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辅国不仅仅是一位普通的太监,他还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位宰相太监,甚至被封为君王。他不仅杀掉了皇后,还吓死了唐肃宗。为何宦官李辅国能够有如此大的神通呢?

李辅国辅佐唐肃宗李亨登基,深得李亨信任。

要说李辅国过去还是有些功劳的,当时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著一大帮子人说是要逃到四川避难。但是中原战事也需要有人主持,所以太子李亨主动请命,离开唐玄宗前往灵武。

当时他所带走的就有李辅国,李辅国在灵武怂恿李亨主动登基,这是一件大功劳。因为除了李亨以外,其他几位散落在民间的皇子也想捷足先登。

李亨登基以后,得到了节度使郭子仪的支持,从而站稳了脚跟。不过相对于郭子仪来说,李亨更加信任李辅国。因为李辅国相当于他的内臣,一直都在为李亨的私事著想。而郭子仪等猛将,那是大唐的将领,所考虑的永远是大唐的兴衰。

宰臣百司,不时奏事,皆因辅国上决。常在银台门受事,置察事子数十人,官吏有小过,无不伺知,即加推讯。府县按鞫,三司制狱,必诣辅国取决,随意区分,皆称制敕,无敢异议者。每出则甲士数百人卫从。中贵人不敢呼其官,但呼五郎。---《旧唐书》

为什么宦官总是能够当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这里。所以李辅国被唐肃宗一再提拔,奈何他只是一个太监,所以再怎么提拔,官爵是上不来了。

等到安史之乱被平定以后,李辅国便成了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唐肃宗念他一直为自己著想,所以将军政大权基本上都交给了李辅国来打理,从此朝廷上下便都要听从李辅国的调遣。

最严重的时候,皇帝的任何一封诏书,都必须要有李辅国的签字,才能发出去,而且大臣们的奏章也必须要先经过李辅国的批阅才能转交给唐肃宗。

李辅国成为帝国第一任宦官宰相,掌握天下节度使任命权。

李辅国是比较会折腾的人,他前期通过对唐肃宗的一片真心,获得了唐肃宗的信任,从而能够权倾朝野。但是这种权力能够维持多久呢?如果唐肃宗病死了,那自己的地位是否就会一落千丈了呢?

他当然要思考这些问题,为自己留条后路总是不会错的。所以李辅国主动申请,希望能够成为帝国宰相,结果遭到了宰相萧华的严重反对。

宰相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职位,一个太监有什么资格能做?即使李辅国是权倾朝野的权臣,也不可以登上宰相的大位。

肃宗密谓宰臣萧华曰:「辅国欲带平章事,卿等欲有章荐,信乎?」华不对。问裴冕,曰:「初无此事,吾臂可截,宰相不可得也。」华复入奏,上喜曰:「冕固堪大用。」辅国衔之。宝应元年四月,肃宗寝疾,宰臣等不可谒见,辅国诬奏华专权,请黜之。上不许,辅国固请不已。乃罢华知政事,守礼部尚书。及帝崩,华竟被斥逐。---《旧唐书》

李辅国为了报复萧华,立刻在唐肃宗身边说萧华的坏话,最终唐肃宗将萧华赶了出去。李辅国不仅成了唐王朝的宰相,而且对节度使有任命权。

节度使是唐朝最心痛的地方,虽然河朔各路节度使并不听从唐王朝的号令,但是江南各地节度使还是受到唐王朝节制的。这些节度使也不像河朔节度使那样,可以世袭,所以是唐王朝来任命的。

节度使的任命权落在了李辅国手里,那他培植自己党羽的机会可就多了很多。也正是利用这段时间,他稳定了自己在唐王朝中的地位,就算是唐肃宗对他不满,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了。

李辅国发动政变,杀害皇后吓死唐肃宗。

唐玄宗的去世,对唐肃宗的打击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他也一病不起。这个时候宫中的事务都是张皇后在打理,这位张皇后一直不喜欢太子李豫,所以想要废掉太子,改立越王李系为太子。

这个时候张皇后为了试探李豫,就把李豫叫到宫中,说李辅国这个人飞扬跋扈,手握重兵,必须要灭了。李豫又不是傻瓜,一个张皇后,手里无病无权,拿什么跟权倾朝野的李辅国斗呢?

