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先是被封为齐王,然后被迁为楚王。

韩信本来是刘邦手下的将军,按道理说,他是听从于刘邦的指令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韩信是个顶尖的军事家。

正是他带领刘邦杀出了汉中,到达中原和项羽争霸天下的。

一定程度上,韩信发挥的作用,是比刘邦要大的多的多的。尤其是韩信在赵国打了背水之战之后,他成为了和项羽齐名的天才军事家。

可以说这时候的韩信,有点居功自傲了。

因为他的名声早就在外了,所以,这时候的他也可以自立为王了。

可是,令韩信不满的是,自己为刘邦建立了如此大的功勋,刘邦始终不封自己为王。到了韩信拿下齐国来之后。他就开始派人去给刘邦讨要齐王去了。

因为他知道,下一步就是灭项羽的时候了。若是这时候再不给刘邦讨要封赏,一旦把项羽给灭了,就没有机会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刘邦给了韩信齐王来当。毕竟,刘邦明白,若是自己满足不了韩信,韩信就会选择自立,又或者去投靠项羽。

真的到了那时候,自己才是最为惨的哪一个。

你看韩信的齐王,就是这么得来的。到了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他就把韩信的齐王,给换成了楚王。

所以,封韩信为王是刘邦逼不得已的事情。

彭越梁王

彭越和韩信的境遇差不多,在刘邦和项羽对峙在荥阳的时候,一直都是彭越在项羽背后捣乱,在这期间,彭越多次截断项羽的军粮,让项羽痛不欲生,不能举全军之力,消灭前方的刘邦。

彭越还是游击战的发明人,项羽想去打他,又找不到他。

所以,这样的彭越存在,对于项羽来说就是一个天大的麻烦。也正是因为他在项羽背后,多次捣乱让刘邦死里逃生,并且能够和项羽在荥阳对峙了两年之久的。

到了楚汉争霸的末期,韩信讨要齐王的时候,彭越也给刘邦讲条件去了。

不得已,刘邦为了尽快干掉项羽。

所以,允诺彭越灭了项羽之后,把彭越给封为梁王。

刘邦建立大汉之后,也实行了当初的诺言,把彭越给封为了梁王。

刘邦封彭越的时候,也有封英布,英布就是淮南王。

所以,刘邦无论是封彭越,还是韩信。都是逼不得已的事情,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打败项羽,统一天下。

卢绾燕王

卢绾按照功劳的话,他是不足以被封为王的。说实话卢绾的功劳,封个候的话,都是刘邦照顾他了。

但是,最终他还是被封为了王。

那么,刘邦为什么这么青睐于卢绾呢?

因为卢绾和刘邦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两个人还是邻居与同学。可以说他们两个真的是从小撒尿和泥长大的。

到了刘邦当了皇帝之后,给昔日的发小封一个王,也不为过吧。

所以,卢绾被封为王,是走了后门的。完全是因为刘邦对他的私人感情,让他当上的燕王的。

吴芮长沙王

吴芮是长沙王,他这个王,本来是项羽灭掉秦的时候,是项羽封给他的。正如那时候项羽把刘邦封为了汉王。

可是,到了刘邦和项羽争霸的时候。吴芮先是选择了中立,到了刘邦占领了上风之后,他就帮助刘邦消灭项羽了。

所以,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就没有动吴芮长沙王的位置,还是继续让他当长沙王。对了,这个吴芮还是英布的老丈人。

最终,英布就是死在了吴芮的儿子的手里。

周勃、灌英和樊哙

说实话周勃、灌英和樊哙,他们对刘邦建立大汉是有功劳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单独的队伍,他们只是刘邦帐下的大将。听从刘邦的指挥。

可以说他们之所以能建功立业,所有的人马,都是刘邦提供给他们的,离开了刘邦他们就什么都不是了。

他们不像韩信,彭越、英布和吴芮。这几个人都是有自己单独的人马的。他们的军队都是自己训练的。

正是因为这个缘由,即使他们离开了刘邦,他们也能在一个地方称王称霸。

所以,周勃,灌英和樊哙的功劳,也比不上韩信、彭越等人了。

到了刘邦建立大汉之后,他们被封为了候,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要说他们三个没有被封为王了,就连汉初三杰中的张良和萧何,他们也是被封为的候。

