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和苏辙的父亲,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父子文学家,合称「三苏」,与「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字经》中有几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里的「苏老泉」就是 苏洵。苏洵,字明允,号老泉。这一段非常明确的说,苏老泉是在二十七岁时才发愤读书的。既然这样说了,当然没错。但是,这个说法很容易让人误解为苏洵在二十七岁之前,是没读过书的,相当于文盲,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学习。事实并不是这样。

苏洵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七岁时开始读书。开始的时候,他只不过像一般人一样,读书很不刻苦,作文作诗的水平不行。他自己不以为意,也不认真读书。到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考举人没考上之后,对他的刺激比较大。回到家翻看了自己写的诗文之后,发现水平确实不行,连自己都看不上眼。于是,他把之前所写的诗文全部烧毁。重新开始学习,从《论语》《孟子》以及韩愈的文章学起,细心揣摸,认真研读,终于使自己成为文章名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此,苏老泉二十七岁才读书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他是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努力,想成为文学家的。而不是真正到了二十七才开始读书。当然做为励志鸡汤,这种说法起码是无害的。读书这事,何时立志都不晚,正如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至于第二个问题,土豪苏洵租不起京城豪宅这事与第一个问题一样,也是似是而非的。我查了一下,网上有许多资料证明,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买房子都不是轻松的事,当房奴也是很正常的。古代经济方面的研究,对今天来说当然是有意义的。但现在这此成果中,有许多是为房奴打气的。

京城的房子很贵。这大概是古今一致的。京城毕竟是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除了固定的常住人口之外,它是全国流动人口最多的地方。寸土寸金也是必然的。苏洵是在47岁的时候,带领苏轼、苏辙进京应试。据说是租住在较远的地方。苏洵在当时,还算是有钱人,连他在京城都租不起房子,可见京城的房价有多高了?

我个人觉得,古代的房价和房租与今天没有可比性。今天的房地产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市场,是富人财富保值的手段(当然,最终能否实现还不一定)。古代的房子,就是用了住。房价的高低当然反映了居住成本的高低,但中国历代房价研究,除了能给房奴们提供一点心理安慰之外,对普通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在承认京城房价很高的前提下,分析一下,苏洵到京城之后为什么租不到房子。京城的房价虽贵,但总是可以租的,不至于连土豪级别的都租不起。苏洵之所以租不到,因为科考之时,是京城流动人口的高峰期。全国的举子峰涌而至,前来考试,再多的房子也不够用。连土豪都租不到,恰恰说明,不是房租太贵,而是房源不够。如果房价够贵,足以让非土豪们望而却步,他们就不会租了,苏洵做为土豪自然也就租得到了。租不到,恰恰是因为房价不是特高,房源还是有些紧张的。房源紧张的原因也很好找,全国大批的举子蜂涌而来,也不过是住个把月,一两个用,考试完了,无论中否,都要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三年一次科举,不可能为了三个月时间房源够用,而让余下的三十多个月房屋空置,这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

「商品房」的概念,在古代也不适用。因为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买商品房也就是少数城里人的方式,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都是自建房子。官员在任职期间,可以住公房。而一旦离职,大多数还是回老家原籍居住,所谓,「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成为城市居民的也有,但所占比例恐怕不是很大。城市人口除了官之外,就是工与商。在四民之中,商人居末,官员退职之后,如果在城里居住,子弟只能从商为生。沦为四民之末。

在网上看到苏洵的儿子苏辙买房经历,苏辙直到元符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才在许昌买了一套房子。据说花了半生积蓄。由此,可见,卖个房在哪朝那代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看了苏辙买房的经历,我忽然想起宋朝另一位名人武大郎,他凭著买几个炊饼就能在县城的闹市中拥有一幢二层楼房。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土豪了。三苏父子比起武大郎来,似乎差的有点远。当然,这只是笑话。小说虽说是宋朝,但反映的其实是明朝风尚。小县城和京城也没有可比性。

总之,在京城卖房子,什么年代都不会偏宜,这是不用说的。但古代社会里,商品房的概念也确实不实用,网上讨论中所举的历朝历代的省部级以上干部,他们的生活也普通人不在一个层次上。对我们来说,不须过多讨论。不过,已经当了房奴的,看到这些文化大佬们与自己一样也曾是房奴,是不是心中的永福感立马爆棚?


谢邀。苏洵确实是从二十七岁开始发奋读书的。说土豪苏洵租不起京城的豪宅确有其事。

土豪苏洵不是买不起京城的豪宅,就连租都租不起京城的豪宅。苏洵27岁的时候快开始发奋读书,将自己的事业讲给了妻子打理。于是乎自己就带著两个儿子去京城备考,本来依仗著自己多年经商创造出的丰厚家底想要在京城买房子住,到了京城才发现,赶考的人数超乎其想像。能够租赁的房屋都是非常紧张的,特别是在临近考期的时候,房租暴涨,特别是距离考场最近的贡院。周密曾说过:「其诸处贡院前租赁待试房舍,虽一榻之屋赁金不下数十楮」。可见其房租之高,后来苏洵只能退而求其次,带著自己的两个儿子住在京城郊外的兴国寺浴室院。

宋朝时期科举兴盛,京城人流量极大,贸易十分繁忙。当地很多人看房子供不应求,大肆修建,手握房产就能坐享其成。苏东坡有个堂兄就是常住开封,因手里有房屋数间,靠著收房租日子过得是优哉游哉。

另外,当初白居易在29岁考中进士在32岁的时候担任小数量的职位,月薪换算现在大概8000,五年之后工资涨到了12500左右,这个工资在目前看来还是不错的,不过这个工资也只能支持他在京城的郊区租住的四间房屋。所以说,古代人对房产也是极为重视,在古代买房子也极为不容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