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说明一下,本文中说的武川人指武川军阀出身,不是说籍贯是武川。


这并非武川多么人杰地灵,而是有历史特殊因素在内。从关陇军事集团崛起与贵族政治方面谈论一下。

说到北周、隋、唐,就不得不提到其背后的势力关陇军事集团。关陇军事集团崛起于北魏,根源从西晋八王之乱跟五胡乱华开始,三国时期耗尽了汉族力量,八王之乱之后彻底失去对北方胡人的压制。

关陇军事集团崛起

  • 起源

西晋八王之乱削弱了西晋实力,外族趁机入侵中原进入了五胡乱华时期。北魏的鲜卑族就是其中一支,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时建立北魏。后迁都平城。

为了防备柔然南下入侵,设立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以拱卫都城。当时,六镇将领,乃至一般士兵,身份都是比较高贵的。

这时候士族主要出身于关中地区。北魏迁都洛阳后,六镇与南迁贵族在文化与经济上形成差距,心理上出现隔膜。

六镇起义之后,虽然尔朱荣平叛,但是也造成了军阀割据,怀朔镇出身的高欢和武川镇出身的宇文泰,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宇文泰将武川人编成一军,复以武川人统领此军,使西魏政权牢牢握在武川人手中。而由于西魏统辖关中、陇西地区,所以又名关陇集团。宇文泰为了对抗东魏,创设了府兵制,以十二大将军、八柱国为其将领,这些人都是武川出身,成为西魏以及后来北周的统治层。

八柱国将军: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侯莫陈崇。

所以关陇军事集团虽然崛起于北魏,但是起源还是因为西晋。

  • 宇文泰及武川军人的崛起

宇文泰家族世代镇守武川,尔朱荣平定六镇起义之后,将宇文泰收入同为武川军人的贺拔岳手下。高欢消灭尔朱氏,拥立新君,占据关中后,武川镇军人的势力成为北方仅有的势力大而又不听命与高欢的武装力量。

历史就将武川镇送上了最耀眼的舞台。北魏孝武帝为了对抗高欢,提拔贺拔岳,高欢利用贺拔岳与侯莫陈悦的矛盾,消灭了贺拔岳。在赵贵倡议下,贺拔岳军拥立夏州刺史宇文泰为首领,从此北方成为怀朔镇势力与武川镇势力的争斗起。

而为了能消灭侯莫陈悦军与高欢对峙,宇文泰虽然也忌惮武川镇豪强,但是又不得不任用他们。武川出身的豪强由此长期把持西魏与北周的的朝政

  • 隋唐建立及关陇军事集团没落

宇文泰死后,各势力争斗,杨坚(父亲杨忠为十二将军之一,妻子独孤氏为八柱国独孤氏)的势力崛起,代周建隋,摆脱了关中本位的限制;关陇军事集团已经开始没落,关东豪族与寒族崛起,到唐朝建立,山东豪族又崛起。唐朝时期关陇军事集团已经消失,长孙无忌应该就是最后的光辉了。

贵族政治——门阀士族

  • 关陇军事集团能历经周、隋、唐,与门阀世族的贵族政治统治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关陇军事集团是中国最后一代贵族政治。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贵族的支持下建立,因此豪强贵族在东汉时期享有政治经济上的一定特权,把持中央与地方政权,逐渐形成名门望族,出现一些累世为官的世家大族。而曹魏时期,陈群建议的九品中正制,使得门阀士族彻底形成。

两晋时期,门阀制度达到了鼎盛,甚至可以左右皇权。他们把持政权、土地、武装力量、教育、财源等等。

不过东晋在经历孙恩、孙泰起义以及刘宋的建立后,门阀逐渐式微。但是北方士族依然保持比较强力的控制,延续到隋唐时期,仍有五姓七望,关中四姓之说,可见门阀的统治力度之强。

建立周、隋唐四朝的武川军阀,即掌控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又形成自己的豪门士族,必然更容易获取权力。从北周开始到唐,按照谱系计算一下,其实不过是一家人在互相讨伐轮流执政而已。

  • 三朝更替不过是内部权力倾轧

北周、隋、唐,开国都是武川人,看似建国多,但是实际上,北周与隋朝都是短命王朝,所以内部权力倾轧导致政权更替频繁。如此而已。


科举制度的创建,打破了门阀对政权的把控,唐朝一直打压士族,唐末农民起义直接扫清了门阀制度,所以唐之后,就难出现长久不衰的门阀贵族集团轮流掌权。

所以这种情况不过是历史造就的特定情况而已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关陇集团」。关陇集团一词为国学大师陈寅恪命名,关陇集团作为一个政治集团,是胡汉军事贵族融合发展而来。

中国历史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过许多政治贵族,这些政治贵族发展成为世家大族,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政治权力。随著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这些世家大族逐渐衰败,王庾桓谢等家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此时北中国的关中,一个源于代北武川的新兴军事贵族集团逐渐形成,其后纵横中国近二百年。

先回到北魏时期,当时为了保障当时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安全,北魏在沿边地区的今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武川镇是其中之一。六镇设立初期将士大多是鲜卑贵族子弟及其嫡系部队,另有部分汉人豪强部队,但后来汉人逐步成为主体力量。

其中武川镇位于阴山山脉的北麓,黄河倒U字型拐弯的东北方,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武川县,至今境内还有秦将蒙恬修筑的秦长城遗迹。往北即是大草原。

起初出任六镇军士的很多是北魏皇室的嫡系部队,但随著孝文帝迁都洛阳,六镇将士的地位也逐渐下降,甚至被比作发配边疆的囚徒一样。于是不满在六镇军队中逐渐积累、爆发。

首先带领六镇起来发难的是沃野镇将士破落韩拔陵,他应该是南匈奴的后裔。汉化了的洛阳北魏朝廷无力镇压六镇起义。这就给契胡大酋长、北魏北道都督尔朱荣一个机会,他迅速组织契胡骑兵,在镇压了六镇起义的同时也把持了北魏的朝政。

