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记载地道战的是《左传》。鲁里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48,郑国伐陈,「宵突陈城,遂人之」。西晋杜预为之注解道:「突,穿也。」即在夜间实地攻入陈国城门。《墨子?备穴篇》中说:「古人有善攻者,穴土而入,缚柱施火,以坏吾城。"即穿地道至城门,放火把城门柱烧坏。对于此地道攻城法如何防备,《备穴》中讲得很详细。大致是,在城中建高楼,观察敌情,发现敌人聚土筑垣或水质浑浊,即知敌人在「穴土」。守方应在城内挖沟,在井中放大瓮,令耳聪者听之,听到穴土方向,即凿穴迎之。穴高广各十尺(约合今六尺),穴内放一狗,狗吠即知人来…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守双方的军事技术已经日益纯熟。

三国时,即公元198年,曹操与张绣、刘表战于安众(今河南南阳镇平县)。张、刘据险而守,曹军前后受敌。曹操「夜凿险为地道,悉讨辐重,设奇兵」。天明,敌方以曹兵已通,全军来追,曹操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于是,此战后,地道之名开始出现。但这次却并非是攻城,而是作为掩体,迷惑敌人。204年,曹操围攻袁绍之子袁尚于邺城(今河北临),并筑土山、挖地道,守城的审配在城内作沟堑应对,曹军久攻不破。最后遂自毁土山、地道,作围城之状。后来,又决漳河水灌城始破之(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

曹魏曹丕在位时,即公元223年,魏吴两国开战。曹真围困吴国江陵,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守城吴将朱然应付有方,魏军围攻六月,无功而返(《三国志?吴书?朱然传)。

曹睿时,即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出大散关,突然发兵围困魏国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守将郝昭有备,诸葛亮久攻不。于是,诸葛亮欲为「地突」(地道),郝昭于城内挖深沟横截,蜀军难以入城,双方相持二十余日,蜀军粮尽兵退。(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南北朝时,东魏神武帝高欢率大军围攻西魏的玉壁(今山西稷山县西南盼河南岸)。于城南凿地道,又于城北起土山、攻具,昼夜不息。北周大将韦孝宽则掘长堑(沟)以对其地道。今军士屯堑内,北齐兵穿至即擒杀之。北齐又于城四面穿地二十一道,于其中施梁柱,以油灌柱,烧之,柱折城崩。孝宽随崩处竖木栅捍之,敌不得入,一一拒之。神武军苦战六旬,伤及病死者十之四五。智力俱困、发疾夜通,不久即死。(《周书》卷三一《韦孝宽传》)

玉璧之战结束后不久,高欢亦病死。随后东魏大将侯景叛逃南朝梁武帝萧衍处,并于公元548年发动叛乱,兵锋直指石头城。史载,侯景攻建康(今南京),起土山以逼城楼,守将羊侃命做地道以取其土,外山崩,压军极多。《梁书》卷三九《羊侃传》。

隋末唐初,河北割据势力窦建德率兵二十万进攻幽州(今北京),窦军士兵已爬上城。幽州守城将军薛万均与其弟万彻率敢死土百人从地道而出,直掩窦军之背击之,窦军溃败而去《旧唐书》巻六九《薛万彻传》。

唐肃亲时,既公元757年,安史叛将史思明率军十万攻太原,守将李光弼选善穿地道的铸钱工三人凿地道出城,叛军在城外叫阵,李光弼派士卒从地道中拽其脚,斩于城上。从此叛军吓得人人走路看地。后来,叛军造飞楼、土山攻城,光弼以地道陷之。又在叛军营地周圆挖地道,用木支撑,诈约投降,派几千人出域。史思明正高兴时,忽然营中地陷,几千叛军沉没地下,在惊慌中为唐军所破,俘斩万计,太原解围。《旧唐书》巻一一O《李光弼传》

宋太宗时,即公元979年。宋太宗亲征辽国,欲收复幽云十六州。当时宋军正在攻打辽朝燕京(今北京),并围城三圈,发各路军穴地而进。辽将耶律学古悉力备御,城得不陷。辽援军至,大败宋军,是为高梁河之捷。《宋史》卷四《太宗纪一》:《辽史》卷八三《耶律学古传》。

随后,北宋对辽朝转入防御状态,并于辽国同处河北大平原。为了防备辽朝进攻,宋军遂在边境上构筑防御工事。考古学家在河北永清县城南一带曾发现多处地道,按照当时北宋与辽朝的拉锯地点推算,当为彼时所建。可以看到,宋军构建的地道规模宏大壮观,分布点纵横交错,密如织网;内部结构复杂,延伸曲折。地道用巨型育砖砌成,工程浩大,前所未有。后来,考古学家根据明朝编修的《霸州志》所载,认为这或是北宋杨六郎所修的「引马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