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网开一面,也不是看不上。。。而是棒子几千年来也不怎么主动闹事,中原各大帝国自然也就没什么下定决心去殴打这个东北小国了。。。。除了因为朝鲜穷,更重要的是因为朝鲜听话,而且也是实实在在在掌控之中

古代的中国,国力虽然无与伦比,也奉行地区霸权主义,灭国无数,但是还真是很少去奉行扩张主义,很少是为了扩张而扩张。。。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肃清周边的威胁,在外保护自己的丝绸之路,在内安安心心种田。。。比如汉匈战争,唐征突厥,宋辽宋金都是为了抢地种田而打起来的。。。

而东北那几个小霸王,除了高句丽,几乎没有起过入主中原的歹心,也没那个实力,平时表现得多听话,不主动招惹大哥,自然大哥很少找麻烦。。。

汉代在半岛设郡县直接管理,汉四郡一直到南北朝时中原才丢了,那时候扶余人的高句丽崛起,很强很强,假如隋朝再晚几年建立,恐怕遇到的可能是就是个跟辽金一样的巨无霸了。。。

而隋唐看待朝鲜半岛的视角,并不是单独看的,而是把整个辽河以东单成一个地方的,那边是汉四郡的故土,是中原王朝统一的最后一块拼图。。。

而且隋唐对待周边还出现了新玩法,建立天朝的朝贡体系,东北的政权也同样在这里面,中央王朝有著一套完整的制度去维持这套东西。。。这个体系的大体原则就是,中央帝国不会去攻打藩属国,会履行宗主国义务,保护藩国不受侵犯,藩国的土地国民包括国王,军队,政治全部属于宗主国,藩国要按时向宗主国进贡,藩国的国王接受宗主国的册封,替宗主国代为行使对藩国的行政权,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小号的分封制。。。

这套东西到了明代就变得无比成熟,按照明朝的理论,朝鲜就是明朝的领土,明朝保护朝鲜国内政局稳定,保护朝鲜不受外敌攻击,朝鲜王室就是明朝对朝鲜半岛的代理人。。。

在这套体系下,一直到晚清,中原都是将朝鲜半岛当成自己的领土去看待的,为何要打?为谁而打?袁世凯曾建议清政府参照新疆问题的做法,撤朝鲜藩国,建立行省,最后李鸿章没搭理而不了了之。。。甲午战争后,中国的高丽朝鲜民族自治区彻底被分离


笔者认为,应该说是犯下的战略错误,一共有两次。

在宋朝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都在西北的关中平原,对于东北亚的影响力实际上并不大。与朝鲜半岛发生关系最早应该追溯到战国末期。当时秦灭六国时,燕国末代君王燕王喜为躲避秦军曾经逃到辽东,秦军跟踪追击,一直追过鸭绿江到达今天的平壤地区才算彻底将其消灭。而燕王喜居然依托辽东与秦军周旋了四年之久!但是后来秦王朝并没有对此进行有效统治,算是遗弃了。

到了汉武帝时期,在与匈奴进行战争的同时顺手灭掉了半岛上的卫氏政权,在这里设立乐浪、临屯、玄莬、真番四个郡,算是将朝鲜半岛并入汉朝版图。三国时代,隶属于曹魏政权的公孙渊割据辽东和朝鲜半岛,被曹魏大将司马懿灭掉,重新将半岛统一起来。但是随著后来西晋灭亡后的五胡乱华,彻底动摇了汉民族对东北亚的控制,盘踞东北的高句丽于是借机坐大,至东晋时期建立前一举吞并了整个朝鲜半岛和辽东的一部分。到了隋朝建立前,高句丽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强大的政权,不仅对周边一些亲汉民族的少数民族侵扰,同时也威胁到了中原政权,于是,朝鲜半岛对于中国国内稳定的作用开始凸显。也就成为隋唐两代近百年对朝鲜半岛的讨伐战争。

一开始,因为路途遥远,短期内无法将其征服,军队一撤,高句丽随即恢复国力继续侵扰。唐太宗时期,改变战略战术,将长驱直入变为侵扰。特别是在农忙时节,部署在边境的唐军便冲过去劫掠一番,把当地搞成一片狼藉后扬长而去,到了第二年继续。这一以毒攻毒的招数果然阴损毒辣,高句丽政权因此由盛转衰,并且发生分裂。到了唐高宗时期,衰弱不堪的高句丽经不起唐军的打击最终灭亡。

但此时的唐王朝统治者显然没有意识到朝鲜半岛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历经千辛万苦打下的朝鲜半岛最终还是撤了出去,留给当地的百济和新罗政权作为唐王朝的藩属国来统治半岛。

