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和江东小霸王的神亭岭一战,大飞熊已经写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战可不是小说虚构的,而是正史上提到为数不多的单挑事例之一,由此可见太史慈确实是历史上的猛将之选,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呢?但是,太史慈确实不像五虎上将,五子良将那样让人津津乐道,这又是为何?这其实还真不怪《三国演义》对其著墨过少,因为正史上太史慈自和孙策一战归附后,事迹就不多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很简单,太史慈成名太早,又过早退出历史舞台,没有赶上三国的几个关键节点,自然不能像五虎,五子,四大都督,甚至东吴的十二虎臣,如程普,黄盖,甘宁等几个人,那么的有存在感。

太史慈二十一岁就成名了,成名于187年,太史慈当时任职于东莱郡,但是郡守和上级州里不和,常常互相挖坑内斗。有一次州里对群里的不利的本章已经快抵抗洛阳了,郡里派太史慈为使者去阻止。于是,太史慈找到了州里的官吏,连哄带骗把本章销毁,又劝那个官吏逃跑了,所以,郡里的本章就先到了洛阳的有司处,太史慈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太史慈凭借此举,名声鹊起,但是也付出了代价,就是得罪了上级系统,不得不外出避祸了。

不过,北海太守孔融认为太史慈是个奇人,便替太史慈奉养他的母亲。于是,当黄巾军管亥包围北海时,太史慈为了报恩,于是替孔融找来了救兵。这里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太史慈用精湛的箭法,震慑了黄巾军,才能顺利出入被围城池。第二件事,太史慈见到刘备说明来意后,刘备的反应是「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立刻派三千精兵跟随太史慈。可见,孔融作为汉末名士大儒,被他看上的人是无比荣光呀,连刘备也不例外,而孔融不但知道太史慈,还接济过他的母亲,说明太史慈的名气在当时还是很牛的。

后来,太史慈投奔了刘繇,才有和孙策的神亭岭一战,但是刘繇被孙策击败后,太史慈并不是马上归附孙策,而是亡入山中,山越来附,俨然成为一方诸侯。而当时,孙策虽然平定了宣城以东,但是泾县以西都是在太史慈控制之下,直到孙策战阵中击败太史慈,才彻底让他归附。所以,太史慈不是以部将归附的,而是相当于小诸侯,带著人马地盘加入的。加入孙策阵营后,太史慈主要有两个功绩,第一,招抚了刘繇数万士兵,第二,被任命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抵御刘表侄子刘磐和副将黄忠的侵扰。当时,韩当,周泰,吕蒙都当过剧县令长,皆是太史慈的部下。

可惜,太史慈不久后就去世了,年仅四十一岁,临终前大喊了一句「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三国志》注引《吴书》这话不禁让人扼腕,也是太史慈存在感低的原因。因为,太史慈归附孙策时,六郡基本上已经平定。不久后,孙权继位(200年)一直到太史慈去世(206年),东吴基本上处于治理和平定山越,山贼的阶段,除此外,就是出兵讨伐江夏的黄祖了。而长沙的刘磐十分骁勇,黄忠后来还是蜀汉的五虎,整个东吴只有太史慈能牵制,自然不能参与和黄祖的战事了。等到东吴又开始新一轮的大战,太史慈已经去世,无法参与。

所以,太史慈是属于起点高,才能没有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一位大将。反观东吴其他将领,四大都督就不用说了,其他的比如程普,黄盖,韩当等等无一不是参与过平定六郡之战,赤壁之战,江陵之战等等,还有甘宁,凌统等十二虎臣,就不一一列举了。因此,太史慈不是籍籍无名,但是也不属于那种声震天下的大将,不是能力问题,主要还是没能赶上东吴的几个节点的几场大战。


太史慈,绝对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三国名将。

太史慈有情有义,武艺高强,善使弓箭,精于骑射,好思善谋。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三国志》

