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军战斗力本身就很强,这是有几个原因的。第一,首领樊崇英勇能服众,于是很多义军来投奔,单单逄安,徐宣,谢禄,杨音等就有几万人马。第二,吕母的义军也大部分加入了赤眉军。吕母是王莽时期早年起义的,历史上第一个义军女领袖,而且有著多年的对抗官兵的经验,这对樊崇的「新手军」是经验加成。第三,樊崇等人在部队壮大后,进行了整改,设置了「三老,从事,卒吏」等来约束部队,严明了军队。所以,赤眉军就是这样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曾经大败过太师王匡等人的十万王莽军。

当然,更始帝的军队也不差,比如刘秀的昆阳之战更是神来之笔。而且,绿林军等军队还拿下长安,直接葬送了王莽的新朝。但是,更始帝作死呀,阵营中本来就是一堆不识字的老大粗,入长安后只会造成混乱。更要命的是,更始帝刘玄认为天下已定,每天泡在温柔乡中,连上朝都找人代替。更始帝内部,大将刘𬙂被杀了,刘秀外出河北,另外一些劝谏的大臣也被不耐烦的更始帝杀害了。所以,此时的长安里,人心离散。

(吕母因儿子的死,才率众起义)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当赤眉军的二十多个首领,到长安归降时,刘玄随随便便就封他们为侯,而更始帝却封了几十名拥护他的义军首领为王。这就造成了这些赤眉军的领袖不满,而数十万普通的赤眉军更是对这件不满,出身入死的,什么也得到,开始有人逃离军营。于是,赤眉军这些首领又赶紧回到军营,稳定人心,随后大伙决定推倒更始帝。可以说,赤眉军就是因为更始帝处理不当而逼反的。更始帝阵营的腐化,赤眉军的怨恨都不是打败更始帝唯一的因素。更为关键的是,樊崇等人为了激发已经失望厌战的赤眉军战斗力,于是和巫师配合,然后选出一个城阳王刘氏的后裔做君主,这人就是「放牛娃娃」刘盆子,这样既了出师有名,又能凝聚战斗力。所以,樊崇等人一路顺风的攻入长安。

只不过,作为长安的新主人的赤眉军此时更是没有军纪,到处抢夺平民百姓,朝廷的礼制等等,更是不成体统。赤眉军拥护刘盆子,就是拥护汉室,结果赤眉军抢到无处可抢时,就去挖皇陵,挖了还不算,还对没有腐烂的尸体进行亵渎淫秽,著名的吕后被「奸尸」事件,就是这时候,这帮人搞出来了。最后,因为连连征战,赤眉军又不懂得治理,恢复生产,几十万军队就快无粮食可吃了。

而此时的刘秀已经占据了洛阳,并且完成了洛阳到荆州一带的占领,形成了对长安半包围的态势。这下就和准备离开长安,东归作战粮食的赤眉军正面交锋了。虽然赤眉军此时不同以前那支军纪严明的军队了,但是战斗力还在,一开始连续打败邓禹。直到遇到冯异伏击,刘秀的包围,饥寒交迫的二十几万赤眉军放下了武器,堆积如山,可见此时的无心再战。但是,赤眉军大部分也对刘秀是心悦诚服的,刘秀先是让他们饱餐一顿,然后说,你们不服,放回兵器,再来一战,结果大家自然表明心迹,这是刘秀高超的驾驭之术。赤眉军败在刘秀的手下,诚属不冤呀。

至于赤眉军的君主刘盆子,刘秀赏赐了很多东西,又安排了他日后的养老。樊崇,逄安后来因为谋反被杀。杨音因为对刘秀叔父有恩,被封为侯,后来和徐宣回到老家,善终。谢躬因为杀更始帝,被刘恭复仇杀死,然后自己下狱,被刘秀赦免。


是因为所谓「时移事易」。

由于刘玄政权先天不足和后天决策多次失误,原本奉其正朔的地方势力,包括刘嘉、隗嚣、刘秀等先后独立或半独立,其能实际控制的地盘只剩下长安-洛阳间狭小的一块,且在这有限版图里刘玄所封的若干个异姓王(前绿林将领)还互相争斗仇杀,且都喜欢拉外援助拳,赤眉原本曾向更始称臣,见其不能成事而反目,又在更始诸将互斗中坐收渔翁之利,事实上还没等赤眉攻入长安,更始关中诸将已自乱阵脚相互残杀,迫使更始放弃长安逃亡高陵,最后不得不投降,关中诸将坚持抵抗至死的只有一个曹竞,另一个比较忠于更始的重要将领朱鲔则被已称帝的刘秀困死在洛阳,无法相顾,可以说赤眉只是摘下了一个早已烂透的熟桃子,难度很低。

