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真是问的太幼稚了!

康熙死前,确实留下了一份关于隆科多命运的诏书,这封诏书就在张廷玉的手中。诏书的大概的意思是:如果隆科多辅佐雍正,就给他加官进爵;如果隆科多背叛雍正,就把他一杆子撸到底。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隆科多伙同八爷党逼宫雍正时,至少已经掌握了紫禁城的控制权,如果没有后来十三爷的力挽狂澜,雍正能否全身而退尚且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张廷玉来说,当时雍正和八爷党的角逐,无非两种结果:雍正赢或者雍正输。如果雍正赢了,无论有没有康熙留下的诏书,隆科多都没有好下场。如果八爷党赢了,拿出诏书也无济于事,甚至还会被诬陷为是伪造的诏书,这可是诛九族的罪名(如《汉武大帝》里的窦婴就是吃了这个岿!),这么大的风险,张廷玉不可能不知。在这种情况下,他向雍正表忠心就可以了,没必要冒著诛九族的风险去干毫无意义的事情。

还有一点,这么重要的诏书,张廷玉怎么可能天天带在身上?他又不是神仙,能算到八爷党在当天会逼宫雍正,所以即使他想拿出来,诏书不在身上,也没办法当场宣布康熙的旨意啊!


导读:在《雍正王朝》中,八王议政逼宫是老八联合隆科多、弘时采取的蓄谋已久的反击。也是本剧的九龙夺嫡的最后一个高潮环节。它把老八集团、弘时、隆科多这三条或明或暗的主线串联在了一起,三路人马各怀鬼胎共同策划了这场阴谋。那么在雍正孤立无援、十三爷胤祥不在现场的危急时刻,重臣张廷玉为什么没有拿出当年康熙给他留下两道针对隆科多的另外一道诏书直接拿下隆科多呢?原因有好几方面,我们一一道来。

在康熙末年诸子争位,由于九门提督隆科多的位置是在是关键所以为防止隆科多勾结老八胤禩制造祸乱留下两道圣旨。这两到圣旨对于隆科多来说一生一死:

第一道是死的:隆科多本为微末小臣,蒙朕破格简拔位列台阁。乃敢交通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褆图谋不轨,图谋非分安荣。著即赐死。

第二道才是提拔隆科多,让他和张廷玉一起成为最后宣读遗诏的大臣。而本文提到的就是当时张廷玉提到的第一道诏书。那么此时隆科多居然也参与了逼宫,甚至已经派兵包围了詹宁居形同谋反。那么张廷玉为什么不拿出诏书来代天形诛呢?

第一、诏书的时效性和敏感性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道圣旨是先帝康熙的遗诏,为的是防止九子夺嫡时隆科多勾结老八武装篡位准备的,也就是说只是为了避免传位风波才起草的诏书。那么现在这道圣旨还到底有没有效呢?这个不得而知。这事时效性的问题。

况且这道诏书只有康熙、隆科多和张廷玉三个人知道,别人是否认可?不得而知。一旦拿出圣旨让雍正怎么看?帝王对于权力的看重是怎么都不会过分的,手下的大臣居然藏有代天诛杀大臣的遗诏这让雍正如何自处?哪怕是这道诏书只是先帝给隆科多一个人准备的。但是这样的诏书居然掌握在一个大臣手中,哪怕是这个大臣是忠臣都不行。

张廷玉的祖训就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所以自此他才不会拿出先帝遗诏先静观其变再说。

时机和场合不对

八王议政的现场已经被隆科多带兵封锁,除了图里琛带的大内侍卫都是隆科多步军统领衙门的人。别人不能随便进出,按照隆科多的话说没有他的手令一只鸟都不能飞进去。

现任皇上都被困在詹宁居了,你拿个先帝的遗诏就想拿人是否异想天开了?隆科多兵权在手,肯定会抵赖 说是假的。

况且今天说的八王议政的主题就是分割皇帝的权利,即使有先帝遗诏就好使吗?