所以李豫假借唐肃宗病重的原因,不宜大动干戈,所以拒绝了这件事。张皇后无奈之下只好自己动手,她刚准备好两百多亲兵,这个消息就被李辅国给知道了。

李辅国当机立断,立刻带著大军冲入皇宫,扬言要清君侧。张皇后发了疯似的躲到了唐肃宗李亨身边,希望李亨能够救他一命。

李亨当时病重,哪里想到会发生这档子事,所以气急败坏,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个时候李辅国已经带人冲进了唐肃宗的住处,他们抓到了张皇后当场给打死了。可能是认为李辅国要造反,唐肃宗惊恐不已,结果被李辅国给活活吓死了。这也是唐朝第一个被吓死的皇帝。

结局:李辅国对唐代宗有拥立之功,却被唐代宗诛杀。

唐肃宗死后,唐代宗李豫上台。李豫不是傻瓜,他知道李辅国是一个飞扬跋扈之人,而且手握重兵,不能轻易消灭。

所以李豫刚上台还是处处都顺著李辅国,毕竟自己能够当上皇帝,跟李辅国的相助是脱不了干系的。结果李辅国却越来越猖狂,他直接告诉唐代宗,宫里的事情由皇帝来做主,这宫外的事情那就由他自己来做主了。

程元振欲夺其权,请上渐加禁制,乘其有间,乃罢辅国判元帅行军事,其闲厩已下使名,并分授诸贵,仍移居外。辅国始惧,茫然失据。诏进封博陆王,罢中书令,许朝朔望。辅国欲入中书修谢表,阍吏止之曰:「尚父罢相,不合复入此门。」乃气愤而言曰:「老奴死罪,事朗君不了,请于地下事先帝。」上犹优诏答之。十月十八日夜,盗入辅国第,杀辅国,携首臂而去。诏刻木首葬之,仍赠太傅。---《旧唐书》

这件事李豫表面上不恼怒,可是愤怒的心情已经达到了极点。但是跟李辅国硬碰硬是不现实的,李豫没这么大的本事。所以李豫选择曲线救国,他表面上尊奉李辅国为尚父,相当于周武王和姜子牙的关系。

背地里却开始找人逐渐夺取了禁军的军权,得到军权以后,不等李辅国反应过来,就立刻晋封李辅国为博陆郡王。在太监里,李辅国也算是最牛的一个了,做了宰相又被封王,天下哪里还有第二个呢?

可是李辅国忘记了一点,他被封王以后,实权官职也紧跟著被唐代宗夺走了。没有实权官职的李辅国,终究还是被唐肃宗给暗杀了。不过唐代宗为了安抚李辅国的旧部,依旧给予了李复国厚葬,追赠他为太师,表示不会追究那些跟他同谋的人。

参考资料:《旧唐书》


其时的李亨真的只剩眼睁睁了,他在李辅国杀自己老婆张皇后的前一年,已经重病缠身,命太子李豫监国,宦官李辅国大权在握,也因他病重,才会发生李辅国杀皇后的事,张皇后与太子不和,怕李亨死后自己失势,打算另立李系为太子,可以控制朝政,在唐肃宗即将病死时发动政变,召太子李豫进宫把他除掉。李辅国得到程元振的密报,果断与张皇后划清界限,帮助李豫度过难关,把张皇后幽闭至死,政变当夜,肃宗即病死,连清算李辅国的机会都没有。

对于李辅国为什么与张皇后狼狈为奸半辈子,会临阵倒戈帮了李豫,很多人觉得疑惑不解,其实也没有啥大不了的秘密,皇帝重用太监宦官,一般都是朝臣或外藩势大权势重,难以制约,认为身边人忠心可信,可托大事,用来作为棋子制衡权臣,很多时候,宦官就借此机会向上爬,变成另一股祸乱国家天下的势力。中唐安史之变后的政局长期陷于这种怪圈,李辅国是先行者。太监宦官无后代子女,做事更加无所顾忌,忠孝节义伦理道理他们不放心上,大多只求利益。

李豫作为太子,在安史之乱中,以天下兵马元帅名义先后收复长安、洛阳,在民间颇有名声,也得到朝臣的拥护,而张皇后一党多是奸邪之辈,经不住大事,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和前期准备,张皇后要换太子是异想天开,作为官场老痞子的李辅国马上判断出走势,倒到胜算高的一方,一来推动发展轻而易举,二来有拥立之功,新皇也不敢不重用他。如果拥立李系,风险过大,回报也不过如此,所以,就向张皇后动手了。