史载尔朱荣自幼聪慧机敏,遇事有决断,肤色白皙,容貌俊美。尔朱荣父祖均为魏将,他承袭父爵后,逐步发展自己势力,组织了一支强悍的契胡军队,借著为北魏效力的机会,逐步建立自己的霸业。

在镇压北方六镇起义后,他从在被镇压的降兵中选拔了不少有才能的将领,如以后的风云人物高欢、贺拔岳、侯景、宇文泰等。

据专家考证,契胡是与鲜卑关系密切的一支部族。但尔朱荣进入洛阳后,并没表现出密切关系,而是抓住了北魏的太后等皇室,并将他们投入黄河中,又屠杀朝臣二千多人,史称「河阴之变」。

尔朱荣算是杰出的军事家,军事才能卓越,各地变乱基本被他出手扫平,但最终死于孝明帝的谋杀。

尔朱荣之后,怀朔镇的高欢,武川镇的宇文泰相继出现。

高欢是鲜卑人,鲜卑姓名贺六浑。他率领被契胡镇压的原六镇叛民揭竿自立,又将北魏的一个皇室拉至邺城建国,史称「东魏」(534—550)。

宇文泰则是鲜卑化了的匈奴人,其部众主要来自武川镇的胡族人。他退守关中,拥立北魏另一个皇室建立「西魏」(535—556)。宇文泰还创造全新的「府兵制」,即将武川镇的胡族将士为主体,融入关中的贵族势力,分为「二十四军」。核心层由「八柱国大将军」把持,和宇文泰一样,同属武川镇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

由于当时是战争时期,西魏军政合一。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均出将入相,不仅是军队的统帅,还是国家的领导核心集团,成为当时关中地区最显赫的二十大家族。

八大柱国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曾外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侯莫陈崇。

十二大将军: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泰侄儿)、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杨坚之父)、豆卢宁、贺兰祥(宇文泰外甥)、王雄,皆当世名将。

由此一个军事政治集团组成。这个集团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为西魏,北周,隋,唐。由一个集团创造数个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历史奇迹。

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是八柱国之一,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将军之一。之所以成为「关陇集团」,是因他们的势力和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脱离高欢,从洛阳逃到长安,投靠北魏将领宇文泰。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由宇文泰当国。

北周的开国皇帝实则是北周天王宇文觉(孝闵帝),其父就是西魏的实际掌控者宇文泰。据《魏书》载,北魏天兴初(公元398年),宇文泰的曾祖宇文陵「徙居武川」。

唐开国始祖李渊,其四世祖李熙曾领兵家居武川。《旧唐书·高祖本纪》云:熙「为金门镇将,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宋欧阳修所撰《新唐书·高祖本纪》亦云熙「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家焉」。

李唐虽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以西凉李暠的嫡裔自居,但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以及《李唐氏族推测》等三文,认为李唐冒称陇西,实为赵郡李氏的一支。

隋(公元581—618)代北周而来,开国帝杨坚,亦籍隶武川。魏征所作《隋书?高祖纪》云:「北魏元寿」代为武川镇司马,子孙因家焉。元寿为杨坚六世祖。元寿玄孙杨忠即杨坚父。周书《杨忠传》亦云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又云「周武帝命杨忠为帅伐齐,忠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飨将士,席卷二十余镇。」说明在杨坚父杨忠时,武川尚有杨家故居。「祭先人」墓,说明杨家祖宗的陵墓在武川。

从武川起兵发展起来的帝王共有十位,即北周文帝宇文泰、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赟、静帝宇文阐;隋代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朝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

清代考据学史家赵翼所著的廿二史箚记卷十五,其中提到「北周隋唐皆出自武川」。

需要指出的是独孤信。早在隋唐开国以前,独孤信的大女儿就嫁给了北周的周明帝。后来,他的七女儿嫁给杨坚,四女儿又嫁到了李家,为李渊之母元贞太后。史载独孤信「以良家子自云中镇武川,因家焉」,所以独孤信也是武川人。

在魏晋南北朝汉族士人颓废之时,胡汉融合,创造了一批新汉人。

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曾言:「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还多次引用《庾子山集》,证明关陇士人与鲜卑胡姓的关系。

关陇集团中,其他后起之秀如宇文宪(宇文泰第五子)、尉迟迥(宇文泰外甥)、长孙晟(唐长孙皇后之父)、贺若弼、韩擒虎、李靖、侯君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将,关陇集团丰富的人才成为北周统一北中国,以至隋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这只是一种当时社会的巧合。五胡十六国后,鲜卑民族比较强盛,即使换了皇帝换了政权,大臣、将军、皇后还是多数是鲜卑人,且军权在握,守在边关。边关新建了六个军事要塞,也被称为镇。叫关陇六镇,或者叫关陇军事集团。关陇集团是一个政治统治集团,最早源自宇文泰的八柱国,由北魏六镇武将、代北武川的鲜卑贵族和关陇地区豪族如京兆韦缜、河东柳泽、太原郭彦、武功苏椿、河内司马裔、敦煌令狐整等所组成,陇西李氏被人称为「驼李」。杨坚本身便是关陇集团的一员。杨坚建国,关陇集团的支持功不可没。汉人如郑译、刘昉、高颎等名臣有助推动国策。李唐则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以西凉李皓的嫡裔自居。由于汉人政权也出自这些地方,所以总会有传说杨坚是鲜卑人,李唐是鲜卑人之说……当赵光义一把火把龙脉烧尽之后,此些地方没再出现过帝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