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够割舍一切尘世间繁花盛宴似的俗念,能够丢弃数十年奔波追逐的名利,能够了断一切爱情亲情人情,斩断一切名缰利锁,了却红尘而归于荒凉的山谷,寂静的寺院,或说,这样的人,要么是神仙,要么是魔鬼。

我辈俗人,其实是没的资质去评判这样一个或可敬、或可怕的先人的,他的经历,比我辈丰富得多,他的才学,我辈望尘莫及,他的道行,我辈不著边际,他的感悟,我辈更是深不见底,他看似消瘦的肩膀,所负荷的是我们看不见的沉重,他远去的背影,有著我们无法琢磨的决绝。

李叔同为什么会出家做一个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光头和尚?从他的很多诗文或者格言中,便可一窥端倪。你看他写的《离别》一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指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是一曲多么哀怨的歌啊,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对人世无常的深深的叹息,他把人生看透了,他把尘世看透了,更把名利和一切悲欢离合看透了,因此,他只能远去,在孤寂中寻找生命存在的理由,寻找灵魂的家园。

他说过:「谦退,第一保身法;安祥,第一处事法;涵容,第一待人法;洒脱,第一养性法。」一个在谦退中洒脱的人,他的归途必然是人迹罕至之处,这才是洒脱到极致的归宿。

李叔同出家据说有一个远因,便是他的同事、文学家夏丏尊先生的一句玩笑,一回,他工作的学校邀请了一位名人前来演讲,按理李叔同和夏丏尊应该作陪,但他俩却不愿仰人鼻息,兀自跑到湖心亭喝茶去了,二人闲聊,夏丏尊有感而发:「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说者其实无心,听者却有了意,后来李叔同读了有关「避谷」修行的文章,真的断食20多天,开启了他出家的初步尝试。还有一件小事,他曾经在《题陈师曾画「荷花小幅」》的题字中写道:「一花一叶,孤芳致絜。昏波不染,成就慧业。」出家的理想因此非常强烈了。

李叔同曾经还口述过一个《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他说:「及到民国六年(1917)的下半年,我就发心吃素了。在冬天的时候,即请了许多经……而于自己房里也供起佛像来……于是亦天天烧香了。到了这一年放假的时候,我并没有回家去,而到虎跑寺里去过年。」这已经下定决心,要出家当和尚了。

因此,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39岁的李叔同在位于杭州西南大慈山的虎跑寺正式出家,他的师傅了悟和尚为他取名演音,号弘一。

为了出家,彻底断绝尘念,李叔同抛却了发妻、两个儿子和他的日本小妾,在禅房门上贴著四个字:「虽存若殁」,所有家人一律不见,所有家信一律退回,妻子在门外苦苦哀求、长跪不起,他只托人捎话一句:「当作我患虎疫死,不必再念。」从此,生离如同死别。


"一念放下,万般从容",李叔同这位中国近代历史上,才情卓越的大师,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公认的奇才。但是他却在人生成就的巅峰之时,毅然抛妻弃子,遁入空门,从此苦修半生,留给世人的诸多猜测。于是中国佛教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大师「弘一法师」,「弘一」是李叔同出家后的法号。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

这首《送别》创作于一九一四年,是李叔同好友许幻园家道中落,来和他告别,目送好友离别的背影,在感叹人情冷暖之际,一挥而就。

弘一大师出家后,与妻子见最后一面的桥段,被很多人传颂,这又是一个「不如如来不负卿」的两难选择,他的妻子知道已挽不回丈夫的心,便要与他见最后一面。

清晨,杭州的西湖,茫茫的薄雾,李叔同与他的日本妻子(叶子),相对而立:

妻子: 「叔同......」,

李叔同:「请叫我弘一」。

妻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李叔同:「爱,就是慈悲。」

为何他要如此决绝?为何要遁入空门?要了解李叔同为何出家,是一定要了解他的人生经历的,下面《问佛缘》简单整理了一下,有些细节在网上不是很多见,码字不易,请多关注。

一、家族身世

李叔同出生于天津的名门望族,父亲李世珍,字筱楼,清进士,笃信佛教,广行布施,人称李善人,与合肥李鸿章为会试同年,曾任吏部主事,垄断天津盐业,俗话说:「盐商家财,富可敌国。」,晚年兴办钱庄「桐达银号」,为天津早期的银行家。