即使有诏书也无法取来,所以张廷玉在等最后的事情发展

按照这种情况如果张廷玉去哪儿拿诏书?不会随身携带吧,出都出不去。况且即使随身携带,图里琛他们能不能执行都是个很大的问题。当著皇帝的面让大内侍卫执行先帝的遗诏这画面太难以描述?所以张廷玉拼著自己出头来说讲八王议政的前因后果来消磨时间和反驳八王议政,甚至直接怼上了老八。为的就是观察事情的进展,不到关键时刻不敢用。

好在最后十三爷从弘昼的话里听出了漏洞,没有进宫去丰台大营接管了兵权带兵过来解决了八王议政的危机。

小结:

所以说张廷玉所持有的这道诏书现在拿出来不但可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可能给自己引祸上身。所以他才没有拿出来,所幸最后终于等到老十三带来了丰台大营的军队挽救了雍正。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雍正王朝》中廉亲王胤禩联合四位旗主王爷逼宫乱政、意图谋反的戏码绝对是本剧不容忽视的精彩桥段,虽然历史上并未发生此事,但依然不能掩盖其精彩程度。就在雍正皇帝被胤禩等人逼得头冒冷汗,不知所措之际,老臣张廷玉出面说话,暂时镇住了胤禩等人。那么,我们都知道康熙皇帝临终前为了拉拢和制约九门提督隆科多,曾将对隆科多下过两份截然不同的诏书,而且那份能立马要了隆科多性命的诏书就在张廷玉手中。

那么,张廷玉为何不在隆科多勾结胤禩等人逼宫乱政的当口,拿出遗诏,除掉隆科多,解救雍正皇帝于危难之中呢?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1、拿出遗诏,朝臣信不信?

康熙皇帝当初下达这份诏书的主要意图就是为了借用隆科多九门提督的身份,为自己所选的皇位继承人皇四子胤禛保驾护航,顺利实现皇权过渡。说白了,就是为了防止胤禩等人拉拢隆科多图谋不轨、篡权夺政以至于发生手足相残、同室操戈的祸事。康熙皇帝的目的达到了吗?隆科多完成康熙皇帝交代的任务了吗?做到了,完成了!隆科多对于拥立胤禛继位为帝做出的功劳,朝中大臣有目共睹,而且隆科多因为拥立新皇有功被雍正皇帝重用,从九门提督提拔到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等位极人臣的位置,也说明了隆科多的功劳之甚。也就是说,康熙皇帝当初给隆科多的夺命诏书,已经失去最初的意义,甚至失去了作用,在当时的局面下拿出来,朝臣不一定会相信。

2、康熙皇帝遗诏,对于隆科多还有没有作用?

康熙皇帝临终前风格迥异的两份诏书,确实让隆科多体验了一把过山车的快感,生死字在一线之间,只在康熙皇帝的一句话。这是作为九门提督,一个从一品官衔的隆科多肯定会有的感受。而胤禩等人逼宫乱政的时候,隆科多已经不再是那个有点事就要同他六叔商量的青头小子,而是一个位极人臣、党羽众多的中堂大人。他身上担任的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两个职位,拿出任何一个都能分分钟灭了汉臣张廷玉。再说,胤禩等人既然敢于当庭逼宫,就没把康熙皇帝的临终遗言甚至传位嘱咐放在眼里,康熙皇帝亲自传位的雍正皇帝,他们都敢直面逼迫,更何况一个再无旁人证明的遗诏呢!也就是说,这份依照对于位高权重的隆科多而言,作用已经不大了。

3、张廷玉心中的小九九。

张廷玉作为康熙皇帝的心腹重臣,虽然在康熙晚期的「九王夺嫡」事件,始终保持中立态度,严格遵照康熙皇帝的命令或心思办事,但在他看出康熙皇帝确立了皇四子胤禛的皇储位置以后,他事实、处处为胤禛说好话,这说明张廷玉心中不是没有党派之分,而是心中乾坤极重,善于察言观色,懂得正确站位。

