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事儿,我就想起小时候第一次在课本上看到蝗虫插画,作者应该是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好大一只,和人一样高,当时我就万分不解,这么大的小动物,逮住一只就能吃好久了吧?不是说蝗灾时遍地蝗虫吗?古人怎么还能挨饿呢?

后来我哥抓来一只蚂蚱,告诉我这就是书本上的蝗虫。。。。。。这么小点还不够塞牙缝。

不过古人不吃蝗虫可不是因为它小,再小也是肉,饿极了连草皮树根都能吃。但吃是能吃,却不敢吃!

古代生产力低下,科学也不发达,太多事情不能解释,也就自然而然的幻想出了神灵。一两只蝗虫在他们眼里是虫子,若是扑天盖地的蝗虫,那就不是单纯的虫子了,是蝗神派来处罚凡人的使者。

所以一旦发生蝗灾,蝗虫过处颗粒无收,普通老百姓不但要挨饿肚子,精神上还要受到折磨——肯定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好,所以蝗神才会降世!

不只是百姓,个别迷信的皇帝还要暗暗自责,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才会降下这种惩罚?说不定还要祭天或者下罪己诏什么的。

但也不是所有皇帝都这么愚昧,唐太宗李世民就不信这一套,他也和题主有同样的疑问,饿了为啥不吃蝗虫呢?这都是肉啊!

百姓大惊失色的说这是蝗神,吃了要被降灾的!太宗抓起两只就丢到嘴里,活的!像贝爷一样嘎嘣嘎嘣的吃了,嗯,味道一般,可能炸一炸会更好吃。

他本以为自己示范过后百姓就敢吃了,谁知事情向另一个方向发展。百姓们当场就跪了,更加深信他是真龙天子,崇拜爱戴。

至于吃蝗虫?还是不敢!皇帝老爷是天子,蝗神管不到他,所以吃了没事,咱们只是小老百姓,怎么敢跟蝗神对著干?

太宗收获一片名望,无奈的回宫去了。但因为他是这样的态度,唐朝是敢于治蝗灾的,在人工扑打法、壕堑掩埋法的基础上,利用飞虫扑火的习性,发明了一种更狠的办法:篝火诱杀法!

唐朝开元年间,爆发了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当时的宰相姚崇就采用了篝火诱杀法,很快遏制住本次大灾。

到了宋代,更发明了「据虫除卵法」、「垦荒除蝗法」,这是防患于未然的先进理念,治灾困难,那就把源头扑灭!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能制止这样的灾难并且形成理论知识很不容易!所以说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勤劳智慧!

可能有些人还会想我们中国人这么能吃,怎么不直接把蝗虫吃绝种呢?这法那法的多麻烦!

我只能说,「吃货拯救世界」只是个段子,真想靠「吃」治蝗灾是不现实的,相当可笑。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行将饿死的人,连石头土块都抓进肚子里,叫做饥不择食,更何况是「蝗虫」这样的活物呢!古人当然知道蝗虫可以吃,不仅吃蝗虫,还把蝗虫晒成干保存吃很久。但是为什么一场蝗灾就会干掉一个地区的人呢?

现代版的蝗灾

2017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太保庄街道突现蝗灾,遮天蔽日的蝗虫如饥似渴的赶过来。仅用几分钟就能啃食完一整片粮食地。农民们长吁短叹,惟愿蝗虫赶紧飞走。然而蝗灾竟变成了一场商机,蝗虫价格10/斤,和猪肉相同,闻得有蝗灾出现,一时间附近人家驱车赶往此处抓捕蝗虫,兜售给附近城市的饭店抑或通过网路现捕现售,当地居民夸张的说道「捕蝗虫的人比蝗虫还多」。

这是现代版的真实「蝗灾」,面对家中有很多余粮,完全不担心未来一年生计的吃饱了的人,蝗虫无异于「野味」,成为了消遣之物,然而古代的人可不这么想,一场蝗灾过去,如果没有朝廷赈济,铁定完蛋。

古代版的蝗灾

明弘治年间刻本《潞州志》中记载:

(元)顺帝至正十九年,晋宁、潞州及壶关、潞城、襄垣三县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又罄,则人相食。

元顺帝时期,出现蝗灾,蝗虫啃食庄家,所到之处,寸草不留,遮天蔽日,人马都不能通行,落在地上的蝗虫把坑都填满了溢出来了。饥民们捕捉蝗虫作为食物,吃不完的就晒干留著下顿吃。然而很快晒干的蝗虫也吃完了,就开始「人吃人」。