李亨在玄宗时,太子当得战战兢兢,提防忌惮两任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连老婆韦氏也被中伤而被逼离婚,专宠张良娣就是后来的张皇后,其时夫妻二人同心,同受苦难,安史之乱时,张良娣和李辅国力劝李亨乘时取利,在马嵬逼杀杨国忠杨贵妃兄妹,又在灵武拥立肃宗上位,尊玄宗为太上皇,襄助之功不可抹灭。

待到太上皇玄宗回京,张皇后便与李辅国一道,迎合肃宗顾忌父亲影响力的心理,与李辅国勾结,在禁中把持权利,干预政事,做出迫迁太上皇于西宫等事,把玄宗的父子关系搞得很僵,而又与太子李豫不和,怕李豫上位失了权势,打算政变废掉太子,被掌握禁军大权的李辅国捅了一刀,反被废为庶人,幽囚而死。


李辅国杀死张皇后的那天晚上,唐肃宗李亨也因为病重驾崩。那天晚上是不安宁的,皇宫正在发生一场政变,张皇后想要废太子李豫,该立越王李系,双方局势紧张。太监李辅国是李豫的人,杀死张皇后势在必行。唐肃宗李亨重病在床,身边不是张皇后就是李辅国的人,他这个皇帝形同虚设,他也只能够眼睁睁地看著李辅国将自己的皇后当场斩杀。如果唐肃宗没有卧病在床,在他看清楚张皇后的野心后,估计会代替李辅国处死张皇后。

太监李辅国和张皇后的关系挺有意思的,两人先是盟友,后是政敌。李辅国一直以来就是唐肃宗李亨的心腹,肃宗即位后,更是将军政大事都交给了李辅国。李辅国可谓是权倾朝野,国家大事都需要先经过他再向唐肃宗李亨禀报,他能够在朝中为所欲为,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和张皇后内外勾结,把持朝政。

张皇后是一个颇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她想要在肃宗病重期间篡位,同时诛杀李辅国。两人原本是因为利益关系狼狈为奸,现在却成为了敌人。李辅国不傻,他当机立断选择转投太子李豫。在张皇后发动政变当晚,李辅国先得到消息,不仅将李豫保护的好好地,还铲除了张皇后一党,在新帝面前立了个大功。


熟悉唐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李亨其实并不是一个合适的皇帝,李亨能够当上皇帝,有一部分运气在里面,李亨在做太子的时候懂得低调,不出风头,从而躲过了唐玄宗的猜疑,再加上安史之乱的爆发,李亨得以有机会提前当皇帝,大唐是烂在了唐玄宗手里,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局势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是李亨在一些是军队将领的怂恿下,加上对杨国忠,杨贵妃的不满,策划了马嵬兵变,本来想将唐玄宗一起解决,没想到陈玄礼只是针对杨贵妃和杨国忠,忠于唐玄宗,所以唐玄宗的命是保住了,李亨和唐玄宗就分兵了,李亨在将领的拥护下载灵武称帝,尊在四川的唐玄宗为太上皇。

1、任用李辅国、程元振等太监掌握军权

在李亨当皇帝的过程中,太监出力不少,李亨本来就不是雄才大略的主,对于权力和军队并没有完全掌控,只能通过太监来进行控制,这就造成唐朝后期太监干政严重,甚至可以废立皇帝,而李辅国则实际掌握了当时的军权。

2、纵容张皇后干政

为了制衡太监,李亨纵容张皇后干政,但是张皇后却跟李辅国沆瀣一气,操纵朝政,朝廷上乌烟瘴气

但是张皇后和李辅国在太子人选上出现分歧,张皇后想废掉李亨立李系,而李辅国则支撑李豫,斗争一时白热化,而这个时候的李亨则病重。

最终太子李豫在李辅国的拥护下,逮捕了张皇后,杀越王系、兖王僴。当夜,唐肃宗病死,时年五十二岁。

病重的李亨只能眼睁睁的看著李辅国杀死张皇后而无能为力。


唐朝中晚期是太监乱政最为猖獗的历史时期,他们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践踏朝纲,祸害忠良,嚣张跋扈,肆无忌惮,甚至还能直接废立皇帝,李辅国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掌管著军政大权,非常的牛逼,竟然敢当著皇帝李亨的面对皇后动粗,从而导致李亨被活活吓死。(李亨剧照)


在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张皇后那时候就被选为了良娣,张良娣容貌非常出色,身体丰腴,而且非常聪明伶俐,李亨也十分宠爱她。

李亨的太子之位是在前太子被人诬陷后遭到唐玄宗的杀害而得来的,因此李亨每天都生活的战战兢兢,唯恐权臣李林甫给他诬陷、扣屎盆子,他的前两任良娣都是因为其家族有谋反嫌疑,李亨为了撇清关系,而将她们扫地出门。

