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肖利清37這位朋友的邀請,對於這個問題,我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留言,感謝關注。

李叔同,那是一代大師,是文化學者公認的奇才,他奇在哪裡呢?一方面是他自身的文化修養,一方面是出家後的超凡脫俗和把一切都參透的那種淡然。

一個人文化修養極高,而又能放下一切,這不是奇才麼?我們看看李叔同寫的《送別》就知道,他是一個感情極細膩的人,所以說,他的放下是多麼不容易啊!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李叔同在沒有出家之前,寫得一手好書法,為什麼說出來之前呢?因為他出家之後的書法風格變得我們都不認識了,也不知道應該怎樣評價了。我們來看看李叔同出家前後的字跡:

這是李叔同出家前的字跡,可以看出,這完全是按照書法的法則來寫的,充滿了古樸高華之死!

這是一張李叔同出家後寫的字,這四個字「悲欣交集」是人們經常拿出來說的,認為李叔同不可能寫出這樣的字來,因為這樣的字似乎毫無章法可言,更像是小孩子的塗鴉之作!

那麼為什麼有人覺得李叔同的書法既天真又成熟呢?我想出來後的李叔同應該叫弘一法師,出家後,他放下了一切,對自己的前半生進行了徹底的否定,他認為自己以前一無所事,而他自己現在也是一無所求!

弘一法師到達了這種境界,所以我們便不能以普通的書法的法則去看待弘一法師的書法,也許出家後的弘一法師,對於書法真正的「無意於佳乃佳」了!

所以說,反而能從他的書法裏看出一種天真和成熟,但前提是要有弘一法師那樣的境界和修養!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歡迎大家留言,感謝關注,我是鐵匠論書畫!


李叔同先生的書法風格獨特,這與他出家修行研佛有關,佛學佔據了他的整個靈魂,又體現在他的書法世界,字裡行間充滿著佛學、佛緣、佛意和佛境。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讀弘一法師的書法。

一、「字如其人」。我們通常都說「自如其人」,把書法與道德和人格等同,這與古人的「以人喻書」不一樣。趙壹在《非草書》說:「凡人各具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為哉。」指出了書法與人的「氣血」、「筋骨」、「心手」等有密切關係。

弘一法師的書法就是心手合一的典型代表。點畫線條去繁就簡,筋骨內斂,綿裏藏針,看似潤糯,實乃遒勁。可以用三個字高度概括:「簡」、「靜」、「清」。這也形象地體現了弘一法師弘佛法、除邪念、戒浮躁、求淡然之人生境界。

二、中和之美。明學者、書法家項穆在《書法雅言》中說:「圓而且方,方而復圓,正能含奇,奇不失正,會於中和,斯為美善。中也者,無過不及是也,和也者無乖無戾是也。」這是傳統儒家精神的理想道德人格。

而這也正是弘一法師一生所追求,體現在他的書法風格中,字形修長、疏秀,收放自如。葉聖陶先生有一段話:「許多字是非常親和的,好比謙恭溫良的君子,不卑不亢,和顏悅色,在那裡從容論道。」甚為恰當。

三、弘一法師書法呈現「恬靜」、「淡然」、樸實無華、自然本真的藝術風貌。證明瞭書法風格不是一夜能成就的,也不是憑空臆造或一味地創新獲得,而必須建立在傳統之上、建立在學問、涵養之上。


李叔同,號(弘一法師),自幼天資聰慧,博學多才,詩、書、畫、篆刻、金石學,頗有造詣;戲劇、音樂精通,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家,被譽一代"全能藝術大師",尤其書法藝術是他一生的研習,對碑學、帖學有深刻的領悟;半路皈依佛門以後,由於實時背景轉變,心境不同,至此書法風格大變,由「入碑」變為虔誠的「禪宗」,由昔日的渾厚古蒼、遒勁挺拔轉為淡泊平和,不激不厲的禪意,有著寧靜超脫氣象,有著清雅空靈的佛門氣息。總之,他的書法蘊涵著佛門之情,宗教之氣,造就了特殊書法藝術風格。


