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方谷大雨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正史当中是没有记载的。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济,使己志不伸,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砸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三国志·诸葛亮传》

也就是说上方谷之战诸葛亮兵败很有可能是《三国演义》为了与水镜之言:「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相照应而额外添加的片段。因此题中所说诸葛亮为何算不到上方谷降雨这个问题也就只能在演义中讨论了。

我认为上方谷之雨诸葛亮之所以始料未及原因有如下三点:

原因一:在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上方谷交兵时岐山已经整整九个月未曾下雨,诸葛亮很可能抱著侥幸的心理,认为暂时也不会降雨因此忽略了天气这个因素。

原因二:上方谷地形类似于一个葫芦,司马马懿一进去,孔明只要采用火攻再集中兵力守住谷口就万无一失了,这样的完美地形很有可能让诸葛亮即使知道上方谷可能降下雨水也甘愿冒这个险。

原因三:诸葛亮即使算到了上方谷之雨他也无法把握下雨的准确时机司马懿军队进入上方谷这个战机,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都让他甘愿一试。要知道演义里司马懿要是早几个时辰进入上方谷或者大雨晚来几个时辰,结果会大不一样的!

原因四: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你看完这一点就会觉得以上三点都是废话。上方谷大雨诸葛亮不可能预测!

因为上方谷的「葫芦」地形遇到底部的大量热量时,热气流就会上升在上方结成云雾。云雾再碰到上方谷上空的冷气流体积就会膨胀,然后小水滴不断合并最终形成滂沱大雨。当然这些现代地理学知识处在千多年前的诸葛亮是不可能掌握的。


火烧上方谷是发生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期间,但是纵观《三国志》中都没有找到火烧上方谷的记载,而且在记载中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期间,司马懿基本没有出战,一直在五丈原把诸葛亮耗死了。所以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应该是《三国演义》作者虚构的,至于为什么说不用弓箭?认为是作者写的故意为之的。

地形很清楚了,非常适合用火攻,只要封住谷口,火烧不死也被烟熏死。然而这种地形上,用弓箭难度就大了。距离远,射箭时可向谷中间宽阔地躲避。再就是为了火攻,山坡上到处有干柴等引火物,为防火土兵不能离谷底太近,下大雨时再冲过来放箭,时间上调整兵力也来不及。下大雨后,这是司马懿等人的救命稻草,谁都会抓住时机拚命快逃,绝望的人看到希望是非常有执行力的。

我们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看诸葛亮应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诸葛亮神机妙算,自信满满;后半部分,诸葛亮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是有算不到的地方。诸葛亮一出场便是「三分天下」,接著就是舌战群儒,又算的老天必出东风,助周公瑾赢的赤壁之战;可是到后半场,错用马谡,过于谨慎而放弃魏延的奇计,还有上方谷没有算到会下雨。

如果按作者之前对诸葛亮的描述,诸葛亮可以算的老天几时有风,几时有雨。那么后期他应该也是会算到上方谷有雨的,可是偏偏没有。所以认为这是作者故意写的,为了承接后期诸葛亮多次出现决策的失误;也为了突出后期蜀国人才接二两三去世,蜀国大任都压在诸葛亮身上对诸葛亮的影响。


都是虚构的何必认真。


诸葛亮当然能算出来,可算出来又咋地。

看小说,不能和看历史一样直来直去,三国演义之所以为名著,这里面有很多暗喻,要仔细钻研,三国演义一遍是看不懂的。

火烧上方谷,和空城计是对应的。

司马懿知道里面是空城,但不能硬闯,因为诸葛亮死了,司马懿也就没有价值了。君疑臣则诛,曹氏宗族对司马氏向来忌惮,司马氏之所以没被曹氏灭门,就是因为诸葛亮的存在。

火烧上方谷同样道理,司马懿死了,北伐将一帆风顺,蜀汉将统一天下,诸葛亮也会功高震主,最终和淮阴侯一样全族灭门。

高手对弈,不需要点明,无需太多话语,大家都是聪明人。无论空城计,还是上方谷,都是为了给对手留条活路,这样才能保存自己,只有对手活著,你才有存在价值,所以说上层社会是人帮人,这就是名著给你讲的处世道理。


那你得问罗贯中啊,三国演义只是小说,小说,顺便说下,借东风这是周瑜,冬天都北风,可总会有时刮东风,周瑜就一直等那天火烧赤壁


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吧,按照三国演义的思想,赤壁之战老天都在帮助吴蜀,但是上方谷之战,原本也都在诸葛亮算计之内,但是司马懿也是带有主角光环的,所以老天特意帮了他一把,所以诸葛亮没有算到这场雨


小说咋写都有理,你咋不问他为啥算不出魏延踢翻了他的续命灯呢


算不出雨很正常。可惜的是,都把司马父子烧成那样了,居然还让他们跑了,诸葛亮只在那悲天悯人,不合逻辑呀。象华容道放曹操一样,诸葛亮图啥呢。一直认为这两处是昏招中的vip。


谢大圣邀。人算不如天算!


去问问范进、孔乙己,他们会如何回答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