后来这两个政权相互杀伐,新罗在唐朝援助下灭掉了百济,统一了半岛的大部分。但是新罗很快背叛唐朝与日本勾结,唐朝于是再次派兵入朝,顺道连日本一块收拾。虽然新罗和日本从此臣服唐朝,但朝鲜对于唐朝还是藩属国的关系,并且一直延续下来。

因此,唐朝时期对于把朝鲜半岛和中原王朝由从属关系改变为藩属关系不得不说是弱化了中国对半岛的影响力。

如果说清王朝以前历朝历代对于朝鲜半岛和中国的稳定关系还算有著清醒认识外,到了清王朝晚期这种认识居然没有了。甲午战争的第一把战火就是从朝鲜半岛烧起,很快被日本吞并。从那时起直到新中国成立长达60余年的时间里,中国东北完全沦为列强互相厮杀与争夺的角斗场,国内版图也一度碎片化,可谓教训深刻!


唐宋以来,朝鲜一直以番薯国存在,岁岁来朝,年年纳贡,但盛唐为什么没有抢掠朝鲜,日本一代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中庸之道治国理政,若非外敌入侵很少攻城拔寨,而且中国统治者以汉族为主,性格醇厚,蛮夷戾气较轻,一直以来都是靠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召周边国家,很多穷兵黩武。

在秦汉时期,多数朝鲜几日本民族起源于当时的燕赵等地,所以南北朝及后期把朝鲜等国一直当做流放民众,对流放之人莫不关心,中原也比较富足,不缺衣少食,所以对周边附属国不感兴趣,由于封建统治的固步自封,到近现代才刚刚觉醒,来往密切,但仅限经济等文化往来。


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凭借几朝的积累,大规模扩充疆域,北却匈奴,西伐大宛,南吞百越,东并朝鲜。那时朝鲜是属于中国版图的 。史记朝鲜列传就有记载,是商朝遗民萁子率领部落人口跑到朝鲜定居,被称为萁子朝鲜。是到了南北朝纷争,中原势力无暇他顾,才让它慢慢独立。隋朝三伐高丽,师老无功,并且因为大规模用兵,造成民不堪重负,隋朝灭亡。唐太宗后,又征朝鲜,那时朝鲜分裂好几个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虽然收复了几个城池,也是劳师糜响,得不偿失,太宗回朝以后,把扑倒的魏征墓碑扶起,亲自祭以少牢之礼,给魏征平反,说魏征若活著,肯定谏止我东征。一直到武则天时代,凭借多年休养生息,国富民强,才把自隋朝以来的辽东之役彻底划上句号,把朝鲜划入我中华版图。到了天宝末年,出了安史之乱,大唐国力衰退,朝鲜又慢慢脱离中华大家庭。五代十国连年战乱,中原狼烟四起,朝鲜变成化外之地。两宋时期军力羸弱,幽云十六州都无力收回,不用说朝鲜了,这时朝鲜独立日久,语言文化和中央王朝都不通了,这时越南也脱离我中华版图。从两宋开始,朝鲜和越南就从我中华版图分裂出去。说到底就是两宋武力不继,而不是没兴趣收回,以后历代王朝就默许了朝鲜和越南的独立,作为中华的藩属国存在,一直持续到清末。不知评论的对不,谢谢邀请。


最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

1.汉朝、唐朝也曾占领过朝鲜半岛,但很长时间里,朝鲜半岛和中原国家地理上并不是邻国,东北地区长时间存在渔猎民族国家,隔开了中原国家和朝鲜半岛,中原王朝肯定是跟东北地区政权干,不可能直接跳过去打朝鲜半岛,东北地区历经鲜卑、高句丽、渤海国、契丹、女真,中原地区哪有机会去打朝鲜啊,所以,也更不可能打日本了。

2.朝鲜半岛也是农耕社会,能自给自足,不像游牧民族,遇到天灾,没得吃必须到处抢。所以他们自然也不会、也没必要招惹中国,同时,朝鲜自身实力也一直不是很强悍,攻击力也一般。中国自然也没把他视为威胁,能捞到好处就打,捞不到好处就不打,但历史经验证明打朝鲜,什么都捞不到。朝鲜既不是什么交通要道,也没什么资源,朝鲜半岛没什么我们需要的东西,他有的我们都有。


一打就投降,老实的不行年年进贡岁岁称臣,再加上山区较多价值不大


主要是没什么兴趣


有个缓冲 好比电脑的防火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