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第一功臣,既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周公谨,反而是黄盖。是他献策火攻,也是他以生命引曹操入局。赤壁之战后,黄盖并没有消失,反而是为东吴政权的稳定立下了很多功劳。

黄盖是南阳太守黄子廉的后人,不过早年家族分崩离析,所以黄盖跟著祖父迁居到了零陵居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盖的生活也逐渐变得清贫,但他心有壮志,经常努力的读书、习兵法,成为了当地的郡吏,后来举孝廉,成为了公府。

孙坚起兵后,黄盖主动投靠孙坚,为孙坚南征北战,破草寇、败董卓,因功被封为别部司马。孙坚去世后,黄盖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孙策的部下,经常为孙策冒死攻城略地。

当时,江南地区的山越诸部不愿意归附孙氏政权,所以经常在孙氏的统治区域内作乱。为了收复这些人,孙氏集团经常委任黄盖去治理有贼寇的县分。期间,他先后担任过春谷县长、寻阳县令等九个县的长官,经过他的治理,全部稳定。

后来,黄盖升任丹杨都尉,在此地抑豪强兼并,救济贫弱,终于使得山越地区的百姓诚心归附。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意欲统一天下,孙权派遣周瑜和程普率军三万迎击。

双方在赤壁相遇。由于水土不服,以及不习水战,曹操遭遇周瑜的第一战失败,被迫退回了江北。由此,战事在赤壁一带僵持了下来。

显然,曹军在兵力、后勤补给上远远超过了周瑜,所以,周瑜等人陷入被动。一旦战事无限期延长,周瑜必败。

正在苦恼间,黄盖站了出来,提出了以火攻烧毁曹操舰船的计谋。这件事在《三国志·周瑜传》中的记载为: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黄盖传》中的记载为;

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通过正史的记载,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赤壁火攻的计谋出自于黄盖,并不是周瑜,当然,更不是诸葛亮。

赤壁火攻时,黄盖先诈降,之后带著装满柴草、膏油的小船驶向了曹营。在到达曹营之前,黄盖点燃了船只,奋勇当先的带著士兵冲入曹营。

很不幸,冲在最前面的黄盖身中流矢,跌入了寒冷的江水之中。眼看生命危在旦夕之时,后面追上的吴军救了他。但吴军并不认识黄盖,所以将他安置于厕床中。黄盖无奈大声呼叫韩当,当韩当发现他时,流著泪为黄盖解开了衣服,这才勉强保住了性命。

赤壁之战后,曹操损失大半兵马,狼狈逃回北方。黄盖也因功升任武锋中郎将。

后来,武陵发生蛮族叛乱,黄盖又到了武陵镇压叛军。由于叛军数量众多,而武陵仅有五百士兵,所以黄盖大开城门,等叛军入城到一半的时候发动攻击,斩杀数百敌兵,其余皆散。三个月后,黄盖顺利平定了叛乱。

平定武陵后不久,长沙益阳县遭遇山贼入侵,黄盖便迅速前往长沙。这一次平定山贼后,孙权升黄盖为偏将军,镇守地方,结果黄盖以身殉职,病死于任上。

黄盖死后,吴国境内的百姓纷纷追悼、思念他。孙权称帝时,也念及其大功,于是册封了他的儿子黄柄为关内侯。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相信很多人对这句歇后语都不陌生,关于这个故事先不说它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单就故事来说,也算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写的就是赤壁之战前夕的一场由周瑜和黄盖主导的「苦肉计」,目的是取得曹操的信任,让黄盖顺利接近曹操的船只。赤壁之战应该算是三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战役过程相当的精彩,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战役的结局就更加重要了,直接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势。所以《三国演义》也对这场大战进行了精彩的描写,不过在演义中,诸葛亮无疑是该战最大的功臣,再有就是周瑜,两人在火攻上不谋而合,然后周瑜和黄盖来了一个苦肉计,周瑜命人打了黄盖五十大板,让黄盖去诈降,取得曹操的信任,然后借机烧船。这场大战的精彩程度让人每次看了都热血沸腾,当然《三国演义》确实对这场大战进行了艺术加工,添加了很多虚构出来的东西,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不过却也间接掩盖了黄盖在这场大战中的巨大作用。