胤禩等人之所以敢于逼宫,肯定是做好了完全的准备,再加上那个手握重权的皇十三子胤祥并未在场,是不是被胤禩等人谋害了还不一定。张廷玉为了自保,对雍正皇帝的忠诚和坚定拥护之心肯定会大打折扣。但作为两朝重臣、世受皇恩的张廷玉又不能袖手旁观,毕竟逼宫的结果如何谁也说不准,毕竟雍正皇帝是继位合法的九五之尊,所以张廷玉在出面为皇帝说话的同时,还为自己留下了一个保命底线,那就是康熙皇帝的遗诏。如果皇帝胜了,涨停出敢于直面胤禩等人,坚定站位,。大功一件;如果皇帝败了,张廷玉并未将可以暂时稳住隆科多的康熙皇帝遗诏拿出,这对于胤禩等人也是间接支持的做法。

所以,无论处于何种考虑,张廷玉这个深谋远虑的人物,都不会轻易将那份康熙皇帝遗诏拿出来,震慑隆科多。毕竟,胤禩等人逼宫说白了只是大清皇室内部或者满洲贵族内部的家务事,张廷玉一个汉臣,能够站出来说话已属不易,再指望他能豁出命来直面权势滔天的隆科多和胤禩?有点强人所难了!


八爷党逼宫事出突然,将除八爷党、铁帽子王之外的雍正皇帝、张廷玉等一概大臣打了一个措手不及。雍正和张廷玉很快意识到手握紫禁城御林军的九门提督隆科多投靠了八爷党。如果八爷再狠一点,当时杀了雍正,满朝文武大臣也没几个敢说话的。在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形势下,张廷玉要是将密旨拿出来,也会被认为是矫诏,早变成刀下之鬼。所以说张廷玉身为三朝元老,他的政治智慧非常人能比。

《汉武大帝》有个类似的剧情,汉景帝给魏其侯窦婴留了一道密旨,大意是太后王娡要有不轨之心将其诛杀,这也是窦婴的免死金牌。最后窦婴没有斗过王太后,被下了大狱后拿出了密旨想保命,而这道密旨没有找到备份,所以汉武帝最后说要是没有这道密旨或窦婴不拿出来,汉武帝还可以斡旋保窦婴的命,有了这道密旨,窦婴就不得不死。张廷玉的做法就比窦婴聪明多了。


《雍正王朝》中,康熙在驾崩前,召隆科多进见,并且张廷玉先后向隆科多宣读了两封诏书。

第一封诏书的内容是: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步军统领隆科多,本系微末小臣,蒙朕破格简拔,位列台阁。乃敢交通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图谋不轨,谋求非分荣恩,著即赐死。钦此。


第二封诏书的内容是: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步军统领隆科多,随朕三十几年,忠诚勤慎,人才难得。著晋封为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加太子太保衔,赐爵一等公。钦此。


当然,隆科多接下了康熙的第二封诏书,同时也接下了在康熙驾崩后,宣读康熙遗诏,辅佐新君的职责。

而张廷玉也收下了第一封诏书,并向隆科多交代:


「你记住,这道遗诏由我收藏。今后,你如果没有和八阿哥、十四阿哥图谋不轨,这道遗诏就算没有。你如果真起异心,我取你性命就是代天行诛。」


在雍正登基过程中,隆科多也坚定站在了康熙,站在了雍正这一边,成为了雍正顺利登基的功臣,而雍正也遵照康熙的旨意,让隆科多信赖有加,加官进爵,显赫一时。

但是在八爷党的逼宫行动中,隆科多成为了重要帮凶,不仅利用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的职权,控制了皇宫的卫戍,并且更是直接协同八爷党进行逼宫。

