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严颜被张飞收服后,成了一名「带路党」,他协助张飞打通沿途关隘,为张飞入蜀,助刘备夺取益州做出了贡献。

此外,罗贯中还给严颜「加戏」:在刘备出征汉中之时,严颜负责守卫巴西郡阆中县,接替张飞,张飞则与魏延一同率军夺取汉中郡南郑。

此后,严颜就没戏了。

在多年前,光荣公司出品的游戏《三国志英杰传》,在制作「刘备讨灭曹操,光复汉室」这条虚构剧情时,也给严颜和黄忠两位老将加戏:为了攻破许昌城门,两位老将英勇献身。狠狠的赚了玩家一把眼泪。

当然,严颜的真实年龄是没有记载的,游戏《三国志英杰传》把严颜设定为老年人,与黄忠类似,也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设定而来的。

其实在《三国志》中,关于严颜的记载只有被张飞收服那段。

张飞在攻破江州后,俘虏守将严颜。张飞在见严颜的时候大声斥责:「我大军到此,你胆敢不降且与我为敌?!」严颜回驳道:「你们这帮人非常无礼,侵夺我州,我州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张飞闻言大怒,让左右士兵将他押往刑场去砍头,严颜脸色不变,说:「砍头就砍头,你发什么怒!」

张飞见严颜傲气凌然,十分佩服,又反悔了,让人给严颜松绑,并招纳他为自己的门客。

严颜成为张飞门客之后,就没有了记载,所以也不存在他在蜀汉建国时有所建树了。

按照严颜自己的原话立场,他是不肯投降的,张飞选择宽待、不杀他,并非要求严颜放弃自己立场,为自己效力,也更不存在为刘备、为蜀汉帝国效力了。

严颜最后的记载也只是张飞的「门客」(原文是「宾客」),这可以理解成:张飞愿意自己掏钱养他,门客的职责是「主人若有事,可以找门客讨个商量」,就算严颜坚持立场,一言不发,这也没有问题,张飞也不存在为难的可能性。

同时,刘备在攻打雒县时,也俘虏了守将张任。开始刘备也想招降张任,张任则坚持不投降,最后,刘备只好杀了张任。

如此可见,张任和严颜的气节一样,只是碰到的对手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张飞不杀严颜,陈寿在给张飞的评语中写道,张飞义释严颜,有国士之风。可见张飞也因此获得爱才的名声。

相对地,严颜视死如归,愿做断头将军,南宋名臣文天祥写《正气歌》也写道「为严将军头」,也是讴歌了严颜的一身正气。

所以,严颜只做张飞门客,不为蜀汉建功,恰是保全名节的最合情合理的方式。

有一说一谈历史,无偏无倚话苍生欢迎喜欢三国故事的朋友关注我。

严颜,东汉末年刘璋手下的一员武将,担任巴郡太守一职,把守著江洲,西川的要塞。

严颜:我的帅照!!!

正史上此人的「戏份」并不多,并没有相关的传记,所以只能从《华阳国志》的部分记载,以及《三国志?张飞传》的侧面记载来了解他。

《华阳国志》记载:初,先主入蜀,至巴郡,颜拊心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也!」

从这段记载中不难看出,严颜和黄权等人类似,都是刘璋的忠实部下,虽然刘璋为人平庸,但他们依然恪守著臣子的本分。当然不是说张松和法正的做法不对,只能说是两种不同的选择。笔者个人倾向于黄权的做法,忠实于刘璋,等刘璋投降后,才投降刘备。

「忠臣不侍二主」和「贤臣择主而侍」,你会如何选择呢?

黄权:忠诚+1

《三国志》记载: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义释严颜

意思是张飞大军到达江洲,打败了把守江洲的严颜,张飞呵斥说:我们大军来了,你竟然敢不投降,大胆挺大啊!严颜说道:你们太无礼了,无缘无故来攻打益州,我们益州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发怒了,命令手下把严颜推出去砍了。严颜很淡定,面不改色。说道:砍头就砍头,发啥火!张飞很敬佩严颜的勇气,不仅把他放了,还用宾客之礼相待。

从中可以看出严颜是个大义凌然,有骨气的将军。

这两段是关于严颜的仅有记载,故严颜的形象真的挺模糊的,《三国演义》给他增加了许多戏份,不过未必是真实的。

看著我的眼睛,罗贯中能不给我加戏吗?

笔者斗胆猜测,严颜可能是员老将,跟随了刘焉刘璋两代主公,不忘恩情,效力于驻守江洲,被张飞奉为宾客后,因年纪大,也未参与重大军事行动,直到死去。(如果严颜有跟随出征,为蜀汉出力,史书应该会稍有提及,然而并没有严颜被任为什么职位,也没有严颜跟随哪位将军出征的相关史料。)

总之,严颜的气节是值得肯定的嘛!


