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有个儿子,名叫木天王,就是丽江木府之父,是在当时迎亲的一位大将所生,庞大的迎接队伍到了拉萨所剩无几,暗中被大将迫害,在经过木里县公子河时诞生了木天王,是个包衣胎,杀了下不了手,带在身边万万不可能的,就做了小木船让他由江而下,在长江第一湾丽江石鼓镇被当时的一位渔民打捞,从此丽江木姓氏诞生,》因为出生在木船里所以姓木。

终于到了拉萨藕断丝连,变造了一切谎言,将军把公主和干部玩弄于鼓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在干部跟前说公主有体臭俗称痂汗,跟公主说干部没有鼻子,第一次见面干部怕臭就捂著鼻子公主一看乖乖的真没有鼻子,就匆匆而别将军继续霸占公主,但是纸包不住火几年后真相大白也西藏,可干部想杀了将军,但是将军是红宫的总设计师,他给将军说你杀了我,红宫永无封顶时,无奈干部刺瞎了将军的双眼让他一路乞讨,在红宫技术难题无法施工后几次修好多次垮塌,无奈召回将军继续修善红宫,他指导了关键性参数次日将军自杀。

在丽江木天王也知道了他的来历,他想杀掉将军和公主,一切积极备战,一路到西藏他撒下了蔓兰菜在攻打西藏是行军之用,在军费他在云川藏边境大量囤积黄金,勘察设计路线,修建木天王碉楼,—…………现在可以在丽江木里,盐源,稻城依稀可见木天王碉楼,可一切是天意原本攒够一百驮黄金进攻西藏可在99驮黄金后在无一两黄金出土,在者人到中年对父母在大的狠慢慢的被时间冲淡,血浓于水狠慢慢转变为思念,在晚年木天王解散了军队,埋藏了木天王宝藏,他死后要求后人水葬也长江从那里来就回那里去,是对父母思念的一种表达,国家寻找木天王墓找不到本来木天王根本没有墓,

本文不对任何历史负责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和亲故事,不仅在史书上被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而且它也被看作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典范。

但是,最近几年网上开始兴起一些不好的言论,说是文成公主只是松赞干布的小妾,地位非常低下,并且她在西藏的生活也很悲惨,尤其是后半生只能靠装疯卖傻活著。

当然,这种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据史书上记载,在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时,松赞干布已经有一位正妻,她叫做尺尊公主,是尼泊尔的公主。当时松赞干布还为尺尊公主修建了红山宫殿,也就是现在的布达拉宫,等到文成公主入藏时,布达拉宫已经完工。

不仅如此,松赞干布还为尺尊公主入藏时带来的佛像修建了著名的大昭寺,却只为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佛像修建了小昭寺。也正因为此,很多人就觉得,文成公主的地位不如尺尊公主。

当然,这还不是最悲催的,在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的第九年,也就是公元650年时,松赞干布就因病去世,当时文成公主还只有25岁,膝下也没有一个孩子,此后她守了整整三十年的寡,直到公元680年,她才去世。这其中的孤独和寂寞,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仅看这个表象,文成公主似乎确实挺惨的,但其实,文成公主的真实情况,并没有这么凄惨,她除了丈夫松赞干布英年早逝外,其他方面都还是挺不错的,从某些方面来说,甚至比她继续呆在大唐还要幸运。

因为,文成公主在史书上说是李唐宗室之女,但父母姓氏及其本人姓名史书却均无记载,不过各种迹象表明,她其实是江夏郡王李道宗的女儿,因为当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是李道宗护送,且入藏后,松赞干布向李道宗行子婿之礼。

后来,李道宗被长孙无忌陷害,全家被流放到广西柳州,李道宗也很快忧愤而死。

试想,如果文成公主继续呆在大唐,她的命运恐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要么在流亡途中病逝,要么从此低调做人,所嫁的人家也不会有多好。从这层意义上说,文成公主远嫁西藏,虽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也绝不是最坏的选择。