所以说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有资格可以被封为王的。


别说周勃、灌婴、樊哙了,就连被刘邦评为开国第一功臣的萧何,立功无数的曹参以及为帝王师的张良,多次救了刘邦之命的陈平也没有被封王。刘邦之所以这么安排,有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诚如妖鬼君所言,楚王韩信、长沙王吴芮、梁王彭越都是刘邦的政治联盟,是首要拉拢对象,而周勃等人作为长期追随自己的死党,即便是不拉拢也不会背叛。韩信和彭越之所以被封王,就是垓下之围之前他们作壁上观,不参与楚汉争霸,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给他们裂土封王,才取得了天下。汉朝建立之后,为了维护稳定,避免战争再次爆发,刘邦也只能给他们封王以安抚。而吴芮则是以衡山王的身份追随刘邦,并且始终小心翼翼,侍奉汉朝,没有被刘邦抓住把柄,再加上他与张良关系很好,所以保住了王位。

第二、并不是有大功之人就能被封王。封建制就是皇帝安排诸侯王统治诸侯国啊,每个诸侯王在得到封号之后都是要「之国」的,如果有大功的人都被封王了,前往自己的诸侯国治理国家,那皇帝身边还有什么人?

再说了,被封王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汉初诸侯王有极大的权利,皇帝对他们处处提防,稍有不慎就会有被灭族的风险。就像燕王卢绾本来没有被封王的资格,只是因为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在同一个巷子里出生,因为与刘邦是世交而被封王,事实证明,刘邦的一意孤行,反而害了卢绾。


封王是政治妥协,政治协商,是盟友。

十大元帅会进政协吗?国母宋庆龄那是永远的大姐。

然后,自己人关起门来过日子,封什么不重要。

韩信,吴芮,卢绾,彭越这些人人家有自己的基本力量的。

周勃,灌婴,樊哙这些人是刘邦的基本力量。

国家的政治体制其实已经确定,那就是郡县制,内幕消息哦,凡是自己人都心知肚明的,不要指望封王了,有待遇有位置足以了。

虽然,政治体制已经确定,可是工作还是有阻碍的,有些人,旧的羁绊太多,旧的思维还在,走不进新时代,不愿意领工资,喜欢裂土封王,喜欢上交贡品!

就是说,希望把财富抓在自己手里,看自己的高兴或者需要,决定上交财富多寡。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还是得忍!人家有资本嘛!先封个王吧,徐徐图之。

徐徐图之,反正我也是有基本力量的恶人,怕你不成?

于是,无王位可以食邑嘛!让自己的基本力量不慕虚名给足实利。

至于,那些王爷们,给他们一个虚名,再派些人去捣乱就是了。


刘邦建国时,所封的王非常奇怪,那些死心塌地跟随在他身边的人,比如文臣中的萧何、张良、陈平等人,武将中的周勃、曹参、樊哙等人,他对他们一个王都没有封过。而他不喜欢的,讨厌的,甚至有仇的那些人,他却一连封了七个王。

说起来,他真正喜欢又封为王的。只有卢绾一个。不过,刘邦封卢绾为王,却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的一种行为。是因为当时燕王臧荼造反,被他平定下去以后,又实在不放心别人,才用了他最放心的卢绾去替代。否则的话,他也是不可能封卢绾为王的。而就算他是用卢绾去替代,卢绾也从他最信任的一个人,一下变成了最不放心的一个人,最后两人反目成仇。

(刘邦剧照)

那么,刘邦何以要做出这种反常的行为呢?

其实,我想说的是,刘邦压根就没想过要封谁为王。如果非要说他想封谁为王的话,大概他最想封的,就只有他的儿子们。

刘邦和项羽不一样。项羽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但又是一个政治上的糊涂蛋。刘邦在军事上比较一般,但政治上却异常清醒。那时候他虽然和其他人一样,举起反对暴秦的大旗,致力于推翻秦朝。但是,其实他的偶像,恰恰是暴君秦始皇。

当然了,他也不是完全认同秦始皇。他对秦始皇没有封他自己的儿子们为王,没有加强皇族的权势,最后造成秦朝被一个小小的赵高玩转这件事情,是不同意的。

所以刘邦在建国以后,便开始努力剪灭他封过的那些王们,把他们都纷纷换给了自己的儿子。

有人可能不理解了,刘邦既然要剪灭那些异姓诸侯王,当何以又要封他们呢?或者说,刘邦并不愿意封王,最终却一共封了七个异姓王,这是怎么回事呢?

