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称帝,赵匡义改名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逼迫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朝」。为了避讳赵匡胤的姓名,赵匡义改名为「赵光义」,登基后又改成赵炅。其实赵匡胤的四弟赵匡美改了几次姓名,首先避讳赵匡胤改为赵光美,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避讳赵光义的名字,改为赵廷美。只要与皇帝姓名相同的人名、地名、事物都要避讳改成其他名称的。(赵光义剧照)

古代避讳的缘起

避讳是形成于我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现象,起始于商周时期,形成在秦始皇时期,以后一直到清朝,都在完善所谓的「避讳」制度,到了民国时期逐渐消失,不过在生活中还可以看到部分避讳的遗留。

避讳的对象

一、第一类需要避讳的对象是皇帝(包含追谥的皇帝)以及主要的皇室成员。

1.李渊的祖父是李虎,被李渊追谥为帝,他的「虎」字成为唐朝的避讳,人的姓名中有「虎」的全部要改成别的字;地名上带「虎」字的也要改,著名的虎牢关改成了武牢关,不过过了唐朝又改回来了;老虎不能称老虎了,改叫「大虫」或者其他名称;据说唐时期便溺的器具叫「虎子」,这个不行,改成了「马桶」,马桶就是这样来的!(唐朝不是这个称呼)

2.慈禧太后当政几十年,她弄了一个另类的避讳,因为他属羊,忌讳说羊和吃羊肉,羊肉改成了「福肉」,她还搞了老虎之类的忌讳,因为老虎吃羊,哎,这都不行啊。(羊有时也很牛)

这个是古代王朝最重要的避讳,搞不好要掉头坐牢的。

二、人文始祖炎黄二帝,以及孔子等圣人的名讳也要避讳。不过不是普遍现象,在某些朝代是这样处理的。(孔丘的丘字也是要避讳的)

三、对自己长辈祖先的避讳。这个就简单多了,就是自己家族的人有这样的避讳,现在我们家庭里或者家族里面有祭祀祖先的,一般都保留有祖宗牌位,上面都有避讳的遗留,家庭有的可以看看,避讳的遗留也有的。

避讳代表著尊重和权威,但是也有滥用的情况,在过去的王朝中有些大臣也要避讳自己的长官及其祖先的名讳的。

比较搞笑的是这个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这个是州官田登滥用职权的表现。

因古代避讳制度形成的习惯性对策

帝王及其家族主要成员的避讳是不可以冒犯的,轻者处罚,重则掉头。因此,在古代逐渐形成了一套对应的惯例。一般情况下有三种:

第一、改字法

就是将避讳的字用其他字代替,简单而直接。有时国家对避讳的地名或者物名作统一规定代替。

第二、空字法

就是遇到避讳的字,直接空出一个字的空间,当时的人一看就知道避讳什么了,现代的人有时以为是漏写了字的。

第三、缺字法

遇到避讳的字后,在原来的字上减少一笔来代替避讳的字,这不是错别字,是避讳习惯养成的。

在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上,以皇帝本人以及帝王祖先的避讳最为看重,对犯规的人处罚也比较重。

在清朝乾隆时期,「五福临门」的门楹联是绝对不允许张贴对的,因为这里面包含了「福临」两个字,爱新觉罗.福临就是顺治帝啊。


哥哥宋太祖叫「赵匡胤」,弟弟毕竟是臣下,名字同样有「匡」,是不能与皇帝哥哥「相提并论」,名字要做调整,要避讳:

古代人讲究「避讳」,就是处于高位的人的名字,尤其是帝王的(不包括姓氏),在各类场合中书面和口头上都不能提到,提到了就有点「以上凌下」「相提并论」而大不敬的嫌疑。

1.山川避讳,如常山(今石家庄)原来不叫常山,叫恒山,因为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改为同"意"字「常」,这样一来,各种文献再记录的时候要相应修改。

2.职称避讳,如秀才汉初就有,因为避讳汉光武帝刘秀的名,改为同意字「茂」,所以东汉的秀才叫「茂才」,本质一样。

3.人名避讳,如唐初名将徐世𪟝(小说中叫徐茂公),功高被赐姓李,后来李世民登基,李世𪟝的"世"犯讳,结果去掉世以避讳,最终叫李𪟝。

但是,后来很多皇帝觉得要这么多东西改,太麻烦,还不如登基就自己主动改名,改成生辟字,这样满足了避讳的要求,大家都方便了,这一点特别值得赞扬。


说起宋太宗,都不好用名字:你说他叫「赵匡义」可以,叫他「赵光义」也可以,再叫他个「赵炅」也行。很多人都会纳闷了,从来都是臣子改名,皇帝改名还真没听说过。这是怎么回事呢?

很多人都知道,宋代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他与弟弟赵匡义合伙发动「陈桥兵变」,自导自演了一出部下逼自己披皇袍的好戏,硬是把帝位从后周皇帝柴宗训手里夺了过来,史称宋太祖。

大宋朝开国后,匡胤与匡义虽仍为哥俩,却有了君臣之分。依礼制,普天之下都要避天子名讳,于是「赵匡义」也就改成了「赵光义」。

不过,赵匡胤5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令史家感到蹊跷的事。据司马光著《资治通鉴》记载,这年冬天的一个雪夜,身体虽不算强壮但尚属正常的赵匡胤,突然暴病而亡。此时,宋皇后急忙派太监王继恩去找皇子赵德芳。但不知何故,王继恩却直接找来了赵光义。二人走到赵匡胤寝居门口时,又碰到了太医程德玄。这个程德玄是赵匡义的亲信。他主动对王继恩说,自己晚上睡觉的时候,听见外边有人喊他,他以为是赵光义要找他,于是就来了。