李筱楼有一妻三妾,原配姜氏,早亡,大姨太郭氏,二姨太张氏。六十七岁时,又将丫鬟王凤玲收为三姨太,这位王氏,年十八,为当地有名的美女。青丝白发、老夫少妻。嫁给李筱楼当然不是王氏本人的意愿,但是封建社会,婚姻这件事由不得自己做主,而这位王氏就是李叔同的生母。

公元1880年10月23日,李家大院里降生了一个婴儿,李筱楼闻讯赶回家,接生婆满面堆笑:「李爷,三奶奶给您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这个孩子就是李叔同。

李叔同的母亲王氏,从小就信佛,嫁给李筱楼以后,更是常常到后街地藏庵拜菩萨。想是李叔同在娘胎里就不知道听了多少遍「阿弥陀佛」和佛菩萨名号了,佛性的种子可能在那个时候就深植于心了。

据说,李叔同满月的时候,王氏在窗前梳头,见对面房檐上有一只麻雀,口里衔著松枝,准备进窝,突然一只鹞子在空中盘旋,麻雀仓皇间飞走了,松枝就掉落在了屋檐上。这件事因为发生在李叔同满月的日子里,被王氏看做是佛赐「善根」。李筱楼也信奉佛教,知道此事后,命管家为地藏庵敬匾额,为菩萨镀金身。

当时,李鸿章已经做了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也是洋务派的首领。也在李叔同满月的时候,亲自上门道喜,父亲李筱楼受宠若惊:「总督日理万机,对犬子满月之喜还劳心挂齿,实不敢当。」

二、年少有为

李叔同从小就聪慧过人,几乎有著过目不忘的本领。小叔同首次学佛,是受王孝廉的指点,王孝廉曾经是李叔同父亲的学生,入了佛门。据传第一次见到王孝廉的时候,听他诵了一遍大悲咒,即能背诵下来,王孝廉目瞪口呆,惊呼:「阿弥陀佛,这必是佛门弟子!」。

李叔同的家族史,被自家人称为一部红楼梦,而李叔同就被比拟为贾宝玉,其兴衰演变倒是颇多相似之处的。出生在书香门第的李叔同,从小就在文化的熏染之下,对中国文化颇为通晓,再加上与同时代的文化大家的接触甚多,所以年纪轻轻的小叔同,就已经从文化到艺术,几乎无所不通了。

少年的李叔同,因为对康有为的敬佩,也是对救国救民的热衷,正期盼著变法维新能救民于水火的时候,传来的却是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六君子被杀的消息。在慈禧重新听政的同时,他也被视为康梁余党而被迫南下,和母亲妻子一起迁往上海,自此兄弟分离。

三、二十文章惊海内

彼时的上海,火树银花、纸醉金迷,却也是江南文化的摇篮。因感到自己离开了天津大有可为,如鱼入海,故改名李漱筒。不久就因一篇文章震惊了当时的新学界领袖人物、「沪学会」会长许幻园,随后成了沪学会的主要成员。这里的成员非富即贵,用现在的话说,既是富二代,又都博学多才,但同时也有著富家子弟的风流习气。

同时,李叔同也参加了「城南文社」,因他以弱冠之年,所作诗文接连夺冠,书法篆刻又无不精通,所以,不久就成了上海滩的名人了。当时报纸以醒目的标题写著:《二十文章惊海内,古今奇才李漱筒》。从此,江南文艺界的一颗新星又冉冉升起。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二十岁的李叔同迁居好友许幻园家的「城南草堂」,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义结金兰,称「天涯五友」。

但同时也让李叔同耳濡目染了这些文人烟花柳巷、倜傥风流的作风。也就是是在这期间与当年被他从戏班子里救出来的小翠芳重逢,此时她已经改名谢秋云。小翠芳还即兴吟唱了一曲江南评弹:

美酒佳肴伴香莲,有一北国美少年。

系马金洞垂柳旁,岂知相逢在江南。

......