(韩信剧照)

实际上,这几个诸侯王,大都是项羽封的。刘邦不过是予以承认而已。而刘邦的承认,也并不是痛痛快快地承认,而是无奈的选择。

一、被逼。

被逼封王的主要是韩信,以及归附韩信的臧荼、张耳。韩信打下齐地以后,想当王,便去信给刘邦说,他想在齐地当假王,好管理齐地。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明知道韩信是要挟他,却也不得不答应韩信的要求。

与此同时,韩信又奏请封臧荼、张耳为王。这两个人,因为是韩信奏请的,因此和韩信关系要更亲近一点。后来,吕后处决韩信后,臧荼也是因为和韩信很亲密,不得不抢先造反。

张耳情况特殊一些,那时候他已去世,王位是他儿子张敖继承。而且张敖还是刘邦的女婿。但因为张耳的赵王曾经是韩信奏请分封的,刘邦对张敖非常不耐烦,造成张敖部下造反。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刘邦就是故意这么干的。

(张良剧照)

二、妥协。

作为妥协封王的,主要是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当时刘邦和项羽划定鸿沟为界限,两家握手言和。项羽回楚地,刘邦回汉地。这时候,张良和陈平对刘邦说,让他乘胜追击,不可贻误战机。刘邦倒是打起来了,可是韩信、彭越、英布他们不动。项羽反过来,又把刘邦围困。刘邦不得不再一次承认他们王的身份,并且还给他们划定了土地边界。这样一来,才调动了三人的积极性,参与到刘邦讨伐项羽的行动中来。

由此可见,这两个人被封王,主要是刘邦妥协的结果。

三、拉拢。

拉拢封王的,主要是长沙王吴芮和韩王信。这两个人,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位置比较敏感。因此,刘邦觉得没有必要和他们打,于是就采用拉拢的办法,承认他们的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际上这几个诸侯王,没有一个是刘邦愿意封的。因此,最终剪灭他们,避免国家重新出现分裂,是必然的事情。

(参考资料:《史记》)


刘邦手下八个「异姓诸侯王」,为什么只有一个得以善终?

裂土封王确实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有命封王,也要有命享受。

刘邦确实是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但是看看这八个诸侯王,哪一个有好下场?

只有一个长沙王吴芮能够幸存,善始善终。还是靠的铁哥们张良,给他出谋划策,将封地、兵马都让出去,减除对刘邦的威胁,才将刘邦的多次试探应付过去。要不是吴芮早早的就死了,也很难得到善终。

其实刘邦分封诸侯王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刘邦本身就没有项羽能打,你打不过项羽,再加上项羽的势力也大。当时有十八路诸侯王都是项羽分封的手底下的亲信。

所以,刘邦为了打败项羽,真的是煞费苦心!刘邦为了将项羽麾下的诸侯王拉拢过来,人家本身就是王,不可避免的,肯定要给这些人封王。

楚汉争霸过程中,还好,但是,等到项羽死了,矛盾又出来了。

这样一来,刘邦手底下的兄弟就不乐意啦。尤其是以韩信为首,韩信感觉自己拼了命刘邦打天下,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这个也是事实。眼看著,刘邦为了拉拢项羽的手下,到处封王,自己立下这么多功劳都没有封王,当时就不乐意了!所以,刘邦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给韩信封了一个王。

开了这一个头,刘邦下面那些野心勃勃的兄弟,就都冒出头来啦,然后刘邦就一一给他们封侯。

这个时候,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刘邦心里肯定不乐意了。

开始还好,等到刘邦称帝后,就变得开始猜忌起来,不放心手底下的这帮老兄弟。于是,就开始御驾亲征,将这些老兄弟一个一个都干掉了。

反而是那些对刘邦忠心耿耿,并且没有那么多野心,或者是有野心,但是没有那么大的功劳的,只能封侯拜相的那些人,对刘邦的统治没有威胁,还能够得以善终。

或者说,那些刘邦看著不顺眼的家伙,都封王了,然后名正言顺的干掉了,真正的亲信,想要留给后代的底牌,都封侯,保存下来了。

樊哙,就是在《鸿门宴》上,舍命救刘邦的樊哙。因为和刘邦一样,都是吕家的女婿,刘邦害怕樊哙,会帮助吕家,外戚专权,想要把樊哙也杀掉。幸亏,刘邦先一步老死了,樊哙才逃过一劫。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就是曹操的老祖宗夏侯婴。这个夏侯婴,从沛县开始就跟著刘邦,给刘邦驾车。一辈子给刘邦驾车,后来刘邦死了以后,给刘邦的儿子又驾车。夏侯婴,就靠著驾车这门手艺,封侯不说,还当成了三朝元老。就是因为夏侯婴对刘邦的统治没有威胁。