一、能文能武,勇而不莽

太史慈自幼读书习武,胸怀辅佐英明雄主吞噬山河的政治抱负。一身武艺的太史慈出身于政治基层,他曾任郡守奏曹史,相当于村委会秘书。 刚刚步入政治舞台的太史慈,便因为郡守和州牧之间的矛盾,而被迫卷入了复杂政治漩涡。

郡守和州牧相互弹劾,哪一方先送出奏章,便会赢得制敌的先机,太史慈奉太守之命到达州牧后,巧妙的毁坏了州牧使官手中的奏章,州牧使官畏罪潜逃,太史慈趁机返回洛阳送上了奏折,帮助郡守赢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二、不受重用,前途暗淡

太史慈惹怒州牧之后便投奔了北海孔融,孔融虽然对太史慈礼遇有佳,每次都把最大的鸭梨让给太史慈吃,但是却并不信任太史慈,以至于长期以来,太史慈都无法在孔融集团发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之后,太史慈又加入了扬州牧刘繇集团,只可惜刘繇目不识人,太史慈在刘繇手下只不过是一名小小的侦查兵,直到遇见江东小霸王孙策,太史慈这匹宝马才拥有了懂得欣赏的伯乐。

三、大战孙策、驰骋江东

太史慈在刘繇帐下时,在战场上遭遇了江东小霸王孙策,此时孙策的身边围聚著黄盖、韩当等十三员猛将,但太史慈并未惧怕,一人一骑杀到孙策面前,光明磊落的孙策不屑「群殴」,命黄盖等人不许插手,两人展开了一场不分胜负的大战,这一战使两人惺惺相惜,相互佩服。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三国志》

此战后,太史慈与孙策又经过几场拉锯战,最终孙策赢得了太史慈的忠心,太史慈从此加入东吴政权,直到生命的终结。

慈对曰:「慈有不赦之罪,将军量同桓、文,待遇过望。古人报生以死,期于尽节,没而后已」——《三国志》

四、虎将早亡,鲜有战功

太史慈在四十一岁时便去世了,英年早逝使太史慈并没有为东吴政权立过哪些显赫的战功, 也因为这个原因,致使太史慈的实力被后世所低估,成为了一名「三流武将」。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吴书》

我认为,太史慈的武艺虽然不比吕布、赵云、典韦等这些登顶第一梯队的三国武将一般强大, 但他依然可以站在第二梯队比肩张郃、徐晃、甘宁之流。

东吴的长久稳定,注定了身为虎将的太史慈不会有太多的立功机会, 但对于孙策的知遇之恩,太史慈以忠诚一生的回应与之相报。

古来名将皆是「千人敌」、「万人敌」,但再强的名将也不可能百战百胜,只有「忠诚」才是衡量名将最好的标准。

东吴太史慈,武勇过人,忠诚东吴,震慑北魏,一生光明,无愧「名将」二字。


路过不谢邀!

笔者个人观点认为,应该是下列的原因导致太史慈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

(1)按《三国演义》原作小说的描述,太史慈只是东吴的一员猛将而已。然后,在原作小说当中,太史慈勇猛无俦的表现又主要是:第一,能够战平「小霸王」孙策;第二,太史慈弓马娴熟,是一名有名的「神射手」。尤其能够左右开弓射箭堪称是三国的一绝。

(2)按《三国演义》原作小说的描述,东莱太史慈既没有什么统兵作战攻城略地的表现,也几乎没有阵上斩将杀敌的记录的。单单是这一方面就足够让太史慈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的了!比如说,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可以说正是凭借在濡须之战的精彩表现,才能够家喻户晓青史留名的;而同为江东骁将的「锦帆贼」甘宁甘兴霸,则是上演了「百骑劫曹营」才最终在东吴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

(3)按《三国演义》原作小说的描述,东莱太史慈牺牲得太早太英年早逝了。然后,可以说太史慈的死法正应了那一句老话:「猎犬终须山上丧,将军难免阵前亡!」因为,太史慈的弓箭术是非常有名非常厉害的,而最后太史慈却偏偏是中了埋伏,然后全身被乱箭射得像刺猬一样而死的!

