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集团」是什么?「关」是指陕西关中地区,「陇」是指甘肃陇山。「关陇集团」就是指关陇地区活跃的军事政治集团,这个概念最早是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

「关陇集团」的崛起

「关陇集团」的最初形成,要追溯到南北朝时代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他用非常强硬的方式推行「汉化」改革,甚至不惜将首都从山西大同迁至河南洛阳。有改革就会有反对派,北魏内部反对汉化的鲜卑人就选择留守在西北地区守卫边境。随著汉化改革的推进,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慢慢向儒家文化转变。而反对汉化的那些人反倒被讥笑为「莽夫」,逐渐被边缘化。当矛盾到达一定程度,边境的鲜卑贵族们便抱团儿形成了割据力量,发起叛乱。

这个在叛乱中崛起的鲜卑人贵族集团就是「关陇集团」,在集团中做大了的宇文泰建立了北周,而隋文帝杨坚又通过联姻,得到关陇实力最强的独孤信支持,建立隋朝。唐高祖李渊的母亲也是独孤信的女儿,是大隋独孤皇后的亲姐姐。

所以,隋唐的统一,都和「关陇集团」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本质上,隋唐是关陇集团内部的权力流转,是中国古代贵族政治的缩影。

古代贵族政治

贵族政治,顾名思义,它是指由少数身份显赫的人掌握政权的组织形式。它往往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托,采取世袭制的传承方式。古代,无论东西方,它是一种最常见的政治形态。

隋唐之前,贵族政治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是主要基调。对于这种政治形态,历史上有很多词来描述,比如「高门、世家、门阀、望族」等等,虽然这些词五花八门,但它们的本质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贵族。仅仅听这些名字,你就能感觉到:这些人一定不是普通的平头百姓,而是由一代代的权力垄断形成的大家族。

早期的官员大多是通晓儒家经典的人。而他们对这种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只通过家传,也就是父亲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儿子。这样,经过一代代的沉淀,就形成了最早的贵族。贵族拥有大量土地,往往利用中央的权力来维护他们在地方的势力。但随著中央势力的衰落,他们就只能靠自己了。

江山取谁的姓,取决于贵族中谁的势力足够大。隋文帝杨坚能够深刻体会这一点,他自己的皇位就是这么来的。为了终结这样的命运,让杨家江山能够长久,隋文帝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科举制度。

在隋唐以前,官员的选拔一般采用「察举制」。也就是说,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和选取人才,然后向上推荐。但由于地方贵族对权力的垄断,这种「察举」往往只看门第出身。也就是说:最后能做官的人,总是那些大家族的人,权力还是在贵族体系内流转。所以,在隋文帝杨坚掌权以后,开始推行「科举制」。所谓「科举制」就像今天全国统一考试,出题的标准和阅卷的权力都在中央。这就相当于把地方「察举」官员的权力上收了,也变相地把地方贵族的权力网路切断了。

不过,贵族集团树大根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连根拔起的。用力过猛容易被其反噬,所以隋炀帝用力过猛没得到善终,也没落得个好名声。

官僚制度的崛起——「关陇集团」退出历史舞台

唐朝官僚制度的崛起,加速了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唐朝延续了隋朝的科举制,任命庶族官员来削弱贵族势力。但庶族势力想出头,难免要与贵族势力进行一场明争暗斗。而武则天的出现,给了庶族子弟一个翻身的机会。

唐高宗李治时期,关陇贵族的最有势力的是长孙无忌。平时,没有靠山的庶族子弟,面对长孙无忌的嚣张跋扈,敢怒不敢言。武则天明白这一点,为了扳倒长孙无忌,她开始笼络庶族的寒门子弟,组成为自己的政治同盟。这些人被称为「北门学士」,其中范履冰、刘祎之这些人,还一直做到了宰相。

