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玄武门之变的大唐,周边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突厥。

武德九年八月八日,李渊正式下诏传位李世民,九日李世民登基,大赦天下,免除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的田赋和捐税两年,免除其余各州差役一年。还有「复佛道、纵鹰犬、罢贡献」等等各项政令颁布,迅速赢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拥护。八月末,听到李唐政变消息的突厥大喜过望,颉利可汗联合突利可汗一起出动十几万骑兵南下,从泾州(今甘肃泾川县)方向入寇,迅速逼近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二十四日,突厥前锋进攻长安以北的高陵(今陕西高陵县),虽然尉迟敬德在泾阳大破突厥前锋,但并未挡住突厥南侵。二十八日,颉利可汗亲率大军突然进抵渭水便桥北岸,兵临长安城下。

是战?是和?李世民选择了议和。因为国内政局未稳,一旦开战反对派趁机起事,那就是内忧外患一齐,后果不堪设想。议和,隐忍,才能换取和平发展、积蓄力量的机会。但是,谈判并不代表示弱,李世民摆出强硬姿态,争取更多的谈判筹码。他教训并关押了不知天高地厚的突厥使者执失思力,并布下疑兵,使颉利可汗产生了怀疑,先在心理上胜出一筹,颉利可汗主动请和。八月三十日,李世民独自一人出长安,与颉利盟于便桥上,并馈以金帛,颉利引兵北还。

唐初,特别是玄武门之变之后,唐朝周边主要的威胁就是突厥,李世民甘愿忍下城下之盟,牺牲府库大量金帛,换取了和平的结果,通过了三年的养精蓄锐之后,李世民挥出了复仇的铁拳,将东突厥一举打残,俘获了颉利,暂时缓解了威胁。

这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贞观长歌没看过。


班门弄斧,浅薄之见。

玄武兵变之后,李世民顺利的当上了皇帝。结束了纷纷扰扰的宫廷内乱。开始了贞观之治。李世民当上皇帝的时候,他可以让老百姓有喘息的机会发展农业生产。能够让各行各业顺应时代潮流修身养息。百废待兴,经过多年的农业生产和修身养性经过李世民和武则天(李治)。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大唐已经成为当时世上独一无二的大国。

大唐是在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鲜卑族发展而来。大唐初定各方来贺。是什么人虎视眈眈对大唐构成威胁呢?当年最困挠大唐边境的是突厥人。还有其他部落民族。有这么个胡人闹事,让边境不宁宜召首领来长安见玄宗李隆基,被认了玉王干殿下一一安禄山。杨玉环<贵妃〉还为这个儿子沐浴。后来发动了史上著名兵变「安禄山,史思明」造反。马崽坡李享借题兵变。把杨玉环,杨国忠兄妹赐死。这次造反,虽被朝延镇压下去,但从此大唐由盛始衰。李享称帝,李隆基被尊位太上皇。


关于这个事,鄙人曾写过一篇小文,虽属粗知浅见,但愿意摘抄一部分分享给大家一看,还请方家不要嫌弃。

李世民刚登基,是谁来砸场子闹事?

猫叔说历史

李世民即位后,摩拳擦掌,想大有一番作为,名垂青史。初登大宝,按照惯例,全国上下都得庆祝一番啊,李世民自然也不例外,新皇帝毫不含糊,出手就是大手笔,在全国范围内下了一场红包雨,该赦免刑罚的赦免,该免除赋税的免除,该加官进爵的就加,一时间,大家都喜气洋洋,像过大年一样,山呼万岁,感恩不尽。

可是,好日子总是短暂的,这边还高兴得屁颠屁颠的呢,外面砸场子的古惑仔就打上门来了,谁呢?

人家不但来了,阵容还很豪华,颉利可汗、突利可汗都来了,带来的人马足足有十几万之多,吹牛说是一百万,都是骑兵,放眼望去,简直像蚂蚁一样。不但遮天蔽日,还臭气熏天,怎么回事儿呢?你带来那么多的马匹和羊,能不拉屎吗,想想都味儿。这下就尴尬了,人家突厥这次扮演的是打脸专业户的角色,你不接招吧,脸上实在是挂不住,你接招吧,没多大把握,朝堂之上顿时吵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没个定论。