李叔同,是我成長路上的偶像,他的書法,尤其是遁入空門後的書法是經過千錘百鍊後,褪去煙灰色的極品。

李叔同的父親李時珍進士出身,官至吏部主事,與李鴻章同朝為官。看國運衰敗,他急流勇退,變身鹽商。

由於老年得子,且家底深厚,所以李叔同從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弱冠之年已才華橫溢,尤其是留學前後,他在戲曲,繪畫,書法,音樂,詩詞等方面成就斐然,至今令人望其項背。

1918年出家後,他精進勤修,持律嚴謹,用自己的言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大畫家豐子愷就是他的弟子之一。

就書法而言,用李叔同自己的話說,以前他的書法是「俗書」,遁入空門後是僧書。

由於勤學苦練,加上天賦異稟,他早期臨摹的《魏靈藏造像》《張猛龍碑》《石鼓文》等幾乎可以假亂真,甚至上海曾風靡一時的《太平洋畫報》成為李叔同的書法連載。

李叔同的書法篆書學鄧石如,筆力勁健;隸書學楊峴,方圓兼用,方筆凌峭,圓筆輕細;楷書學魏碑,線條粗重,結體茂密開張;行書學蘇黃,用蘇的寬扁結體,黃的用筆開張……

進入「僧體」時代後,他的書法融入魏晉小楷筆法,並進一步打磨,最終磨掉鋒芒,洗盡鉛華,形成了佛系的「弘一體」。

我們都知道書畫同源,兩者都講究用筆。由於李叔同用筆精妙,所以畫作同優,時至今日,李叔同創作的羅漢圖也是無數畫家心追手摹的範本之一。

【歡迎關注「豫碑記」 每天分享不一樣的精彩】


為什麼李叔同書法既「天真」又「成熟」?如何看待

李叔同的一幅對聯書法,魏碑味道,皆知其集音律,戲曲,之大成者,工書,善畫,書學北碑,得力於《張猛龍碑》晚歲離塵,刋落鋒穎,乃味恬靜,書跡逸品,佛號弘一,法名一音。

從前的書法墨妙,才華超人,從對聯可見從碑而進古意,樸拙,鬱勃老辣,從小楷字,生動秀雅,有一定的氣象,在入佛之前,才人之字,鋒芒漸露,由於個人的生活環景,遊學的閱歷,從事經歷,令他多采多藝,俗世應該對他有眷顧,在怡然自得之中飛揚才華,捻手唱戲,揮筆書繪。一切都是隨想有成,當人在一定的美好時光,往往忽視於幸遇極愉而悲情即出,物極必反,飽暖生閑情。榮華富貴,對才人來說,已有厭倦,在風月場,嘗盡了歡與樂,適值才俊之藝研有進,於世間俗塵,間或蕩漾,間或煩惱,心境迥然,不知所措,此間所創書畫及韻律,風華高境,於是送別詩,由此誕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飄蜀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此詞總結了李叔同的心境。

人經歷坎坷而有對人生的發嘆與此景之吟唱――厭世心態,有區別,驗證了人生價值正因了有了悲劇,換言之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最不完美,相比較而言之,若是與好處想,是謂妙不可言的神仙生活似的,若是停留在壞處而黯然神傷,就是與豬的生活一般,便有呆板單調之極,因為倘若每件事情盡善盡美了自然沒有希望發生,更沒有努力拚搏精神了。沒有生之意義,沒有必要去世間逗留了。有的人因世間俗套而又樂趣。

而李叔同心態屬於後類型的,認為世間紛亂,壞到透頂極致,對於一個愛藝術文化人,自由自在是他的追求,情感是脆弱,意志不堅定。人生苦短,不是積極的對待世間萬物的矛盾。聰明反被聰明誤。

李叔同沒有認識到,世界有缺陷,才令人在平凡見出莊嚴,在黑暗中見 出光彩。

因此人生最快樂的就是活動所生的感覺,就是奮鬥成功而得到快慰,這個世界之所以完美,就在於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李叔同所處的環境沒有令他有如此的思考,只有淡泊名利,絕塵而去,到虛無縹緲的精神世界――佛界,修鍊心性,著佛法典。