后来,刘邦为了维护刘汉的统治,立下「白马之盟」,凡是不是姓刘的,都不能封王。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封王的都没有好下场,从心里刘邦是不想封王的,但这些将军立下大功,已到功高震主的份上,必须给好处先稳住。韩信最典型,攻下齐地后提出要当假齐王,当时刘邦就骂了出来,张良和陈平在桌子下边踢刘邦,刘邦明白过味来,大事不好,赶紧往回转,要他妈当王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立刻策封韩信为齐王,同时又封了彭越和英布,收买这三个人,才灭了项羽,后边就是兔死狗烹,封谁当王可能当初就定了要杀掉的,只是为了先稳住,真自己人不封王,封个候就行了,刘邦后来定下规定非刘不封王,非功不封候,所以那些没封王只是因为刘邦没下杀心,封王不是好事,当自己人的就不封王了。


很简单的原因,周勃、灌婴、樊哙这批人虽然长时间跟著刘邦,也立下了不少功绩,但是和韩信等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个差距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周勃等人一开始就在刘邦手下,而比如彭越这些人他们有段时间是和刘邦结盟,从这个角度来看,地位要高点。第二个方面就是功绩比较,周勃是比不过韩信这些人的。

也就是虽然周勃等人能力强,有功劳,但是一不是刘邦同盟者,二功劳还不够,所以没有封王。


如果按战功论,汉朝爵位,臣子最高只能封到侯爵,最高等级为彻侯。至于封王,没有具体的标准。完全看皇帝的意愿!韩信、彭越、吴芮等封能封王是出于刘邦的意愿,是政治的需要,再者,除了卢绾以外,他们原本就是诸侯王。

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其中包括常山王张耳、九江王英布、汉王刘邦等等。衡山王吴芮也在其中。项羽之所以封王是因为「灭秦」是天下各路诸侯共同的功劳,项羽是最大的诸侯,类似于「诸侯盟主」。各路诸侯并非其直属的臣子,所以只能分封「共治天下」。

到楚汉相争时,刘邦为了得到各路诸侯支持,通过结盟或是分封等方式以集聚力量从而打败项羽。比如韩信,虽然说他本是刘邦帐下,但在刘邦被项羽围困时,刘邦为了让韩信尽快出兵相救,不得以的情况下封了韩信为「齐王」。最后为了让彭越出兵围剿项羽,封彭越为梁王……。

等到项羽死后,当初的十八路诸侯在相互攻伐过程中已经被灭了大半,这时的刘邦和当初的项羽一样,只是最大的诸侯,最后被拥戴为皇帝。为了初期政局的稳定,必须要承认原本已经封王了的诸侯或有实力的诸侯。所以刘邦开国后封了七位「异姓王」。如果刘邦不封王,那这些原本就是诸侯王的人又怎么会甘心推举刘邦即位。我认为如果刘邦要打,众多诸侯联合起来,刘邦也未必打得过。所以我认为刘邦是出于对政权的稳固,才分封「诸王」。

至于樊哙、周勃、灌婴等,我认为之所以不封王,是因为他们是刘邦的直属将领,属于刘邦的臣子,按照爵位论,最高只能封侯。樊哙、周勃、灌婴都封到了侯爵的最高级别——彻侯。属于「县侯」级别,只是食邑户数不同,绛侯周勃8000多户,舞阳侯樊哙5400多户,颍阴侯灌婴5000户。我觉得韩信封王算是例外,刘邦称帝后封韩信为楚王,但之前韩信就已经是齐王,如果降为侯,那如何服众呢?至于卢绾能封王,是因为他除了是刘邦帐下功劳较大的直属臣子以外,他还是刘邦最为信任的人,史书记载,卢绾和刘邦同一天生日,从小玩到大,亲如兄弟,两人除了不同姓,基本就是一家人!并且卢绾是在燕王藏荼死后继任王位,并非单独封王。

我认为刘邦不封樊哙等为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已经太多!七个「异姓王」的国土已经达到将近全国的一半,中央政权已经收到威胁。刘邦非常忌惮异姓王。这也是刘邦权力稳固以后就开始「削蕃」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一个君主的角度来说,封王就会导致权力被削弱。所以刘邦本就不愿封王,封「异姓王」是迫不得已,是政治的需要!