张良娣很聪明,为了保护李亨和自己,就告诉李亨不要和如何大臣有来往,另一方面她又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不留任何人侍候,以免被李林甫抓到把柄。

李林甫死后,李亨和张良娣还没来得及喘息,就爆发了安史之乱,他们不得不随著唐玄宗一起外逃。


李辅国原本是一个主管宫廷马匹簿籍的小太监,后来拜在了大太监高士力的门下,逐渐起势,被派去服侍太子李亨,李辅国为人巧媚,办事谨慎,不真厉害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波,深得李亨的信任,视其为心腹。(李辅国剧照)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避难,而李亨在李辅国的劝说下,北上灵武称帝,李亨登基后,封张良娣为皇后,因为感激李辅国,便将国家大事及禁军统领权都委托给了他。
由于唐肃宗李亨一直致力于平叛,解决各种政治经济体制上的毛病,无暇顾及后宫及宦官势力的膨胀,重用李辅国等人掌管军政大权,后宫中独宠张皇后,无视后宫不得干政,纵容她处理政事,这也为他的惨死和唐朝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公元762年,李亨已患病多日,朝政都交给张皇后和李辅国去处理,张皇后的欲望很强,她打理朝政后,就想要做第二个武则天。

而李辅国在掌握军政大权后也露出了贪婪的本性,他与野心强大的张皇后结成同盟,同盟联手干预朝政,排除异己,李辅国的权势大到连皇帝下发的诏书都要他的签字才能施行。(张皇后剧照)


张皇后本想废除太子李豫,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自己的儿子都短命,几年之内都死了,就决定改立越王李系为储君,同时她也十分痛恨李辅国的专权,想借李系的卫队除掉李辅国。

张皇后的计划尚未落实,便被李辅国的党羽发觉并告知李辅国,李辅国就和程元振带著手下进宫探听消息,恰巧遇到太子李豫进宫探望皇帝,李辅国当机立断谎称宫中有变,阻拦太子进宫,并将太子劫持监视起来。


之后,李辅国又假借太子的名义鼓动禁军进宫捉拿越王李系及其手下,并将其投入狱中。

张皇后知晓事情败露,大惊失色,为了保命,她逃到了李亨的病床前,希望可以得到李亨的保护,胆大妄为的李辅国提著刀闯进宫来,丝毫不顾及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李亨。

花容失色的张皇后向病床上的李亨苦苦哀求,而李亨受此惊吓,一时不能发声,李辅国就趁此空挡强行拖走了张皇后。


服侍皇帝的宫女太监早就吓得作鸟兽散了,可怜躺在病床上的李亨因受惊吓导致病情徒然加重,然而却无人问津,当天就死在病床之上。(李辅国剧照)
唐肃宗驾崩后,李辅国扶持李豫即位,下令贬张皇后为庶人,随后就将张皇后李系等人杖杀,并不是像有的人所说的当著唐肃宗李亨的面杀死的。
李豫继位后,李辅国更加骄横狂妄,渐渐的李豫便滋生起想要杀掉他的念头,在第二个月,李辅国就被唐代宗李豫贬职发配,李豫便派刺客将他杀死,还将他的首级扔到了厕所的污水里,以示对他的惩罚。




李亨的太子之位是天上掉的馅饼,白捡的!武惠妃为让亲生儿子寿王李瑁上位,不惜设计害死太子三瑛等哥三个,不想人算不如天算,武惠妃因天天做恶梦被吓死,李瑁也自此无缘太子位,三子李享因此上位,但他天天恐惧生性多疑的老爹给他来个恩赐自尽。

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在杨国忠的小算盘下引诱下,唐玄宗先是斩了封常清、高仙芝,之后又逼哥舒翰出潼关与安禄山决战,结果痛失潼关,长安失去门户。唐玄宗吓得连夜逃窜,带著杨贵妃、杨国忠等人向西南狂奔。结果,禁军怨声载道,在马嵬驿发动哗变,杀死杨国忠,缢死杨贵妃。

马嵬驿事变后,唐玄宗执意继续逃窜,太子马不停蹄的赶到灵武,灵武拥有当时唐朝最强的军队,由忠于唐朝的郭子仪和李光弼统帅。

当太子率兵到达灵武之后,裴冕、杜鸣渐等大臣进言要求太子即位,太子于多次推辞之后最终接受,在登基,是为肃宗,在这之后,才将消息传到蜀地告之玄宗,同时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隆基在西行的路上并不知道李亨已称帝,还一直以皇帝的身份发布诏令。当来自灵武的使者告诉李隆基李亨即皇帝位的消息后,李隆基说:「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四天之后,李隆基宣布:「自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