在此間,書畫之藝,便開始有了無技巧之修,字字珠璣佛性。常人無法言喻與理解。但知道佛界是為靜的世界,無喧囂無是非。自然書墨流露出宗教信仰的玄妙。

那麼筆墨真實不虛,是他入佛門以前的作品,成熟老辣,遁入佛門,開始修典,而藝術已經對他來說成了可無可有之雅好,只剩下了籍以書寫佛界妙語,不必費勁窠臼術藝高低,欣賞性沒有了 僅僅留下書寫實用性,而今解剝其書味,只能從意識形態開悟李叔同的人生變更,不能簡單以「天真」而論書之變化。

對於現代人,聆聽著車聲隆隆,喧囂中努力拚搏人生,對於藝術人,更有理想追逐,不斷的砥礪奮進,生存的意義,就有悲歡離合,纔算人生,一筆勾銷人生常有的八九不順心意,事實證明在世間,想去把它勾銷,也不現實,假若是一筆勾銷,人生反成為索然寡味。更沒有快樂。

對此,李叔同沒有考究,沒有體驗,自幼小受到了佛性的啟蒙,後有聞道,減少進食,可強身健體,去掉病哉,於是開始鑽研而入一段時間體悟,這樣神不覺而真遁入空門,

這是何苦?找苦?當人有了固執己見,或有了宗教信仰,肯定煥然醒悟,認定世間就是苦。回頭是岸,自己放棄苦,追逐自己無苦的理想。李叔同實現了。脫離苦海,與世間的老婆也絕緣。不可思議,又有可思議之處。

在此沒有重筆述說李叔同的書畫術,皆有因果輪迴,凡人無修鍊禪宗,怎能去妄加評論。樸實無華屬於弘一法師,一切真相,隨時光而逝。


李叔同是我敬仰的一位高僧大德。他出家前詩、書、文、畫、樂,外加演戲,樣樣精通。不只是一般涉獵,而是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各個領域都稱得上皎皎者。李叔同於1918年8月19日正式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弘一。

因了李叔同曾在我母校杭高(原浙一師)任過音樂老師,一直來我都非常關注李叔同的信息。前幾年大學同學嚴君曾傳給我李叔同親筆寫的一幅對聯圖片,要我考證一下其上所題的字為何意。

原來嚴君的外祖父周孟由是李叔同的摯友,這幅對聯正是李叔同送給周孟由,並讓周轉告溫州幾位居士朋友,自己將潛心學佛、不便約見友人的告示。至此,我才見到顯示李叔同出家前字體風格的親筆書法作品(此幅對聯從未發表過,見下圖),與現在通常見到的弘一書體是完全不同的風格。

如果說出家前李叔同的字以隸、魏碑為主要風格,還有些張揚,脫不了凡俗之氣。那麼可以說出家後弘一法師的字開始漸漸脫離凡間煙火,變得簡樸、純粹起來。看似童真稚趣,實則盡顯釋家禪意。可謂是洗凈鉛華露素顏,點畫之間,似乎平淡無奇,細細品味,仍別有韻味。這是一種至真至純的老練。直到圓寂,弘一法師留給世人"悲喜交集"四字,成為李叔同一手創造的"弘一體"的最後絕唱,再無後人可追。

(對聯:千古覓來難得友

三人行處易尋師)


談論李叔同這個奇才的字,不得不先談點人類的各種「慾望」,這樣更便於分析原因。

出家前的李叔同跟絕大多數的男人一樣,喜歡各種玩,只是李叔同比絕大多數的男人更會玩,並且玩的更成功……上流社會的驕子,各種美女的相隨,不是「皇帝」的「皇帝」,「人生贏家」就屬於李叔同此等人物,常人只能『』羨慕嫉妒恨『』的分了。好象沒有人對李叔同抱有懷恨之心吧,這個太不容易啦,人生大贏家!