在武则天登基后,通过酷吏政策,削减皇室和传统贵族的力量。「关陇贵族」从此淡出政治舞台的中心,庶族官僚集团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所以才有了刘禹锡那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经历了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后,关中的贵族们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迁,直至晚唐后「关陇集团」在政治舞台上彻底消失。


随著唐朝覆灭,科举取士逐渐成为补充官僚的正途,关陇集团逐渐走出历史舞台。在北周和北齐对抗时期,关陇集团保证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世家大族成员成为了北周的柱国,手下有一定数量的精兵。北齐因为地广民稠经济发达一直对北周保持人口和经济优势,但北周各大柱国采取募兵制,使得北周的职业军人战斗力一直保持的很不错。而且因为外患纷仍,皇权和贵族之间的利益冲突还不是主要矛盾。后来天下一统,南方的世族大家也曾在隋朝时期渗透到高层,如杨广的萧皇后就是南朝曾经的皇族后裔。东方的士族也继续保持了其影响力,例如唐朝初期百家姓编排的居然不是李氏而是山东高门崔氏。这时候皇权为了稳固,就要充分利用不同地域的力量互相牵制羁绊。关陇集团一家独大的历史就要终结,一个说法是杨广大举兴兵讨伐高丽就是为了消耗关陇集团的实力。不过后来科举的兴起,给了寒门学子登堂入室的机会,士族把持朝政的影响力就逐渐减小了。高宗时期甚至迁都洛阳,就是为了避开这个世族大家对政局的影响。安史之乱后,长安历经三四次的沦陷和洗劫,已然成了废墟,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一落千丈,随著藩镇兴起,中央的府兵制也逐渐没落。关陇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优势荡然无存,逐渐退出舞台。


关陇集团,是北魏边疆六镇衍化出的的军政集团。其本质是士族制度和门阀政治在西北地域的延续,是府兵制形态下的少数民族为主的军阀集团。

北魏时,为抵御柔然,拱卫京畿,宇文氏带领的关中和陇西一带的六镇军官崛起,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数百年的重要角色,史称关陇军事集团,是军政一体的模式。关陇军事贵族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主体。比如李唐氏是八柱国之一,隋杨属于大将军之一。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通过联姻等方式加强联系,巩固关系,发挥自己的历史作用。包括一统全国的隋、唐,以及西魏、北周均是关陇军事集团开创的王朝。

开国之前,君主依赖于关陇贵族的军事支持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往往相处甚欢。建国后,关陇军事贵族把持朝政,掌握军权,严重威胁著君权,往往成为君主的第一大敌。

所以,大一统后的君主为了抗衡关陇贵族集团,从隋朝便开始逐步实施科举制。有人认为,隋炀帝就是因为打击关陇贵族用力过猛,导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关陇贵族新选出来的代表李唐后期崛起,建立了新的大一统王朝。

然而,其实李唐建国初期,便一直在通过重用草根寒门子弟在分化关陇贵族把控的朝政和军事。如李世民重用秦琼,程咬金,魏征等山东寒门子弟,就是抗衡关陇贵族的具体措施。唐朝继续施行科举制,更成为打压关陇贵族的利器。

武则天临朝听政后,最大的动作就是打压自己的政敌长孙无忌上官仪等关陇贵族代表。她全力推行的科举制,打破了关陇集团积累数百年的用人机制,几乎切断了关陇贵族后代上升的渠道,启用了寒族平民百姓掌握朝政。她发起的武举,更从军事上瓦解了关陇贵族把持军事力量的局面。到唐玄宗时,人才大多出自科举,基本从根源上消灭了关陇贵族集团的生存土壤和运行机制,关陇贵族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导致统治的鲜卑族内部两极分化,随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的鲜卑贵族生活奢靡,地位崇高。原本为对付新的草原游牧民族柔然在边疆建立的六镇,此时被逐渐边缘化,六镇将士生活艰难,地位低下。六镇将士在葛荣带领下发动起义声势浩大,北方重新陷入混乱。契胡族首领尔朱荣带领人马平定六镇起义,但是过于自信的尔朱荣带了三十多个手下进洛阳城,被他所立的傀儡皇帝所杀。手下将领高欢取得兵权,成为北方新的权臣。

