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邬斯大人

字|1670字,阅读用时4分钟


唐隆政变是以李隆基为代表的李唐王室子孙匡复大唐江山的军事行动,其实质是李、韦两派争夺帝国最高权力的政治斗争。

没有不流血的政治,更没有不流血的战争,所以但凡王朝宫廷政变,一定会是腥风血雨的政治厮杀,而这其中的多数人都会成为这场政治赌博的牺牲品。

古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奉行的是男权至上主义,所以女性在社会中处于从属的地位。按照儒家礼仪的规定,女性应该做好相夫教子、哺育后代的家庭工作,这是社会普通女性的工作。

当时地位最高的女性就是正宫皇后,但即便如此,她们的主要工作还是管理后宫一些事宜以及养育王室子嗣,国家大事尤其是政治方面她们更是没有权力参与。因而中国历朝历代就有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违背这个规定的王室女性一般都不会有好下场,一定会受到最严厉的处罚。

但制度的严苛并不代表著女性一定会遵守这样的祖训,在一些古代女性看来权力不该是只有男性才可以获得的东西,所以一旦她们有机会,就会去竭力争取,以求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耀。因此中国封建社会就出现了一些女性参政的事例,这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武则天。

武则天作为唐高宗的皇后,在其丈夫死后不久就临朝称制,建立了大周,她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性皇帝。然而她的举动打破了几千来的政治平衡,所以也引起了天下的极大震动,更引起了李唐王室男性的极度不满。这在天下大多数人看来不仅是悖逆之举,更是夺权篡位,而且主角竟然还是一位女性,实在太荒唐。

没有人愿意看到一位女性去做皇帝,但当时的李唐王室子孙又没有能力去打倒她。所以武则天在位时期,李唐子孙遭到了巨大的压制,因此他们只能选择隐忍,伺机再寻找机会匡复李唐。

武则天退位后,天下终于回归了李唐,李显复位。之前被压制的李氏王孙贵族也迎来了扬眉吐气的时刻,想必此时他们绝对没有人愿意看到又一个「武则天」再出现,那是他们绝对不会允许的,如果真出现了,那真是极大的耻辱,李氏不仅要失去最高权力,也会失去男性的尊严。因此一旦有这种苗头出现,李唐实力派一定会疯狂反击,从而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不幸的是软弱的中宗正在慢慢造就一个新的武则天—韦皇后。而这位权势滔天的皇后也似乎看到了可乘之机,权力的极度诱惑以及千载难逢的机会都让她看到了成为下一个女皇帝的可能。其实早在中宗在位时期,权欲极盛的韦后及开始布局了,因此在中宗李显去世后,她已经培植起了自己的政治势力。

身边人的不断鼓噪和吹捧,让韦后也有了飘飘然的感觉,让她逐渐坚定了称帝的野心。但盯著这把龙椅的可不是只她一人,逐渐恢复实力的李唐贵胄早就准备好了接替李显,而且他们已经嗅到了来自韦后的威胁。所以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到来,只有通过军事行动才能清除各自的敌人,从而扫清主政的障碍。

来自李唐王室的实力派临淄王李隆基、太平公主因为利益走向了联合,他们与外戚韦后一方的矛盾也愈演愈烈,此刻的长安城似乎到处弥漫著战争硝烟的味道。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下午,李隆基在长安城宫内先发制人,发动政变,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参与韦氏集团的其他成员也被彻底绞杀。自此,一度非常强大的韦氏政治集团被彻底消灭。皇权在此之后彻底回归到了李氏家族。

唐隆政变结束了中宗李显复位后朝政混乱的局面,也清除了威胁李唐江山的韦氏一党,为日后李隆基继位、天下大治以及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虽然韦后和李隆基最终都是为了争夺最高权力,但天下本来就是李唐王室的,所以韦氏的政治行动于情于理都不合适。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韦后的举动就是不合法的谋逆之举,相反李隆基策动的政变则是一次正义合法的政治行动。

韦后有争夺天下的野心和实力,她想做第二个武则天,但她个人无论是品行、智慧还是能力上都不及自己的母亲。而且她的胡作非为已经引起了朝野内外的不满,除了自己的死党和亲戚,没有人支持她称帝,天下人心此时已经站在了李唐一边。

所以李隆基在关键时候以雷霆手段剿灭韦氏集团,挽救了李唐江山,稳定了天下。无论是为国家还是人民,他都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即使这个人不是李隆基,那么在当时情势危急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像李隆基这样的实力派出手解决问题,复李唐神器。