作為一個人生大贏家,該得到的得到過,該經歷的也經歷了,此時對李叔同來講各種「慾望」已經很難打倒他了。而常人之所以俗就是在追求「慾望」的路上(看穿了也放不下)……這從佛經中也可以找到答案,能成佛者通常是國王、王子與『』笨笨『』的人。前者什麼也不缺,故不太有慾望,後者簡單不懂慾望,這二種人一但「放下」修行就容易成功的原因所在。

灑脫的李叔同開始了「放下」修行,以法號「弘一」的身份出現,字體也發生了改變。

從字中可以看出,弘一儘管『』身體『』已經出家,而心口裡還有各種「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弘一此時的「情」已經不是以前的「情」了,弘一也成了弘一法師,字體又有了新的變化,《前塵影事》就是最好的註解。

『』從那裡來,到那裡去『』 是俗人的思考題,而我們的李叔同……不對……是弘一法師心中已經有了一盞明燈,他從容不迫的詳和書寫著《老實唸佛》……

以上,弘一法師是屬於「天真」呢?還是「成熟」了呢?


為什麼有人認為李叔同的書法即天真又成熟?

大家都知道,李叔同出家為僧。僧名弘一。他的人生前半生為俗,後半世為僧。

在做俗人的前半生,他精通戲劇、詩詞、音樂、書法、繪畫。是民國時期的大才子。他的書法以雄強剛猛的魏碑為宗。手札、書作,無不精美。俗人的時候書法就已經相當的成熟。

上圖為李叔同的一幅書作,今天的的人就不說了,就是在民國年間,也是為數不多的佳作。

在出家為僧後,他的書法並非就是如現在許多人認為的那種充滿禪意的天真。依然精美。筆法精妙,結字優美。

至於他的真正的禪意作品,沒有他的精工的基礎,片面的去模仿他的天真,只會成為效顰之作。弘一法師乃是得道高僧。他的內心深處的世界,不是凡塵俗人所能通解的。


謝邀!為什麼有人認為李叔同的書法既天真又成熟,你怎麼看?對這位高僧大德怎麼看,怎麼評價都不為高。作為凡人評價大德有點兒自不量力,但是,我們要學習高僧大德的兩點非常重要。一是紅塵當中的李叔同已經是一位名人。他琴棋書畫,美術篆刻詩詞文藝等樣樣精通。他是一位天才的老師。二是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弘一大師。超凡脫俗的一種質的演變。他修行禪宗後,一塵不染,他的本性達到升華和飛躍。他的書法為什麼既天真又成熟?紅塵當中的李叔同的書法帶有天真浪漫的色彩。弘一大師的書法就達到了成熟的最高境界。因為他的思想境界達到了彼岸。無論是從筆法,章法,墨法,神韻上。達到了返樸歸初,返璞歸真,返樸自然,回歸自然的禪意境界。最後,他留下四個字是千古絕唱。悲喜交集,他概括了自己紅塵當中的李叔同。又說明遁入空門成為弘一大師的心境。頂禮叩拜近代高僧大德弘一法師!


謝謝邀請答問。

"天真″丶"成熟″,按題主的理解是否覺得這兩個詞義是相反的,不可統一於一體呢?

其實"天真"一詞已被我們誤讀很久了。一說天真,那就是不成熟的兒戲,只認同對小孩子的不通世間法的幼稚的形容。其實這是一個超世絕俗的形容詞。

天然乃大道,純真是至理,無以復加之高尚。

實則,語詞概念是有理解事物的侷限性的。相對丶相通,無總體意識是不可能得到全知理解的。瞎子摸大象,雖不離象,難得"大象″。

弘一法師,李叔同,雖是一體,決非一人。當然,社會大眾往往不去區分看待。別的不說,只這"書法",就應將之作兩人分析認識。

李叔同,在轉換角色之前,可以講其書法(連同其它方面)已經是一個很"成熟"的現象了。

由弘一法師,完成了一個人書法(包括其它方面)的個性轉換。

當然,前因後果,其隱性原因,不是大眾所能見識得到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弘一法師的書法,越到後來,離李叔同的書法面貌越遠,甚至到了"了無痕跡"。這叫"超脫",超凡脫俗。其技無法可說,甚至無理可稽。非"天真"可形容,非"成熟″能概括者也。

單就佛門龍象比較,弘一法師的書法也乃是技壓眾人,境界獨到的。無煙火俗氣,又味道無窮,非常人所能指點,非言說可以概念者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