首先这是属下与政治盟友的不同之处;第二周勃、灌婴、樊哙等人的功绩、与刘邦的亲密程度达不到封王的水平。

汉初八位异姓王其中英布、彭越等六位是政治盟友而不是直接下属。韩信、卢绾以不世战功或独特的亲密程度获得封王,实际是同盟关系。

英布、彭越、吴芮等人是归附刘邦的诸侯。何为归附?周武王聚集八百诸侯孟津观兵,来的诸侯就是归附。

英布、彭越、吴芮、韩王信、张耳、臧荼这六位在反抗秦国到项羽分封时,或已经是一方诸侯,或者是一方实力派。 所以他们是刘邦拉拢争取的同盟对象,名义上是与刘邦的汉中王平等地位,只是实际不如。

比如英布,此前是项羽分封的九江王,刘邦在彭城之战失败后,派遣随何将英布从项羽阵营说服到刘邦阵营。

彭越在刘邦召集时,就以魏地刚平的名义不听号令,直到被封为梁王之后才带兵与刘邦会合。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几位与刘邦是政治盟友,奉刘邦为天下共主。

韩信以其不世战功,从刘邦的属下提升到可以封王的程度。就如同西周初年的姜子牙,因为功劳太大,而且其本人又有野心,所以得以封王(虽然刘邦内心并不愿意)

而且韩信封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镇住其他功臣的爵位封赏,想封王,功劳先比上韩信再说。

至于卢绾不仅有功,还与刘邦从父辈开始就非常亲密。无论是其衷心度还是抵御匈奴的需求出发,卢绾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而且秦朝虽然已经实行郡县制,但是当历史剧烈变革的时候,历史难免要往回拨一下。封王就是对盟友与功臣们的一个抚慰。

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人,因为战功与资历不足没有被封王,但是都被封侯享受食邑

食邑本就是除了封王,封侯,将相外,立有功绩达到一定程度才享有。虽然没有统治权,但可以享受赋税。

前面提到,韩信从属下到封王,除了被迫表彰韩信的功绩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断了这一帮直属臣子封王的念头。

这些人论功绩不如韩信,彭越等,论资历不如吴芮、英布、臧荼等。

所以他们只能享受次一级的福利,封侯食邑,而且还可以进入中央朝廷,获取权利,实际上已经获取了除了封王之外最好的待遇。

关键是还不像异姓王那般树大招风,刘邦用著也放心。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我来解释同是刘邦集团内的人,为何韩信彭越等被封王,而樊哙周勃等人没有被封王。

其实如果将刘邦手下的人分为两拨的话,大体可以这么分。一波是韩信,彭越等合作者,一波是周勃樊哙等部下。如果把刘邦集团比作一个企业,这些合作者就好像是股东,有自己的本钱,只是看你刘邦势力大,才跟著你干。而部下就好比是刘邦自己的员工。对老板刘邦那是死心塌地,可以算得上是刘邦真正的兄弟。

那有的朋友就要问了,为何刘邦要善待外人,给他们封王,却对自己的兄弟们不如他们好。这不是很奇怪吗?其实刘邦也有自己的苦衷。

像韩信,彭越这些合作者都是半路加入刘邦,自己带著兵,单独作战。遇到啥事儿也不用请示刘邦,自己就地解决就得了。有时候做法还和刘邦的打算相去甚远,把刘邦给气的够呛。这就是,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韩信彭越等人由于手握重兵,所以自然成为楚汉争夺的焦点。当时就曾有人劝说过韩信拥兵自立,幸好韩信没有答应,要不然历史就要改写了。为了稳住他们,给他们高官厚禄,也是应该的。

而且,这封王和土地,刘邦也肯定不愿意给,是韩信彭越等人自己争取的。韩信首先在攻破齐地之后,就以维护治安的名义向刘邦提出,把自己封为齐国的代理王,刘邦虽然老大不愿意,最后也只得同意让韩信成为齐王。

后来刘邦和韩信,彭越等人相约追击楚军,他们也都同意了,结果到了约定的时间,人都不来了。只剩下刘邦,自然被项羽打得大败,吓得刘邦赶快问计于张良,张良就提出了分给他们土地的主意。这下他们可算心满意足,很快就来了。分封的土地面积可算是非常广阔,有了这样大的土地,在西汉建国后,他们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王。

樊哙,周勃等人为何没有封王呢?首先肯定是功劳不够,平时他们的工作,就是跟著刘邦,偶尔上战场杀敌,功劳肯定也没有多少,无法与韩信等人相比。

其次,在刘邦心目中,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虽然这句话后来才提出,但我觉得在当时就已经适用了。刘邦认为异姓王就像是定时大炸弹一样,就不应该存在,这些被封了王都已经上了死亡名单。你看萧何,张良,功劳可比樊哙,周勃他们大,跟刘邦的关系也比他们更铁,但最终也只是当了候。而刘邦分封的异姓王,后来都被他给收拾了,都换成了同姓王。

所以,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被刘邦封王可不算的上是什么好事儿,那只能说明他已经盯上你了,准备收拾你。还是封个侯比较保险,虽然权力小点,起码还能活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