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晚年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非刘姓称王者,天下共诛之」,所以从荀氏一族的利益来说,还是荀氏兄弟二人的理想追求上来说,曹操称王都是与之相违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曹操剧照

一,称王的影响,对曹操来说称王对他来说势在必行,因为如果没有实际的政权军权,尤其是军权在手,那么曹氏一族等他死后,势必会遭受到清算,满门尽戮,所以称王获得自己的统兵权能够有效的保全曹氏一族。对于荀氏一族来说,曹操称王可能会遭受天下共诛以及不必要的动荡,会影响到荀氏一族的利益,而保持当前的局面对荀氏一族是最好的,毕竟曹操称王后,荀氏一族还能更加发达吗?而且曹操称王对荀氏一族的名声来说也是一种打击,本来还可以说这是振兴汉室而努力,这一下就成了为虎作伥。

二,个人理想追求,荀彧此人一生都是以汉臣自居,虽说协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毕竟曹操还给了他一块遮羞布,毕竟曹操也还自称汉臣,对待汉献帝也有应有的尊重,但是一旦曹操称王,那仅有的汉室威严就荡然无存了,最后的遮羞布也就没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荀彧宁愿以死明志的原因了,所以他当然要极力反对了。

所以处于家族的名声利益,以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底线,他们的反对也就在情在理了。


手机码字不易,欢迎交流评论。

人家曹操本人和荀攸荀彧叔侄及曹操集团重来也没有讲过自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集团都是讲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首先讲「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曹操谋士毛玠,接著荀彧讲道「迎献帝的迫切性和有利性」,曹操本人也认为自己是「奉天子以令诸侯,终能定天下」。初期重来也没人讲过曹操集团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一讲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袁绍集团,打仗要有正义性,也就是出师有名,袁绍打曹操实际上叫对抗朝廷,不得人心,因此袁绍集团就想到一个办法,称「献帝被曹操劫持」,也就是后来说的「挟天子」,这样叫做清君侧,就可以打曹操了,后来袁绍灭了之后,其他地方割据势力,割据也要有理,那依然就延续了曹操「挟天子」的非法性,自己割据对抗曹操是正义性的。

因此荀攸荀彧作为曹操集团的人,必然不会认为自己劫持了献帝,而是奉迎献帝,也确实除了「衣带诏」事件,献帝衣食无忧,汉廷在曹操的管理下,经济复苏,人口增长,一片欣欣向荣之际,虽然献帝没权,但汉廷能稳定延续,荀攸荀彧作为智士,必然了解其中利弊,曹操势力如果覆灭,中原必然又是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前有霍光专权,但也未颠覆汉廷政权,荀攸荀彧的想法应该是把曹操往好的方面想。

但曹操并非霍光,献帝也非昭帝宣帝,曹操称王,这是原则问题,汉代祖训「非刘氏不得称王」,荀氏家族作为汉代大族,荀攸荀彧深受皇恩思想影响,曹操跨过红线,这是荀攸荀彧,尤其是荀彧无法忍受的,荀彧当年弃袁绍投曹操,就是因为袁绍无维护汉廷的想法,而曹操称王,王国即为国中国,这就是荀彧的心结,因此荀彧以死来抗议了曹操称王这件事。


谢邀。

一、志同道合

荀彧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出山

荀彧出山之时正值军阀混战,群雄逐鹿时期。

荀彧是士族阶层出身,其祖父辈都曾在汉室为官。荀彧投奔曹操的一个心愿就是,匡扶汉室。荀彧既然是一有政治理想、足智多谋之人,所以他要投奔谁,就能从多方面来选择,谁才是最有利之人选,答案很明显,自然是声名鹊起的曹操。荀彧弃袁绍而奔曹操。也是与曹操早期的理想』以安民定天下,匡复汉室为己任』,可以说志同道合。

荀彧投奔曹操后,虽初次见面,他就深知曹操的枭雄之志:『吾之子房也『,曹公把荀彧比之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反之不言自明。

荀彧等极力拥护『奉天子以令不臣』之策略

此策略是使曹操大业成功的关键之一。提出者毛玠所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奉』是尊奉,而非『挟天子以令诸侯』。