可见古人在遇见蝗灾的时候,不仅吃蝗虫,而且还跟松鼠存粮一般,储存蝗虫,然而没什么卵用。

老百姓吃蝗虫最早的记录要追溯到唐朝:

(唐)贞元元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古人不傻,现代人吃蝗虫主要是油炸,蝗虫作为零食被广为传颂,甚至出现「蝗虫养殖」的行业,如果告诉古人今人在养蝗虫,绝对连皇帝都震惊了。而古代首先没有那么多的油去做成美味的蝗虫,遇到蝗灾,为了求生,被迫以蝗虫为食,试想一下,盐、油都极度缺乏的状态下,做出来的蝗虫,您还会吃的津津有味么?

蝗虫为何不能活人?

蝗虫那么多,为何蝗灾过去,老百姓最后都难逃一死,除非逃命或者朝廷赈济?

1、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假设1吨粮食够100个人吃,那么蝗虫吃了这1吨粮食,那么这些蝗虫所含的能量仅够10人吃,剩下的90人就会被饿死;而蝗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只吃蛋白质是不能活人的。

2、接第一条,蝗虫在不断「迁徙」中飞来飞去,啃完这一片立马就飞到下一片,饥民只能在本地被「啃食」的时候,才有时机抓蝗虫,试问才能抓多少?

3、蝗虫造成的毁灭性伤害是延时发生的,蝗灾通常发生在粮食抽穗的成熟期,所以蝗灾发生的地方,未来一年的粮食「零蛋」裸跑,古代的老百姓交了税赋留下的口粮仅够温饱,甚至大多数时期撑不到下一季粮食收获,根本不可能有余粮,所以蝗灾过后,死伤枕藉。

为何古代闹蝗灾,会有无数人饿死,难道古人不知道蝗虫可以吃吗?

所以命题人提的这个问题就是「晋惠帝复生『何不食肉糜』」式的想当然思想。

以今观古,却不去研究古人的生存环境,无异于管中窥豹矣。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疑惑,其实这都是因为现在的日子过好了,不知道以前穷的时候这个肚子饿的到底有多夸张。

这么说吧,蝗虫虽然多,但是一个人吃的量也大,蝗虫之所以破坏极大,是因为它吃没有长成的粮食,吃没有长成的粮食会对粮食造成很大的破坏,而这种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的,那年秋收基本上是颗粒无收,而蝗虫这件事情,虽然能吃,但肯定是吃不到一个秋天,而且冬天怎么办,蝗虫根本就没办法在冬天出没,千千万万的饥民怎么过冬?

再者说了很多人对这个吃饭的问题一直没有太关心,今天就算一下这个帐,算什么,怎么算?算就算一个普通的百姓一天一个人能吃多少东西,那么就按照我们所知道的这个清朝人的一个普通老百姓家一天按照一天两顿算:一个四口之家一个月的口粮大约3石3斗左右,很少有肉食,根据一石约盛27市斤计算,3石3斗约89斤多,以一月30天算,相当于每天3斤的食物四个人吃,换算一下,相当于一个人一天至少要吃0.75斤的粮食。

这个数据今天很多人看来是一个没有任何感受的数据,但是一旦换算成熟悉的食物,就会瞬间知道这个0.75斤食物是个什么概念——一瓶常见的塑料瓶百事可乐净重2000克,按照一两五十克的演算法,一瓶常见无比的百事可乐就是四十两,也就是四斤的重量,古代人一人一天的口粮重量是大概一瓶百事可乐重量的两成左右。

看到这里不少读者可能就要感到奇怪了,这么少的需求不应该更容易活下去吗?随便抓几个蝗虫也能挺过去啊!那么,我们再来看蝗虫的重量——一只蝗虫的重量是0.5克,一两等于五十克的演算法的话,想要凑过一天的食物需求量,就必然要消耗掉多少蝗虫呢?