正在这犹豫呢,人家突厥派使者来了,说是来下战书的,实际上也是来探一探长安的虚实,来者名叫执失思力。虽然此人也算是个猛将,可也是个满嘴跑火车的主儿,吹牛向来不打草稿,上来就给李世民吹:我们来了一百万人,你们看看怎么接待吧,不给点干货我们不走,你要是不给,我们就自己取。口气里充满了傲慢,这牛就吹大发了,骗别人行,骗李世民恐怕还稚嫩点,李二郎会算账,你一个草原充其量来二十万人,还一百万人呢,说一百万头还差不多,算上羊群吧。

可是,李世民并没有被这货吓到,反而将其一顿臭骂,说,你们颉利可汗真是不讲情义,不讲信用,说话还没放响屁管用,武德年间,我给了你们多少财宝和丝绸,还签订了和平协议,你们承诺得好好的,说是以后不来抢劫了,转脸就把合约当擦屁股纸了吧?就这怂样还敢夸下海口说自己有一百万人,妄称强盛?行,先把执失思力这货给我押下去看好了,等我把颉利抓来,一起剁了。

执失思力毕竟不善于辩论,这一听,算是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听说李世民有不怒自威的本事,看来还真是名不虚传,腿就打起了哆嗦。今天是没好果子了,保不齐脑袋都得留下给人当夜壶,刚来时候的锐气现在散得一干二净。

李世民倒是不慌不忙,赶紧调兵遣将吧,不管咋说,得做最坏的打算,如果真的开战,也得预备下。这个时候,有人就说了,不如咱关闭城门,固守城池是咱的强项,他们打不进来,自讨没趣,也就回去放羊了。这也算是一个主意,可李世民却不同意,他觉得这么干会让突厥人觉得我们怕他们,肯定四处烧杀抢掠,城外百姓遭殃不说,万一抢上了瘾,没事就来抢一番,活动活动筋骨,把抢劫当成了逛街,那就不得了了,不能惯著他们;再说,大唐初建,城墙失修,真是守起来,也没有十分的把握。不如想办法在气势上压倒对方,给他们一些钱财,打发他们回去,这样就可以争取几年的和平时间。

思虑再三,李世民决定会会颉利,先给他吵吵架,吓唬吓唬。

突厥人正在那嘚瑟呢,烤著大羊腿、跳著舞,坐等大丰收。突然,斥候来报,说是长安方向来了几个骑马的人,正朝突厥大营奔来,很快就来到了渭河对岸。颉利定睛一看,好家伙,居然是李世民带头,掰著手指头数了数,算上李世民也就是七个人,顿时慌了神,不知道李世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李世民在河对岸一阵咒骂、表演,把颉利搞得更是一脸懵逼。颉利想,这大概是骂我不讲信义,俺们草原汉子不识字,没那么多道理,随便他骂,我得整点外快回去,不然绝对不能退兵。正想呢,只看到李世民背后黑压压地出现了大量部队,旌旗蔽日,目测过去,至少有几十万人。李世民会变魔法吗?怎么这么短时间就调来了几十万人啊?当然是假的了,其实也不过几万人,多扛点大旗凑数,咱中原不缺布匹。远远望去,气势逼人啊。

这下子,颉利怂了,本来是来抢东西打牙祭的,谁知人家来了这么多人,要不趁好就收,恐怕要吃大亏。颉利立即变了脸,笑嘻嘻地说:老弟啊,误会了,我是来祝贺你登基的,找你喝点酒,别紧张。气氛顿时缓和不少。

二人令左右随行人员都回避,对杯畅饮,还杀了一匹白马助兴,这个事后来就被史家称为渭水之盟。这匹白马也是郁闷透顶,心里肯定在想:我招谁惹谁了,不就是长得白了点,居然被你们杀掉喝酒。这俩活宝喝著酒到底说了什么,谁也不知道,不过,大概也就是相互吹捧一番,然后交换点东西,突厥后来不是送来三千匹马、一万只羊吗,这大概就是讨论内容之一吧。

到此,这场危机算是虚惊一场,解除了。不过,李世民的自尊心却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也给东突厥日后的歇菜埋下了伏笔。


当然是真的,当时情况非常危险,吉利打到了长安城下!!当时城内兵力空虚,各地的将军却不想领兵勤王。李世民命令城墙上遍插旌旗虚张声势,吉利眼看长安不好打,才接受和谈退兵,走的时候还掳走了好几万的百姓做奴隶。


玄武门之变后可谓是内忧外患。内部继承大统名不正言不顺,内部猜疑恐慌不断。太子被杀,老皇上退位。外部尚有战乱未平,一句话,皇上不好当。


突厥进犯是真的,周边形式还不错,只是内部不稳定,他以亲王发动政变,对他不服气的是大多数,这个才是关键


谢邀,这个真不知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