在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在布达拉宫和其举行了婚礼,并将其加冕封为王后。也就是说,文成公主虽然是后嫁给松赞干布的,但她才是吐蕃国真正的王后。

并且,虽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属于政治联姻,但文成公主是战胜国派来下嫁给吐蕃首领的,还为吐蕃带了释迎佛像,种子,工匠,著作,珍宝等东西,使得吐蕃脱离的原始风貌,以至于松赞干布曾多次感叹,自己能够娶到大唐的公主,实在是太幸运。

在公主刚进藏时,为安顿文成公主,慰藉她的思乡之情,松赞干布还大兴土木,按照唐朝建筑的式样风格建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为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换上了文成公主亲手为她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一对异族夫妻,互敬互爱,感情融洽。

等到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的权力格局随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松赞干布的儿子因为早已经去世,所以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就由松赞干布的孙子芒松芒赞继任赞普。

但是,因为芒松芒赞还年幼,就由大相噶尔·东赞域松辅政。此后,吐蕃的权力,就转移到噶尔家族,他们家族的代表人物,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禄东赞。

这禄东赞是个野心勃勃的人,此后近三十年,他联合西域突厥,与唐朝爆发多次大战,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西域争夺战、大非川之战。但结果大都以吐蕃的失败而告终。

不过,虽然吐蕃和大唐打得是你死我活,但文成公主的地位却没有多大影响,西藏的人们依然都非常尊重她,甚至禄东赞也对她非常优待。

等到文成公主55岁去世时,吐蕃国还以最高礼节为她送葬,并且此后还多次给她祭祀,这是吐蕃国从来没有女人享受过的待遇,由此可见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有多高。从这层意义上说,所谓文成公主靠装疯卖傻活著,就是禁不起推敲的。


文成公主在西藏的地位,既没有内地汉人想像的那么高,也没有很多造谣者嘴里那么低。在布达拉宫有一间屋,里面几尊塑像可以表现出文成公主的地位。松赞干布旁边是尼泊尔公主,尼泊尔公主后面是文成公主。而且从大小昭寺修建也可以看出地位,大昭寺是为尼泊尔公主修建的,最初里面供奉的是尼泊尔公主带过来的释迦摩尼8岁等身金像,小昭寺是为文成公主修建的,里面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带过来的释迦摩尼12岁等身金像。武则天时候,大唐与土蕃打仗,欲索回释迦摩尼12岁等身金像,土蕃为保住12岁金像,将大昭寺里的8岁金像放到了小昭寺,而把12岁金像藏了起来。后来唐军攻入拉萨,8岁金像毁于战火,战事平息后,土蕃人将释迦摩尼12岁金像供奉到大昭寺。所以说文成公主的地位类似于贵妃,而不是皇后。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远支宗室李道宗的女儿,贞观十四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次年,唐朝和吐蕃和亲,唐太宗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结成了姻亲之好。这一年,是公元641年。

二人成婚后,松赞干布一直忙于南征北战,夫妻俩聚少离多,也就是这个原因,文成公主并没有为松赞干布生下一儿半女。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文成公主并没有再婚再嫁,寡居三十一年,于公元680年去世。据传,在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曾经装疯卖傻苟活了九年,这一说法从何而来的呢?

这事正史上没有记载。松赞干布后宫是有几个妃子的。文成公主、蒙萨妃、尺尊公主。 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都没有儿女,只有蒙萨妃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做贡松贡赞。

(文成公主进西藏)

事实上这些都不是重点,按照野史记载其实记载的也不多),就是说文昌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以后,并不是正妻,而且一直受到其他妃子的迫害,特别是在松赞干布死了之后,几个妃子都联合起来,想把文成公主置于死地。而文成公主为了活命,不得不装疯卖傻苟活了9年。其实对于民间野史的一些记载信不了太多。因为这些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充满了自相矛盾。

文成主公的地位超越其他妃子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吐蕃人尊称文成公主为「赞蒙」,赞蒙是吐蕃赞普的正妻。

