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关于郑芝龙发迹一事,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多是风闻言说。但有一点肯定的是,郑芝龙得到了日本大名和幕府的支持。他勾结日本人,劫掠于茫茫大海之上,甚至连当时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舰船也敢劫持。史载:「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来往。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就是因为他内外勾结,又实力强大,明王朝在不能武力解决的情况下,只好招抚。崇祯年间,郑芝龙曾奉命镇压福建、江西、广东的「山寇」和「海寇」,由参将逐步升为总兵官。南明弘光帝即位后,又加封为南安伯。

论郑芝龙是怎样一个人,我的答案是:民之败类,国之奸贼!

公元1645年六月,郑芝龙的弟弟郑鸿逵在得到他的同意后,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权。隆武帝感激郑氏的拥戴之情,但又不得不忍受他们的欺压和控制。隆武帝是南明诸帝中少有的英明之主,以恢复明王朝为己任。而郑芝龙兄弟则不然,他们拥立隆武帝的目的带有浓烈的割据色彩。一是想成为隆武朝的开国元勋,二是想利用隆武朝的名义巩固自己在福建等地区独裁统治。

隆武帝为了恢复大计,提高朝廷威望,特别注意网罗人才。而郑芝龙却根本不把这些文官放在眼里,恣意妄为。果然,隆武政权刚刚建立不久,就连续发生了一系列不和谐的事件。第一件事是郑芝龙自以为厥功至伟,上朝时立于所有文武大臣的前面。首席大学士黄道周以祖制勋臣从来没有居班首的先例为理由,坚决反对。在隆武帝的支持下,黄道周赢得了胜利。第二件事是隆武帝在接见群臣的时侯,郑芝龙兄弟当著皇帝的面挥扇去暑,户部尚书何楷弹劾他们「无人臣礼」;隆武帝对何楷敢于直言非常高兴,立即给他加封左佥都御史的官衔。郑氏兄弟怀恨在心,处处加以刁难,何楷只好辞官回乡。郑芝龙仍不解恨,派人在路上割掉何楷的一只耳朵,借以向隆武帝示威。

在国家大局上,郑氏兄弟也是私心自用,根本不愿服从隆武帝的旨意。隆武帝督促郑芝龙兄弟兵出福建,援救江西义师。郑芝龙派亲信郑彩出兵后,却安营不动,无论监军张家玉如何催促,他一概置之不理。后来听说清军来了,就拉起队伍一路逃跑。郑鸿逵部将黄克辉不听朝廷诏令,擅自从浙江撤军,隆武帝除了大发脾气外,也不能处置他们。

郑芝龙决意降清后,其子郑成功极力劝阻,未能奏效。郑芝龙的理由是整个南明军队都被清军打的大败,他这个割据地方的军阀更不是清廷的对手。郑成功劝阻的理由是清军虽然兵马强盛,但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席卷天下。只要南明君臣一体,在军事上充分利用有利地形阻击清军,在政治上大力招募人才,明朝中兴可定。而郑芝龙对郑成功的答复是「竖子渺视,慎毋多谈」。郑成功劝阻无效,跪在地上拉住郑芝龙的衣服哭道:「夫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渊;离山则失其威,脱渊则登时困杀。吾父当三思而行。」郑芝龙拂袖而去。在降清一事上 ,郑鸿逵也反对,虽数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尤其清军主帅博洛引诱郑芝龙到清军大营一事上,更是发生激烈争论。郑芝龙认为清营附近都是他的水师,清军不敢将他扣为人质。然而,当郑芝龙进入清营三天之后,就被清军挟持北上,被软禁在北京。在郑芝龙被扣为人质的三天内,清军利用郑芝龙的声望招降其旧部,达十一万三千人。

通过史料的记载我们发现,郑芝龙永远没有脱离海盗的习性和毛病。自私自利,崇尚武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出卖民族大义。这样的人,当为后人警之!


投机主义者郑芝龙万没想到,自己竟成为清政府收抚郑成功的筹码

郑芝龙,字飞龙,福建泉州人。这个故事要从他的父亲郑绍祖在泉州任府库说起。肯定有人要问,这个郑芝龙到底是何方神圣?别急,小编说出他儿子的名字,大家肯定耳熟能详。他就是郑成功。

根据《三湘从事录》记载,郑芝龙父亲当时的顶头上司泉州郡守叫蔡善继,两人的办公场地隔街相望。当时郑芝龙年仅十岁,在门口头饰子玩,不小心将石子投到了蔡善继的头上。被衙役擒至蔡善继面前,蔡善继本想治罪,但看到郑芝龙面容秀丽,评价说:「汝当贵而封王!」并对建议郑芝龙的父亲送郑芝龙去读书。

数年后,郑芝龙和弟弟郑芝虎被海盗刘香老掳走。刘香老很宠爱,其中郑芝龙。可是好景不长,刘香老病逝。手下十八寨各自拥兵自重,谁也不服谁。最后商量出一个看似最公平,却又最无道理的办法来,由上天决定。「贮【zhù 】米一斛,以剑插米中,使各当剑拜之,而剑跃动者,天所授也。」郑芝龙跪拜的时候,剑倒,即被推举为魁首。从此部署诸寨横行海上,开始了他半商半盗的「藩王」生涯,名未至而实归。

郑芝龙经商到日本平户藩后,迎娶了好友的女儿田川松作为妻子。后来田川松育有二子,分别是郑成功和田川七左卫门。郑成功我们不必多介绍,重点说一说过继给娘家留在日本的小儿子田川七左卫门,有人称呼:田川次郎左卫门。至七左卫门的儿子孙左卫门时恢复郑姓,取名道周,继续从事对外贸易。他的后代至今仍在日本生活著,1955年时改姓「福住」,现居住在横滨市。

天启七年(1627年),明廷起用曾经担任泉州知府的蔡善继任泉州巡海道,对郑芝龙进行招抚。郑芝龙率众到了泉州,见到了蔡善继。感念幼时的启蒙之恩,郑芝龙决定归附即将衰亡的明王朝。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朝廷,招抚郑芝龙。九月就抚于福建巡抚熊文灿,率部降明,诏授海防游击,任「五虎游击将军」,离开他多年经营的海上贸易根据地台湾,坐镇闽海。弘光元年(1645年),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候,负责南明所有军事事务,一时间权顷朝野,短短的几个月时光是郑芝龙政治生涯的顶峰。

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降清的明臣洪承畴和招抚福建御史黄熙胤(晋江人)写信劝郑芝龙降清。十五年后,即顺治十八年,以「通海」罪灭族,郑氏在北京的一脉一人未留。

郑芝龙的一生,两次大的转折都与蔡善继有关,可归根结底,在郑芝龙的骨子里,就是一个投机主义者。从他对手下的谈话中就可见一斑,「明朝清朝一回事,不就是换个主子吗?」可千算万算,他怎么都没算到,他会成为清政府,收抚郑成功的筹码!


就是一个二货,时代局限性,明明称霸海上,却偏偏想上岸当富家翁。以为投靠满清能成达官显贵、富家翁。最后呢,还不是屁都没捞到,辛苦打下的基业白白便宜满清!


商人就是商人,一旦被政治成功利诱上岸其下场都很难全身而退甚至身首异处不堪回首。


其实,郑成功本就是一个海盗。只不过是时事造就了郑成功的民族英雄地位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