这边宋皇后一见来人了,急忙问:「是德芳(皇三子)来了吗?」不料王继恩却答:「是晋王(赵匡义的封号)来了。」宋皇后大惊,但醒悟之后,哭著对赵匡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赵光义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作为皇后,对当时尚属臣子的赵光义用这样的口气、说这样的话,问题不少。它至少暗含两层意思,一是宋皇后是刚刚认识到,赵光义将是皇宫新主人的;二是她对赵光义不放心,所以才用央求的口气,请他保其母子平安。

果然,赵匡义随后继承了哥哥的皇位,史称宋太宗。由于《资治通鉴》成书于宋代,所以司马光对这段历史的最关键问题(传位)采取了模糊处理。这也造成后来史家对赵匡义即位的合法性多有争议。毕竟,虽说传位于弟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自己没有子嗣或子嗣中没有合适人选,而赵匡胤的几个儿子都已成年,并且智商正常。在此情况下,为何传位给弟弟,迄今没有合理解释。

即位后的赵光义遇到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光」、「义」二字都属皇帝名讳,一律不得在公文或任何其它地方出现。但这两个字使用的频率太高了,如果都避讳,实在不方便。于是身为宋太宗的赵光义不得不再次改名,这次选了一个罕用的「炅」字作名,其意与「光」接近,意为「光明」。这就是宋太宗两改名字的由来。

顺便说一句,不管赵光义的帝位合法性有无问题,即位后确实履行了当初「共富贵也,勿扰耳」的承诺,善待了哥哥的子嗣。当初曾被认为有可能是继位人选的赵德芳,不但没有被为难,反而被授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职,后加任检校太尉。赵德芳后来虽然早逝,但属病死,死后亦倍享哀荣,没有皇帝加害之说。

再补充说句题外话,在不同版本的戏剧中,赵德芳都被虚构为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八贤王」。这里要纠正一下,这纯属子虚乌有的小说家言。


赵匡义改名成赵光义的原因有两点,一种是因为赵匡胤死得太蹊跷,而种种迹象表明赵匡义有很大的弑兄嫌疑,为了间接的洗脱嫌疑,赵匡义取一「光」字来表明自己的清白。说了赵氏兄弟,逻辑文史姨不由得想到了孙悟空和六耳猕猴,今年下半年,中美合拍的西游记即将正式开机,我将继续扮演美猴王孙悟空,努力创造一个让海内外观众满意的,正能量的美猴王形象,文体两开花,弘扬中华文化…

当然,这种说法是民间故事家不知道根据什么野史创作出来的,大家可信也可不信(咳咳,我说的是中美合拍你们可信可以不信)。

当然,更靠谱的说法是为了「避讳」,毕竟前皇帝名字就带有「匡」字,新皇帝怎么还能用这个字呢。要说避讳,帝王家的讲究就很好玩了,除了要用鬼神愚民外,他们有时候连自己也骗,所以一般有威望的人去了另一个世界后他们相信会在那个世界变成更厉害的神,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他们就以避讳名字的形式来讨好这些逝去的人。等到了民间,除了取悦鬼神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压迫人民,胆敢和皇帝用相同的名字视为不敬,严重者视为造反,诛九族!

避讳的形式不仅仅存在于真人中,一些小说人物在不同朝代中也是要改名的。比如在乾隆年间,《水浒传》中的没遮拦穆弘就被改名成穆宏,并且有可能还被删了很多疑似「不雅」的片段。清代俞万春在写《荡寇志》时为了避讳道光帝的名字把徐宁改成了徐凝。

在避讳这方面,我想没有谁比吴帝孙休更大度了,孙休为了怕儿子们的名字过于大众化导致后人不得不因为避讳而改名,所以硬是找了好几个生僻字起名,他这几个儿子分别叫孙??,字莔、孙??,字??、孙壾,字昷、孙??,字?…别问我怎么念,我也记不住。

但孙休明显想太多了,孙皓可没那么好心,当了十多年乖宝宝的他在上位后就本性暴露了…

文/逻辑文史游

赵光义还是争议蛮大的~


改名为了避开皇帝的名讳,这在封建王朝里是很普遍的,比如说康熙皇帝就把玄武门改名为神武门、雍正皇帝把兄弟们名字中的胤都改成允,而且因为「义」与「胤」读音相近,因此就改名为赵光义了。


古人非常讲究避讳,因为赵匡胤做了皇帝,身份自然无比尊贵,为避讳「匡」字,将赵匡义改为赵光义,诸如此类避讳的还有很多,孔子名丘,为了避讳「丘」字,很多姓丘的,被改成「邱」姓。唐太宗李世民,为避讳,将观世音菩萨 改为观音菩萨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也就是必须回避君主、尊长的「名讳」,通常只限于君主、尊长之本名,其字型大小则无必要。

宋太宗,本名赵匡义,他的哥哥赵匡胤当了皇帝,做弟弟的为了避嫌,也就是要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讳,便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中国古代有避讳这一说法通常是地位低者,避免地位高者名字相同。当然事情也有例外清代有一个皇子因为名字比较普遍,所以被他老爹以不给人民生活添麻烦为名改了名字。

宋太祖有兄弟三人,本来名字当中都有匡字也没什么问题。陈桥兵变以后赵匡胤成了皇帝所以两个弟弟的名字里面就不能有匡字。

至于为什么改匡为光,大概是因为读法相似吧


中华文化的糟粕之一避讳的作法!赵匡义的哥哥为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避匡字讳,改为光。同样二赵的父亲为赵玄朗,为避讳玄字,玄武大帝改为真武大帝;因李世民的原因,观世音菩萨直接改为观音菩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