李隆基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了太上皇,过得十分憋屈,在极度郁闷的情况下,硬是活到了公元762年夏天,而唐肃宗李亨则在不久后也离世。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和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登上皇位的希望极其渺茫:

1、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兵变前唐明皇风流快活心轻气爽,杨贵妃可以继续陪伴天天似活神仙,而太子他天天恐惧生性多疑的老爹给他来个恩赐自尽。

2、唐明皇从盛世天子到落魄逃难,从美女陪伴到杨贵妃已与他阴阳两隔,回到长安又被监视失去自由,如此落差居然只比肃宗早死半月,唐明皇命硬,唐肃宗绝对不及!

3、如果没有马嵬驿兵变,李隆基在杨国忠等人陪同下到达蜀中,将继续保持这个局面,太子李亨也会被他紧紧拴在身边。

4、相杨国忠与太子积怨已深,死于兵变,如到了成都,李亨的太子之位很可能会不保。

所以李隆基和李亨的身子骨来看,如果李隆基舒舒服服地继续做皇帝,没住李亨还真不一定能熬过自己老子。

被杀的是张皇后,她在李亨还是太子时被选为良娣,因此又被称为张良娣(以下我们就一直称呼她「张良娣」)。

(张良娣剧照)

张良娣出身于世宦大家,容貌艳丽,身材丰腴,且极为伶俐善言,因此得唐肃宗李亨专宠。然而太监李辅国杀她时,李亨为何不阻止呢?

一、患难夫妻。

张良娣嫁给李亨,是唐玄宗的主意。

在张良娣之前,李亨已经离过两次婚了,一次是太子妃韦氏,一次是杜良娣。倒不是李亨和她们感情不好,而是她们的家人被诬告说有谋反之嫌,李亨为了不受牵连,于是和她们断绝了夫妻关系。

李亨这样做,也有苦衷。因为奸臣李林甫深得唐玄宗宠信,正是他的诬告,让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被唐玄宗赐死。

李亨白捡了个太子之位,却并不高兴。毕竟李林甫初意并非是支持他做太子,所以他活得战战兢兢,担心随时会步入李瑛的后尘。

张良娣是个聪明人,她为了保护李亨和自己,一方面不让李亨和大臣有往来,另一方面事事亲为,不留侍女仆人在身边,以免被李林甫抓住把柄。因此,就连做饭煮茶这样事,都是她自己来做。

(李亨剧照)

二、染指朝政想做武则天。

好不容易熬到李林甫病逝,张良娣和李亨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却又赶上了安史之乱。

在逃亡的路程中,有孕在身的张良娣,一刻不离李亨左右,时刻保护著他。

当时一些吏民纷纷请求李亨收复长安,李亨却一直犹豫不决。还是张良娣劝谏,才让李亨下定决心,与唐玄宗就此别过,转道灵武,并登基称帝,遥奉玄宗为太上皇。

李亨收复长安后,立刻把跟著他吃了不少苦的张良娣封为皇后,不久,张良娣先后给李亨生下二子李召和李侗。

李亨做皇帝后,有三宠:一是大将郭子仪,二是太监李辅国,三是与他共患难的张良娣。

由于李亨体弱多病,郭子仪又常年在外,所以朝中事务,多交给张良娣和李辅国打理。

张良娣是个权力欲很强的女人。自从染指朝政后,便有心想做第二个武则天。她勾结李辅国,不光在朝中重要的职位上安插心腹,还为了得到更多的权力,对大臣们旁敲侧击,想让他们联名上疏,请求李亨给她加尊号。

李亨本是个没有主见的人。经不起张良娣缠磨,本想依从她。却有忠臣谏言说唐朝以来,除了韦皇后曾加过尊号,再无二人。李亨惊得冷汗直流,害怕自己会成为第二个唐中宗。恰逢此时又出现了月食,于是李亨便以天神警示为由,没有答应张良娣。

(李辅国剧照)

三、盟友反目。

既然得不到更多的权力,张良娣便打起了太子之位的主意。

当时太子李俶不光是长子,还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再加上他贤明,因此深得李亨器重。

张良娣没少给李亨吹枕头风,希望他能废黜李俶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让她万万没想到,她两个儿子都没活几年,便夭折了。