0.75斤的口粮就是7.5两的口粮,一两等于五十克也就是说7.5两的口粮就等于三百七十五克的口粮,而三百七十五克数的口粮按照一只蝗虫0.5克的演算法算,就是750只蝗虫。

试想一下,饥民为何被称为饥民?因为肚子饿啊!那么,饥民难道精神很充沛吗?并不会吧,因为饥民肚子饿啊!那现在你一个现代社会营养良好的人一天能抓七百五十只蜻蜓吗?很明显,笔者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做不到的,并且有一点很多人都忽视了,那就是蝗虫的习性——往往都飞得极快。

指望饥民大发神威一天两天那还可以,每个人天天抓七百五十只蝗虫?就算是用脚趾头思考都会得出一个不可能的结论,更不要说蝗虫还有很多部位没办法吃呢,说到底很多现代人还是不了解古代人,总觉得古代人的智慧有限,真要快饿死了,都易子而食了,怎么可能不会想方设法的找吃的——还是饿死了就证明了实在是没办法满足最低生存限度。

当然了,除了客观分析蝗虫吃不饱、很难抓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 原因则是蝗虫往往抱团出现,古代科技水平不发达,很多农民封建迷信思想很重,宁可认为蝗虫这种生物是老天爷降下来的天灾,也不尝试捕杀蝗虫,本著尊老天的心态,对蝗虫的害怕远超自己的求生欲望,这也是确实存在的,笔者也不否认,但是这毕竟还是少数。

蝗虫这种天灾之后带来的饥荒从来都是很严重的,他们吃光了所有的庄稼,然后会飞去下一个地区,来去匆匆,当地饥民甚至可能还没来得及捕杀他们,蝗虫就没了踪影,以上种种原因,造就了回回蝗虫灾害,总会带来无数饥民的悲剧。


先说说当代的一次蝗灾。

2017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太保庄街道惊现大量蝗虫,密密麻麻,遮天蔽日。

这些蝗虫如黑云压境一般,黑压压盖入农民的庄稼地,肆意啃咬著马上结穗的玉米,数分钟不到,一颗颗玉米就只剩下了玉米杆。

农户们望田兴叹,今年的收成完了,孩子的学费没了!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然而,剧情突然反转了!农民的脸瞬间阴转晴天!

原来,农民们发现了商机,这些蝗虫居然10块钱一斤,堪比猪肉价格。附近小商小贩闻风而动,纷纷赶往峡山区收购蝗虫。

这不是天降灾害,这是天降人民币啊!

一时间,农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有的老婆孩子全家齐出动,纷纷举著网、拿著筐兜蝗虫。甚至晚上也不休息,拿著手电筒捉蝗虫,峡山区到处灯火通明,就像过节一般。

后来,有记者采访农民:「蝗灾影响收成吗?」

农民回答:「肯定影响,不过这蝗虫收入远远超过玉米,他一晚上能抓到300多斤蝗虫,算起来就有3000块钱收入,而一亩地玉米才不到1000块。还是抓蝗虫来的值啊。」

蝗虫们一脸蒙圈,难道走错片场了吗?老祖宗的法子怎么不灵了啊,以前到哪都耀武扬威的,百姓不是磕头就是烧香,这次栽了大跟头,全成了舌尖上的美味了!

时代变了啊!

蝗虫,俗称蚂蚱,富含蛋白质,营养成分堪比牛肉,用油炸后,味道既香又脆,堪称人间美味,油炸蚂蚱成为大排档不可或缺的美食。

三五好友,点一盘油炸蚂蚱,再要一盆麻辣小龙虾,再来一箱啤酒,吹著夏日的凉风,聊著幽默段子,别提多爽了!

这是现代,在古代可不是这么回事!

古代,蝗灾就是天灾,这个灾害甚至比地震、洪水、大旱危害更大,地震、洪水、干旱属于偶发灾害,但蝗灾属于频发天灾,平均两到三年就爆发一次。

有一种说法,叫作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蝗虫喜欢干旱的环境,特别是湖水或者河水干涸后,湖底或者河底往往成为蝗虫的最佳繁殖地。

蝗虫爆发之时,遮天蔽日,犹如黑云压境,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古代农民,拿这种天灾毫无办法,只能望蝗兴叹!

