们就是一个傀儡而已了,皇权也就像一只没了牙,没了爪的老虎任其拿捏了。

到了这种地步的时候太监们的内心已经没有了有对皇帝的尊重,他们把皇帝高高供起,当作一个傀儡。而自己却化身为皇权,去名义上统治这个日薄西山的大帝国。如果坐在那个位置上的皇帝能够好好的做傀儡,两方到也相安无事,毕竟太监还是坐不上皇帝那个宝座的。但是唐昭宗偏偏就是个不安分的主,不仅想夺回权力,而且志向远大,还想恢复整个大唐王朝的荣光。这无疑与太监集团的利益产生了冲突,所以杨复恭索性就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废了这逼,让这位傀儡天子认识到现实是有多残酷。


他是因为太监的原因被立为皇帝,至于最后则是被朱温的手下杀死。


唐朝末期,主要是太监把持朝政,左右派大臣把持朝堂著名的牛李党争,皇帝已经没有太大的权利主要太监把持皇帝人选,大臣把持国家命脉,各地军阀把持各地税收,最后朱温黄巢推翻了腐朽的唐王朝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