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和李鸿章是有极大的私仇的,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在太平天国时期是清朝的安徽巡抚,他被太平军屡屡打败,致使定远县,和寿州失陷,后来又中了太平军借刀杀人的诡计,被曾国藩弹劾,弹劾的奏章就出自李鸿章之书,翁同龢的父亲被气死,哥哥被判斩监侯,后来被发配到新疆充军,你说翁同龢气不气,估计要把李鸿章恨死。

这是李鸿章和翁同龢的一段对话:

李鸿章:翁先生,以后,这北洋水师还要多多仰仗您啊。言外之意,便是希望翁同龢能帮他保住北洋水师,尤其是在经费这一块。

但是,翁同龢却回复说,事关国家,翁某敢不殚精竭虑。只是翁某有一事不明,这北洋水师已经兴办了6年,耗费的银子也有三千万两。李中堂你屡屡说明,北洋水师已经是世界第一水师,可是,如今你却总拿小邦威胁为借口,屡屡向朝廷要银子,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言外之意,翁同龢以为,李鸿章指不定拿著银子,做了别的什么事。

可是李鸿章却笑了,说,北洋水师是强大水师不假,可是想要保持这份强大却十分不易,我屡屡向朝廷要款,为的就是保持水师之强大,使其成为猛虎,震慑小邦豺虎,形成不战而屈人之兵之势。

但翁同龢这时候却不乐意了,他说,猛虎既然不战,那就让他歇歇吧,也省点食儿。

所以后来当户部尚书,光绪帝的师父翁同龢在甲午战争中公器私用,为了泄私愤,处处针对李鸿章,把北洋海军每年的五百万两军费给慈禧太后修颐和园,这些钱是北洋海军购买枪炮弹药的,就是为了限制李鸿章,不顾国家利益,结果缺乏弹药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日本人占了台湾和辽东,赔偿白银两万万两,枉顾国家利益,只为报私仇,和汉奸何异。后来翁同龢又举荐了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开缺回籍,永不叙用,也算是罪有应得。


翁同龢与李鸿章为敌,是出于公心,两人并无私怨,就是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朝鲜爆发东林党起义,需要中国出兵援助,但未等中国派兵,东林党起义和平解决。此时,日本借此事已出兵侵略朝鲜。清朝要不要出兵,产生两派分争,出兵,将与日本兵戈相见。主张出兵的主战派以光绪皇帝及其老师翁同龢为首,主和一方以洋务运动李鸿章为领袖。最后,主战派占据上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结果,甲午陆战惨败,海战更是惨败。翁同龢被削官为民,光绪帝失去话语权,慈禧老太太重新执政,派李鸿章赴日谈判,签订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等国土并赔两亿白银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历史上,一直有人骂李鸿章为卖国贼,但其实与李鸿章并无多大关系。所谓弱国无外交,只有任人宰割的命运。李鸿章的主和,就是想著在千疮百孔的大清推行韬光养晦之策,使洋务运动光大大清帝国国力。孰是孰非只有历史才能做出公论,而翁李之争,也是政见不同而已。


先说一下翁同龢的出身及背景。翁同龢是咸丰朝的状元,后来成为光绪的老师,也就是所谓的「帝师」。翁同龢与光绪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受到了光绪的器重。后来,翁同龢进入了军机处,也就是清朝的权力中枢。他不可避免的要跟同样处在中枢的李鸿章发生摩擦和冲突。

甲午战争之前,慈禧、光绪和翁同龢等人,都力主对日开战,但李鸿章深知自己的军队几斤几两,认为这仗打不得。翁同龢为什么主战?这纯粹是文人从政的弊端。文人不接地气,一味的揣摩慈禧的心意,不会像李鸿章一样,从实际情况出发思考问题。

甲午战争之后,清廷输得很惨,翁同龢眼见要被打脸,转而有要推卸责任,说宁可多增赔款 ,也不能割地。这就是站著说话不腰疼,此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哪里还有清廷说话的份。但他这样一表态,就将了李鸿章的军。出去给日本人谈判的是李鸿章,但翁同龢却还在给慈禧表忠心大义。

所以说,翁同龢之所以与李鸿章为敌,既不是什么私怨,也不是什么公心,完全是为了他自己能在慈禧面前当个好人,借批评李鸿章而上位的私心!


自古以来,文人就有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不二之途。

也就是说,无论是学问与见识,都是在皇帝面前的进阶与铺路石。得到帝王的赏识与认可,便是光宗耀祖,富贵荣华。所以,李中堂与帝师在太后面前乃是竞争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同为文臣,位列朝堂,便是争宠于帝王的竞争关系。往往是,你被呵斥甚至罢免,便是我的机会与荣途了。此是其一。

文官集团,地域观念极强,但凡同乡几乎皆引为同党。党同伐异,同乡的利益就是集团的利益。因此,不同集团之间往往都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而中堂大人与帝师就是分属不同集团。此是其二。

其他的无论从出身途径,从各自专业擅长还是脾气秉性及个人好恶来看,李鸿章与翁同龢都是腹内藏锦绣,宏图一大张的人物。更是各自集团与派系的绝对领军人物。这也决定了他们即使能够放弃个人恩怨,但却不能超越派系与集团之争。毕竟,他们作为各自兄弟的大哥,是需要为首先的兄弟们著想的!此是其三。

凡此种种,从古至今,作为文臣也好,武将也罢,凡是遇到纵横捭阖的善谋之主,作为臣下的,面对主上抛出的一个又一个诱饵,不去争个你死我活,轰轰烈烈的话,又如何能够显得出位极人臣的那份天大诱惑呢?

所以,处在那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此二人又如何能够和睦相处呢?

一根绳上的两个蚂蚱,而这绳子就牵在慈禧太后的手中,不斗,怎么又行呢?!


朝堂内的派系斗争很正常,此消彼长,官家居中。其集团利益、私人好恶很难彻底厘清。

从个人业绩看,李鸿章无疑是个做事的,翁同样也在谋国。用公与私来界定失之简单。他们都是儒业中的佼佼者,擅长用冠冕堂皇的语言把私利合法化。

慈禧老佛爷同样需要"忠诚的反对党"。光绪毕竟年轻,对翁急了。


个人认为还是体制问题,公私两方面都有,李鸿章在国家方面的威信较高,搞得帝师生出嫉妒心,就在工作当中处处掣肘,想看李鸿章的笑话,没有大局观,使得风雨飘摇的大清朝越来越难以维持。


翁师傅道德文章学问见长,一派正人君子,清流作派,无事时当作道德楷模、学界领袖尊祟是十分适宜的,但担当时政要员,墨守陈规、不喑世事,却是要命之举。如节省海军开支、对日主战,推举康有为改革等,看似为国,实则陷国家于不测之地。反观李中堂,通达时务,有作为,有担当。


翁同龢和李鸿章是有极大的私仇的,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在太平天国时期是清朝的安徽巡抚,他被太平军屡屡打败,致使定远县,和寿州失陷,后来又中了太平军借刀杀人的诡计,被曾国藩弹劾,弹劾的奏章就出自李鸿章之书,翁同龢的父亲被气死,哥哥被判斩监侯,后来被发配到新疆充军,你说翁同龢气不气,估计要把李鸿章恨死。


问的不地道!他两无仇,公私分明,李鸿章卖国吃回扣,翁同龢是出于公心才讨厌至极!没私仇,有公愤!


既有私心又有公心。私心是为了给哥哥和爸爸报仇。公心是打击太后势力,为光绪帝势力清除政治障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