上梁不正下梁歪,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给子孙作出榜样,他的子孙们也总喜欢用暴力夺取皇帝宝座。公元705年,宗中李显从母亲武则天手中夺回李家天下。唐隆元年(公元710年),临辎王李隆基又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除掉韦氏集团,又一次夺回李家天下,不久当上皇帝,即唐玄宗。

唐中宗李显是个软弱没有注意的人,他在大臣张柬之,敬辉,袁述已等七大臣的帮助下重新登上皇帝位。李显对自已患难与共的老婆韦氏十分放纵。在上官惋儿帮助下,韦皇后的亲家武三思当上丞相,朝中大权落入韦后,武氏集团手里。太子李重浚逼得起兵造反杀死武三思,但是中宗李显是支持韦皇后的,结果李重浚被御林军杀死,朝中大权尽落韦氏手里,禁军手领全都由韦氏族人担任。

公元710年,中宗李显突然暴死,有传言是他老婆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做的手脚,当时朝中内外人心慌。更加火上浇油的是,丞相宗楚客等人上书要求韦皇后登基做武则天第二。相王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是个英明神武的人,他不甘心李家天下再次落入他人手中。唐隆元年(公元710年),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把韦氏集团全都诛灭,太平公主把李重训赶下台,相王李旦当上皇帝,即唐?宗。太平公主也是个有野心的人,她一心想恢复母亲武则天的光荣,权倾朝野,七个宰相中有五个出自他的门下。太平公主的权势熏天同太子李隆基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矛盾。三年后,公元713年,李隆基再次发动政变,把太平公主一党消灭殆尽,太平公主自杀,这段历史叫做三女乱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为的是从韦氏集团手中夺回李家天下,李隆基尽除太平公主一党是夺回手中将要失去的权力。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政权更迭,没有是否「合法」一说。具体方式大概两种,一是实力夺取,再就是宫廷政变。

一个朝代的兴起或是消亡,总是有内在或外在的深刻原因。最大的原因是当朝君主、政权,失去了对国家牢牢掌控的能力,致使反对力量趁机夺权。

唐隆政变是否合法,不如换种说法,是否大势所趋

唐中宗李显曾两次被立太子,第一次刚被其母武则天立为太子,就被废往房陵(湖北房县),后来的韦皇后也一同前往,途中生下安乐公主——李裹儿。被废的李显整日担惊受怕,生怕武则天对他下手。他对同甘共苦的韦后承诺:「日后我如有出头之日,一定对你不加约束」。

705年,张柬之、敬晖等人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禅位,终结武周,恢复李唐,李显登位称「中宗」。重掌权力的李显果然没有忘记许下的承诺,对韦后和安乐公主大加恩宠,以至后来二人权势越发壮大。

中宗死后,两人扶持李重俊登位,「唐隆」是李重茂的年号,这跟后来的垂帘听政类似,李重茂只是个傀儡,大权落入韦后和安乐公主手中。为了铲除异己,巩固到手的权力,韦后母女密谋对相王李旦和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动手。

结果密谋泄露,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先下了手,联络太平公主,指挥禁军杀掉韦后母女,推举李旦登位,称「睿宗」。

可以看出,唐隆政变是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一、李唐天下深入人心,即使在武周时期,忠于李唐的大臣也「一日不敢忘李唐」,这是有政治和舆论基础的。而韦后擅权,刚去了武,又来了韦,就是轮不到李氏掌权。

二、韦后当时已经密谋对李旦父子、太平公主下手。出于自卫,发起政变,也是说的通的。韦后对国家的控制,远未达到武则天的程度,因此「唐隆政变」进展的很顺利。

唐中宗李显到底是被毒死还是病死?

对于史书,大事件记载难以编造更改,但对于一些宫廷秘史,还是有篡改的可能的。知道实情的人本不多,家丑也难以启齿。大多为胜利者一方,照著利于自己的原则编写。

中宗李显之死有两个版本:

一是韦后母女生活作风不良,平时淫乱。此事被一个名叫燕钦融的官员上书举报,韦后当著唐中宗的面令人摔死燕钦融,中宗表面没说什么,但是脸色很难看。

韦后担心中宗威胁到自己,便串通安乐公主,母女二人用毒汤饼将中宗毒死。

二、李家本就有心血管病史,中宗李显暴死,还是比较符合病因的。

不过唐朝宗室在那段时期确实有悖人伦,武则天为了权力,能够杀了自己的儿女。为了夺取政权,妻子弑夫也不是不可能的。


唐隆政变是李隆基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于公元710年(唐中宗景龙四年,唐少帝唐隆元年)在帝都长安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

