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慈禧太后选择光绪帝的亲弟弟载沣的儿子溥仪为继任皇帝,并同时由载沣摄政任摄政王。11月15日,仅仅一天之后,慈禧太后也驾鹤西去。

所以,短短几天的时间里面,载沣就成为了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载沣当时多大呢?25岁,这个年纪搁现在,很多人还没有出校园呢。但是载沣已经坐上了最高权力的宝座。

载沣掌权后,先是建立了自己的领导班子,任命其弟载涛为陆军大臣,载洵为海军大臣,并联合良弼、铁良等满洲亲贵共同抵制袁世凯北洋系的影响。

载沣也是有他的救国路线的,他也清楚的意识到当时的清王朝已经摇摇欲坠。所以,载沣的救国之路从集权开始,先是将北洋军四镇的统帅权收归陆军部,然后剥夺了袁世凯的权力,令其回籍赋闲。

同时,载沣对于朝野中的留学生也加以重用,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当时许多留日学生成为了亲贵们的参谋,比如汪荣宝,章宗祥等等。

铁路是当时的国家财政的命脉,而此前的铁路多由民间商人办理,大多处于亏损状态,载沣因此想将铁路收归国有,不过此举引起了民间的极大反弹,著名的保路运动即是这样发动起来的。

改革是一把双刃剑,载沣的改革引起了朝野、民间的极大不满,即使在皇室内部,载沣也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所以,武昌起义的爆发宣告了载沣的改革的失败,而这场失败也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


载沣哪里有什么救国之道,他的那点小心思根本到不了家国天下的级别。

载沣是醇亲王奕𫍽的次子,光绪皇帝的弟弟。奕𫍽去世后他袭爵,1908年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离世,他的儿子溥仪继位,他本人被封为监国摄政王。

清朝历史上摄政监国的王公一共有三位,分别是睿亲王多尔衮、恭亲王奕䜣和小醇亲王载沣。只不过名号不一样,多尔衮是皇叔父和皇父摄政王,奕䜣是议政王,只有载沣比较直白,监国摄政王。

摄政王这个头衔实际上不吉利,因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多尔衮最后被鞭尸的下场。辛酉政变成功后论功行赏,谈到应该给恭亲王一个什么名义时,大多数人也是提议摄政王。但文祥和奕䜣本人都强烈反对,就是想到了多尔衮,最后确定为议政王。但奕䜣这个议政王特别短命,只当了两年就因为蔡寿祺的一纸弹劾而收回。慈禧死的时候太仓促了,在确定由载沣监国时她没有与任何人商量,更没有汉大臣参与期间。慈禧临终嘱托时是夜间,身边承旨的人不敢乱出主意,她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就有了监国摄政王。

载沣与他的父亲老醇王奕𫍽很像。奕𫍽这个人论才华和能力比他的四哥咸丰皇帝奕𬣞和六哥恭亲王奕䜣差的很远,但比他的五哥惇亲王奕𫟡要强很多。他的特点是勤勉、谨饬、忠厚,有点胆小,但志大才疏。他一辈子给慈禧当枪使,除了姻亲关系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听话,便于控制。

但他的家教不错,在教育子女方面比奕𫟡和奕䜣都好。他的那个著名的「家大业大祸也大」的家教座右铭至今都被广大家长奉为经典。载沣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虽然不喜读书,没什么学问,但也没有成为纨绔,是咸丰皇帝的子侄中比较出色的。

1900年庚子之乱,德国公使克林德在王府井大街遇害,《辛丑条约》里规定必须由亲王级别出面谢罪。慈禧派载沣赴德向德皇谢罪,那时他只有19岁。载沣在德国的表现有礼有节,拒绝了德国要他下跪的要求,给清廷挣了脸面,又获得德国皇室的尊重,所以在他满洲亲贵中很有威信。

平心而论,这事没有什么了不起。德国当时经历了新教改革和工业革命,根本不把下跪当回事,因为克林德是亲王,又无辜死在乱兵手里,他们就想刁难一下慈禧太后。但当时的清廷没有平等外交的概念,在满洲亲贵心里,不是你给我下跪就是我给你下跪,遇到一个敢于不给德皇下跪的载沣,他们当英雄一般崇拜。

由此,那班满洲亲贵子弟就簇拥著他,载沣也俨然领袖群伦。当时庚子之乱虽然闹腾得差点亡国,但亲贵心中仍然是愤愤不平,大清的江山是满洲的,也是八旗的,可如今大权全都落在汉人手里了,这都是肃顺和恭亲王奕䜣纵容汉人的结果,现在有了机会满人为什么不重新崛起。

恰逢同光以来的名臣渐次凋零,曾左李都辞世了,剩下的重臣中袁世凯被第一时间撵回洹上钓鱼去了,而张之洞则垂垂老矣。于是一班亲贵子弟蠢蠢欲动,企图重现满人入关时的荣光。其核心人物是宗室良弼、北洋新军出身的铁良等人,而肃亲王耆善、小恭王溥伟则摇旗呐喊。他们的政治主张就是反对立宪,重振君权。为此,他们排斥汉大臣,反对维新和改革,是清廷中的极端顽固派。世人称他们为宗社党。

(图为载沣的中央军委,其中只有一个是汉人)

载沣摄政当国,就是与这帮宗社党搞在一起去,成为宗社党最大的护法。他把宗社党成员安插到各个要害岗位,尤其是抓军权。无奈这班亲贵子弟都不大成器,说起来头头是道,干起来草包废物。而且,他们并不真的有什么救国图存的理想,照样以权谋私。而且胆小如鼠,一个炸弹就让他们魂飞魄散。辛亥革命爆发时,面对来势汹汹的革命军,他们一筹莫展。

载沣监国只有短短的三年,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清廷退位。可以说载沣监国摄政是失败的,但公平地说这不是他的责任,清末的大变局之下,玉石俱焚,泥沙俱下,载沣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作为一个政治家,载沣除了坚守亲贵掌权之外,没什么主见。他少不更事,胆小,甚至有时连隆裕太后和宫里其他太妃都搞不定。他的学养、资望、手腕、眼界等都远不能应付清末改朝换代那样复杂的局面。但他不失忠厚和谨饬,在清室退位以后,他不作恶,也不与宗社党同流合污,更没有参与溥仪在满洲的活动。

清廷垮台,不能说是载沣之败。


首先,还是『屁股决定脑袋』,作为封建旧贵族,始终不可能舍弃自身的利益,更不可能推翻自己!

西方的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是国王和皇帝都可以被议会处死的!仅凭这一点,满清贵族就不会同意!

其次,当时的清朝看到的落后是片面的,无论是思想、技术还是心态和人才储备都不够,无法真正在中国开始进步的改革

再次,当时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权势更迭动荡的年代,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要维护自己利益,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要打击潜在对手,敌众且强,自身底蕴不足,很难成功!

最后,阶级革命基本上没有自上而下的!哪怕是西方,这是从底层开始推进,最终取代就的制度的革命!

英国杀了国王的!法国甚至现在皇族都没了!德国的皇室……告诉我在哪?!

剩余的欧洲所谓国王女皇,谁还有权力?!

所以,不要寄希望于当权者自动改变自己的地位,这不现实!

这是客观规律……国外如此,中国也会如此!


满清早点亡早解脱还能有个好命,要是晚点灭亡。和俄罗斯,土耳其一样的命运。更惨。至少清末新政还给人留下了个稍微好些的印象。


国内乱党国外势力勾结,可怜的永远是百姓!


大势已去,已经倒塌的房子不可能再住人,只能重建,不大乱不足以救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