黄盖作为江东虎臣,是东吴作战经验丰富又富有谋略的一员大将,他从孙坚时期就活跃在战场上,当初孙权继位,江东地区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尤其是本就不服孙吴的山越各部落,而黄盖就成为镇抚山越的大将,前后成功安抚了九县,为孙权的政权稳定做了不小的贡献。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208年,基本平定北方的曹操开始训练水军,准备南下进攻刘表,结果刘表很快去世,其子不久也投降了曹操,接下来刘备也被打得落荒而逃,于是曹操将目光放在了江东一带。孙权感觉到了巨大的威胁,但是就兵力而言,不管是刘备还是孙权都没有办法和曹操抗衡。于是在谋臣的劝说下,刘备和孙权结盟,欲一起抵御曹操的大军,当然,即便是孙刘联军,仅仅在兵力上也完全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曹操也并非那么自信,毕竟曹军是旱鸭子,虽然训练了水军,但是水上作战的能力实在不能和吴军相比,况且随著曹军南下,很多人得了瘟疫,曹军的情况其实也不容乐观。

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隔江对峙,当时联军以都督周瑜为主帅,江东这边有黄盖配合周瑜。根据《三国志》记载: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用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可见想出火攻办法的,并不是诸葛亮和周瑜,而是老将黄盖,而且黄盖也确实还有诈降的任务,只是《三国志》中记载黄盖写了一封书信送给了曹操,然后诈降,并没有「苦肉计」的记载,黄盖是如何诈降的谁也不知道,只能算是一个迷了,而拥有那么多谋士、本身智慧超群轻易不信人的曹操为何会信了黄盖的诈降,这同样是一个迷。

总之,黄盖诈降是成功了,烧船也成功了,不过烧船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黄盖为此身负重伤差点命丧黄泉。当时黄盖中了流矢,跌落进水中,赤壁之战发生的时候已经是深秋,跌落进水中的滋味自然不会好受到哪里去,好在,吴军中有士兵将黄盖救了上来,但是大家都不认识黄盖,只是将他安置在厕床中,黄盖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大喊韩当,韩当这才发现是黄盖,给他换下了湿衣服,将他的伤口处理了一下。不过,四姑娘就有一个疑问了,为何吴军的这支队伍中竟有人不认识黄盖,难道是新兵蛋子?赤壁之战后,黄盖因功拜武锋中郎将。

赤壁之战后,黄盖似乎就消失了,不过这只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错觉,实际上黄盖仍旧活跃在战场上,武陵蛮族作乱,黄盖奉命平叛,仅用几个月就平定了所有的叛乱,再之后就是平定长沙郡的山贼作乱,因功封为偏将军,不久病逝,一个征战了一辈子的大将能在老了的时候病死其实已经算是很好的结局了。

黄盖戎马一生,对东吴是有大功的,孙权自然也不会忘记黄盖,黄盖虽然早就去世了,但是等到孙权称帝的时候,还是将黄盖的儿子黄柄赐爵关内侯。


大将黄盖老当益壮,从赤壁一战之中,取得胜利之后,不断的建立战功,官职也是越来越大。他最后消失,不是因为他死了,而是他从攻打曹操转变成平定内乱。武能攻城略地,文能安邦治国,黄盖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

在赤壁这一战中,黄盖的功劳其实是最大的。这个火烧赤壁的计策,其实是他提出来的,最后执行者也是他。为了能够使曹操被诱惑进来,黄盖想尽了一切的办法,发现只能使苦肉计才能够让曹操相信。曹操这一个多疑的人,要是不下一点血本的话,就很容易被发现,到时候计策失败了,那么国家就有危险了。为此他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毅然决然的去使用了苦肉计。

他和周瑜演出了一场好戏,让周瑜去鞭打他,责骂自己,办事不力。然后自己一气之下,跑到曹操的地盘,告诉曹操终于不是一个好人,自己想要报复他。并且带来了当时东吴的地图,以及相关的重要军事情报,曹操听了就非常的高兴。看到黄盖被打得这么惨,就相信他是真的了,曹操对黄盖是心存怜悯,答应他在事成之后一定会给他重重的赏赐。

就这样,黄盖又回到了东吴,做了曹操的内应。等到赤壁大战的那一天,曹操进入了东吴的陷阱之后,于是就开始了火烧赤壁这一幕。当一只火箭射向曹营的时候,曹操才发现自己真的是中计了,最后损失惨重,差一点自己都回不来,于是对黄盖是非常的痛恨。