一曲终了,小翠芳满面泪痕,茫然的凝视著李叔同。这评弹的词句水平虽然不高,却是句句道出真情实感,让往事历历在目。「龙洋」是清末的一种银币,当年小翠芳因为弄丢了一块龙洋,被师傅毒打,幸亏李叔同偷偷塞了一块龙洋给她用来顶替,才免受大难,小翠芳当时心存感激。后来戏班老板认为小翠芳的嗓音倒仓,没有发展前途,要将她卖往妓院。小翠芳知道了,就偷偷跑出来,被老板追赶,途中和李叔同相遇,李叔同就把当时身上的钱都给了小翠芳,让管家送小翠芳逃往上海避难求生。多年以后,眼前这位美艳而不俗、聪慧而有灵气的美女让他悲喜交加,惆怅有余。世事弄人,当年他那么辛苦帮她逃脱被卖到妓院的命运,现如今还是没有逃出命运的魔爪,成为上海的青楼艺伎,这一切都让李叔同辗转反思。

四、科举和求学之路

接下来的命运让李叔同的生活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回老家天津请老师重新复读了一年的课程,岂料在考试之前,却因为八国联军入侵而无法参加科举考试。这让一个有志于救国救民的青年觉得前路渺茫,生无可恋。母亲几番劝解也拿他没有办法。一个被夺去梦想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如何去生活了。就是在这段时间,他忘情的沉沦于声色,试图排解心中的苦闷。

由于感觉到封建统治阶级的落后与腐朽,李叔同决定去日本留学,一去就是五年。在此期间学习了绘画、音乐,还在日本演出新剧《茶花女》,并一炮而红。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结识了他日本的妻子叶子。

五、梦里家国

回国后不久,受聘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南京师范学校》,后改名《南京师范大学》,书画大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都是李叔同的学生。感觉到可以用艺术唤醒人民的心灵,所以最后想以一己之力在杭州办个专门的艺术师范学校,在万事俱备的时候,却传来家族破产的消息,办学兴国的梦想又一次破灭。

这个时候,他想起了谢秋云,就是当年的小翠芳,那个那从天津戏班子就出来的女孩,一路逃往上海,却还是被骗而落入青楼艺伎。最后还是因为思想和身体上不想同流合污而被破害,流落街头,最终被送入疯人院。让他感到人为的努力总是拗不过命运的安排。

那个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中长大的立志报国的李叔同,回顾过去的一个个理想,支持维新变法以兴国、在上海以文艺唤醒大众、出国留学带回新文化的种子让民众觉醒、兴办学校以培养人才。这个忧国忧民的青年,他的一个个梦想被现实一次次的击得粉碎,也让他不断的反思。

六、问佛缘

静谧的夜里,李叔同静静的发呆,南屏晚钟「当、当、当」的响起,仿佛是佛祖的召唤。当下提笔写就了《晚钟》:

.....

众生病苦谁扶持?尘网颠倒泥涂污。

惟神悯恤敷大德,拯吾罪过成正觉。

誓心稽首永皈依,瞑瞑入定陈虔祈。

倏忽光明烛太虚,云端仿佛天门破。

庄严七宝迷氤氲,瑶华翠羽垂缤纷。

......

