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仆人,他们身处权力的核心地带,有的人通过趋炎附势、溜须拍马而掌控朝政,从而陷害忠良、祸国殃民以至于遗臭万年,像刘瑾、魏忠贤等人;也有的太监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名垂史册,像东汉的蔡伦和明朝的郑和。

郑和虽说是太监,但他的子孙后代依然在祖国各地开枝散叶,那么郑和是真的太监吗?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保,洪武四年(1371年)生于云南昆明,他的祖父和父亲都笃信伊斯兰教,虔诚的回教徒,年少的郑和受他们的影响也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好奇心。

洪武十四年(1382年)明朝军队收复云南后,从昆明带回了一批儿童少年,经阉割后作为宫中太监,这其中就有十二岁的郑和,他于1384年送往北平燕王府服侍朱棣;

在「靖难之役」中,他跟随朱棣南征北战,为朱棣夺下江山创建奇功,被朱棣视为心腹,并赐他郑姓,改名郑和,又将他升迁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


后来郑和的大哥马文铭将他的长子马恩来过继给郑和,马恩来也跟随郑和改姓郑,郑恩来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郑万显,另一个是郑庭显,所以他们的子孙后代就不断的延续下来。

虽说不是嫡生的,但也总算是为郑和留下了后人。


朱棣之所以要下西洋,其实是为了彰显国威,是为了跟老外做生意,说白了就是为了赚钱,也有人说朱棣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就算是吧,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特别信任的人,那些文官武将他是信不著的,而太监因其特殊的身份最受皇帝的信赖,因此郑和就成了下西洋船队总管的不二人选。

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在随朱棣夺权时历经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那时候太监监军以成常态,因此朱棣就把这个重任交给了郑和。


事实证明郑和不负众望,历经重重万险,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朱棣的任务;

郑和34岁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次出使西洋,历时28年,比西方著名航海家哥伦布、麦哲伦要早半个世纪。


郑和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无疑是久远而巨大的,至今南洋一带都有关于郑和下西洋的遗迹与纪念物,他开创了我国通往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在成为太监之前,他还是个贵族少年呢!

在郑和不叫郑和的时候,他的原名叫马三保。话说这位马三保同学,教科书里说他是回族。实际上,马三保同学不只是回族,还是个正儿八经的贵族。

马三保的祖上、也就是他的太太太太爷爷,是元初名臣、首任云南省长赛典赤·赡思丁。而且,他还是个好官,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死后被元朝皇帝追赠为「咸阳王」。这么算下来,马三保同学还可以算作是王亲。

不难想像,马三保同学一出生,含著的就算不是金汤匙,但不幸的是,十岁那年,明军攻入云南,大肆掳掠,马三保同学因为年纪小,脑袋倒是保住了,可有的部位却没能保住。悲了个摧,好好一贵族少年马三保,一夜之间就成了小太监马三保,被分配给了燕王朱棣,连名字都给改了,叫「马和」。

一个人想要发达,贵人提携很重要。朱棣,就是马三保的贵人。不过呢,打铁还要自身硬,马三保日后之所以能做出一番大事业,跟他的个人素质有关。

明成祖朱棣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害怕宦官干政,不许太监识字,因此,明朝绝大多数太监都是文盲。但马三保同学不一样啊,人家可是贵族子弟,家庭教育杠杠的,别说识字,语数外历史地理物理化学,音乐绘画冰球击剑跆拳道,人家接受的都是皇家专业水平的培训。

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变,马三保作为贴身太监,紧随朱棣左右。读书多就是不一样,关键时刻,马三保同学总能想出些好点子,替朱棣排忧解难。

在郑村坝之战中,燕军正在危难之际,又是马三保同学献出妙计,逆转了战局。据说他还亲自上阵,率领几百名骑兵直捣对方大营,帮助燕军反败为胜。朱棣大喜过望,就以「郑村坝」为名,赐姓郑。就这样,马三保同学从马和,又被改名郑和了。

编辑|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谢邀,很多朋友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从正史和野史回答下,娱乐一下。

1、郑和,的确是太监,姓穆罕默德,祖籍不是中土人士。实际上,郑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亚贵族,在元朝初年迁到了中国,后来定居于云南,取了一个汉姓「马」,与穆罕默德的「穆」字谐音,原名马和。11岁时被明军俘虏,被阉割,进入南京宫中,在14岁那年来到北平的燕王府(就是朱棣)。

燕王朱棣见马和聪明、伶俐,便把马和留在身边,成为燕王的亲信,在靖难之役中,郑和在河北一带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郑和。同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官员。

2、郑和在明成祖朱棣年间6次下西洋,正史是为了宣扬国威,但野史上多传朱棣由于夺位名不正言不顺,常夜不能寐,一直在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下落,其中说建文帝逃到了海外,因此相传郑和6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但从常理说寻找建文帝也不用去这么多次吧,因此怎样也说不通,很多人也认为郑和下西洋在今天看来主要也是发展对外贸易,寻找发财致富之路,毕竟朱棣一直在打仗,国库空虚,海外可以以物换物。

3、郑和在朱棣在位期间,大红人,到了明仁宗朱高炽即位,罢停了下西洋,郑和为此郁闷不行,朱高炽只当了10个月皇帝,到了他儿子明宣宗朱瞻基即位,1430年郑和近60岁高龄,受命第7次下西洋,郑和死于返程途中,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