要不是自己相信了黄盖的话,现在估计就把东吴彻底的毁灭了。在曹操的以后的岁月里,肯定是时常想起黄盖这一位好朋友,有时候恨得牙关痒痒的,自己统一天下的大业就这样没了。

可是黄盖却过得非常的舒服,在火烧赤壁这一战争中,他的功劳是最大的,于是孙权给他升官了。并且不需要他到外面去打仗,更何况当时地区有人叛乱。孙权希望他能够回来,解决这一些事情,更何况黄盖年纪已经这么大了,再出去打仗也不好。

黄盖是跟著孙坚一起的,辅佐了东吴的三代人,可谓是三朝元老。要是再让他操劳下去,可能东吴所有的人都要骂孙权了。但是孙权也不好意思让他退休,只能让他回来安守一方,自己也放得下心来。

在赤壁战争之后,当时的武陵地区发生了叛乱。因为他当时是这里的太守,他也有职责和义务去平定。虽然他当时只有500人,但是他运用好了计策,并且身先士卒,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斩杀了数百人,其中包括敌军的首领。至此他所在地方就安定了下来,他开始管理这个地区。

他当时刚刚上任,有很多人是不做实事的,他让这些人努力的去做,并且要求两个文官也要努力去做。告诉我这两个文官,自己不会打骂他们,让他们放松下来。本一年之后,黄盖检查了一下,的确是没有打骂他们,就一下子把他们的头斩了下来。从此之后,他手下的人再也没有敢乱来的。都在认认真真的做事情。

再后来当时益阳县是发生了叛乱,还有一次轻松的平定了这次叛乱,孙权非常的高兴,奖赏他为偏将军。可是没过多久,由于年纪太大了,在上任的期间里就去世了。

黄盖这一生还是过得非常不错的,在三国这么混乱的年代里,能够安然的去世,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在《三国演义》里有一个经典桥段就是黄盖在赤壁之战献「苦肉计」,我们耳熟能详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属湖南省)人。「孙坚举义兵,盖从之。」黄盖在孙坚起兵时就跟随他,孙坚死后跟随孙策,最后又跟随孙权,算是东吴的元老级人物。孙权即位后,诸山越不宾,黄盖一直在平叛安抚山越,后来因功升迁丹杨都尉。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军南下后大败刘备,夺下新野,刘备只好拖家带口一路南逃。在逃亡途中遇到了鲁肃,鲁肃就给刘备出主意让他和孙权结盟以拒曹操。于是诸葛亮在刘备的授意下去说服孙权联合以抗曹。可哪怕刘备与孙权联合起来,也只能算得上弱弱联手,能出来对抗曹操大军的兵力也仅仅只有五万。正在众人面对曹操大军一筹莫展之时,黄盖提出了火攻曹营的破敌之计。

一天夜里已经投降了曹操的荆州将领蔡和、蔡中兄弟,又在曹操的指使下,跑到周瑜大营诈降。于是周瑜决定将计就计,故意盛情接待了二蔡,想著要好好利用这两人。黄盖就和周瑜商量,周瑜借故惩罚与他,让二蔡误以为他对周瑜心生怨恨,投降于曹操,然后再利用火攻之术,火烧曹营。

第二天,周瑜召集众将前来商讨如何打败曹操时,黄盖对各种建议都加以反驳,并一脸沮丧地说:「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都打不过曹操大军的,实力差距太大了,还不如早些投降,降低损失。」完全是一副投降派的模样。周瑜听完后大怒,说道:「大敌当前,这等长敌人志气,动摇军心的人留不得。」于是下令将黄盖拖出去,斩首示众。

见周瑜要因此处死黄盖,帐中将领都连忙替黄盖求情,周瑜只好免其死罪,但还是打了黄盖50军棍。这50棍打得黄盖皮开肉绽,鲜血迸流,一连昏死过几次。众将见再这么打下去非得出人命不可,于是再次苦苦求免,周瑜这才作罢,怒气离去。周瑜和黄盖两人的这场双簧苦肉计,几乎瞒过了所有的文武官员,自然也被二蔡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黄盖屁股伤还没好,就「迫不及待」地写了封投降信给曹操,而曹操呢自然是听说黄盖被打屁股的事情,所以不疑有他。