从此以后,对佛学似乎的感觉似乎有些变化,书桌上多了一副佛画像,手上多了一串念珠。「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句地藏菩萨的大愿,似乎是让李叔同走入佛门的缘起。好友夏丏[miǎn]尊曾经苦苦劝解没能改变他遁入空门的念头。这段时间,夏丏尊给他看了一本书《佛食法》,是讲如何洗尘养身、赎罪忏悔之法,重要的是里面讲了「断食法」,于是李叔同跑到了定慧寺,修习断食法二十多天。断食结束后,回到第一师范,李叔同身心轻快,欣喜之余,写了两个大字形容这个感觉:「灵化」。至此,李叔同的佛学之路就越走越远了。他跑到定慧寺,找到方丈了悟和尚拜师,成为佛门居士。因为还要在学校任教,资助学生刘质平留学日本,出家之事也一再耽搁。

怀著「出家者大丈夫之所为,非王侯将相之所能为」的气魄,他决定和他日本的妻子叶子告别,在他心里,这是最难割舍的情感。但是他抱著「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心去出家,所以这个人的情爱难舍也要舍。温柔贤惠的叶子,没有答应他,只是让他再思考一下,但他了解李叔同,知道这件事已经无法挽回了。

了悟和尚:「请问李居士,素茹习经,心诚否?」

李叔同:「弟子入佛门,一心演经习佛,弘扬佛法。」

了悟和尚:「好,你就叫演音,法名弘一吧」。

一九一八年八月,李叔同皈依三宝,法名演音,号弘一。此时,弘一法师,三十七岁。同年阴历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生日这天,了悟和尚领弘一法师来到灵隐寺,举行了出家仪式,正式遁入空门。九月在灵隐寺受比丘戒。

上图为1918年,李叔同出家时与门生刘质平、丰子恺合影

时运不济、政治动乱、人心不古、梦想又一次次的破灭,在命运面前,所有的个人努力都显得那么卑微无力。所以只有放下,才是新的开始,才是人生另一个不同的道路。

十月里,叶子到了杭州,等著见弘一法师的最后一面,期待他能回心转意,就是本文开头说的那个桥段。

叶子: 「叔同......」,

弘一法师:「请叫我弘一」。

叶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弘一法师:「爱,就是慈悲。」

李叔同就是这样毅然决然的舍弃了俗世情缘,转身成为弘一大师。

七、佛门大师

弘一大师入了佛门之后,遍阅佛门三藏十二部经典。一个俗家的艺术大师,虽然做了和尚,在佛学思想方面,自然也可做出非同一般的成就。而对于一位心系家国的大师来说,入了佛门,也不是简单的逃避现实,反而是积极弘法利生,劝人向善。

弘一大师因反思年轻是的过失,觉得严于律己非常重要,所以著意研究中国佛教律学,译有四大律,即《十诵律》、《四分律》、《摹诃借祗律》、《五分律》。同时,弘一大师专研《四分律》,耗时四年著就《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晚年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为近代佛法的两大名著。因为其对南山律宗的发掘和发扬,被后世称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李叔同为何要出家?《问佛缘》上面整理了大师一生的经历,虽然内容不够全面,但可大致看出来大师人生的脉络了。一位「二十文章惊海内的」的才子,在音乐、美术、戏剧种种方面都有著开创性贡献的艺术家,才情和报国之志比天高,却奈何不了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救国救民的理想一次次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几番振奋、几番受挫、几番沉沦,最终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遁入空门,但却不忘为众生祈福。大师的寮房的墙壁上写著:「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可见一代大师念兹在兹的仍是忧国忧民之心。而其后对佛学文化的发扬、传播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九四二年,弘一大师(李叔同)六十三岁,以吉祥卧安然圆寂,弥留之际,眼角流下了晶莹的泪珠,并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

赵朴初先生用一首诗概括了弘一大师的一生: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问佛缘》整理,请多关注!


普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抛家弃子,选择出家。

按照世俗眼光:大抵是受了伤害,逃离人世。

普通人无法理解像李叔同这样风流倜傥的才子为什么会出家。

如果要解释清楚,就要先把佛教的理念说清楚,但普通人实在对这些不感兴趣。

老猪之前写过一篇释迦牟尼为什么要舍弃太子地位去出家的文章,摘录如下:

两千五百年前,有一个人,就像你我一样肉身凡胎的人。

他目睹了人生的种种历程: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

他看到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种种苦处。

他像善良的你一样,想帮助这些苦难的人。

但世上绝大数的苦,不是人力可及、可救、可为的啊。

就像我们都曾面对过的困惑:沙滩上搁浅的鱼儿成千上万,你一己之力能救得了几条呢?