吐蕃史书对松赞干布几位后妃的评价并不多,但是都是关于文成公主的,对于其他妃子的记载没有只言片语,并且,文成公主享有被后世祭祀的特权,松赞干布其他后妃并没有这一特权,足见文成公主地位之高,远超其他妃子。

松赞干布娶了文成公主后,专门为公主修筑了富丽堂皇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礴。

布达拉宫里面绘制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文成公主嫁去西藏的一些场面,这些壁画技艺精巧,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如身临其境。布达拉宫里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另外还陈列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彩色塑像。由此可见,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后宫中地位低下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也说明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其实是备受宠爱的。

(巍峨的布达拉宫)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后,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此外为了纪念她,还专门建了一个她跟松赞干布的石像,从这一点就看出,文成公主是受到吐蕃当地人的爱戴的。

不过由于松赞干布死时才三十多岁,属于是英年早逝,文成公主孤苦伶仃一个人守寡三十一年,婚后生活说不上美满幸福,这倒是大实话。但是她的婚姻的不幸,并不能作为地位低下的依据。

其实说起来,作为泱泱大国,当时唐朝的国力已经是非常强盛,为什么非要和吐蕃和亲,牺牲文成公主的幸福呢?

和亲的历史背景

这还得从吐谷浑这个国家说起。吐谷浑是吐蕃邻边一个小国,之前曾经被唐朝收拾过,后来变成了唐朝的附属,当然作为附属的条件,吐谷浑的国主也娶了一个唐朝公主。

吐蕃的国主松赞干布听说后就眼馋了,于是就派使节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这一举动唐突了唐太宗,心道你算老几呀,凭什么来娶大唐的公主?于是唐太宗就拒绝了吐蕃的要求。

说来也是巧,当时吐谷浑使者也刚好入唐面圣,吐蕃使者去后,由于事情没有办妥,害怕松赞干布怪罪,于是声称唐朝拒绝和亲是由于吐谷浑使者从中作梗。松赞干布当然很生气,于是便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搞黄了他的唐朝公主梦,出兵攻打吐谷浑。

很快,吐蕃便打败了吐谷浑,之后兵锋剑指唐朝松州,扬言若不和亲,便率兵大举入侵唐朝。以唐朝的强盛,当然是不受威胁,于是就派牛进达为唐军先锋,名将侯君集为唐军主力,应战吐蕃的军队。是役,牛进达的先锋部队先与敌军遭遇,在侯君集率领主力军还未到达的情况下,三下五除二就打退了进犯的吐蕃军队。

(松赞干布)

面对唐朝军队的强大战斗力,松赞干布很快就认怂了,连忙派薛禄东赞向唐朝认罪,表明吐蕃从今以后愿意作为唐朝的附属国,并且献上厚礼,再向李世民提出和亲要求。唐朝的战略目的已达到,也扬了国威。为了彻底解决边境和平问题,李世民最终同意了吐蕃的和亲要求,把文成公主嫁到西藏。

结语:当时的唐朝是很强大,其实是可以直接把吐蕃灭掉,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了。不过战争就必须要花钱,将文成公主嫁去吐蕃,不仅可以传播唐朝文明,还可以兵不泣血拿下吐蕃,也是一种选择了。强盛如唐朝是如此,其它朝代更不用说了。和亲是古代各个朝代都会存在的措施,不过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弱女子的身上,无论这个国家多么强大,都是一种悲哀!


我是纯藏族,文成公主我们藏族心中的地位是仙女一样高,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在一起生活九年,守寡30年。

虽然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婚姻可能没有爱情的因素,但是文成公主在吐蕃被称为「甲木萨」,汉语翻译是女神仙的意思,很受吐蕃人民的尊敬。在寡居30年的生活中,文成公主晚年万万没有需要靠装疯卖傻苟活的地步,相反,文成公主一直在很认真的生活,在努力地完成身为和亲公主的使命。

文成公主正式成为松赞干布的王后,并没有像大唐皇帝的妃嫔一样深居后宫。文成公主是很有分寸的人,除了不插手有关于吐蕃的政治大事,她也会处理一些无关吐蕃存亡的事情。即使在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依然享有这方面的政治权力。比如文成公主曾经安排调换佛像的事情,吐蕃大臣也是完全听从她的安排。晚年时期,吐蕃和唐朝的外交关系出现危机,文成公主也是努力调解双方的紧张关系。