所以当黄盖带著几十艘战船来「投曹」时,曹操还很开心,等黄盖的战船接近曹营时,不仅没有严加防范,士兵们还争相出来观看。于是黄盖下令点燃船上早已准备好的燃料,火势顺著东南风迅速蔓延至曹营,联军抓住机会马上发动攻击,大败曹军。

不过这上面所描述的「苦肉计」,只是《三国演义》演义出来的情节,真实历史上并不存在。在真实的历史中,黄盖只是写了投降信,并没有被周瑜打屁股。不过效果倒是一样的,曹操还真就信了。

赤壁之战后,黄盖因功被封为中郎将。不久之后,武陵蛮夷叛乱,黄盖又被孙权派去平叛。在此之后黄盖主要干的是就是平叛和管理地方事务,由于表现不错,孙权升他为偏将军,后来黄盖死在了任上。由于黄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所以百姓非常拥护他。在现在的湖南省和湖北省的交界处有一个地名叫做黄盖湖,据《一统志》记载是孙权为了纪念黄盖在赤壁之战的功劳,所以就用黄盖的名字命名了此湖。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历史和小说总会有著这样和那样的偏差,虽然这种偏差不大,但总会让人们感到误解,要知道在历史中真正的黄盖异常勇猛,是东汉末年公认的名将,他长期效忠与东吴,服侍过三代的孙家子弟,是三国时期名声较大的历史人物之一。

家族落魄

其实,他的家世是一代名族之后,他的祖上便是在南阳任职太守,可是因为很多的历史问题,导致了他家族的分崩离析,所以在他早年的时候,家里的条件是异常的艰苦,但他却不为所动,没有被现实所打败,为了能够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常常会学习到深夜,他不仅读一些文人之书,也会阅读有关兵法之书。我想他也正是因为少年时的这种爱好,才使得他在后来能够成为一代名将的原因。

少年发迹

在少年的时候他因为汉朝的「举荐制度』升了官职,可这还不是他想要的,他的内心深处是不想做一个文官的,而是想要去做一代率领著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很快,他的这一想法便得到了实现。

在后来,他遇到了孙坚,也正是这样的萍水相逢,才使得他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也正是因为孙坚的启用,才使得后来的东吴可以再多一员猛将。也就是从那以后,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也是在那里发现了自己的理想,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

威名大显

在投身了正确的归宿后,他开始了实现属于自己人生价值的征战。在东吴统治的初期,那里的山越诸部族不愿意心诚的归顺到这个国家的统治下,再加上该地常年没有管教,所以流寇的出现较多,这就给东吴能够顺利的管制这里,设下了绊脚石和障碍。

后来,为了能够顺利的治理这个地方,东吴的统治者让他来管理这个地方,在他来到这里的初期,他便将这里的情况彻彻底底、明明白白的摸了个遍,所以才能在到这里的时候,给这里的官员来了一个下马威。其实这只不过是他想要达到的第一步效果。为了能够在这里治理出一个威名,让这里的土著都害怕东吴、服从东吴的管制,他循循善诱的让那两个官吏认为自己不喜欢看文书,于是慢慢的这两个官吏便慢慢的怠慢了自己的公务,可是他们哪里知道,这一切都是黄盖设下的套路和坑。在他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差不多的时候,他便直接拆穿他们的罪责,并将他们设法立罪,一举杀害了这两个地头蛇。

他的这一做法,无外乎震慑了当地的很多常住居民,有利于他日后的管理。也正是因为他的管理,在后来的时候,这里慢慢的恢复了以往的法制和规范。

赤壁之战后的他

在赤壁之战结束后,他又先后投入到了很多的战争中去,为东吴立下了很多赫赫的战功,在其已经年老的时候,凭借著自己高超的能力,成功镇压了武陵地区蛮族的暴动。

黄盖在有生之年中,最高的官职便是「偏将军」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于这个政权所立下的汗马功劳。他最后的结局是病逝,但即使是病逝,他的主公还念及他的功劳,给他的儿子封赏了爵位。

其实就正确的看待他这个人,也是很励志的,在早年的时候虽然家境不行,但是他凭借著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的才华得到了发挥,并且在后来一路扶摇直上。他的一生中取得过不小的成就,也多次受到朝中同僚的赞扬。由此看来,黄盖乃大丈夫也。