其实所谓严颜归顺刘备只是小说中的剧情,正史中没有这样的记载。严颜在正史中只出现于《三国志 蜀书 关张马黄赵传》的张飞部分。

《三国志》中关于严颜的记载是这样的。(张飞)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

这就是关于严颜的全部记载了,说的是严颜宁做断头将军而不愿做降将,张飞敬佩严颜忠义,释放了他,引为宾客。换句话说,交了严颜这个朋友。但这句话的意思不代表严颜投降了。严颜不愿意投降,也并没有说他因为张飞放了他而感动归顺。至于放了他之后怎样,正史没有任何记载,或回家养老,或碌碌无为,我认为,他应该是遵循本心他,保全名节,不会投降刘备的。

文天祥《正气歌》中有一句「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严将军头是个著名的典故,里面的严将军就是严颜。他宁可砍头不愿投降的气节被千古称颂。如果最后还是投降了,岂非晚节不保?要知道,三国演义为了将刘备塑造成正面形象,刻意营造一种群贤毕至,天下归心的感觉。实际上刘备也仅仅是东汉末年的一股枭雄势利。刘璋同样是汉室宗亲,为什么严颜要舍刘璋投降刘备呢?至于小说中后来作为黄忠副将攻城略地,那都是纯属杜撰了。

此外另有传说,刘备攻克成都后,严颜自杀,完成了自己做断头将军的誓言。还有几处严颜墓以纪念严颜忠义。当然严颜自杀也非正史明确记载,只能说忠臣宁死不屈,更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精神象征,这样的结局也有他的意义。


严颜是刘璋手下的一员老将,巴郡太守,对刘璋忠贞不二。当时闻刘璋请刘备入川,摇头叹息: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后张飞带兵攻川,严颜据城而守,誓不投降,还割掉张飞派来说客的耳鼻,以示决一死战的决心。没想到,张飞是个粗中有细之人,强攻不成,设下一计,亲手生擒严颜。严颜被押入中军帐中,面对张飞的恫喝,面无惧色,立而不跪,慷慨而言:蜀中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张飞敬其勇气,亲手为他解绑。面对张飞不杀之恩,严颜这才归顺。

这是三国演义中严颜最精彩的出场,而后,便在刘备军中不显山,不露水,最后不知所终。不只严颜受此殊荣,刘璋旧部的命运与严颜也大同小异,像刘巴、李严等蜀中人杰莫不如此。

这就牵涉到刘备入蜀后用人的政策,亲信是他的首选,像关、张、赵无不委以重任,其次是荆州派系,像马良、马谡、魏延等。最后不得已才是刘璋旧部,是用而不信,用而提防,这比起曹操用人为贤的政策差之千里。

严颜归顺后不是年老难有建树,是刘备不给他一个机会。


按三国演义说法强飞义释严颜,严颜感恩对飞曰,往前所过关隘都是我的门生或部下,我去招降,所以张飞仅靠严颜兵不血刃,一路毫无阻挡,先于诸葛亮到达地奌,诸葛亮惊呀,问之才把义释严颜一事说出,诸葛亮对刘备一抱拳,张将军能用谋我主洪福齐天!所以严颜是比黄忠年令稍小,平定蜀中后由于年令关系没有再打什么仗,再者严颜也有愧对妇主之意,自己逐渐引退吧!


谢谢邀请。在三国演义中对降将严颜的使用没什么不恰当的,严颜的地位也在五虎将之外的其他众将之上。只是毕竟年岁已高,出兵攻杀鞍马劳顿不是其强项,守城护地才是其最善长的也是最适宜的差事。他守护的城池连最鼎盛时候的张飞都攻不下来,不得已只好用计才得以达成目的,这是张飞一生有限的几次用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可见他的守城功夫有多高,可以逼得张飞用诈。他能长时间跟张飞对峙而不落下风,除了城池坚固外,主要依仗的就是以逸待劳。如果让他舍弃优势而去攻城掠地,冲锋陷阵,其一路的奔波,人马疲惫都会使其战斗力大打折扣。这些道理我们都知道,刘备诸葛亮当然也会想到,严颜自己同样清楚。所以除非不得已的特殊情况,一般是不会使其去冲锋陷阵的。而且刚占领的地方甚多,主要仰仗他去安排守护,怎能大才小用?只是这么一来他立功的机会就少了。再加上前面还有个老黄忠,轮到他的机会就更少了。好在他也一把岁数,功名利禄本已看淡。守护成池可滔悔养性也挺好的。


此人在三国演义里虽然降刘备,那也非是心甘情愿。故而也只是出人不出力!为什么会有如此分析呢?因为从其与张飞对话中,就可窥探一二。宁做断头将军,也不做投降将军。那么最后为什么又归顺投降了呢!首先从两点讲起,第一是家属问题,自己破城被擒生死无所谓,那自己老婆孩子呢?人要是冷静下来考虑到这一层面,可能投降也是情非得一吧!第二层就是刘璋太软弱了,知道跟著迟早要玩完,但有处于良心和道义上过不去。但最终选择保命息身而已不得不投降。所以在后来就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