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肖利清37这位朋友的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

李叔同,那是一代大师,是文化学者公认的奇才,他奇在哪里呢?一方面是他自身的文化修养,一方面是出家后的超凡脱俗和把一切都参透的那种淡然。

一个人文化修养极高,而又能放下一切,这不是奇才么?我们看看李叔同写的《送别》就知道,他是一个感情极细腻的人,所以说,他的放下是多么不容易啊!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李叔同在没有出家之前,写得一手好书法,为什么说出来之前呢?因为他出家之后的书法风格变得我们都不认识了,也不知道应该怎样评价了。我们来看看李叔同出家前后的字迹:

这是李叔同出家前的字迹,可以看出,这完全是按照书法的法则来写的,充满了古朴高华之死!

这是一张李叔同出家后写的字,这四个字「悲欣交集」是人们经常拿出来说的,认为李叔同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字来,因为这样的字似乎毫无章法可言,更像是小孩子的涂鸦之作!

那么为什么有人觉得李叔同的书法既天真又成熟呢?我想出来后的李叔同应该叫弘一法师,出家后,他放下了一切,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他认为自己以前一无所事,而他自己现在也是一无所求!

弘一法师到达了这种境界,所以我们便不能以普通的书法的法则去看待弘一法师的书法,也许出家后的弘一法师,对于书法真正的「无意于佳乃佳」了!

所以说,反而能从他的书法里看出一种天真和成熟,但前提是要有弘一法师那样的境界和修养!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李叔同先生的书法风格独特,这与他出家修行研佛有关,佛学占据了他的整个灵魂,又体现在他的书法世界,字里行间充满著佛学、佛缘、佛意和佛境。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弘一法师的书法。

一、「字如其人」。我们通常都说「自如其人」,把书法与道德和人格等同,这与古人的「以人喻书」不一样。赵壹在《非草书》说:「凡人各具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指出了书法与人的「气血」、「筋骨」、「心手」等有密切关系。

弘一法师的书法就是心手合一的典型代表。点画线条去繁就简,筋骨内敛,绵里藏针,看似润糯,实乃遒劲。可以用三个字高度概括:「简」、「静」、「清」。这也形象地体现了弘一法师弘佛法、除邪念、戒浮躁、求淡然之人生境界。

二、中和之美。明学者、书法家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这是传统儒家精神的理想道德人格。

而这也正是弘一法师一生所追求,体现在他的书法风格中,字形修长、疏秀,收放自如。叶圣陶先生有一段话:「许多字是非常亲和的,好比谦恭温良的君子,不卑不亢,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甚为恰当。

三、弘一法师书法呈现「恬静」、「淡然」、朴实无华、自然本真的艺术风貌。证明了书法风格不是一夜能成就的,也不是凭空臆造或一味地创新获得,而必须建立在传统之上、建立在学问、涵养之上。


李叔同,号(弘一法师),自幼天资聪慧,博学多才,诗、书、画、篆刻、金石学,颇有造诣;戏剧、音乐精通,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家,被誉一代"全能艺术大师",尤其书法艺术是他一生的研习,对碑学、帖学有深刻的领悟;半路皈依佛门以后,由于实时背景转变,心境不同,至此书法风格大变,由「入碑」变为虔诚的「禅宗」,由昔日的浑厚古苍、遒劲挺拔转为淡泊平和,不激不厉的禅意,有著宁静超脱气象,有著清雅空灵的佛门气息。总之,他的书法蕴涵著佛门之情,宗教之气,造就了特殊书法艺术风格。


李叔同,是我成长路上的偶像,他的书法,尤其是遁入空门后的书法是经过千锤百炼后,褪去烟灰色的极品。

李叔同的父亲李时珍进士出身,官至吏部主事,与李鸿章同朝为官。看国运衰败,他急流勇退,变身盐商。

由于老年得子,且家底深厚,所以李叔同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弱冠之年已才华横溢,尤其是留学前后,他在戏曲,绘画,书法,音乐,诗词等方面成就斐然,至今令人望其项背。

1918年出家后,他精进勤修,持律严谨,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大画家丰子恺就是他的弟子之一。

就书法而言,用李叔同自己的话说,以前他的书法是「俗书」,遁入空门后是僧书。

由于勤学苦练,加上天赋异禀,他早期临摹的《魏灵藏造像》《张猛龙碑》《石鼓文》等几乎可以假乱真,甚至上海曾风靡一时的《太平洋画报》成为李叔同的书法连载。

李叔同的书法篆书学邓石如,笔力劲健;隶书学杨岘,方圆兼用,方笔凌峭,圆笔轻细;楷书学魏碑,线条粗重,结体茂密开张;行书学苏黄,用苏的宽扁结体,黄的用笔开张……

进入「僧体」时代后,他的书法融入魏晋小楷笔法,并进一步打磨,最终磨掉锋芒,洗尽铅华,形成了佛系的「弘一体」。

我们都知道书画同源,两者都讲究用笔。由于李叔同用笔精妙,所以画作同优,时至今日,李叔同创作的罗汉图也是无数画家心追手摹的范本之一。

【欢迎关注「豫碑记」 每天分享不一样的精彩】


为什么李叔同书法既「天真」又「成熟」?如何看待

李叔同的一幅对联书法,魏碑味道,皆知其集音律,戏曲,之大成者,工书,善画,书学北碑,得力于《张猛龙碑》晚岁离尘,刋落锋颖,乃味恬静,书迹逸品,佛号弘一,法名一音。