荀彧等力劝曹操奉迎汉献帝:奉迎天子会赢得百姓的声望,是顺应天意。如果迎接皇帝因此让诸侯咸服,是大略的表现。扛起大义的旗帜,是最大的德行。

曹操心领神会 ,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师出有名,首先占据道义上的优势,尊奉天子以发号施令。荀彧在而后多年辅佐曹操期间屡出奇计,立下汗马功劳,深受曹操的赏识。先后被汉献帝封为侍中,尚书令。曹操经常征伐在外,军国大事都由荀彧处理。在荀彧等文臣武将的大力辅佐下,曹操终成三分天下占其八,最强大的曹魏集团之魁。

二、分道扬镳

随曹操之野心膨胀,曹丞相已不满当下的名分,逼迫献帝为其晋魏公加九锡。

以此为分水岭,是曹操首先放弃了自己的最初理想,但荀彧却没有忘记自己的政治理念。荀彧世受汉恩,其实他为曹操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也是为了扶持汉室的苟延残喘,而非相反。当荀彧听到有人建议给曹操』封魏公、加九锡』时,自然持反对态度。认为曹操真的封为魏公,加了九锡,那么篡位的意图就很明显了。当曹操的野心即将成为现实时,荀彧又不能『识时务』。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于是心狠手辣的曹丞相为自己更上一层楼,不惜下黑手也要清除这个『绊脚石』,所以立下不世之功的『吾之子房』,只能坠入包括荀彧自己曾经费尽心机挖下的深坑!

(因荀攸对曹操封魏公、加九锡一事史中有争议,故只讲荀彧)


谢谢邀请:

澄清一下,问题中的荀彧是叔叔,荀攸是其侄儿,共事曹操。

在平定北方群雄的战略中,荀彧是"总设计师",荀攸、郭嘉等要低一个级别。

荀彧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典型儒家思想文人,至始至终忠于汉室,并以此为奋斗目标。

刚开始就被袁绍重用,用上宾之礼待之,但是荀彧认定袁绍最终难成大事,初平二年离开而投奔仅是奋武将军的曹操。操如获至宝说:"你就是我的谋士张良啊"。委为司马,时年29岁。

建安元年,曹操打败黄巾,汉献帝回到洛阳,汉献帝手中无一兵一卒,在这关键时刻,荀彧用汉高祖刘邦为讨伐项羽而为义帝穿丧服的义举而令天下归心,力主曹操拥戴献帝到大本营许都。并说了今天都令人感动的道理一一

自从天子流亡,将军首先兴义兵,?虽然在外边扺御乱兵,心中却无时不刻思念王室,这是将军匡护天下的夙愿呵。?果然能趁此拥戴主上顺从民意,这是合符潮流的,这是大谋略,匡扶大义来招收天下英杰,这是大道行。天下虽有不服从的人,必定不能成为大患。

曹操于是到洛阳,把献帝迎到许县。

至此,曹操开始以献帝之名义,开始对袁绍这个最大的敌人展开较量,并在荀彧的大策略下,先击败吕布,建安三年打败张绣,又向东弄死了吕布,建安五年与袁绍决战官渡,此时袁绍阵营己失大将颜良、文丑、淳于琼,许攸谋士也反叛。

建安六年,曹、袁又在黄河边对峙,袁绍终于病逝,曹氏不战而胜。

而此时,曹操和荀彧又结成儿女亲家,曹操此时又把荆州拿下,此时的曹操心中开始不淡定了,心中那个隐藏得很深的心思开始活跃,建安十七年,有个舔肥的官员向曹氏咬耳朵,认为该进爵位为国公,九锡赏赐,表彰其功劳。荀彧何等聪明的人,立即表示不能这样做。

曹操心头大不爽,支派荀彧到谯县慰问基层官兵,并且就留在当地参改军事,荀彧聪明一世,却斗不过权曹,因为抑郁症而病死,时年50岁。算来跟了曹操21年。

在这21年中,曹操终于始终未能废献帝而代之,肯定与荀彧的督促有决定关系。

后来的汉献帝也是绝顶聪明,仿效汉高祖刘邦,分封曹操为魏国公,也就是一个国中之国,可以使用皇家礼仪,三十六匹马的车队,上朝不用小碎步,可以佩戴宝剑。并且为曹操歌公颂德,把个曹大爷弄得反而不好意思再说亏欠,于是投桃报礼,把三个女儿都许给献帝作老婆。这下成了国丈,丈人能对女婿娃的江山起打??心肠吗?