于是他作出一个釜底抽薪的举动:抛弃了太子的地位,去探求人与宇宙终极的秘密,从根本上破除苦。

他探访各地的智者、老师,学习了无数的方法,实证了世间一切的修行法门。

他进入喜马拉雅雪山苦修,集中时间精力心念,超脱肉身与思维的限制。

他看到了很多的真相,很多,很多,很多,但是他觉得还不究竟,还有疑惑。

于是有一日,三十多岁的他来到一颗菩提树下打坐,立誓:若不证悟,绝不起身!

四十九天之后,终于,他睹明星而悟道,豁然明朗。

李叔同的出家,与释迦牟尼的出家有不同之处,亦有相近之处。

不知对解答大伙的疑问,是否有帮助。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才子,也是个多变之人。

弘一法师

李叔同出身富裕之家,他的父亲是天津赫赫有名的金融资本家,母亲是父亲的第五位姨太太。李叔同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后来李叔同与母亲南迁沪上,李叔同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是沪上有名的贵公子。

后来李叔同留学日本,看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变化,于是立即放弃了做翩翩公子,立志做一名勤奋的学人。李叔同回国后,在江浙一带的师范学校教书,丰子恺等人就是他的学生,据丰子恺回忆,此时的李叔同布衣布鞋,脱下洋服,成为一位朴素的先生。

李叔同青年时期的《茶花女》剧照

李叔同多才多艺,戏剧、诗歌、音乐、绘画无不涉及,无不精通,我们熟悉的那首《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就出自他的手笔。

李叔同为人率性,1918年他去探望一位叫程中和的先生,这位程先生早年当过军人,正住在杭州玉泉,准备出家为僧。李叔同与他谈了很久,回家便决定出家做僧人,后来果然出家了,法号弘一法师。

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对老师感情很深,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弘一法师由贵公子变为留学生,由留学生变成教书先生,由先生变为僧人。每做一种人,都十分像样,究其原因,都是「认真」的缘故。


真正触动李叔同、使其下定决心做出出家这一决定的原因,恐怕只有李叔同自己知道,后人怕是再也无从得知了,只能借助李叔同的生平经历来揣度一二。

削发为僧,无非还是两点原因,客观和主观原因。譬如朱元璋出家做和尚,无非是为了混口饭吃,不至于在兵荒马乱的世道中饿死,属于客观原因。李叔同的出家,既有其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李叔同出生于富贵之家,家境殷实,早期并无谋生的压力,然而后期因时局动荡,万贯家财顷刻间化为乌有,这对于一个过惯了富裕生活的公子哥来说,一时间难以接受,后来选择出家,恐怕与此遭遇难脱干系。

李叔同年轻时曾有过前往日本留学的经历,学成后,本是满心欢喜地回到祖国,回到家乡,然而面对他的却是朋友的离散与结发妻子的病逝,这些都对他产生了很大的打击。

主观原因

李叔同是一位书法家,也是一位画家,艺术创作要求艺术家本人要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而宗教则可以满足李叔同的对于艺术的精神需求。这一点对常人来说或许有些难以理解,然而李叔同的毕生遭遇以及艺术成就也是高于常人的,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选择也实属正常。