吴国大将黄盖祖籍南阳,他的祖先还任职过南阳太守,家族先人曾任高官的有利条件对他后来的官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国家动荡不安,民不聊生。黄盖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清贫,物质上的清贫更加坚定了他读书,学习兵法,出人头地的决心。皇天不负有心人,黄盖成为了当时的郡吏,后来,通过当时选拔人才的举孝廉制度,黄盖得以任职官府。

孙坚起兵之后,黄盖认为自己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来了,决定投奔孙坚,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投奔孙坚之后,黄盖为孙坚南征北战,帮助孙坚击败的敌人数不胜数,立下赫赫战功,最后,被孙坚封为别部司马。

孙坚去世之后,孙策继承了孙坚的职务和权力,黄盖也就继续为孙策效力。为了尽快取得新上司的信任和偏爱,黄盖比之前更加努力地为孙氏家族攻略城池,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幸运的是,虽然大伤小伤不断,但仍然保住了性命。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时,天下大乱,手中稍微有点权势的人都想分一杯羹,各地高官政要更是想要自立为王。所以,江南的山越各个部落并不愿意归附于孙策,经常在孙氏的统治区内扰乱治安。为了收服人心,孙策经常派遣黄盖去治理当地有贼寇的县城,期间,黄盖先后担任了九个县城的长官,通过他的治理,最后九个县城的治安全部趋于稳定。

天下越来越乱,曹操野心逐渐显现出来,意欲一统天下。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二十万南下征战,孙策此时兵力有限,只能派周瑜和程普率军三万与之对抗。双方在赤壁相遇,因为一开始曹操的军队水土不服,加之不习惯水战,所以周瑜和程普取得了暂时的胜利,曹操被迫退回了江北。

虽然第一次对战孙氏政权取得了胜利,但是这只是因为孙氏政权有暂时性优势,一旦战事延长或扩大,曹军适应了环境,再加上曹军强大的兵力和充足的后勤供给,孙氏政权必败无疑。众人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忧心忡忡。

黄盖凭借著多年帮助孙氏政权攻略城池,对战贼寇的经验,很快注意到了曹军的破绽,并且想到了应对的方法,提出了火烧曹操军舰的计谋。曹操的军舰收尾相连,如果一辆军舰著火,那么剩余的军舰也难逃火灾。

赤壁诈降时,黄盖带著事先装满柴草和膏油的小船向曹军驶去,快接近曹军军舰的时候,黄盖下令点燃小船,一马当先地带领著士兵冲向敌人。很不幸,冲在最前面的黄盖被箭矢击中,跌入江水之中。

在黄盖奄奄一息将死之时,被吴军发现并救上岸,保住了性命。

赤壁之战后,黄盖因功劳重大,被晋升为武锋中郎将。后来,武陵发生叛乱,黄盖又被派遣去武陵平定叛乱。由于叛军数量众多,而武陵只有五百名士兵,敌我双方差距过大,不能硬碰硬,只能智取。于是,黄盖下令,大开城门,引诱叛军入城,等叛军入城一半的时候,主动攻击。

此次计谋极为成功,叛军损伤数百人,后又经三个月,黄盖彻底平定了叛军。 平定武陵内乱之后,长沙又发生了遭遇了山贼入侵,黄盖又立刻受命去长沙剿灭山贼。因剿灭山贼有功,黄盖被封为偏将军,镇守地方,结果以身殉职,死于任上。

黄盖死后,吴地百姓纷纷追悼。孙氏家族也十分感念黄盖鞠躬尽瘁地为孙氏江山南征北战。于是,孙权称帝后,册封黄盖的儿子为关内侯。

有人说黄盖自赤壁之战后就消失匿迹了,其实这种说法不正确。黄盖不是销声匿迹了,只是关于黄盖的记载变少了,因为历史资料主要记载的是动荡时局内各方势力的交战,而赤壁之战后,黄盖都是在平定内乱,很少参加与敌方的斗争,所以史料关于黄盖的记载也就寥寥无几了。

对于一名武将来说,一生真正的高光时刻,有一次名垂青史,被后世记住,就已足矣!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民间很常用的一句歇后语,它来自于我国古代名著《三国演义》,讲的是赤壁之战前夕,黄盖领受了假降曹操,放火烧船的任务。为了麻痹曹操,周瑜当众羞辱和杖责黄盖,曹操得知黄盖真的受辱,也就相信了他的诈降。

而翻开史书《三国志》我们会发现,书中记录道:「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这样看来,后世著名的「火烧赤壁」其实是黄盖的计谋。那么,赤壁之战中献上苦肉计的吴国大将黄盖,最终的结局如何?为何赤壁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呢?

