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祖父跟父亲都是大文学家,很有文学功底,父亲文林博学多识,尤其精通易数。文征明7岁时还不会开口说话,换作一般父母,早就十分著急,但文林对自己的儿子十分有信心,认为他会大器晚成。

文征明11岁的时候,终于开口说话了,文林让他就读外塾。此后不管是调到哪个地方当官,文林都会将文征明带在身边,悉心教育,文征明知道自己起步晚,底子差,所以读书的时候远比一般人要认真用心,勤奋刻苦。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家庭环境跟父母的教育方式至关重要,对于从小并不聪慧的儿子,文林并没有失望,表现出了格外的包容跟耐心的教育以及充足的自信,如此伟大的父爱,对文征明的智力启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征明自读书以来,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文征明的这些老师,个个都是当时的名人大家。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在人一生的学习过程中,有名师大家教学指点,就能少走弯路,学业的完成也是事半功倍。吴中四大才子,年纪差最大的有20来岁,但他们志趣相投,爱好相同,经常聚在一起相互切磋,文征明跟唐寅、祝枝山、徐祯卿等人在一起,饮酒作诗,高谈阔论,交流心得,切磋技艺,大家都有所获益。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征明跟有才学、有志趣之士交往交流,也是受益无穷。所以,文征明虽然一直到11岁才能说话,幼年看起来很是愚钝,但最后却成为一个诗文书画无不精通的「四绝」全才,独领文坛风骚数十年,除了他自身的刻苦努力之外,还有就是来自慈父、恩师以及挚友的帮助。文征明就像是一块看似外表粗劣的石头,实则内里是晶莹剔透的璞玉,经过打磨后,焕发出的光辉无比耀眼夺目。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

一、家庭背景

其实文征明的家庭还算可以,他的父亲是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官,在这样的家庭里面,文征明小时候的生活应该过的还可以的,读书、写字,不会为生活而担忧。加之父母也有文化,对他的教育应该也是不错的。可以偏偏他到7岁还是不会说话,在别人眼里就像一个哑巴,说起来也是够笨的了。一直到十一岁才会讲话。但是在这个家庭里,我最佩服的就是他的父亲,因为从小到大,父亲总是默默的鼓励著他,支持著他。

二、科举之路

和大多数的古人一样,父母从小让其读书写字,目的就是要考取功名,光耀门楣。说真的,那个时候的文征明确实很努力的去做,把科举当成了自己的正途去努力。可是上天一直好像在跟他开玩笑,在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乡试成为秀才之后他的科举之路就彻底冻结,此后每次科举考试均是铩羽而归,九试不中,直到五十三岁热衷功名的文征明才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这条所谓的正途。

三、艺术转型

考上秀才的文征明,慢慢的放弃了自己考功名的想法,开始转型到自己爱好的书法和绘画上来了。那时候的他经常与唐伯虎、祝允明等人交往,在与他们交往的同时,又拜沈周、李应祯等名师学习字作画,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终于取得了一些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在这期间,他的父亲还是托人给他在翰林院找个差事做了,但是可想而知的是,文征明不会在官场上经营他的人脉关系,所以工作上并不顺利,终于在五十七的时候,被迫回到苏州老家了。

四、华丽转身

回到老家的文征明自此专心钻研书画,进过不断的努力,在书画艺术上终成吴中名匠了。文征明书法上以小楷最为出名,在书画上,一专多能,工笔、水墨都具有风采。

从这些经历来看,一个大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父母的关心支持和培养。可以看出家庭对他的成长影响甚远。再者说,一个人的成功之路,有千万条,路都在自己的脚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