一、因爱放纵,韦后专政。

至六月,中宗暴崩,韦后临朝称制。

唐中宗李显,唐高宗李治的第七个儿子,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与别的皇帝不同,第一他是从自己哥哥李贤手中接过皇帝位,二是自己虽然为皇帝,但是大唐的实际统治者是他的母亲武则天。也想有一番作为的他不想时刻被母亲牵制,极力想拜托武则天得控制。他准备提拔自己的岳父、老婆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出任宰相,但都被武则天拒绝了。心情极度愤怒和郁闷的他在与母亲的争执中表达了对自己老婆的爱和信任,李显怒说,假如他愿意,可以将天下给韦元贞。这样危险的想法和刺激的话语让武则天大为震惊。随后,唐中宗李显被贬为庐陵王,幽禁于房州,韦氏紧随其后。曾经的皇帝,如今被贬囚禁,内心内心何等凄苦,好在韦氏不离不弃,这估计是他唯一值得欣慰的。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李唐复位,唐中宗李显被接回长安重新做了皇帝,韦氏顺其自然地成为皇后。重登帝位,不免感慨万千。他觉得最为感谢的人就是他的妻子韦氏。皇室宫廷的爱往往伴随著权利金钱的交易。他对她的爱到了一种完全纵容的地步,这样的纵容导致了韦后野心膨胀、无法无天,已经找不到当年那种对丈夫的爱和关心,取而代之的是对权利的无限渴望和对皇位的耿耿于怀。她开始大肆网路亲信,培植势力,勾结当朝宰相武三思,不断掌握朝中大权,一时间权倾朝野,在朝中逐渐形成了以韦后为首的「武韦」政治集团。韦氏不仅要李显的天下,私生活也特别淫乱。710年,朝中大臣指责韦后淫乱宫中,给皇帝戴绿帽子,这可是欺君之罪,韦后害怕极了,但转眼一想她好像又什么都不怕,于是与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一起将他毒死。权利面前没有任何感情可言,一任皇帝被三个女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可见唐朝皇室乱到了一种境界。

二、少年英雄,除难平乱

李氏江山几经周折,先是被武则天控制,如今又被韦氏控制,一次又一次的宫廷内斗在这里上演。女人当权自古以来就不被传统思维所认可接受。不管是武则天还是太平公主,还是韦后或者是安乐公主,她们要么是皇帝的老婆、要么是皇帝的女儿,都不是正真的大唐王朝的合法继承人。现在这些人祸乱宫廷,危及李家祖先辛辛苦苦打拚下来的江山,那些李家的子弟,真正具有继承人资格的皇室子弟当然大为不满。李隆基就是这些人的代表。

李隆基,685年生于东都洛阳,那时候他的父亲李旦还是皇帝;五岁的时候,李旦被武则天废除,李隆基跟著父亲入住东宫;先后被封为楚王、临淄王,公元708年,兼任潞州别驾,年仅23岁。唐初州的长官叫刺史,别驾相当于副刺史。作为李家的后代,看到朝堂之上妇人作乱,内心便隐隐发誓,定要从这些人手里夺回属于李家的天下。有才之人并不缺乏远大的政治抱负。接著自己特殊的身份,他广泛结交有识之士,尤其是主动依靠手中握有大权的太平公主。此时,朝中其实已经形成了以韦后、武三思为首的和以李隆基、太平公主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只不过后者看起来更势单力薄,没有引起对手的注意。公元710年,唐隆元年,相王李旦被老婆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设计毒死,儿子李重俊被韦氏立为皇帝。消息一出,李隆基再也坐不住了。因为他早就在暗中观察,就等时机到来。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和缜密的行动安排,李隆基政治集团发兵救难。从史书记载来看,整个过程有计划有组织,行动严密,配合有序,最终取得成功,诛杀韦氏、武三思等人。

三、定国有功,登上帝位

唐隆政变三天后,太平公主逼退李重茂,迎立唐睿宗李旦即皇帝位。六天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两年后,唐睿宗主动让位,李隆基即皇帝位,史称唐玄宗,三年后,李隆基消灭太平公主集团,巩固大唐王朝统治。经过十年励精图治,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唐朝有一个盛世——开元盛世。

睿宗遽前抱上而泣曰:「宗社祸难,由汝安定,神祇万姓,赖汝之力也。」拜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进封平王。

所以,单就这次政变来看导致了三个结果,一是李隆基消灭了韦氏集团,二是逼退李重茂,迎立睿宗李旦,皇权重归李家;三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权势坐大。从这次政变可以看出少年李隆基确实是一个智勇双全、临危不乱的将才。到后来,李隆基做了太子又登上皇帝位,可以看出,李隆基是这次政变的最大受益者。从此以后,李家重掌皇权,唐朝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女性当权的现象。