从前的书法墨妙,才华超人,从对联可见从碑而进古意,朴拙,郁勃老辣,从小楷字,生动秀雅,有一定的气象,在入佛之前,才人之字,锋芒渐露,由于个人的生活环景,游学的阅历,从事经历,令他多采多艺,俗世应该对他有眷顾,在怡然自得之中飞扬才华,捻手唱戏,挥笔书绘。一切都是随想有成,当人在一定的美好时光,往往忽视于幸遇极愉而悲情即出,物极必反,饱暖生闲情。荣华富贵,对才人来说,已有厌倦,在风月场,尝尽了欢与乐,适值才俊之艺研有进,于世间俗尘,间或荡漾,间或烦恼,心境迥然,不知所措,此间所创书画及韵律,风华高境,于是送别诗,由此诞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飘蜀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此词总结了李叔同的心境。

人经历坎坷而有对人生的发叹与此景之吟唱――厌世心态,有区别,验证了人生价值正因了有了悲剧,换言之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最不完美,相比较而言之,若是与好处想,是谓妙不可言的神仙生活似的,若是停留在坏处而黯然神伤,就是与猪的生活一般,便有呆板单调之极,因为倘若每件事情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拚搏精神了。没有生之意义,没有必要去世间逗留了。有的人因世间俗套而又乐趣。

而李叔同心态属于后类型的,认为世间纷乱,坏到透顶极致,对于一个爱艺术文化人,自由自在是他的追求,情感是脆弱,意志不坚定。人生苦短,不是积极的对待世间万物的矛盾。聪明反被聪明误。

李叔同没有认识到,世界有缺陷,才令人在平凡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 出光彩。

因此人生最快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到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完美,就在于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李叔同所处的环境没有令他有如此的思考,只有淡泊名利,绝尘而去,到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佛界,修炼心性,著佛法典。

在此间,书画之艺,便开始有了无技巧之修,字字珠玑佛性。常人无法言喻与理解。但知道佛界是为静的世界,无喧嚣无是非。自然书墨流露出宗教信仰的玄妙。

那么笔墨真实不虚,是他入佛门以前的作品,成熟老辣,遁入佛门,开始修典,而艺术已经对他来说成了可无可有之雅好,只剩下了籍以书写佛界妙语,不必费劲窠臼术艺高低,欣赏性没有了 仅仅留下书写实用性,而今解剥其书味,只能从意识形态开悟李叔同的人生变更,不能简单以「天真」而论书之变化。

对于现代人,聆听著车声隆隆,喧嚣中努力拚搏人生,对于艺术人,更有理想追逐,不断的砥砺奋进,生存的意义,就有悲欢离合,才算人生,一笔勾销人生常有的八九不顺心意,事实证明在世间,想去把它勾销,也不现实,假若是一笔勾销,人生反成为索然寡味。更没有快乐。

对此,李叔同没有考究,没有体验,自幼小受到了佛性的启蒙,后有闻道,减少进食,可强身健体,去掉病哉,于是开始钻研而入一段时间体悟,这样神不觉而真遁入空门,

这是何苦?找苦?当人有了固执己见,或有了宗教信仰,肯定焕然醒悟,认定世间就是苦。回头是岸,自己放弃苦,追逐自己无苦的理想。李叔同实现了。脱离苦海,与世间的老婆也绝缘。不可思议,又有可思议之处。

在此没有重笔述说李叔同的书画术,皆有因果轮回,凡人无修炼禅宗,怎能去妄加评论。朴实无华属于弘一法师,一切真相,随时光而逝。


李叔同是我敬仰的一位高僧大德。他出家前诗、书、文、画、乐,外加演戏,样样精通。不只是一般涉猎,而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各个领域都称得上皎皎者。李叔同于1918年8月19日正式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弘一。

因了李叔同曾在我母校杭高(原浙一师)任过音乐老师,一直来我都非常关注李叔同的信息。前几年大学同学严君曾传给我李叔同亲笔写的一幅对联图片,要我考证一下其上所题的字为何意。

原来严君的外祖父周孟由是李叔同的挚友,这幅对联正是李叔同送给周孟由,并让周转告温州几位居士朋友,自己将潜心学佛、不便约见友人的告示。至此,我才见到显示李叔同出家前字体风格的亲笔书法作品(此幅对联从未发表过,见下图),与现在通常见到的弘一书体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如果说出家前李叔同的字以隶、魏碑为主要风格,还有些张扬,脱不了凡俗之气。那么可以说出家后弘一法师的字开始渐渐脱离凡间烟火,变得简朴、纯粹起来。看似童真稚趣,实则尽显释家禅意。可谓是洗净铅华露素颜,点画之间,似乎平淡无奇,细细品味,仍别有韵味。这是一种至真至纯的老练。直到圆寂,弘一法师留给世人"悲喜交集"四字,成为李叔同一手创造的"弘一体"的最后绝唱,再无后人可追。