蝗灾之后,农民无粮可食,或四处讨饭,或卖儿卖女,成为流民。这些数以万计的流民,政府如果没有办法妥善处置,极易生变。

有史以来,数次爆发的农民起义,很多都因蝗灾而起。如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等等。

古人认为一切的灾祸皆因人而起,蝗灾是上天降下的灾祸,以惩罚无德的世人。唯有祭祀或者祈祷方能消解上天的震怒,于是各地建起了许多蝗神庙,百姓争先祭拜。

如此说来,百姓视蝗虫为神虫,自是不敢食用蝗虫的。但也有不迷信的,唐太宗就曾亲口生嚼蝗虫,以示抗击蝗灾的决心。

唐玄宗时期也爆发了蝗灾,唐玄宗修德、祭拜、节欲等招数都用完了,还是无济于事。软的不行只有来硬的,宰相姚崇建议利用蝗虫的趋光性,用火引诱蝗虫,然后举火烧之。

唐玄宗采纳了建议,还下旨凡事灭蝗不利的,一律就地免职。在全民皆兵的打击下,蝗灾得到了控制。


古人当然知道蝗虫可以食用。但是因为蝗灾而导致粮食收成全无,怎么保证一家人一年的口粮?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天旱灾频发。旱灾过后便是蝗灾,黄灾过后便会因为粮食颗粒无收而饿瓢遍野。而一旦饿死人便可能会发生瘟疫。

以上就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常见的天灾。这是因为中国大地位于亚洲的东部。位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雨热衰同期,但是年内雨量分配和年纪之间的差别较大。因此中国古代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地区。作为中国的老百姓,如何抗击饥荒和天灾是生存的必备技能!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蝗灾的经过,毕竟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及生产力的提高,再加上农药化肥的广泛推广和使用,使得蝗虫的幼虫在土壤中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因此蝗灾已经很少见了。

蝗灾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众多的蝗虫散布在田野之中,等待著当地的老百姓前去捕捉。实际上蝗虫十分的狡猾而且成群结队。并不会在任何一个地方进行过多的逗留,而是朝著一个方向不断转移,吃光一片农田,紧接著便换到下一块农田。吃光一个地方的粮食作物紧接著便跑到下一个地方继续为祸一方。

当蝗虫过境之时往往遮天蔽日,黯淡无光,当地的百姓听闻蝗虫泛滥。势必会组织全家老幼拿著各类工具前去捕捉驱赶。但是面对成千上万成群结队的蝗虫,仅凭个人的微薄力量又能捕捉多少呢?只不过是杯水车薪,螳臂当车罢了!

然后这些捕捉到的蝗虫自然会被当地的老百姓吃掉。但是蝗虫在这一个地方可能逗留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星期。尽管这些蝗虫可以被当地老百姓捕捉和使用一个星期,勉强果腹一个星期。但是当蝗虫对当地的粮食作物破坏殆尽之后,黑压压飞往下一个地方。蝗虫飞走之后,当地百姓势必陷入一无粮食,二无办法,三无蝗虫可食的困境!

因此蝗虫过境之时尽管可以被捕捉之后用来食用,填补肚子。但是蝗虫过后的一年,因为蝗虫的破坏田地里颗粒无收。当地百姓还是会饿著肚子挖草根,吃野菜勉强撑过这艰难困苦的一年。期待第二年能够风调雨顺、获得丰收。

但是现如今,蝗虫这种害虫已经成为了人们餐盘中的美味佳肴。市场上更是将其炒作到极高的价格。尤其是在北方人的餐桌上,油炸的蝗虫和烧烤制作而成的蝗虫是夏季朋友亲人聚会的珍馐。


  去年热播的网剧《唐砖》相信有很多人都看过,剧中就有一个情节。大唐遭遇蝗灾,到处都是流民,让李世民和朝臣头疼不已。当时正在打仗,粮食要先供应前线,但是赈济灾民又不得不做,粮食储备有限的情况下随时都有可能引发动乱。

  而这时主角云烨把蝗虫做成了食物,还邀请皇上,太子和文武百官以及神医孙思邈当著百姓的面试吃蝗虫。结果在他们的带领下上演了全民吃蝗虫的热潮,把天罚变成了天赐,蝗灾变成了皇粮,不仅暂时解决了灾民的问题,也让那些想利用蝗灾搞事的人计划落空。虽然只是一个电视,但是蝗虫确实是可以吃的东西,在古时候记载的蝗灾也不在少数,都给百姓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更是有不少人因此流离失所远离家乡去乞讨过日导致很多都客死异乡。那为什么有蝗灾来临的时候那时的百姓不去捉蝗虫吃,而要背井离乡呢?