公元710年7月21日夜晚,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 在当夜派万骑军官葛福顺袭击羽林营,杀掉韦皇后的党羽后攻入玄德门,另一位军官李仙凫也带兵进入白兽门,当晚在凌烟阁会合。而李隆基引兵进入内宫,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响应,韦皇后逃入飞骑营后便被杀害,韦皇后的势力也迅速被清除了。

政变成功后,李隆基才将经过告诉给了他的父亲李旦。他的父亲后来抱著李隆基哭泣著说:「宗庙社稷的灾祸是你平定的,神明与百姓也都仰赖你的力量了。」在当日李隆基被改封为平王,还继承了左右万骑。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逼迫唐中宗的儿子唐殇帝李重茂让位,使得唐睿宗重新登基皇位,李隆基被他的父亲立为了皇太子。

公元712年,唐睿宗李旦禅位李隆基。正式即位。拉开了开元之治的序幕。


天下权利好不容易回到李唐手中,怎么可能再让韦氏掌权,那样的话大唐就不是李武分蛋糕,就要多个韦氏,并且韦氏还想占这个蛋糕的大头,韦后和他那个傻女儿安乐公主有没有问李武同意吗??

李隆基本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好不容易回到权利中心,大家不看李隆基后期,只看他前期的统治就知道他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皇帝。而太平公主就更不用说了,差一点就可以成为二世女皇,她会让自己的嫂子再掌权,把她赶到权利边缘吗?

所以在李隆基还是个郡王时,太平公主也为了不让到手的权利飞走,李隆基就和太平公主一拍即合,发动了唐隆政变弄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

不过最后的最后,太平公主还是为李隆基做了嫁衣,没斗得过李隆基,自杀而亡。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共同发动了唐隆政变,目的就是为了铲除自神龙政变后势力急剧膨胀的韦氏一党,则天退位之后,中宗复唐,韦后欲效法武皇,和安乐公主毒杀中宗,拥立李重茂继位,并大肆培植韦氏势力集团,大肆打压神龙政变人员。原韦后集团的兵部侍郎崔日用向当时的相王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建议,发动政变。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苑总监钟绍京等。商议决定发动兵变,铲除韦氏一党。

对于唐隆政变,虽然打著相王李旦的旗号,但相王是事后才知道的,保密工作相当周密,韦后在禁军杀入宫中时,仓惶逃入飞骑营,又被斩杀。安乐公主也浑然不觉,政变吋犹自在对镜画眉,孰不知死期已到。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做为事变的策划者和指挥者,成功使李旦复辟,李隆基权势如日中天,被立为太子,后睿宗禅位于他,但他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久就诛灭了太平公主一党及党羽上官婉儿等,大权独揽,开启了新的盛世时代。


唐隆政变是唐玄宗为平定韦后之乱而发起的一场平叛战争。它消灭了韦后集团,停止了韦后专政,终结了韦后之乱,是韦后叛乱平定的标志,是韦后之乱结束的标志。


唐隆之变,发生在710年7月21日(唐中宗景龙四年,唐少帝唐隆元年),由当时皇叔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唐朝首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韦氏集团。这次政变的后果是: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复辟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掌握实权,也导致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加强大。

政变起因

唐中宗以神龙革命复辟后,对与其共患难的妻子韦后十分纵容,导致朝政大权被韦后外戚掌握,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在韦后和昭容上官婉儿的帮助下,位列宰相,在朝堂中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他们大肆打压张柬之、崔玄、敬晖等神龙革命的功臣势力,激化了其他李唐皇族之间的矛盾。

首当其冲的就是太子李重俊,他并非韦后亲生,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崇训(武三思子)经常侮辱他并想夺了他的太子之位。707年7月,李重俊发动重俊之变,杀死武三思父子,但因皇帝对起事的禁军喊话,最后士兵们倒戈,重俊兵败逃亡,途中被左右所杀。武三思虽死但韦后的势力更加强大,而当时天下并不安定,多有水旱之灾,而韦后等人只热衷于打压反对势力,培植亲信,朝政混乱。此时的朝堂,韦后及其集团虽然大权在握,但对其痛恨者甚多。

政变经过

710年6月,中宗暴死,传闻韦后和安乐公主下毒暗杀中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韦后欲临朝摄政,扶中宗庶子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并将领南北衙军队交与韦家子弟统领,其独揽大权之心昭然若揭,原亲近韦氏的兵部侍郎崔日用暗向李隆基告密,劝其立即发动兵变。于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苑总监钟绍京等,密谋策划,欲先发制人。