而此时,朝堂上的张廷玉却没有拿出康熙的诏书来拿下隆科多,甚至根本没有提及这份诏书的存在。

此时的隆科多已经今非昔比,张廷玉轻举妄动反而会逼反隆科多。

此时的隆科多已经是上书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并且还兼领九门提督一职,这样不仅在朝堂之上,隆科多位高权重,就连皇宫的卫戍和这个京城的防务也都在隆科多手中,可以说是此时的隆科多是党政军权一起抓。

当时的情况是,隆科多步军统领衙门的人已经撤换了图里琛的大内守卫,以绝对的兵力优势控制了皇宫内外,八爷党人在「文谏」,而隆科多则是彻头彻尾的「武谏」。

张廷玉一直是文臣,没有兵权,是典型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先不说张廷玉会不会提前把那份诏书放在身上,就是随身携带,这个时候拿出来,也无济于事。毕竟朝堂之上,没有人可以拿下隆科多,也没有办法处置隆科多,相反,贸然的批判隆科多,反而会让手握重兵的隆科多铤而走险,武力逼宫,到那时,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张廷玉是无论如何不能在这个时候提康熙诏书的事情。

如果张廷玉拿出了康熙的遗诏,恰恰是给了八爷党「清君侧」的口实,将陷雍正与更加被动的局面。

八爷党和隆科多在如果逼宫成功,雍正退位后,谁是新的继位人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新的继位人就是弘时,如果单从康熙诏书上的文字看,并不是通过八爷、十四爷而行图谋不轨之事,因而并不能将隆科多算作为违背先皇旨意来看。

而此时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已经为关外来的四位「铁帽子王」所控制,并且,这四位王爷在这次行动中,积极听从八爷的差遣,也就是说,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现在是掌握在八爷党的手中。

如果张廷玉拿出诏书,可能的情况有两种,朝堂之上一致认为这份诏书的假的,张廷玉引来杀身之祸;这份诏书是真的,隆科多违背先皇遗命,隆科多应该受法伏诛。不管哪一种情况,八爷可以立马打著「清君侧」的旗号,调兵进京,武力逼宫,顺带还能把隆科多除掉。这样反而是将已经对雍正极为不利的局面,变得更加的被动。

张廷玉没有拿出遗诏,而是用一番语重心长的讲述,为雍正稳定了局面。

作为康熙、雍正两朝宰辅,张廷玉看到了康熙朝晚年的问题所在,也见证了雍正实行新政之后国家发展、国库充盈的现实成绩,他更多的是站在整个国家,整个朝廷的角度,在朝堂之上据理力争,积极为雍正进行了辩护,不仅戳穿了八爷党的阴谋,也用自己的一番话说动了满朝文武,让他们没有继续站在八爷党一边给雍正施加压力,让雍正暂时性的获取了主动权,也将这次逼供行为的性质从「议政」变为了「谋逆」。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将现场的局面朝著更加不利于雍正的方向发展,也为十三爷重新掌控丰台大营,带兵驰援雍正赢得了时间。

在面对这场逼供行动中,张廷玉确实没有办法拿出这封诏书,而这份诏书不仅不能控制局面,反而会让局势更加的糟糕,所以,张廷玉在雍正最难的时候,选择了最为正确的方式为雍正解围,让人感到的是钦佩和肃然起敬。

纵观整部《雍正王朝》,张廷玉确实是一位非常受人敬重的角色,不仅深谙君臣之道,身居高位却能洁身自好,同时,他无论是为官还是做人之道,也都让人获益良多,深感佩服。


因为拿出来也没用,反而会把局面搞得一发不收拾,对雍正和张廷玉来说没有一丁点好处。

虽然康熙留下了阴阳遗诏限制著隆科多,但他依旧卖官鬻爵、纵容家人、行阴谋诡计的,完全没担心过那份所谓「能自己于死地」的遗诏。

若张廷玉拿出遗诏,即使解决了隆科多,可雍正也难过这一关

当时的大殿之上,张廷玉一直一声不吭,任由雍正单独应对胤禩三人和四位王爷,是张廷玉怕了吗?不是,如果他怕的话就不会在最后关头挺身而出,像同为军机大臣的马齐,在那种情形下也不过是敢随声附和张廷玉一下而已。