  蝗虫可不可以吃这个问题,我们伟大的吃货帝国已经给出了答案,不但能吃,而且蝗虫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富含蛋白质。蝗虫不但可以吃而且药用价值也不少,《救生苦海》记载用酒送服该品,治疗破伤风;《本草纲目拾遗》用砂糖和服,治小儿惊风。这样看来蝗虫是不可多得的优质食材啊!为什么古人不去大量捕捉来吃呢?还记得去年山东潍坊闹蝗灾结果被中国吃货全捉去卖了吃,更有甚者在当地卖手电筒和捕捉网这些东西,完全没把蝗灾当成一件事。不仅没造成什么大的损失,还带动了周边经济,不得不说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小时候看过一个电视,讲的是一个村庄遭遇了蝗灾,村民们发现蝗虫来了,赶紧拿起火把驱赶另外找人去收割还没有被吃的庄稼。但是奈何蝗虫太多,遮天蔽日的过来,农民根本抢不赢只能眼睁睁的看著蝗虫吃掉庄稼。当时我还在想不会什么时候蝗虫来把我家的庄稼都给吃了吧!现在想想我当时是多虑了。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次大的蝗灾,都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的灾害。

  《唐砖》中蝗灾变蝗粮,网友感叹蝗虫要涨价了,为什么古人不吃?

  《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四年「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

  《资治通鉴》记载:「秋季,七月,蝗虫自东飞到西边,遮天蔽日,所过之地尽为赤地,草木五谷皆被吃尽。」

  古时候把蝗虫是为神虫,每当发生蝗灾百姓都认为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不仅不进行驱赶(驱赶也没太大用)还要进行祭祀。古时候还是有吃蝗虫的,比如唐太宗时期发生的蝗灾,太宗就亲自吃了几个蝗虫来表示对蝗虫的憎恶。古时候对于治理蝗虫还是采取了很多措施的,但基本没有大规模的去吃蝗虫的。究其原因除了对于蝗虫的畏惧,还有就是蝗虫来的时候遮天蔽日,通常很快就把粮食吃完就飞跑了,也等不到人们大规模去抓捕。就像洪水来了,没有人会想这个时候在抓鱼去吃吧!


怎么没有人吃?

蝗虫又不是现在才有,在古代早就入药了,而且有些地方吃蝗虫的习惯也是从古代流传至今?这个问题说古代闹蝗灾的时候古人不会用蝗虫来充饥,这种说法搞得好像古人全是傻子是的,不会用这种方法来充饥只会等死。若古人真的都那么蠢,连食物都不会找了,谈何生存能力可言,那么还会有我们今人吗?我们今人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我们祖宗强大的生存能力所致。

为什么会饿死?

蝗虫是害虫,闹了蝗灾粮食就没有了。虽然一天两天可以用蝗虫来暂时替代,但是长久下去,会面临两个问题。其一是蝗虫过境速度很快,庄稼又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长成,试问能抓多少蝗虫?又能保存多久?吃多少天?其二是蝗虫虽然营养丰富,但毕竟不是主食,长久单一吃这个也是不行的。所以这拿蝗虫长期当口粮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问题。


正因为拿蝗虫当口粮根本撑不了多久,又没有食物的补给,又没有迁移到有食物的地方去,所以才会有人饿死。而不是像这个问题说的这么愚蠢,不知道找眼前力所能及的食物充饥,不知道调拨食物,不知道迁徙。但是遇到乱世,遭受此灾的话,的确在闹灾的当地会有大量人饿死。如果不是乱世,那么就有粮食的调拨补给,饿死的人相对就没有那么多,而不是像这个问题说的这样。


古代的蝗灾通常都是非常严重的,通常大旱之后紧跟的就是蝗灾的到来,百姓们甚至文武百官们对于蝗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束手无策的,这倒不是说他们想不到办法来灭蝗,而是他们都信奉这样一个事实,即蝗灾是上天降下的惩罚,唯一的办法就是皇帝要修德政、百姓要祭祀。这基本就相当于眼睁睁的看著蝗虫为祸人间,将庄稼全部毁掉,然后百姓们颗粒无收,就等著挨饿,严重的时候,很多百姓都会被饿死。这个事实在很长时间内是根植于人的骨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是畏服的。

不过,很早就有人意识到蝗灾来临的时候应该灭蝗,而不是做无谓的祈祷,也不是指望皇帝痛改前非修德政。而且古人吃蝗虫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只是吃蝗虫并不解决根本的问题,要知道一旦庄稼受损,很可能一年就没有粮食吃,而捕捉到的蝗虫能吃多久呢?