黄盖,东汉末年零陵郡泉陵县,也就是今湖南省永州市人。在史书中,他的生卒年都不详,但根据他自初平元年(190)孙坚起兵讨伐国贼董卓时便跟随左右可以大致得知,他应当是与孙坚年龄相差不大的。初平二年(191),孙坚去世后,「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黄盖历事孙坚、孙策、孙权三代,始终忠心耿耿、勇猛过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但作战时威风八面,治理地方也有自己的心得。他曾经在九个县任职过,「凡守九县,所在平定……抑强扶弱,山越怀附。」他的治理下人们生活安定,少数民族也诚心归附,如此看来,黄盖可谓文武双全的优秀人才。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夺取荆州后从长江顺流而下,想要一举歼灭固守江东的孙权。曹操陈兵在江北,孙、刘联军则在江南严阵以待,面对数倍于己的强大兵力,黄盖提出了火攻曹操的计谋,并自告奋勇担任诈降的角色。

史载:「(黄盖)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在黄盖的巧妙计策和英勇冲锋下,曹军大败而归。不过,根据《吴书》记载,这位英雄人物在成功执行任务后不慎中箭落水。被救起后,人们不知道他就是黄盖,于是将他安置在厕所中的坐床上。黄盖大呼同袍韩当的名字,被韩当发觉后,才得以保住性命。

赤壁之战后,黄盖被封为武锋中郎将。后来,武陵郡有蛮族发动叛乱,于是黄盖前往平定,「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黄盖利用计谋,又一次以少胜多。

之后黄盖又讨伐长沙郡益阳县的山贼,因功被封为偏将军,在任期中病逝。考虑到黄盖年事已高,死在任中算是善终了,而他之所以销声匿迹,笔者认为一是他年纪已然不小,很难再冲锋陷阵;二是东吴本就鲜有对外征战,武将也就很难留下名垂青史的事迹了。


提到三国中黄盖这位人物,如今的三岁孩童都会说上一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样的名句。

其实,在史实中,真实的黄盖却和我们印象中的这位黄盖不尽相同,有人说黄盖在赤壁之战后就销声匿迹了,其实,仔细翻阅估计,我们就会发现真实的黄盖真的称得上是戎马一生的优秀将领。

黄盖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这其中也与他日益精进、追求卓越的品质有关,从小家境贫寒的他不断地在文化、军事领域深造,算得上是难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而长大后的黄盖哪怕只是一名微不足道的战场士兵,往往都会因为其英勇杀敌的气概而格外收到器重。

而让黄盖真正发迹的,是在他出任南方诸山部落的县令开始,因为黄盖独到的管理方式与奖罚分明、严惩不贷的强硬治理手段,将当时一度叛乱不断的地区整治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当时的黄盖也就在吴国的政坛上逐渐崭露头角,而这仅仅是这位智勇双全的大将事业开始起步的时刻。

赤壁之战时,黄盖还不是吴国大将,当时他也只是任职丹杨都尉而已,收到临时作战指令,黄盖才被抽调到周瑜身边参与作战的。也正是有了黄盖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吴国在得以将曹军击败。

很多人对于三国经典的火烧赤壁这一战役有著极为深刻的印象,但是,真正的史实是:危机关头想出火攻战术的却是黄盖这位军事天才。

虽然当时的曹军打了败仗退据江北,与驻守在江南的吴国军队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但是曹军的人数依旧有著优势,只有三万人的吴军面临著寡不敌众的严重劣势,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击垮曹军,那么后果也将不堪设想。

但是,面临如此战局,其实,周瑜与诸葛亮心中是没有好的对应计策的,也就在此时,黄盖出手扭转了战局,否则,历史也一定会因此而改写。面对眼前严峻的战局,黄盖建议周瑜采取火攻击败曹军,也勇敢的黄将军也亲自操刀上演了历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战役。