张廷玉当时其实只是在等待时机,他不需要太快地出手,毕竟当时图里琛、隆科多等人还在,大殿依旧还是雍正说了算。

只是到了后面确认隆科多叛变、图里琛被架空后,他才决定出手,将道理、舆论导向雍正一方,给雍正争取一点时间,让他冷静一下,或许能有回转之地。

至于张廷玉为什么不拿出那份康熙留下来的「若隆科多协谋他人,意图不轨的话,可立即擒拿斩杀」。其实张廷玉不拿出来才是对的,雍正继位时的那份诏书,够正大光明了吧!还不是被人传是假冒伪劣的,是雍正伙同党羽篡改的。

这样的话,康熙遗留下来的这份遗诏,在那时的作用有多大可想而知了。而且老八他们连传位遗诏都不信、连康熙的亲口传位都敢改,何况一封隔了六年,连雍正都不知道的所谓「康熙遗诏」了。

在当时,大殿上围绕的主题依旧是「八王议政」,双方虽剑拔弩张都却没发生什么流血事件。要是张廷玉在这时候,拿出「康熙遗诏」的话,老八他们认不认不说,要是隆科多喊冤叫屈,双方再争来争去,把「议政」变成「谋反」的话,那难保立刻就血溅乾清宫了。

到时场面就难以控制了,这也正中老八下怀(在此之前,八爷党已经控制了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再把隆科多逼往老八阵线的话,那整个京师守备就全部落在老八手里了)。

所以张廷玉不拿出遗诏,恰恰表现了他这个两朝老臣的稳重和聪敏,不愧是公认的《雍正王朝》中第一号人精!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我认为,这封密诏会烂在箱子里。

很多人惦记著康熙这封密诏的事,的确,这是康熙为雍正保江山的重要手段,控制了一个隆科多,就确保了皇帝及京城的戍卫安全,这样一来,文有张廷玉,武有老十三,身边警卫有隆科多,雍正的皇位才能坐稳,才能让他全心全力去推行新政。

很多人都觉得张廷玉手拿密诏。一定自豪坏了,优越感爆棚吧?然而恰恰相反!这封密诏是个烫手山芋。张廷玉不想要但又必须要,你想想,这密诏不用的话则已,只有隆科多一个人害怕你,一旦用了,岂不是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都会担心先帝到底留了多少密诏?是否还有一个密诏针对自己?到时候张廷玉就算说只有一个密诏,恐怕也没人信,结果就是把全朝堂的人甚至雍正都瞬间树立到自己的对立面,就算帮雍正解了围,更大的危险也会一直围绕著自己,可以说使用密诏的结果只有一个:隆科多死,张廷玉死,图里琛危险,康熙用的人都危险,同时满朝上下充满猜忌人人自危。

因此,可以断定,这封密诏不到江山存亡必须以死相搏的关键时刻绝对不会拿出来用,一旦用了,自己就要做好牺牲的准备。

此外,还有一个使用密诏的必要前提条件,就是老八谋反的事情坐实,这是密诏里说明了的,也就是说,老八这么谨慎聪明的家伙只要保护好自己始终不倒,这封密诏就永远用不上。同理,如果老八倒了,隆科多也必须倒,这时的隆科多已经权利很大了,假如他一直表现忠诚下去,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变心会不会结党??等到那时再想找个合适的理由除掉他,又要费一番心机了,而且那时再用密诏,已经不合时宜了,所以这时不用更待何时?