张良娣并没因此消停,她变本加厉地诬陷李俶。然而此时,李俶由于常年领兵在外,又有郭子仪等老将拥护,因此绝不是她三言两语就能被废黜的。

张良娣眼见李亨的身体每况愈下,已经卧床不起。她担心李俶继位后,她必会招到打击报复,所以她便想立李亨第二子李系为太子。

为了能早日让李系成为太子,她矫诏让李俶进宫。同时又让平日依附于她的一众人埋伏在大殿内,准备等李俶入殿后,将他诛杀。

然而,一向和张良娣内外勾结的李辅国,有了自己的小算盘。老奸巨滑的李辅国认为,如果能救下李俶,他必在李俶继位后,保平安富贵。所以他增兵在凌霄门拦截李俶,并把他保护起来。随后,李辅国率领近卫军冲进大殿,将埋伏的一众人等诛杀殆尽。

四、最后的挽歌。

张良娣见李辅国反水,深知大势已去,为了逃命。她在惊慌失措中,逃到李亨病榻前,希望能得到李亨的保护。

然而,李辅国提著刀径直闯了进来,丝毫不顾病榻上已气若游丝的李亨,直拽著张良娣的头发拖了出去。

李亨眼睁睁看著这一幕,早已吓得胆裂魂飞。

不一会儿,又听到门外响起一声女人的惨叫,顿时昏死了过去。

是夜,在位仅6年的李亨便一命呜呼,卒年52岁。

(参考史料:《新唐书》《旧唐书》)


唐肃宗李亨先后有过二个皇后,第一个是他原先的太子妃韦氏,后因受哥哥韦坚的牵连,被迫与李亨离婚,此后韦氏遂削发出家,住在禁中的佛舍中,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去世。

李亨的第二个皇后,就是后来被李辅国杀死的张氏,她在李亨为太子时,被纳为良娣,颇得宠爱。李亨即位后,册为淑妃。韦氏病逝后的第二年,才被正式册立为皇后。 张皇后由于受到唐肃宗的宠爱,又颇有政治野心,所以在肃宗晚年,她开始频繁干预政事,并俨然成为一股强大的外戚势力。

当时,在唐肃宗去世之间,大唐帝国的政坛,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四股势力。 第一个势力,自然是太子李豫,也就是后来的唐代宗,他作为肃宗的长子,又是大唐合法的皇太子,所以在唐肃宗死后,他自然觉得大唐帝国应该由他说了算。

第二股势力,就是张皇后,他从唐肃宗晚年开始,就一直和唐肃宗共同执掌朝廷政权,而张皇后本人也是野心勃勃,加上有武则天的榜样,所以在唐肃宗死后,她自然觉得,自己只要再努把力,就有可能更上一层楼。

第三股势力,则是大太监李辅国,他在唐肃宗时期,一直都是掌握大唐帝国的禁军,在朝廷里面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在唐肃宗死后,他自然也希望能够趁机更上一层楼。

第四股势力,则是越王李系,它是唐肃宗的二儿子,在唐肃宗生前,为制约太子李豫的太子党,肃宗对李系是格外照顾,让他全权统领大唐帝国的军队南征北战,当时的李系,不仅是天下兵马大元帅,还全权节制郭子仪、李光弼等众多节度使。可以说,当时的李系,就类似大唐初期的秦王李世民。

当时,这些人都想趁机掌握大唐帝国的最高权力,所以在唐肃宗刚病危时,他们之间就开始大打出手。首先是张皇后和李辅国各自想把对方清理出局,因为他们双方都是各自扩张权力的最大绊脚石。在这种背景下,张皇后就告诉太子李豫,说是李辅国想杀他。当然,李辅国也跑来告诉太子李豫,说是张皇后想杀他。

对于太子李豫来说,他该相信谁的话呢?事实上,基于李豫的利益,他谁都不会真正相信。但是,总的来说,大唐从高祖建国以来,还从没有出现过太监篡位的现象。但是,太后和皇后想篡位的事情,却连著出现过好几次。所以,李豫最终选择和李辅国联手。

张皇后一看太子李豫不肯和自己合作,她为和李辅国继续对抗,就主动找上越王李系,希望他能够站出来当第二个李世民。对于越王李系来说,因为有李世民的成功经验,他自然会有意无意往这方面去想。所以两人很快一拍即合,并且当即决定再次发动玄武门之变。