最后,太史慈在临死之前所说的话倒是很能够激励后人的:「……大丈夫处世,当带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奈何死耶?……」

所以说,太史慈在历史上就籍籍无名了!


在三国历史上,有些人物存在的时间很短,但留下的名声却很大,小霸王孙策和太史慈便是如此。

太史慈是山东东莱县人,身长七尺七寸,有很漂亮的胡子。他仅活了四十一岁,出道很晚,建树不多,但读三国的人,怕是无人不知他的名字。

太史慈很有智略,善射箭,武艺高强。

北海太守孔融对太史慈家有恩。有一次被管亥所领导的叛军包围。太史慈奉母亲之命前去援助。孔融想派人去向刘备求援,但发愁无人能突围出去。太史慈自告奋勇要求去送信。孔融担心他的危险,初不肯答应,但太史慈坚请要去,才答应。太史慈选二军士,与己各持弓箭,出城门射敌人,做欲突围的样子。敌军惊起相攻。太史慈退入城中。第二天,他又这样做,敌军又惊动。一连几次,敌军松懈,不再注意。太史慈趁机突围出去,从刘备处借来兵马,把管亥的军打跑了,解了孔融之围。此事足见太史慈之智。

太史慈善于射箭,弦不虚发。归降孙策后,有一次攻击某贼寇城。贼寇头领在城上一只手扶著房栋,一只手指著城外大骂。太史慈弯弓搭箭,一箭射去,正中那人扶栋之手,将手钉在栋上。那贼头领痛得嗷嗷直叫唤。众人齐声喝采。此事足证太史慈箭术之高超。

要说让太史慈真正出名,且名标青史的,还是那场与小霸王孙策的大战。

孙策是孙坚之子,孙坚战死后领东吴人马,勇猛无敌,威震三军。在一次与敌军交战中,他力擒敌将,转身回阵。另一敌将从背后偷袭他,他回身大喝一声,声若巨雷,竞将那敌将吓死。而所活捉之人,也被他腋下挟死了。当场之人无不震惊,呼他为"小霸王"。

孙策以玉玺从袁术处换得一支人马,去江东发展,在曲阿,被刘繇所部拦阻。当时,太史慈即在刘繇部下。一日,孙策领黄盖等十余人察视,在神亭遇上了太史慈。

你道为什么如此凑巧?原来那太史慈久闻孙策之名,很想与之一战。无奈那刘繇并不重视他,不让他做先锋,只让他当一名小吏。此日闻孙策来,太史慈便要求出战,刘繇不允。太史慈一怒之下单枪匹马而出,只有一名勇敢的小校跟随。

太史慈与孙策在神亭岭大战一百余合,未分胜负。后二人下马互相扭打,孙策夺得太史慈背上小戟,太史慈夺得孙策的头盔,犹自你来我往,酣斗不止。直至双方军来,方得散归本军。(此次神亭大战,《三国演义》有精彩描写,史书上也有记载。此处从略。)后来,太史慈投归了孙策,成为孙策手下的第一战将。

太史慈和孙策都英年早逝,未能更大显神威。但无论从史籍还是小说中来看,二人武功不在关,张五虎将之下,应当属于三国时期的一流名将之列。

欢迎点评。


谁说太史子义没名气的?这种话对那些毫无底线的关迷,诸葛迷来说,太史子义是谁,确实没人知道。但对于真正喜欢历史,想了解历史的人,肯定知道东吴太史慈,甘宁,朱然,凌统等人究竟是谁,也会知道曹操手下程昱究竟是何等牛逼人物,同样也会知道,罗贯中毫无底线的吹捧夸大刘备集团,极力贬低曹魏


不研究历史,找个文学院史学家探讨最好!谢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