(对联:千古觅来难得友

三人行处易寻师)


谈论李叔同这个奇才的字,不得不先谈点人类的各种「欲望」,这样更便于分析原因。

出家前的李叔同跟绝大多数的男人一样,喜欢各种玩,只是李叔同比绝大多数的男人更会玩,并且玩的更成功……上流社会的骄子,各种美女的相随,不是「皇帝」的「皇帝」,「人生赢家」就属于李叔同此等人物,常人只能『』羡慕嫉妒恨『』的分了。好象没有人对李叔同抱有怀恨之心吧,这个太不容易啦,人生大赢家!

作为一个人生大赢家,该得到的得到过,该经历的也经历了,此时对李叔同来讲各种「欲望」已经很难打倒他了。而常人之所以俗就是在追求「欲望」的路上(看穿了也放不下)……这从佛经中也可以找到答案,能成佛者通常是国王、王子与『』笨笨『』的人。前者什么也不缺,故不太有欲望,后者简单不懂欲望,这二种人一但「放下」修行就容易成功的原因所在。

洒脱的李叔同开始了「放下」修行,以法号「弘一」的身份出现,字体也发生了改变。

从字中可以看出,弘一尽管『』身体『』已经出家,而心口里还有各种「情」……

随著时间的推移,弘一此时的「情」已经不是以前的「情」了,弘一也成了弘一法师,字体又有了新的变化,《前尘影事》就是最好的注解。

『』从那里来,到那里去『』 是俗人的思考题,而我们的李叔同……不对……是弘一法师心中已经有了一盏明灯,他从容不迫的详和书写著《老实念佛》……

以上,弘一法师是属于「天真」呢?还是「成熟」了呢?


为什么有人认为李叔同的书法即天真又成熟?

大家都知道,李叔同出家为僧。僧名弘一。他的人生前半生为俗,后半世为僧。

在做俗人的前半生,他精通戏剧、诗词、音乐、书法、绘画。是民国时期的大才子。他的书法以雄强刚猛的魏碑为宗。手札、书作,无不精美。俗人的时候书法就已经相当的成熟。

上图为李叔同的一幅书作,今天的的人就不说了,就是在民国年间,也是为数不多的佳作。

在出家为僧后,他的书法并非就是如现在许多人认为的那种充满禅意的天真。依然精美。笔法精妙,结字优美。

至于他的真正的禅意作品,没有他的精工的基础,片面的去模仿他的天真,只会成为效颦之作。弘一法师乃是得道高僧。他的内心深处的世界,不是凡尘俗人所能通解的。


谢邀!为什么有人认为李叔同的书法既天真又成熟,你怎么看?对这位高僧大德怎么看,怎么评价都不为高。作为凡人评价大德有点儿自不量力,但是,我们要学习高僧大德的两点非常重要。一是红尘当中的李叔同已经是一位名人。他琴棋书画,美术篆刻诗词文艺等样样精通。他是一位天才的老师。二是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弘一大师。超凡脱俗的一种质的演变。他修行禅宗后,一尘不染,他的本性达到升华和飞跃。他的书法为什么既天真又成熟?红尘当中的李叔同的书法带有天真浪漫的色彩。弘一大师的书法就达到了成熟的最高境界。因为他的思想境界达到了彼岸。无论是从笔法,章法,墨法,神韵上。达到了返朴归初,返璞归真,返朴自然,回归自然的禅意境界。最后,他留下四个字是千古绝唱。悲喜交集,他概括了自己红尘当中的李叔同。又说明遁入空门成为弘一大师的心境。顶礼叩拜近代高僧大德弘一法师!


谢谢邀请答问。

"天真″丶"成熟″,按题主的理解是否觉得这两个词义是相反的,不可统一于一体呢?

其实"天真"一词已被我们误读很久了。一说天真,那就是不成熟的儿戏,只认同对小孩子的不通世间法的幼稚的形容。其实这是一个超世绝俗的形容词。

天然乃大道,纯真是至理,无以复加之高尚。

实则,语词概念是有理解事物的局限性的。相对丶相通,无总体意识是不可能得到全知理解的。瞎子摸大象,虽不离象,难得"大象″。

弘一法师,李叔同,虽是一体,决非一人。当然,社会大众往往不去区分看待。别的不说,只这"书法",就应将之作两人分析认识。

李叔同,在转换角色之前,可以讲其书法(连同其它方面)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现象了。

由弘一法师,完成了一个人书法(包括其它方面)的个性转换。

当然,前因后果,其隐性原因,不是大众所能见识得到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弘一法师的书法,越到后来,离李叔同的书法面貌越远,甚至到了"了无痕迹"。这叫"超脱",超凡脱俗。其技无法可说,甚至无理可稽。非"天真"可形容,非"成熟″能概括者也。

单就佛门龙象比较,弘一法师的书法也乃是技压众人,境界独到的。无烟火俗气,又味道无穷,非常人所能指点,非言说可以概念者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