松赞干布去世后,根据唐朝的制度,和亲公主能够重归大唐,但是文成公主没有选择离开吐蕃,而且还派遣使者回到大唐请求再次和亲。

《资治通鉴》「吐蕃文成公主遣其大臣论塞调傍来告丧,并请和亲,上遣郎将宋令文诣吐蕃会赞普之葬」。

文成公主入藏时,不仅仅带来数不清的金银珠宝,还将大唐当时的种植、纺织、造纸等技术带到了吐蕃。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虽然过著孤独寂寞的感情生活,但是她期间一直致力于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和唐朝与吐蕃的和平共处,没有装疯卖傻过日子的必要。

文成公主去世后,吐蕃王朝将她隆重安葬,吐蕃人民为她修建寺庙,供奉塑像,以表怀念和尊敬。如此待遇,岂是晚年靠装疯卖傻苟活和亲公主所能拥有的?


历史上的文成公主是伟大的,她不远千里远嫁吐蕃的松赞干布,是为了唐朝的政治利益和国泰民安,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大唐的民族团结事业,为大唐的政治稳定付出了美好的青春年华。

松赞干布是谁?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的创始人,现在西藏地区的主要地区都是吐蕃的势力范围。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有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吐蕃建立之后就开始对外扩张。统治者对内部分散的小股势力开始整合,从游牧开始向定居的方式过渡,经济文化也得到迅速发展,国力慢慢壮大。

吐蕃和突厥这些游牧民族的区别在于,游牧民族是单一放牧,吐蕃是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和内地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吐蕃国力昌盛,跟大唐有的一拼,

李世民取得天下后,出兵平定突厥,大唐疆域向西扩展,跟吐蕃开始来往,民间的来往也开始增多。松赞干布所有的君王一样对女色非常偏爱,吐蕃的女人看腻了,可是还没有见过大唐有品位的女人。同时,这松赞干布很有虚荣心,看到大唐那么繁荣强大就想跟大唐攀亲。李世民虽然政治上跟吐蕃来往,建立友好关系,那是外交需要,是地缘政治的考量。但一说到和亲,李世民还真没有考虑,一时也接受不了,还觉得没法给家人们交差,于是就一口回绝。李世民掌权第八年,松赞干布就专门派人去向李世民提出像跟大唐结亲。

李世民是个搞阴谋诡计的高手,自己不想答应,还不想在松赞干布那里落不是,狡猾的李世民寻思著找个借口,因为当时恰好吐谷浑王诺曷钵也来唐朝访问了,李世民就让人家背锅,就告诉松赞干布的使者说,不是大唐不愿意跟你们接亲,而是由于吐谷浑王从中作梗。

李世民这一招真损,松赞干布的使者一回去,松赞干布就怒不可遏,心说人家大唐嫁闺女跟你吐谷浑王有什么关系,君子成人之美,你为什么从中作梗,不是找抽吗?

唐贞观12年,松赞干布咽不下这口气,跟吐谷浑开战。

吐谷浑王这边一头雾水,心说无缘无故的吐蕃就跟我开战,正寻思呢,松赞干布的大兵就来了。直到两国打个头破血流、两败俱伤才知道是李世民在里头捣鬼。松赞干布的气不打一处来,把矛头对准了大唐。当时大唐一统天下,国力兴盛,松赞干布当然占不到太大便宜,立马鸣金收兵。

但越是得不到的越想达到。松赞干布虽然兵败大唐了,但想娶大唐公主的心思却越来越强烈。松赞干布整天被这个念头折磨的寝食难安,食不甘味,于是再次向李世民求亲。

李世民一想这小子怪执著,心里就犯了难。长孙无忌见李世民愁眉不展就问何故,李世民就如实相告。长孙无忌说圣上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你舍不得自己的女儿下嫁松赞干布,就不会来个李代桃僵,给他掉包吗?这女人脸上又没写字,松赞干布怎么知道真假公主呢。李世民心说,爱卿你说的也是,我被松赞干布这小子弄糊涂了,这么好的计策咋就没有想起来呢?