翻开《旧唐书·五行志》就会看到唐朝时期的很多次蝗灾的记载,最开始的记载始于贞观二年,当时京畿大旱,紧接著就发现有蝗虫啃食田稼,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在禁苑中视察,抓住了一只蝗虫,将它骂了一通,并说:「汝若通灵,但当食我,无害吾民。」然后就往嘴里送,这可是生吃蝗虫,万一染了什么疾病那还了得,身边的官员吓了一跳,都跳出来阻止李世民,李世民语重心长地说:"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说完就真的送到嘴里嚼了嚼咽了下去,代民受过的李世民作秀也好,真情实意也好,总之这效果是惊人的,这一年「蝗不为患」。这显然不能归功于李世民感动了上天,所以蝗灾才没有降临。没有形成蝗灾的可能性大体有两个,其一就是旱灾并不明显,蝗虫本身就很少;其二就是百姓们很可能仿而效之,捕捉蝗虫,或许还真的也将蝗虫吃了,只是吃的应该是熟了的蝗虫。因此,这一年虽有蝗虫出现,但并不成灾。

如果说在这个时候,百姓吃蝗虫只能算是一种猜测的话,那么唐德宗时期就真的有百姓吃蝗虫的记载:

「兴元元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去飏足翅而食之。」

蝗灾造成田里的庄稼都被吃尽,百姓没有食物可以吃,然后就盯上了蝗虫,捕捉来蒸著吃。所以古代人并不是不吃蝗虫,只是吃蝗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既不能让蝗灾不再发生,也不能真的保证不饿肚子,毕竟,即便是今天我们吃油炸的蚂蚱,也只是将其当作一道菜来吃,绝不可能真的充饥,更不能替代粮食。并且你只能在蝗虫肆虐的时候捕食,这个东西在古代尤其是唐宋之前并没有什么好的储存方式,吃那么几顿就没法再吃了,粮食颗粒无收的时候,百姓仍旧是忍饥挨饿,甚至饿死。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蝗灾造成的影响是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粮食,而不是当下,即便后来的人们学会了储存蝗虫,将蝗虫晒干储存起来(明朝时期就有百姓晒干蝗虫将其储存),但蝗虫依旧解决不了百姓的温饱问题,菜就是菜,主食就是主食,即便是大鱼大肉,也不能少了主食填饱肚子,况且也不可能储存太多的蝗虫,即便是晒干了也容易坏。

因此,蝗灾发生的时候,人们思考的应该是怎么灭蝗,开元年间,姚崇为相的时候,曾主导过一次大规模的灭蝗行动。当时,山东遭遇大面积蝗灾,姚崇的办法是捕蝗虫后将其掩埋,姚崇的这个办法在朝廷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大部分官员都认为蝗灾乃是天灾,是上天降下的警示,是需要皇帝修德政来让蝗灾快点过去的,最好能有这样的景象,即「有白鸟数万,群飞食蝗,一夕而尽。」而不应该是人力捕杀。但姚崇排除万难,派御史捕蝗虫进行掩埋,曾一次性捕捉十四万只蝗虫,投进了汴河中。朝野震惊,就连之前同意掩埋蝗虫的唐玄宗都开始犹豫,对姚崇说:

"杀虫太多,有伤和气,公其思之。"

姚崇则表示真要有什么祸患就降到自己的身上吧,在姚崇的强硬措施下,捕杀蝗虫一直由捕蝗使们在各地捕杀蝗虫掩埋,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蝗灾的危害。但古代的时候,人们对于蝗灾比较敬畏以至于认识不足,不懂得去预防蝗灾的发生,因此无论怎么捕杀蝗虫,蝗灾还是会经常发生。


俗话说「久旱必有蝗」,蝗灾一直伴随著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更替。《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这么多的蝗灾对百姓生活甚至王朝更替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那么古人难道不知道蝗虫可以吃吗?

首先,古代人迷信,蝗灾的时候蝗虫铺天盖地的压下来,当时的百姓根本没有有效的办法。百姓就很自然的把这种无法解释又无法抵抗和改变的灾难「神化」,认为这是上天的一种惩罚。解决办法就是祭祀「蝗神」等守护神,来祈求风调雨顺。古代信息不通,这种迷信很难彻底消除,都把蝗虫当神了,怎么能吃呢?