于是,张皇后假借唐肃宗的名义,发布诏书让太子进宫,而越王李系则在宫门口提前埋伏好军队,只待太子一进宫门,士兵们就冲出来将太子斩杀。然后他们再拿著太子的人头进宫逼唐肃宗更换太子和退位。

但遗憾的是,张皇后和越王李系的这个计划,被人偷偷告诉了李辅国和宰相程元振,于是他俩当晚直接带领禁军在宫门口等候太子,越王李系的士兵眼看形势不对,很快便四处逃散,而太子李豫趁机将张皇后和越王的势力一网打尽,并将他们俩也给活捉住。

接著,太子李豫才进宫面见病床上的唐肃宗,告诉他这个消息,而肃宗在听闻这个消息后,当晚就因病情恶化而去世。第二天,太子李豫在太监李辅国和宰相程元振的拥护下,正式登基为帝,即唐代宗。随后,秉承斩草要除根的惯例,在李辅国的建议下,代宗下令将张皇后和越王全部处死。


这位皇后就是肃宗废后张皇后。

不过题主所问的问题有2点错误。其一李亨死在张皇后之前,所以他是绝对看不到张皇后被杀的。其二张皇后并非是李辅国所杀乃是被唐代宗下令所杀,《新唐书.后妃列传》载:「代宗已立,群臣白帝请废为庶人,杀之」。

当然张皇后虽不是李辅国直接杀害的,但是她的死却是与李辅国有著莫大的干系。

李辅国,唐中期最有权势的宦官,也是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代宗时期官至司空兼中书,爵博陆郡王。

公元756年,李辅国因拥戴原为太子的李亨称帝有功,他被拜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初掌兵权。公元757年,安史之乱初定,李亨返回长安,李辅国官升开府仪同三司,爵封郕国公,同时被肃宗赋予监察百官之权。

之后在肃宗的越发器重下,李辅国逐渐掌控住了朝政大权,当时天下大事几乎全由他一人决定,百官所奏之事都需要他的批准才能传到肃宗的手中,肃宗下达全国的诏书也只有得到他的署名才能施行。

且在当时,李辅国为了牢牢控制住百官,他还专门让几十人去监视著官员的一举一动,而一旦发现有官员对他有任何的不敬之处,这个官员就会被无情的打压,而因肃宗的信任,这个官员往往李辅国想怎么处置就能怎么处置。

凭借著这等权势,百官皆不敢对其有任何的不敬之处,就连当时的宰相李揆都献媚的要喊他「五父」,同时就算是皇族中人也大多不敢对他干嘛,连他名字都不敢直呼,只敢尊其为「五郎」。

可以说正是因为唐肃宗的纵容,唐朝的军政大权被李辅国全部掌控,上至中央的宰相之职,下至地方的节度使,都由李辅国一手委派。也就是如此,唐肃宗临死前,唐朝就因他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

这场「宫廷政变」发生在公元762年,事件的主角其一就是李辅国,另一个就是张皇后。

张皇后出身于名门世家,她的姐姐就是唐玄宗的母亲昭成皇太后。最初张皇后还算是一个贤惠女子,只是当了皇后,经历了宫廷的尔虞我诈后,她开始变得狡黠刻薄,开始变得视权如命。为了掌控权力,她与李辅国狼狈为奸,一手操控朝政大权。

但是就算是张皇后已经掌控住后宫大权,乃至是朝政大权,她依然不满足,她想做另外一个韦后,为此她努力的经营著自己的势力,准备在合适的时机对自己掌权最大的阻碍李辅国和太子李豫动手。

公元762年,肃宗病危,张皇后觉得时机已到,她联合越王李系在宫中组织了二百余兵士,准备在李辅国入宫后,动手杀掉他,然后趁机废掉太子李豫,拥立越王李系为帝。当然这个计划最终被李辅国知晓,李辅国先下手为强,派兵将越王、张皇后捉拿,而后越王被杀,张皇后先是被贬为庶人后被幽禁,之后被代宗赐死。

可以说张皇后虽是代宗下令赐死的 ,但是确是李辅国直接捉拿的,所以李辅国也是间接造成张皇后的死。当然,张皇后也是死有余辜,妄图废掉太子,改立新君,这等事情等同于谋反,若不是她是肃宗的妻子,恐怕早就被凌迟处死了。