这封密诏在隆科多看起来就像一把利剑悬在头顶,因为八王爷一直心有不轨他是知道的,八王一旦某天起事,负责京城戍卫的隆科多是必然要拉拢的,一旦沾上这事儿,隆科多也很难,谁赢都不一定,因此在被拉拢的时候他说,他是为了弘时,万一事情败露,他可以把自己栓到弘时身上,从而和八王撇清关系,因此在逼宫的时候,他才说的很婉转,像站在爱新觉罗家的角度上说的一样,表面上听起来像是逆耳忠言,实际上两边都不站队(当然对八王来说他不站队无所谓,对雍正来说却致命)。当时八旗旗主都来了,京郊大营都控制了,满朝都是八王党羽,如果誓死捍卫雍正,面对的极有可能是带领九门兵力与京郊军队护驾最终战死。可以说,当时的隆科多也是权衡利弊之后,做出了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但这封密诏对张廷玉来说,刚才已经说了,能不用最好不用,最好烂在箱底。不用的话敌人只有一个,用了敌人就变成一群,甚至皇帝都会感觉到被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隆科多其实是安全的。

这里真是不得不佩服康熙,一封密诏,控制了几个人,都不需要出现,就决定了那么多人的生死。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甚至相信很多人都忘掉了那两份康熙下达的诏书。

康熙临死之前,已经确定了雍正将继承自己的位置,为了确保雍正能够得到足够军事力量的支持,康熙秘密召见控制北京内部军事力量的九门提督隆科多,并现场让张廷玉宣读两份相反的圣旨,一份是隆科多犯下大罪立刻处决,一份是隆科多加官进爵,两份圣旨全部交给张延玉保留,而出现这样互相矛盾的圣旨,康熙的目的只有一个,要求隆科多用力雍正成为新的皇帝,如果隆科多接受等待他的将是加官进爵,如果不接受等待他的只能是处决。

当然,为了保证佟氏家族的利益和安全,隆科多没有理由不接受这样的安排,随后在康熙驾崩的那个晚上,隆科多坚定不移的站在雍正这一边,不但成功保证雍正继承皇位,也保证了自己在随后多年之内一直在京城身居高位,守护佟氏家族的利益。

但多年后,随著雍正新政的推广,佟氏家族在官场上的利益受到了重大侵犯,又在八爷党的不断渗透之下,隆科多最终选择反水配合八爷党一同上演了联合四个旗主王爷武力逼宫的政治事件,这也是康熙执政以来所遇到的重大危机,但在这一刻,相信很多人会想起一个问题,隆科多选择反水,难道他不怕当年留下的那另一份圣旨吗?或者说,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同样,在朝堂上的张廷玉为何没有拿出那一份直接可以治隆科多于死地的圣旨?

最直接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另一份没有拿出的圣旨恐怕早就被销毁了。

康熙临死前留下正反两份圣旨交由张廷玉保管,目的在于进一步控制隆科多,保证雍正顺利过渡,但随著雍正继承皇位,隆科多也伴随著康熙留下的嘉奖圣旨而加官进爵,另一份圣旨自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虽然表面上没有明确另一份圣旨的下落,但按照正常的发展,康熙肯定会嘱咐张廷玉,在雍正顺利过渡后销毁另一份圣旨,因为隆科多已经占到了雍正这一边,处决隆科多的圣旨的存在只会威胁雍正的统治,况且张廷玉毕竟也只是一个臣子,谁又能保证他未来不会反水呢?在大功告成之后,这样的尾巴也必须选择割掉,避免留下后患,当然多年后隆科多选择反水那是后话。

或者退一步讲即便当年那份圣旨还保存,面对著四个旗主王爷和隆科多联合凭借兵权逼宫雍正,在枪杆子面前,张廷玉手中即便还保留著多年前的那张圣旨,恐怕也早就失去了效力,而且多年前给隆科多加官进爵的圣旨早已发出,多年后雍正早就做稳了位置,这个时候掏出一份多年前康熙留下的,与多年前那份圣旨截然相反的惩办隆科多的诏书,谁还相信??所以在这样的时刻,即便诏书继续存在,也失去了使用的意义。