于是李世民答应了松赞干布,就命令长孙无忌从皇族远亲里头找了个15岁的女子带到后宫,下诏书赐为文成公主,然后包装一番。

贞观15年,松赞干布终于如愿迎娶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的父亲也一同前往见了女婿,松赞干布如愿以偿,龙颜大悦,婚礼办的非常排场。

文成公主虽然不是李世民的亲生女儿,但在吐蕃还是很得宠,不仅被封为王后,还专门有自己的行宫。那日子过的比大唐体面风光多了。

松赞干布如愿迎娶到了大唐的公主,心中自然非常得意。和李家成了亲戚,对自己的岳父大人也非常友好,和中原的关系自然也非常亲密,不再那么紧张。两国的贸易往来也更加频繁,促进了两地的繁荣发展。

历史上记载,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是非常亲昵,尊重她的习俗,还学习中原礼节,穿戴也向中原看齐,尽量讨这个大唐女人欢心。

文成公主在吐蕃度过了40年,55岁那年患病在吐蕃去世,吐蕃王朝给她举行了非常隆重的葬礼,大唐这边也专门派人去进行吊祭。

表面看来文成公主的一生风风光光,享尽奢华,一定是非常幸福。其实人们关注的往往是这件事的历史意义,很少有人从人性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首先,政治联姻比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还要糟糕,毫无人性。剥夺了一个女子对自己终身大事的选择权利,在程序上不合法,也不近人情。

其次,让一个15、6岁的女孩远离家乡到异域他乡。语言不同,风俗不同,文字不同。和一个没有办法沟通的男人,比自己大了许多的男人朝夕相处,想想都非常可怕,而且是要过一辈子。

另外,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之前已经娶了尼婆罗的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能否与大唐出身匹配,是否堂堂正妻,一直成疑。

最后,文成公主没有生下松赞干布的子女,松赞干布死后,她孤身一人,生活不会太开心,几乎也是定论。

那些说文成公主幸福的人,是没有设身处地,如果换成是自己的亲人远嫁吐蕃,你还会这样说吗?

再说,松赞干布33岁就去世,那时候文成公主才25岁,只和他在一起生活了十年,此后的三十年独守空房,远在他国异乡,直到老去。文成公主在万里之遥,怎能不思念亲人,不思念故乡,可她也只能梦回亲人身边,直到死去也没有能再踏上故土。

文成公主的真实晚年生活在史书上是不会看到的。而我们也无从得知她到底有没有装疯卖傻。

但如果从人伦常情上来说,你能说文成公主幸福吗?


松赞干布喜爱文成公主应该是真的。

第一,两次求亲。

松赞干布喜爱唐文化,想娶唐朝公主为妻,可是唐太宗拒绝了。松赞干布不惜以武力压迫唐太宗低头,可是他失败了。然而,他不气馁,依然提出求婚请求。

当然了松赞干布喜欢的不是文成公主,他只是喜欢唐朝公主。

松赞干布派人带来5000两黄金和相等价值的金银珠宝当聘礼。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第二,亲自迎亲。

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谒见送亲的江夏王李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与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

第三,松赞干布见到文成应该爱上了她,为她筑城、修建宫室。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是先结婚后恋爱。文成公主是一位美丽有智慧的人,否则唐太宗也不会选择她,代表大唐去和亲。

松赞干布爱上了这位小公主,封文成公主为王后。给她修建了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里面有很多生动的绘画,求娶文成公主的情景,文成公主入藏的过程,以及松赞干布迎亲都有惟妙惟肖的表现。

松赞干布很宠爱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人的赭面习俗,松赞干布就下令禁止吐蕃人的赭面习俗。