黄盖对于曹操脾气秉性十分了解,所以采用了假装投降的招数蒙骗曹操,先是故意向曹操谄媚,声称对其军队势力十分敬仰,有心投靠曹操,而后虽然没有完全使得曹操放下警惕,但是黄盖还是只用了十艘小船轻而易举地点燃了曹军在水上停留的所有战船,对当时的曹军形成了重创,周瑜才有机会带领吴国军队打败曹操。黄盖一战成名,因此被孙权封为武锋中郎将。

而真实的赤壁之战中,其实并没有黄盖献苦肉计一说,也更没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史实,这也都是后人虚拟臆想出来的。还有人说,赤壁之战后的黄盖就销声匿迹了,其实并不然,这位闲不下来的黄大将军始终都活跃在吴国的各个角落。

赤壁之战之后,因为黄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当荆州发生蛮夷叛乱之时,孙权将黄盖派去评定叛乱,仅仅率领了一支500人的队伍,靠著冷静的思考和出奇制胜的战术,黄盖不费一兵一卒就将叛贼成功一举歼灭。而后的黄盖又再度成功平定了荆州长沙一带的叛乱,由此黄盖也就得以留在荆州南部镇守。

而这位戎马一生的黄大将军最终也在任职期间离世,由此见得,黄盖的一生都为吴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之时,黄盖的出现扭转了整个战局,可谓功勋卓著。死后的黄盖也受到了荆州百姓自发祭祀,可谓深得民心。

至此,黄盖传奇的一生也就结束了,但是这位军事天才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被后人敬仰。


黄盖的生卒年不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赤壁之战时,黄盖就已经算是东吴老将了。赤壁之战后,黄盖的有关记载很少,但是特别宝贵。因为黄盖此后的经历记载,则见证荆州中南部在蜀汉和东吴之间归属上的过渡和变迁,也佐证了刘备「借荆州」和东吴之间的协定,直到「湘水分界」的过程。

(黄盖也曾跟随孙策平定东南诸郡,「擐甲周旋,蹈刃屠城」。《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卷》记载,孙策和太史慈单挑,从骑中就有黄盖。)

黄盖的生年没有记载,但是从孙坚190年起兵开始,黄盖就加入孙吴阵营,此后就跟随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人征战四方。赤壁之战时,由于黄盖献计诈降,火烧曹魏战船,周瑜和刘备随后追杀,大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军。此战,可以说是黄盖的鼎峰之战。随后,因为武陵郡南蛮叛乱,东吴以黄盖为太守,黄盖上任就智退叛军,平定叛乱。但是,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这是有争议的,而且和黄盖晚年的经历,去世的年份,荆州武陵郡这个时期的归属问题,都有联系。把黄盖的晚年经历和去世的年份搞清楚了,就能解释孙权为什么会借荆州以及那个时期荆州的变迁。

那么黄盖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呢?《三国志.黄盖传》没有记载,但是《三国志.孙皎传》则记载了「程普去世后,孙皎代程普镇守夏口。黄盖和兄长孙瑜去世后,孙皎又并二人军队。」程普和孙瑜都在215年去世,所以黄盖也差不多死于215年。所以,在某度上记载黄盖在219年担任武陵太守是错误的,而并黄盖和孙瑜军队的孙皎,才是去世在219年,所以更可以佐证黄盖去世时间是和程普,孙瑜一样在215年。由此可以推断,武陵郡的叛乱是在赤壁之战后,215年(湘水分界)前,根据《三国志.黄盖传》,黄盖平定了武陵的叛乱,随后又当「灭火队长」,到处平叛,最后一站是长沙益阳,然后去世在任上。

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215年刘备平定巴郡,219年关羽北伐,吕蒙白衣渡江。所以,许多朋友认为黄盖晚年的武陵平叛是发生在吕蒙偷袭荆州之后,其实不然。赤壁之战后,周瑜还占领著荆州南郡,周瑜去世后,荆州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刘备和鲁肃(接替周瑜职务),以及孙权协议的结果。当时,原来由刘备占领的夏口,让给了孙权。孙权占领的南郡,让给了刘备,于是刘备能和南郡,江陵,公安连成一线。孙权能把江夏郡南部的夏口港,鄂县等地连为一片。这样做,对孙吴和刘备都有利,不但领土可以接壤,江夏郡防务可以完全交给孙权,来自襄樊的威胁,可以交给刘备。

(刘备入蜀前的荆州态势,其实此时的武陵郡是属于孙权的,图片仅为参考)