当然,恐怕也会存在这样的一个原因,当年作为康熙最信得过的大臣,康熙临死前很放心的把那两份圣旨秘密交给了张廷玉保管,这一切对雍正而言,自然也是保密的,即便雍正自己也不知道张廷玉曾经隐藏的另外一份圣旨,现在即便圣旨存在,有没有效力不说,又如何向雍正去解释自己曾经隐藏一份圣旨呢?情商很深的张廷玉没有必要触碰这样的禁忌。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康熙在自知时日不多的时候,给张廷玉下了两份诏书,主要是针对隆科多的,一分是加封隆科多一等公,赏太子太保衔,另一份则是历数隆科多的罪行,宣布处死隆科多。

这两份诏书其主要的作用,是保证隆科多在大位传承过程中完整的准确的坚定的执行康熙的《传位遗诏》而采取的眼里的控制手段,原则上在雍正顺利继位之后,尤其到了雍正登基四年以后,这两份前朝皇帝的诏书就基本上算是作废了。另外,第一份诏书当时已经生效,第二份诏书自然作废。

当然,如果说雍正本人认账的话,到也可以拿来一用,问题是,拿前朝皇帝的诏书来处置当朝的大臣似乎不是那么「名正言顺」更不太光彩。

那么,在隆科多伙同八王爷允禩逼宫乱政的危机时刻,手握这个诏书的张廷玉似乎是应该拿出这份诏书来至少缓解一下雍正面临的危机局面会更好些,但是张廷玉并未拿出这个遗诏的意思,而且雍正也似乎没有打算提醒张廷玉。这应该很清楚的说明,雍正本人应该是不知道有这两份诏书的存在,而这两份诏书的秘密就成了仅限于张廷玉和隆科多之间的「秘密」。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看看张廷玉为什么没有在隆科多伙同八王爷逼宫乱政的危机时刻拿出「雍正遗诏」。

雍正四年,八王爷廉亲王允禩在对当时的政治和舆论形势做了分析之后,认为到了和雍正算总账的时候了,他开始策划以逼雍正退位为目的打著恢复「八旗议政」的旗号的逼宫政变。

对于这一次政变,八王爷允禩几乎是调动了所有的「政治资源」,包括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朝廷内外党羽众多的八爷党,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他争取到了两位「重量级」的人物的支持和加盟,这两位人物就是九门提督隆科多和雍正的三阿哥弘时。作为京城防务的主管隆科多,他的加入,几乎是八王爷允禩逼宫的决定因素。

事实上,隆科多的作用的确是很重要,当雍正在朝堂之上遭到了铁帽子王和老八老九老十的轮番攻击快要招架不住的时候,雍正想到了他的那个九门提督舅舅隆科多,他的本意是想强行停止朝会,并对老八等人实施管制。但是这个时候的隆科多却亮明了自己的态度:八王爷批评朝政也是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皇上您调兵干什么,让八王爷把话说完不行吗?

隆科多的态度表明,作为九门提督的他,已经不再受雍正皇帝节制,而要听命于八王爷允禩了。这对于雍正来讲无异于灭顶之灾,在这个时候,无论有任何「救命的稻草」,雍正都会牢牢抓住不放的,假如他知晓他的老爹康熙曾经有过这样一份诏书的话,一定是要不惜一切代价用上一次。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雍正皇帝是真的不知道。