郑和,在朱棣年间,也算牛人一枚。


郑和是太监。

郑和,本姓马,世称「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晋宁昆阳人),其受永乐皇帝派遣,一生中七下西洋,为明朝的航海和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郑和早年被傅友德、蓝玉在云南俘掳,后随二人班师至南京,入宫服役。次年,傅友德、蓝玉奉调镇守北平,郑和跟随前往,并被调入燕王府服役。在靖难之役中立功,被赐姓郑,并被任为内官监太监。

1405-1433年,受明成祖朱棣的派遣,郑和七下西洋,这是人类航海历史上的一次壮举。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间逝世,其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内。


郑和是否是太监这件事,许多人因为郑和一直有后人存在便产生了怀疑,其实郑和是否是太监和他是否有后代是两个互相不干涉的事件。

先说郑和本人,他的确是太监,不过做太监不是他本意,他做太监是因为他的父亲马哈战败,他不幸的被明军俘虏。明军俘虏郑和之后并没杀死他,而是将他阉割后送到宫中当差,后来阴差阳错的郑和又被送入了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府中。

公元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郑和因为略懂兵事,在靖难时立功进入朱棣的视野。朱棣登基后,对郑和很欣赏,曾特意命郑和祭祀自己的乳母冯氏。对于朱棣交代的事,郑和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公元1405年郑和在朱棣的授意下开始了七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虽然幼年被阉割,但他还有一个哥哥,在他做出一番事业以后,他的哥哥将自己其中的一个儿子过继给了郑和,所以郑和虽然是太监,但因为过继原因,他还是有后代的。


是太监。

郑和,原姓马,也可以叫马和。回族人,穆斯林贵族出身,原来应该是元朝统治者出身,只是其家人已经死于战乱之中,他是被明朝大军俘虏的。

按照当时朱元璋的军法,蒙古族,杀头,色目人,阉割。而回族在元朝统治者的各族等级划分中,是色目人,所以郑和十岁被被俘后就被阉了,这也是郑和后来做太监的原因。

由于郑和看上去比较灵气,因此被朱元璋送给了自己的爱子燕王朱棣。从此,郑和的聪明伶俐在燕王手下充分得以体现,加上郑和本来就是回族贵族子弟,办事深得燕王欢心。后来被燕王赏他到书房去博览群书,也造成了郑和后来知识渊博,才华出众。

在靖难之役燕王争夺天下的战争中,郑和在郑地(春秋时郑国首都附近之地方)的战争中,立下不世功勋,被赐姓郑,官封四品,这就是三宝太监郑和的来历。


郑和当然是太监无疑,他并非主动进宫当的太监,而是在明朝消灭云南地区的割据政权梁王的时候俘虏的幼童。郑和应该是与其他被俘幼童一起被阉割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之后。随后,负责征讨云南的傅友德军班师回到南京,再被明太祖派往北平备边。郑和则被作为小太监送至北平燕王府中。根据清朝学者潘德舆记录,供养郑和的南京静海寺中可能原本存有郑和的碑记,记录他的本名叫「马三保」。那么郑和之名可能是后赐,具体赐姓名时间应该是在建文四年之前,郑和曾经代表朱棣祭祀了朱棣的乳母。坊间一直传说郑和是回回人,甚至有资料显示他是元朝云南行省首任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不过目前而言相关资料只能追述到清朝初年。还没有出现决定性的证据证明郑和的真实身世。


郑和,中国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早年经历不详,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1385年随傅友德等前往北平,随即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后因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赐姓郑,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后七下西洋,郑和出色的军事才能在靖难之役和七下西洋中都有体现,七下西洋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三是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可以说他对永乐朝的开创起了一定作用尤其他对中国航海事业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郑和大家都知道,七下西洋,带动了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而且史料记载他是太监,被称作「三宝太监」但是让人也是无解,他是太监,但是有官职,而且野史记载还有后代,我们不能说野史不是史,有时候野史可能比正史更有说服力,也可能当时功勋太大,又或者是带著一些秘密(寻找当时下落不明的一个皇族)皇帝为了堵他口舌,高官进爵,不在乎他是不是太监。

郑和是不是太监这要从朱元璋那讲起,因为当时打仗打胜了后,明朝有个潜规则,那就是带一些少男少女回去,做奴隶用。女的当然就直接带回去就行,好看的能做小妾,不好看的就当奴隶。而男的一般都是直接阉了送进宫里做太监的,而郑和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明朝的都城南京的,后来才又被朱棣看上了,选为自己的贴身太监的,之后才有他发挥威力的时候。所以当朱棣选上他的时候他就已经是太监了。

查证的资料有正史和野史,当然还需要一部分推敲。所以他是不是太监成了人们议论的纷争。


郑和,原名马三宝。家族信仰伊斯兰教。明朝在每次战争胜利后都会带回少年少女回去,女的宫女,男的比较悲哀成了太监。三宝被分给朱棣。靖难的时候,因为郑家坝战争献计成功所以被赐姓。因为原名是个和字,所以叫郑和。后来被朱棣派去航海,据说要找建文帝,在加上郑和希望自己像父辈一样能去麦加朝圣。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