至于荆南四郡,在人们看来,应该都属于刘备才对,其实不对,刘备只占领三郡(零陵,桂阳,长沙),武陵其实在孙吴手里。证据就是刘备入蜀前,让诸葛亮都督三郡,供应军队粮草,当中没有武陵郡《三国志.诸葛亮传》。此后,孙权派三郡长史接受领土,被关羽驱赶,当中还是没有武陵郡。所以,当时武陵郡应该在孙权手里,这也是当时协议的结果,孙权占据武陵郡,就是要给刘备的荆南「掺沙子」。正是因为如此,黄盖在平定武陵蛮时,手上只有五百人,因为武陵和当时的东吴没有直接接壤,又在刘备的腹地,也不好派大部分守护。试想一下,如果是发生219年,吕蒙白衣渡江,相当于要和刘备撕破脸皮了,武陵成了前线,怎么可能只有五百驻军。不过,武陵蛮最终还是被黄盖和500军队给击败了,随后不久,就发生了「湘水分界」(215年),武陵和零陵属蜀汉,长沙和桂阳属东吴。所以,黄盖最后是征讨长沙益阳的叛乱,平定后不久,黄盖就去世在任上了。

(湘水分界后的态势)

因此,分析了黄盖在赤壁之战后的历程,也有助我们分析赤壁之战到湘水分界这段时间的荆州变迁,所以,黄盖的晚年参考意义是很大的。


三国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历史有名的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了,其中黄盖就是因为这场战役而出名的而且还给后人留下了一句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这样黄盖也是因此战役被后人所知可以说是言战成名吧!

黄盖东吴可以说的上是老将了,从孙坚起兵的时候就跟在了孙坚的旗下了,跟著孙坚打董卓破草寇得玉玺其中黄盖都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所以黄盖在当时凭借自己立下的功劳在孙坚旗下也是步步高升,但是好景不长在攻元191年的时候孙坚被袁氏兄弟和陶谦设计死于非命,甚至最后自己的尸体都被陶谦给劫走了如果不是当时自己年仅九岁的幼子孙权估计连落叶归根的下场都做不到,这里就不一一介绍细节了,孙坚的死可以说对东吴的打击也是很大的,当然对黄盖等一些老英雄来说也是有影响的。孙坚死了黄盖又追随孙策,孙权。黄盖可以说的上是三朝元老级别的了,甚至在赤壁之战的时候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也是黄盖的一句话将江东的大臣们给骂醒了。

黄盖在赤壁之战前虽然有名,但是说非常有名是没有的,到了赤壁之战的时候黄盖主动的和周瑜说让他自己来做这个苦肉计的主人公。就这样黄盖被周瑜打了的消息传到了曹操的耳里。当晚黄盖就书信一封给曹操说自己在东吴立下汗马功劳竟然比不过一个周瑜,而自己还被一个小辈给欺负了说了很多委屈的话,最后黄盖说当年18路诸侯伐董时对曹操就仰慕,所以这次准备来投靠曹操反正自己已经在东吴待不下去了,还说自己会带一队人马来投靠,自己所带的人们都是忠于自己讨厌周瑜的,曹操看到这一封信当然是很开心了,当然顾虑也是有,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曹操是没有其它的选择的因为曹操军队都属北方人,都是旱鸭子不会游泳更不用说在水上打仗了上了船就晕。当时曹操手下本来有两个很厉害的水军将领的蔡瑁张允但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蔡瑁张允已经死了,所以这个时候黄盖如果能来无疑是给曹操解决当前最大的难题了。

黄盖假投降曹操,在船队接近曹操船队的时候突然让手下点燃了穿上的柴草再加上当时的东南风瞬间打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当时黄盖在战斗中也是被箭射中落水,后来被救起来了捡回了一条命,就这样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胜利而结束了。

黄盖在赤壁之战后就表现的比较少了,毕竟年老了舞台还是要留给年轻人的,而到了公元219年的时候当时的武陵发生了蛮族叛乱的事情,然后黄盖就被调去镇压叛乱了,黄盖不愧是老将了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把叛乱镇压了,斩首了叛乱分子,在不久后长沙的一个县出现了山贼捣乱分子,当时孙权封黄盖为偏将军前去讨伐山贼也就是在讨伐山贼的这段时间黄盖因年老病逝了。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得知了黄盖一生的事迹了,如果有其它不同观点的朋友也可以留言一起交流分享谢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