所以,雍正无奈只好同意八王爷允禩开始了侃侃而谈的模式,全面的攻击批判他登基之后的所有的失政失德之处。目标直指雍正退位。

在这个极端被动的时刻,应该是手握康熙的那个诏书的张廷玉,并没有在隆科多表示支持八阿哥胤禩的时候拿出来,而是选择了在八王爷允禩慷慨激昂侃侃而谈之后,挺身而出有理有据有节的不卑不亢的对八王爷的侃侃而谈给予了有力的驳斥,应该说张廷玉的反击非常有效,八王爷允禩的气焰一下子收敛了许多,同时朝堂之上的的局面也缓和了许多。

可以想像,就是到了这个紧张的局势下,张廷玉也没有提及那个康熙的诏书,足以说明这个诏书雍正并不知晓,如果这个时候贸然提及,估计会使得本来就很危险的局面变得更加复杂,如果因为这个似是而非的诏书再生其他的争执和变故的话,应该是得不偿失。

在这个时候,拿出一个并没有十分把握有效的诏书,的确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康熙驾崩前,留下两份诏书。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千古一帝康熙驾崩,终年68岁,去世前留下遗诏,指定人品贵重的四阿哥胤禛继位,也就是雍正帝。为了给四阿哥胤禛登基保驾护航,康熙宣了九门提督隆科多进见,张廷玉先后向隆科多宣读了两封完全不同的诏书。

第一封诏书是要处死隆科多,内容如下:

步军统领隆科多,本系微末小臣,蒙朕破格简拔,位列台阁。乃敢交通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图谋不轨,谋求非分荣恩,著即赐死。

第二封诏书是要加封隆科多,内容如下:

步军统领隆科多,随朕三十几年,忠诚勤慎,人才难得。著晋封为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加太子太保衔,赐爵一等公。

张廷玉读完两份不同的诏书,也把事情挑明了,隆科多只要支持雍正就会被赐爵一等公,加封官职,如果和八阿哥、十四阿哥图谋不轨,那就是被处死。此时八阿哥在夺嫡中已经出局,十四阿哥还在西征的途中,雍正继位已成大局,隆科多哪敢不从了,当然是要支持雍正皇帝了。

八爷党逼宫乱政,企图推翻雍正。

但是夺嫡失败的八阿哥允禩不甘心了,他让雍正原本本份的三阿哥弘时有了争夺储君的野心,和雍正父子相残,更是怂恿弘时去刺杀弘历,逼的雍正处死自己的儿子。

雍正四年,八王爷廉亲王允禩更是联络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和朝廷中的八爷党成员逼宫乱政,打著恢复「八旗议政」的旗号要雍正退位,还得到了隆科多的支持。

八王爷批评朝政也是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皇上您调兵干什么,让八王爷把话说完不行吗?

上面引用的是隆科多的话,这个态度摆明了就是支持允禩。

危难时刻,十三阿哥救驾。

在很多人都不吭声或者支持八爷党的情况下,张廷玉站了出来,可是他没有宣读要处死隆科多的诏书,而是有理有据的驳斥了八王爷允禩的长篇大论,缓和了朝廷紧张的局势,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十三阿哥来得很及时,赶过来救驾了,要不然,雍正皇帝能不能全身而退还真是个问题。

张廷玉为何不拿出诏书?

说到张廷玉为何不拿出诏书这个问题,我就想起了惨死在污秽的马桶之下的容妃,她为何和康熙闹翻,就是因为她一直坚持孝庄太后说了不能废除太子的话,康熙为了大清前途著想又必须废除太子,那就不得不说容妃在说谎,伪造诏书,把她贬进宗人府。

《汉武大帝》中也是,魏其侯窦婴被王太后下了大狱,拿出了汉景帝要杀王太后的密旨企图保命,可是结果却是不得不死,因为王太后不能死啊,那就只能是窦婴说谎。

张廷玉是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足智多谋,隆科多敢附和八爷党的人逼宫,那是肯定早已经做了准备了,张廷玉要给自己留后路。要是雍正赢了,康熙的那道诏书就没必要拿出来,要是八爷党的人赢了,拿诏书也没用,只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八爷党的人非杀他不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