其次,蝗灾的时候蝗虫数量过多,古代又没有有效的捕杀手段。所以就算吃也吃不完,想要靠吃掉蝗虫来缓解灾情是不可能的。蝗虫确实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现在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之一。但是不要忘了,蝗虫说到底是虫子(正儿八经属于昆虫纲),在古代的环境下吃蝗虫和吃虫子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并不是我们今天吃到嘴里的美味,古代很少有调味料,更不会有植物油用来炸蝗虫。

百姓饿的不行,自然也是什么都吃,蝗虫也不在话下。李世民就吃过蝗虫,当时也是迫于种种压力不得不吃。其实他也不想吃,因为吃蝗虫很容易生病,尤其是死了一段时间的蝗虫,原因不言而喻。古代的医疗技术并不发达,对于微生物感染等疾病完全束手无策。

北宋的时候范仲淹就曾说过蝗虫可以晒干了来吃。但历史证明并没有改变什么,只能说明百姓其实是知道蝗虫能吃的。虽然闹了蝗灾,但多数情况是不会当时就饿死人的,因为蝗灾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凭借之前囤积的粮食很容易熬过去,这时百姓多用蝗虫喂猪,喂鸭子,由于蝗虫确实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被喂养的牲畜往往长得很快。

最后,蝗灾只是灾难的开始,下一季的粮食颗粒无收才是真正饿死人的原因。开头说「久旱必有蝗」可见蝗灾往往伴随著大旱,旱灾刚过蝗灾就接踵而至。这对以种田为生的百姓是毁灭性的打击,旱灾到了最后,蝗灾就成了压垮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就远不是吃蝗虫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只能依靠之前囤积的粮食了。

说了这么多,最后笔者正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古人是知道蝗虫能吃的,而且在一些地方遭遇蝗灾时是真的以蝗虫为食的。不是规模较大的大灾,或者朝廷吏政特别混乱,是不会出现饿死无数人的事情的。不然以这个蝗灾频率,多少人也不够死的。那么在大型的天灾人祸面前,蝗灾往往不是致死的元凶。长期干旱等影响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大灾才是元凶,蝗灾往往只是压倒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国是农业大国,耕田耕地是古人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因此,古人免不了受尽自然灾害的折磨,特别是蝗虫灾害。

蝗虫,旱涝都不怕,既不怕雨也不怕晒,越干旱炎热,它生命力越强,活动越猖獗;它能蹦、能飞、动作快捷,而且繁殖能力极强。蝗灾在古代屡见不鲜,中国古人饱受蝗灾之苦。

蝗虫来袭,成群结对,密密麻麻,不要说去吃蝗虫,古人还把蝗虫当成神。

每当蝗灾来临,蝗虫所过之处的庄稼的茎叶全部一扫而空,满天飞舞著成千上万的蝗虫,别提有多恐怖和恶心了。人们心生恐惧,既痛恨又无能为力,认为有什么神在控制著这一切。所以,古代很多地方都有祭祀供奉虫神的习俗。比如:每年的六月六日「虫王会」、青苗会、打田坝、杀天马等等。

慢慢地人们发现,祭虫神的办法似乎用处不大,蝗虫一来,该吃你的还是吃你。因此必须想出除蝗虫的方法才是万全之策。

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蝗虫的长期斗争中也积累了一些治蝗经验

一、人力捕杀。比如:挖土填埋、生火引蝗集体烧杀等等,不过这些方法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效果不明显;

二、驱赶。布依族有个方法,就是宰杀鸡、猪、牛等牲畜,然后把牲畜血染到小旗或彩旗上插到田地或者拿著旗对著蝗虫转,这样蝗虫就会四处逃窜;

三、养鸭治蝗。明朝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之子陈经伦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到大西北一带推广山芋种植。正当山芋要丰收之季,蝗虫铺天盖地而至,陈经伦绝望之际,看到有十几只飞鸟从天而降,疯狂捉虫吃。陈经伦受此启发,一边种山芋,一边倡导乡民畜养鸭子。因鸭子与飞鸟习性相近,每到春夏之际,陈经伦就与乡民们随地放养鸭子,小鸭子爱吃蝗虫,一有幼蝗出现就被鸭子吃掉,始终形不成蝗灾。综上所述,古人对蝗虫是又恨又恐惧,唯恐避之不及的,吃蝗虫对古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