而刘秀则是先收河北,再取洛阳、陕东,建立了一片虽然幅员有限、但坚实巩固且后勤充足完善的根据地,然后静待坐拥几十万乌合之众、株守关中的赤眉自乱阵脚。关中经过王莽之乱后早已残破,赤眉缺乏政治和行政治理经验,又有严重流民习气,挤在关中坐吃山空,人马越多越难持久,为解决后勤问题不得不大肆掠夺,这又让他们更难赢得关中人心,因此虽曾击败过邓禹、冯异等汉军攻击,但最终却步了绿林后尘不战自乱,自动放弃长安逃往关中,他们的目标就两个字——粮食,因此当几十万「难民」被东汉军堵住去路时,自然也就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了:对方正煮饭呢,投降就可以随便吃。

在东汉各股反王莽势力中,赤眉无论政治、军事素质都几乎是最差的,其首领樊崇等人因为出身太低,眼界十分有限,拥兵数万后才姗姗来迟地建立了一套指挥系统,最高指挥官的头衔居然是「三老」,副手则是「从事」(相当于村长和村干部),拥立刘盆子、关中建政也形同儿戏,甚至比更始还不如(毕竟更始有攻灭王莽之功,且即位之初得到广泛的认同,虽然很多认同不过是名义上的,而刘盆子的「大汉皇帝」连他亲哥刘恭都不敢认),其军队只有在极特殊情况下才能迸发出较高战斗力,其昙花一现并败给好整以暇的刘秀及其手下一干宿将,可谓必然结果。


多谢邀请

刘玄乃刘秀的族兄,刘玄为人心性狭小,懦弱,曾因妒忌刘秀长兄刘演威名而将其杀害,为更始帝,刘秀作为更始帝手下在其兄被杀后决心韬光养晦,从不露锋,终于免遭杀手,更始帝后投降赤眉军被杀,光武帝刘秀念更始帝亦是刘氏嫡孙,又为族兄,思为同祖一源,故诏令大司徒邓禹将更始帝葬于霸陵。

公元27年,刘秀集团与数十万赤眉军在崤山谷地爆发大战,结果赤眉军战败,全部投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崤底之战。

崤底之战意义深远,通过此战,光武帝刘秀彻底收降赤眉军,从而占据了关中大部分地区,为东汉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崤底之战爆发前,刘秀集团负责平定关中的将领实际上邓禹。但由于邓禹过于谨慎,在关中与赤眉军相持了四年,却徒劳无功,刘秀这才于公元26年十一月派冯异去接替邓禹的工作,目的是为了消灭赤眉军,平定关中。

  正好此时,关中闹饥荒,出现「人相食」的状况,关中地主豪强采取坚壁清野、断绝粮食供应等手段抵制赤眉军,导致赤眉军准备放弃长安东归。获知赤眉军的动向,刘秀迅速做出判断,准备利用崤山的有利地势,一举歼灭赤眉军。刘秀集团对赤眉军就形成了一个南北待击,中间控制的极为有利的战略态势。但是要形成这样的战略态势,无论是调兵遣将,还是运送粮草,都需要时间。而赤眉军当时本来就急于东归,更加不可能坐以待毙,等待著刘秀集团对自己形成合围。这就需要一个人去阻击赤眉军东归,这个任务就落在先行抵达关中的冯异的肩上。他率部西进,在华阴(今陕西华阴东)阻击赤眉军六十余天。

冯异阻击赤眉军、歼灭赤眉军主力,为刘秀集团全面取得崤底之战赢得了时间,奠定了基础,但真正给予赤眉军致命一击的是刘秀。公元27年正月十七日,赤眉军进入宜阳,陷入刘秀集团军的重重包围。这时,赤眉军粮尽力竭,自感已无能力突破刘秀集团的包围圈,如果勉强战斗,肯定会遭到无谓的伤亡,于是决定向刘秀投降。十九日,刘盆子、樊崇、谢宣等率士卒赤眉十余万人投降。至此,崤底之战以刘秀集团获得全面胜利告终。


中国各地区的民风导致各地的武装战斗力不同,赤眉军发源于徐州周围的淮海地区,这里历史上走出了很多武力强大的集团,比如刘邦集团,项羽集团,曹操集团,北府军集团,,,,,红巾军集团,朱元璋集团,捻军集团等等。

绿林军来源于湖北河南交届那一片,一方水土一方人,普遍战力上来讲,固然绿林军打不过赤眉军。

刘秀打赤眉军也蒙受了巨大损失,派遣的邓禹率精兵想坐山观虎斗等著摘桃子,结果,邓禹在和赤眉军的战斗中几次全军覆没。最终的胜利还是靠刘秀平定河北洛阳,率大军以守带攻的方式,把赤眉军围堵饿的筋疲力尽逼降的。

还有个点很多人没注意到,现在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人争抢刘秀故里的称号,可是很多人却没注意到刘秀出生在山东,童年生长在豫东淮海地区南顿镇的事实。也许刘秀能爆发出的战斗力和他童年在淮海地区成长有关。

总结起来就是赤眉军本身战斗力高


因为刘秀是位面之子呀,连老天都帮他,不信你搜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