文成公主喜爱汉族服饰,松赞干布就亲自穿丝绸衣服。

文成公主希望吐蕃人学习汉族文化,松赞干布便派吐蕃贵族子弟去长安学习《诗》《书》等汉族文化。

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像至今仍保存在大昭寺,而大昭寺前的公主柳,传说为其亲手所栽。

文成公主带去了农作物种子,纺织技术,书籍,布匹,经文,佛像等大量陪嫁。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吐蕃人民感谢文成公主。为她建寺庙,至今香火不断。

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的日子不会好过。

文成公主无儿无女,在西藏孤苦无依,丈夫死了,继任的赞普对文成公主不会好。因为文成公主受宠,夺去了他母亲的宠爱。即使他不报复,其母亲也会报复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青春守寡后,是否靠装疯卖傻来苟活没有正史记载。

然而以文成公主的机智,以装疯来保护自己还是可能的。

因为文成公主的贡献,吐蕃官方也不能将文成公主拉下神坛。即使她装疯,也不会公之于众。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上奏大唐,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吐蕃为文成公主举行隆重的葬礼。

藏人为纪念文成公主而建造的塑像,至今犹存,已有1300多年历史。

文成公主嫁进吐蕃后,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润杨阆苑恭候您多时了!欢迎关注!欢迎留言探讨!


别闹了。守寡是真的,「晚年靠装疯卖傻苟活」这个就是造谣生事了。

文成公主虽然不是李世民亲生的公主,好歹是他亲封的,和亲公主在当时的吐蕃地位很高的,属于要好好供著的那一种,何况松赞干布去世之后,唐朝是想让文成公主回来的,只是她自己拒绝了而已。

而且以当时唐朝的国力,吐蕃要是让和亲公主装疯卖傻,大唐帝国立马派兵打过去信不信。

何况,文成公主身为松赞干布的正妻,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她在松赞干布的后妃之中地位最高,所以不存在需要躲避松赞干布后妃的毒害而装疯卖傻什么的。

其次,文成公主是很富有的。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正是唐朝的贞观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舍不得让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去西藏受苦,所以从宗室之中挑选了文成公主。远赴别国,唐太宗李世民对这个女子也是深表同情的,所以文成公主的嫁妆在是很丰富的。

在陪嫁中不仅带去了金银财帛之类的,还带去了先进的唐朝文化以及农作物的优良种子。这些东西在当时的西藏都是很稀缺的,所以文成公主入藏之后,是被奉为上宾的那一种。

文成公主对西藏这个种族的影响都是很深远的,她为西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且文成公主从唐朝带过去的知识文化什么的,就是她的保命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她对西藏能不能发展强盛起决定性作用。

所以松赞干布就算是不喜欢她,也绝不可能冷落她。

说白了,作为一个拥有强大背景的女强人。如果你让我过的不愉快不舒心,我可以向我的国家上国书,我可以要求返回唐朝。虽然不是唐朝皇帝的嫡出女儿,但是我也是姓李的我也是唐朝宗室的女儿,但是出现和亲公主受到虐待这种情况的话,作为当时强盛的大唐朝,是不可能坐视不理的。

而且能被唐太宗选中去和亲,最起码说明,这个女人是绝对不蠢的,一个和亲公主,有后台,有文化,怎么可能沦落到靠装疯卖傻保护自己?

何况文成公主去世之后,在当时大唐和吐蕃还在交战的前提下,唐太宗还派人跑去吊唁了,可见唐太宗对这个和亲公主是多么重视。

所以文成公主晚景凄凉,纯属造谣。


关于文成公主的谣言:被松赞干布抛弃,受到尺尊公主欺凌

关于文成公主的结局,现在学术界和网上存在多种说法。

有人认为,文成公主确如我们历史书上所说,给当时的吐番王朝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同时受到赞普,同时也是她夫君松赞干布的尊敬。

但是也有人认为,文成公主的历史影响,只不过是后人的臆想,与当时吐蕃从尼泊尔迎娶的尺尊公主相比,文成公主的作用并不大,相反还受到了松赞干布的轻视。

比如,当时给尺尊公主修建了大昭寺和红山宫殿(布达拉宫),而给文成公主修建的是小昭寺。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9年,但只有三年的时间是与松赞干布在一起,后来就遭受冷落。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还受到尺尊公主欺凌,最终只能靠装疯卖傻生活。

我想说,第二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混淆视听!