所以我想即使是肃宗还在,他也不会保他,可能会做的就是留她一命,关在冷宫直接老死。


谢邀。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子渊之前也非常感兴趣,还特意翻阅了相关史料。简单地说,这是由于事发突然,李亨瞬间慌了手脚,感觉自己生命都受到了威胁,哪里还顾得上皇后呢?不过李辅国之所以要杀皇后并且还能够成功,这也是有其缘由的。事情的来龙去脉,且听子渊为君道来。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宦官之祸」最为严重的三个朝代分别是东汉、唐朝和明朝,宦官乱政也是这三个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不过东汉宦官虽然嚣张跋扈,但他们经常受到外戚制约,也略有收敛;明朝宦官乱政虽肆无忌惮,如刘瑾、魏忠贤等奸佞宦官动辄乱杀忠臣、误国误民,但他们对皇帝却保持著高度敬畏,最终也都被新君解决。由此看来,汉、明两朝宦官终究只是皇帝手中的工具,然而唐朝宦官却与之不同,他们权倾朝野,甚至能够行废立之权,其中尤以李辅国权势最大,因为李辅国不仅剿杀了反抗他的皇子,还吓死了皇帝唐肃宗。

▲唐肃宗李亨剧照

李辅国,唐朝中期权宦,也是唐朝第一个当上宰相的宦官。唐玄宗时期,李辅国入宫为宦,本名李静忠,原是主管宫廷马匹簿籍的一个小官,后因尽心侍奉李亨而成为其心腹,后又拥立其登基称帝。肃宗于灵武即位后,念其恩德,便赐名「护国」(后又改名「辅国」),加封其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将大唐军政事宜委托于他。一时之间,李辅国身居高位、权倾朝野,然而李辅国又是一个无才无德之人,掌权不久就将整个唐朝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到后来,李辅国甚至要求朝臣将所奏之事先经他手才能转呈肃宗。

▲太监李辅国剧照

为更准确地了解朝中大臣动向,李辅国还派遣专人负责监督官吏们的一举一动,对不顺从他的官员加以严厉打击。李辅国还根据自己的好恶处治全国讼案,甚至以皇意相标榜;地方上的节度使也是李辅国一手委派,最终唐朝政局被其一手把握,就连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唐肃宗都要经过他的安排,肃宗诏书也需李辅国署名才能施行,群臣对此不敢提出任何意见。到最后,李唐宗室对李辅国也以「五郎」尊之,宰相李揆更是称李辅国为「五父」。

▲唐朝官员塑像

对于李辅国的乱政行为,宗室子弟李岘多次举报给唐肃宗,可惜在李辅国操纵下,唐肃宗没有任何办法,只得把李岘贬出京城以平息李辅国的怒火。李辅国一手遮天后,企图做唐朝的首任宦官宰相,此举遭到宰相萧华激烈反对。怀恨在心的李辅国于是多次在肃宗面前诬陷萧华,并威逼皇帝用其亲信元载取代萧华相位,并最终将萧华逐出京城。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四月,玄宗病逝,肃宗伤心悲恸之下也罹患重病,接连数月不能处理政事,遂命太子监国,大唐政局顿时波云诡谲。张皇后惧太子「功高难制」,便暗中把越王李系召至宫中,阴谋废立太子。为此她还特意召见了太子李豫,说到:「李辅国久掌禁兵,权柄过大。眼下陛下病危,未免其勾结程元振等人阴谋作乱,必须立刻诛杀。」李豫流泪而言:「父皇病重,此事不宜向其奏告,若我等自行诛杀李辅国,父皇必定震惊,恐不利其病情,此事还是暂缓再言。」

▲《旧唐书》清代刻本

见李豫这么不识趣,张皇后与越王李系立马从内廷太监中挑选了200多名强健者,发给兵器后准备动手谋反。谁知太监中有人秘密将此情报告知了李辅国,于是李辅国、程元振等人便带著手下党徒到凌宵门,正遇太子要进宫探望肃宗,李辅国谎称宫中有变,阻止了太子入宫,在将太子劫持进飞龙殿监视起来后,李辅国假传太子命令,调禁兵入宫将李系、段恒俊等人抓住,随后诛杀。

▲张皇后剧照

得知政变失败,张皇后急忙逃入肃宗寝宫避难。李辅国带兵追入寝宫后,逼张皇后出宫,张皇后不从,哀求肃宗救命。唐肃宗受此惊吓,一时竟然说不上话来,李辅国乘机将张皇后拖出宫乱棍打死,肃宗本人也因受惊吓过度驾崩于长生殿。就这样,唐肃宗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被乱政宦官吓死的皇帝,唐朝宦官之猖獗由此亦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旧唐书》《资治通鉴·唐纪》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