建安25年,国丈一一曹大爷去世。女婿娃的好日子也只过了24年。

曹丕继位,这位老兄更凶,直接叫献帝让我坐高头,你下来。谥号先父为魏武帝。

点评:荀彧人品清高,杰出不俗,通达儒雅,有帝王辅臣的风范。但是,唯一的失判却要了他的命。而他的侄子荀攸几乎没有闪光的机会,只能在他去世后显示了几乎没有失误的时候,因为他头脑灵活、变通。

参考书目巜三国志》巜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因为大汉朝建立稳定以后有条规定——「非刘姓者不可称王」。荀彧又是汉室忠臣,自然不同意曹操称王。

荀彧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跟曹操敌对势力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是两个意思,前者褒义,后者贬义。

荀彧是一位忠于汉室的忠臣,忠于汉献帝刘协,而不是忠于曹操。他辅助曹老板只是想借用曹老板的力量来匡扶汉室!

荀彧认为当时天子势力薄弱,大臣们应该推举一位有能力的霸主来尊奉天子,替天子讨伐有不臣之心的各方势力。

荀彧看中曹老板的领导能力,于是开始了他的职业辅助生涯,献策于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

荀彧是个很好的辅助,曹操出征与袁绍决战于官渡,他帮曹操稳固后方,只有老弱残兵的许都在荀彧的主持下,马腾他们的西凉军犹豫不决,迟迟不敢进攻许都。最终迎来了曹老板凯旋而归,解了许都之危!

荀彧这个辅助,曹老板用得那是非常顺心。只是非常可惜,荀彧反对曹操称王,更是在玄武门与曹植大闹了一场。

曹老板称王相当皇帝的事让荀彧心里十分难受,他当初辅助曹操只是希望能有一个有能力的人出来匡扶汉室,并不是想帮助他壮大了以后夺取皇位的。

早知道事情会这样,荀彧当初还不如把许都丢给马腾,看他曹操还能不能称王!

曹操派程煜给荀彧送了一份点心,荀彧看后明白了曹老板的意思,拔剑自杀了!

荀氏一族深受汉室皇恩,世代为汉室忠臣,所以荀彧宁死不支持曹操称王。


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和「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都是有心之人编排曹操的,荀彧荀攸从未说过如此直白露骨的话。反而是袁绍,这几个字的真实史料记载,就是出自沮授对袁绍的劝谏:

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后汉书·袁绍传》

不要以为袁绍高风亮节,不愿意作此大逆不道之事,实在是老兄脑袋不太好使,想不清楚其中的利弊罢了,认为接过来一个祖宗供著实在太麻烦。

而从曹操早年的作为看,明显就是身怀报国之志的有为青年。早年入仕,曹操不畏权贵,整治不法,治下清明;董卓乱汉,曹操第一个散财起兵讨伐;各路诸侯讨伐董卓,也只有曹操和孙坚两路真心出战,其他人各怀诡心。少年时海内名士侨玄、何颙便很看好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荀彧早年追随袁绍,然而在其帐下之后发现,袁绍之心并不在匡扶汉室,反而是曹操,最早提倡义军,虽然远在山东,但是依旧想方设法与朝廷取得联系,荀彧也正是因此看出了曹操匡扶天下之意:「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质也。」这便是志同道合。

至于迎接汉天子,荀彧确实是支持的。建安元年,曹操破黄巾军有功,汉献帝刚刚从河东迁回洛阳。此时是曹操提出迎奉天子之事,但是有人劝说,山东尚且未平,且天子在洛阳,有杨奉等把持,贸然前往不一定成功。于是曹操便想作罢,荀彧便是在这个时机劝谏曹操,坚定他奉迎天子的决心的,不过言辞上绝对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样露骨,而是更加全面的阐述了奉迎天子的好处:「奉主上以从民望,打顺也;秉致公以付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虽然意思相近,但是足以看出荀彧的立场和意图,依旧是匡扶汉室。

至于后期为什么反目,那是因为曹操和荀彧所处的地位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都有了变化。我们可以相信,曹操的初衷就是要匡扶汉室,很少有人从创业开始就想当皇帝,就像朱元璋造反只是想有一口饭吃,然而当后期自己势力越来越大,能力越来越强,手下越来越多,他的追求也就发生了变化,就算不为自己也要为手下考虑。

于是曹操的志向从匡扶汉室变成了匡扶天下,可是荀彧依旧心向汉室。就是这点分歧,使得两人的矛盾愈发深重了,荀彧出于自己的初心,自然不会支持曹操称王,迈出「万劫不复」的一步。最终荀彧被曹操赐死,而荀攸也受到牵连,虽然没有处置,但是已经不能处在集团的核心圈了。