文成公主装疯卖傻:历史上根本没有记载!

我不知道说文成公主装疯卖傻是出自何种记载。网上有人推测,有可能是来自于对《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猜想。

在该书中,关于文成公主的记载仅仅有一句话:「此后六年,墀松赞赞普升遐,与赞蒙文成公主同居三年耳」。这句话的意思是,墀松赞(即松赞干布)死后,与夫人文成公主同居了三年。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是20世纪初,由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等人在敦煌发现,由藏文写成,后来藏于巴黎图书馆,是唐代时期最为真实记录吐蕃历史的资料。

藏学家王尧认为,这篇资料一出,把西藏史的研究代入了一个新境界,起到了纠正《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的错误记载。

有人就根据这里面的一句话记载,大开脑洞,认为这是说明文成公主不受重视,9年的婚姻,只同居了三年,肯定是被打入「冷宫」。此外,还有人说,这里的「赞蒙」,其实就是吐蕃宫廷里面普通宫女,而称尺尊公主「朱蒙」,其实地位更高。

其实,藏学家王尧先生在注释里,清晰的解释了「赞蒙」、「朱蒙」其实是同义语,都是指赞普夫人,因此,说「赞蒙」比「朱蒙」低显然是无稽之谈。

大昭寺和小昭寺的名称清代才有,与地位等级无关

至于布达拉宫是为尺尊公主修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分别是为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分别修建,也是不正确的。

根据《藏王世系明鉴》的记载,早在法王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开始,就已经开始修建。修建的原因是,这里为祖先所在之地,是「吉祥喜庆之所」,根本与尺尊公主无关。

在《丹珠尔目录》里面记载的也是「发展祖先事业」。

至于大小昭寺,完全也是文成公主到来之后,带来了堪舆技术,吐蕃人才得以有能力建造(根据《西藏王统记》记载)。

当时,大昭寺和小昭寺分别叫做「逻婆朱囊(幻显)寺」和「嘎西朱寺」(四喜幻化寺),根本无大小之分。其实,大昭寺和小昭寺的名字,是到了清代才出现的。因此,并不能根据大昭寺和小昭寺的名字来判断文成公主地位比尺尊公主低。

从布达拉宫的壁画看文成公主的地位:松赞干布亲自迎接

最后,为了将证据做实,我们还可以从布达拉宫内有关文成公主的几幅壁画来进行说明。

根据王尧先生的推测,布达拉宫内有关文成公主的壁画建造于1654年,清王朝刚刚入关十年。

当时,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来到北京面见顺治,随后返回拉萨,命人在布达拉宫内部绘制了壁画。

当时,清朝作为满族人入主中原,藏人没有必要用文成公主去讨好满族人,因此,他们所绘制的图画,应该能够反应文成公主真实的地位。

有一张图为「汉后渡口盛况」,讲述的是文成公主一行人渡过畿河。图画上画有松赞干布为首的欢迎者的帐篷。《藏王世系明鉴》也记载,当时有人报告松赞干布,说「支那公主等将至」请求设宴。松赞干布说「此公主是圣救母之化身,有大神变,自何方来,不可预知,应好为欢迎」。

还有一张图为「填湖镇魔,兴建大昭寺」,主要是讲述文成公主亲临大昭寺施工现场,现场知道填倭塘湖的盛况。

《藏王世系明鉴》记载,「公主用八十数理,详为推算,因知西藏雪国,为罗刹女魔仰卧之形,倭塘湖为女魔心血,……须填平此湖,建神殿其上」。由此也可以证明,文成公主是大昭寺的建造者,根本不是为尺尊公主所建。

根据以上两个图,我们也可以清楚,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那么,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至于为什么文成公主只与松赞干布朝夕相处了三年,那完全是因为松赞干布一直在与象雄王朝作战,并不是将文成公主打入「冷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