有人建议,把发动政变的事先向李隆基之父相王李旦报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说:「我为了拯救社稷的危难,为君主、父亲救急,成功了福祉归于宗社,失败了我因忠孝而死,不连累相王。怎可以报告,让相王担心呢!现在报告,相王若赞成,就是害他参与了危险的起事;若他不赞成,我计谋就失败了。」于是,决定背著相王,立即行动。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等人穿便服,进入禁苑,到苑总监钟绍京住处。这时,钟绍京反悔,拒绝参加这次政变。但其妻许氏却坚定地说:「忘身殉国,神必助之。既然参与同谋,即使不参加实质的兵变,势难免罪。」钟绍京于是前往拜谒李隆基。入夜后,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都先后来到,请李隆基发布命令,终于定于七月廿一夜发动政变。

当夜,葛福顺突袭羽林营,杀分领左右羽林军的韦后族弟卫尉卿韦璇、韦后堂侄长安令韦播、韦后堂甥郎将高嵩,策反了羽林军,并攻入玄德门,李仙凫亦引兵攻入白兽门,于三更会师于凌烟阁。李隆基引兵入称:「韦氏毒死先帝,阴谋危害社稷,今晚应该要一起诛杀诸韦」,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逃入飞骑营反被斩首,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韦温、内将军贺娄氏(女)、赵履温等人也陆续被杀,并于全城搜捕韦氏集团人员,声言凡身高高于马鞭的男性皆处死,但崔日用率兵杀诸韦时却「襁褓儿无免者」(然而韦氏家族仍然有后人,并未灭绝)。韦后党羽宰相尚书令韦巨源认为身为大臣必须赴难,出行到都街,被乱兵杀死。韦后面首马秦客、杨均、叶静能等被枭首。韦后被暴尸于市。

后续

政变集团又分别在华州、怀州捕杀在外的宰相纪处讷、张嘉福。710年7月24日,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退位,李旦登上帝位,是为唐睿宗,改元景云。李旦嫡长子李成器鉴于「国治以序,国乱以功」,主动提出将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三天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此次政变虽结束了韦皇后集团控制朝堂的状况,但代之以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对抗,而睿宗如同高宗及中宗一样,无法处理后妃干政的局面。

712年7月睿宗禅让,号称上皇。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但太上皇仍然掌握三品以上人事权,且七名宰相五个出自太平公主门下。

713年7月先天之变,玄宗诛灭了太平公主,结束了自中宗朝以来,朝局多年混乱,以及武则天以来后妃专权干政的局面。


唐隆政变,打旗号是相王李旦,按著古代父死子继的原则,虽然李重茂是韦后所立的皇帝,但是李重茂做为中宗的儿子还是有法统地位。这一点也可以从后来唐睿宗登基后,中宗另一个贬的儿子李重福凭借著自己皇子得身份发动的叛乱可以看出法统性还是有些用的。所以发动唐隆政变时二十六岁的李隆基还是相当有魄力。

另外,刘幽求、钟绍京、葛福顺等人中不乏他的幕僚。可见他的公关能力也是很强的。政变的前后李隆基基本做到了「稳」、「准」、「狠」;首先政变的前期谋划是很稳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这一点从葛福顺等人冲入宫中,而韦后还惊惶中逃入了飞骑营,被一个飞骑兵所斩,安乐公主也是在对著镜子画眉,也被士兵斩杀可以看出韦后等人对政变是没有半点准备的,整个唐隆政变李隆基为了立下奇功连相王也是事后知道的;再来整个政变的进行是很「准的」,每一步基本都达到了计划的安排;政变之后李隆基对韦后等人余党的清洗工作是下狠手的,就连曾经投靠韦后的上官婉儿也没放过。当然上官婉儿之死可能有些怨,因为在李重俊政变诛杀武三思之后,她基本投靠李家了,这个可以从唐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后,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韦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决政务看出;但是我觉的上官婉儿她不该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李隆基观看。唐隆政变中的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合作的伙伴,但是唐隆政变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毕会是对手!毕竟一山是容不得二虎的,而且李隆基发动之前和太平公主合作本来就为了政变后有个资本去出人头地,说白些也就是皇位~!要不作为相王庶出的三儿子,他连相王的家产也分不上多少。太平公主政变前会对这个没什么政治资本的李三郎轻心些。可李隆基头脑政变前后都是很清醒的,他绝不会对太平公主这个未来强大的对手掉以轻心。所以上官婉儿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李隆基观看,其实也就是自寻死路。二十六岁的李隆基可不是唐明皇,为了成为未来的唐明皇他是绝不会给太平公主留下帮手的~!

总得说唐隆政变的总参谋是太平公主,但是在整个政变的过程李隆基却启到了总指挥的作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