古之士大夫,有属于他们的风骨和执著,忠于君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打破这种思想壁垒,但是当他们成功之后,又不得不用这种手段继续愚弄天下人。这便是封建社会无论如何也跳不出的怪圈。

一个王朝腐朽到极致,是难得的改朝换代的机会,有人试图化腐朽为神奇,扶大厦于将倾。就是早阻碍新生事物的产生,新老观念自然要发生碰撞,闹翻是迟早的事情。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抹黑曹操的说法,史书中的说法是「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其差别显而易见。颖川荀氏是东汉的名门望族,在君臣礼制等方面的教化十分注重,所谓生食汉禄死为汉臣。对于士大夫来说,如果无法挽大厦之将倾,追求从一而终的归宿未尝不是一种安慰。

曹操不管如何权倾朝野,名义上始终是汉臣。可一旦称公建国,以异姓称王,那么曹魏代汉是必然会发生的。

所以,荀彧会站出来表示反对。其实这种思想不仅仅是根植于荀彧的内心,就连曹操本人乃至后来的司马懿,他们内心深处都恪守著人臣之道的思想,所以曹操最终选择愿做周文王。

(曹操想做 文王 ,可颇有意思的是,曹丕继位之后,偏偏追尊曹操为 武帝)


首先他们都是汉臣,一开始曹操也是打著「匡扶汉室」的旗号招兵买马,吸引了一大批谋士来效力,其中就包括荀彧,荀彧原在袁绍帐下,看出袁绍用人唯亲,而且性格善变、胸无谋略,成就不了大事,才投靠到曹操麾下。当时李傕、郭汜之乱后,汉献帝趁机逃出长安,但发布诏书让各路诸侯前来救驾,但是只有远在兖州、且实力有限的曹操听从荀彧的建议,迎帝许都,荀彧深知,汉朝的天下,没有什么比天子更有号召力,做什么事情也可以师出有名。而此时的袁绍、袁术却为一个传国玉玺闹得僵,却放弃一个大活人,没有战略的眼光。

当时的文武百官、百姓人心所向都是以大汉为正统,各路诸侯纵然想称帝,除非有能力结束割据的局面,统一了天下才有资格谈称帝的事情,否则就会被群起而攻之,遇得到的阻力会非常大,甚至会有被灭的危险!目光短浅的袁术就是个例子,以为得到传国玉玺,是奉天承运,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过把皇帝瘾,谁知一称帝,马上被各路诸侯所不齿,成为众矢之的,被曹操、孙策、吕布三方联盟所灭。当时想要称帝的大有人在,但是遇到的阻力是非常大的,曹操也深知道这一点,他在世的时候就不断的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想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为通向帝王之路扫清障碍,只是烈士暮年,事与愿违!


谢谢邀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典型的儒家君子之风,荀家叔侄都秉承的宗旨。

所谓君子通达权变,二人也深得其味,知道天下大乱,必须寻找一位明主进行拨乱反正,经过权衡利弊,找上了曹操。

果不其然,曹操没让该叔侄失望,先后消除了各路军阀称帝的企图,奉承了汉献帝,延续了汉朝的道统。

接下来就是怎么叫曹操知道进退,奈何曹操大权在握,舍不得放手,道德劝说失败,换句话说,荀家叔侄只完成了前半场,后半场失败了。

结果如何?

蜀汉,孙吴纷纷以曹操篡汉图谋为由进行割据,曹操也落了个坏名声,被骂了上千年。

呵呵,如果曹操采纳了荀家叔侄的话,或者三国就不复存在了,甚至连后续的短命晋朝与可怕的五胡乱华也会不复存在。

可惜,权力会让纯粹的理想变得势利和功利。

更遗憾的是就此让历史完全失去了信仰的完美,变得龌龊,这个变化比起春秋之后无义战更可怕。

想一想,当初的曹操刺董不也是为了天下太平吗?守护汉家江山?

唉,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谢邀。荀彧和荀攸叔侄都是曹操五大谋士之一,他们对曹操的贡献尤其大。他们的特点与曹操优势互补。他们是支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因为如果曹操不用皇帝的旗号,他永远只是一个普通的军阀,不可能代表中央,也无法拥有全国性的影响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事业进入快车道。那为什么二荀反对曹操称王?原因有二:

一、二荀还想保留士大夫的颜面,不想在后世留下太多骂名。

二、曹操尚未完成统一就加快取代汉朝,让二荀认为时机不成熟,也不具正当性,更无历史先例可循。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