李叔同遁入空门后,不必再经受尘世纷纷扰扰,每天要做的,除了佛家一二事,就是枕手等风来。


李叔同的出家与那些遇到挫折而悲观厌世的出家者不同。他自小是富家子弟、家财万贯,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李叔同后来东渡日本,西洋文化接受得也很好,做艺术的各个品类,音乐、戏剧,包括文学都是造诣极高。后来他做老师,在教学上堪称一代教育大家,可谓在各个层面都达到了巅峰状态。但是就在各方面达到顶点的时候,李叔同突然在杭州虎袍寺出家为僧,这使得弘一法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经历。李叔同父亲早年做官,后来贩盐成了大盐商,家里特别有钱。李叔同父亲老来得子有了李叔同,因为家境殷实,父亲去世后李叔同还是受到特别良好的教育,国学功底深厚。李叔同十八岁时候赶上戊戌变法,他和维新党打得火热。后因避祸就带著母亲妻子来到上海。著名的《送别》就是在这期间创作的,送给自己正在遭遇家庭变故不得不远走他乡的好朋友许幻园。李叔同后来考上了上海交大的前身——上海南洋工学。在老师蔡元培的带动下,李叔同接受了大量西学的东西。母亲去世后,李叔同东渡日本求学,学习西洋画法,包括人体素描。这期间有妻儿的李叔同与日本女人体模特叶子相好。后来李叔同在天津老家的家业彻底败落,他便来到杭州高级中学前身的师范学院教音乐美术课。但是作为艺术老师,他的国文、历史、篆刻和英语水平比国文、历史、篆刻英语老师都好。李叔同教课一丝不苟,待学生宽厚仁慈,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其中就包括后来的漫画大师丰子恺、国画大师潘天寿。就在一切顺利的时候,李叔同突然出家。关于他出家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小时候的环境促使,家里一贯青灯古佛。也有说是因为家里破产。但是李叔同家里破产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他也没有很在意。李叔同也没有什么太多的风流债,因此不会是因为感情问题出家。更多的说法是李叔同各方面都很成功,所以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才要半世潇洒半世僧。他利用佛法精神来促进自身修养的精进,在精神世界他要达到一个高度。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云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

看过他的传——《问君此去几时还》,李叔同的一生可以说是如梦如幻,他的命运是坎坷的,也是多彩的。若要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他在红尘俗世中做不好人,他并非一个称职的丈夫,一个称职的父亲,也算不得一个很好的情人,既然做不好俗世中人,便去做了红尘外的佛。

智极成圣,情极成佛。

多情人,有时也是最无情的人

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李叔同出家虽有避世意味,实际上却是一种寻找和探索,生于动荡年代的他,内心也是无比动荡的,俗世的许多东西,名利情爱,诸多种种都一一尝试了,末了,仍然没有找到归处,于是走向了神秘的宗教。

他是个在事业上,做什么都能做出一定成就的人,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很喜欢的他的那首《送别》「长亭外,古道边……


敬谢邀请!因为佛缘,叔同先生出家,成为一代高僧。好像我不止一次解答过这个问题。其实弘一大师是我非常敬重的高僧,也有很深的渊源,首先我们同宗都姓李,并且都是婚后出家,我虽然没有叔同先生那么高深的学问,但是亦喜欢文艺,而叔同先生不仅多才多艺,更有很高的造诣,《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脍炙人口。佛教讲缘,我们这个物质世界都是因缘而生,一切法没有自性,缘生缘灭。所以叫缘起性空。而佛缘即是过去生中种下的善菩提善因,所以叫善根深厚,机缘成熟就会菩提花开,花开见佛。叔同先生从风流倜傥的艺术家,到精严持戒的一代高僧,给我们世间一个示现,这就是菩萨的无言示教。真的先别说弘一法师中兴律宗,即其一生的转变,亦会让明眼人有所感悟: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佛教真的不可思议。


很好的继承了阿三忽悠学,自愿断绝华夏民族血缘传承,过继给阿三释姓,这种背祖叛道之人怎么就成了少数宗教狂热分子吹捧的对像?不要说该宗教历史上的真实性,除了所谓的教主是阿三,其余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法器、法术、理念、修炼都出自华夏本土,冠上的某教,就成了阿三的,这才是就最大的汗奸


佛缘在冥冥之中是有感悟的,怒放生命青春精彩的时候就该尽情绽放,腻味感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凡是热衷于生命哲学探索的人只要卸下了生命中命里的职权,责任,义务,走进另一个生命的旅程就是佛缘,只是这里的佛缘是向善的,是清修的,是沉淀的,还是肃心的,得道高僧的思想归宿,因为,尘世对于这里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