高欢控制北魏政权时,原本被尔朱荣派往陇西地区平叛的贺拔岳成了唯一能抗衡高欢的将军。但是贺拔岳是偏师讨伐叛军,手下只有六镇中武川镇的兵马,实力远低于高欢,贺拔岳的副手侯莫陈悦还被高欢收买,杀死了贺拔岳。关陇地区跟随贺拔岳的武川镇将士群龙无首,宇文泰关键时刻赶到,带领军队打败侯莫陈悦,成为关陇地区的军事首领。作为贺拔岳的子侄辈,宇文泰在武川镇军人中资历和威信开始并不高,李虎(李渊的爷爷)等将领支持还在荆州的贺拔岳兄弟贺拔胜,只是远水不解近渴。关陇地区的经济情况远低于关东地区的高欢,由于北魏政权只允许鲜卑族或其他胡人当兵,汉人只能种地。宇文泰主要以武川镇将士为主,军队人数同样远低于高欢,开始时一直是高欢进攻,宇文泰坚守。这种情况下宇文泰必须做出改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关陇集团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

关陇集团以武川镇军人为主,加上当地汉族豪强(李虎);北魏最后一位皇帝元修带来的宿卫军(独孤信);侯莫陈悦的残部(李弼,瓦岗寨李密祖上)。在此基础上宇文泰建立八柱国十二将军制,这个制度把关陇集团的将领的利益绑在一起,又通过联姻、赐鲜卑姓让关陇集团相互渗透,势力盘根错节。八柱国制度实际是把权力和利益拿出来与关陇贵族分享,成了类似股份公司的模式,(董事长宇文泰,名誉董事长元欣,六个柱国是董事下辖十二将军是关联股东)大家利益一致自然爆发很大能量。宇文泰又在北魏冯太后均田制的基础上建立府兵制和租庸制,让汉人可以当兵,逐渐摆脱兵源上的劣势。高欢死后,手下大将候景发动叛乱,候景失败后投奔梁朝。候景之乱让北齐和南梁实力大受损失,反而给了原来实力最弱的北周统一天下的机会。

关陇集团是在西魏政权处于劣势的时候建立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宇文泰不得已的情况下把权力下放诸位武将。候景之乱爆发,实力的天平发生转变的时候,分享权力的八柱国制度成了皇权的绊脚石。宇文泰的接班人宇文护辅佐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政权后,就把原来分享权力的八柱国制度废除。八柱国从原来的股东变成君臣,自然有人会不满,柱国赵贵、独孤信意图发动兵变除掉宇文护,事泄被杀。权臣宇文护始终受到其他柱国的掣肘,杀了三个皇帝也没法篡位。大冢宰宇文护扶持起来傀儡皇帝上来后自然就会与其他柱国、大臣亲近,所以不听话的宇文觉被杀了,能力突出,得到群臣支持的宇文毓。接著上来的宇文邕表面上对宇文护毕恭毕敬的,突然在一次觐见太后的时候,拿起印玺砸死了宇文护。北周政权的权力下放,宇文邕就这么杀死权臣宇文护以后,却没有其它朝代除掉权臣后遗症,很快掌握权力。

北周武帝宇文邕英明神武,在他手里消灭北齐高氏政权,虽说柱国们支持他解决宇文护,但是宇文邕对待关陇贵族还是防备为主。从皇权的角度来说,关陇集团的强大对皇权始终是个威胁,自宇文护开始每位掌权者对待关陇集团都是不断限制他们的权力。实际上关陇集团的站队与皇权对关陇集团的态度是非常有意思的。宇文邕英年早逝,他的混蛋儿子宇文赟虽然正事没怎么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立了五个皇后,但是对权力的把握非常重视。宇文赟对待关陇集团也是极尽打压,一心要除掉杨坚等关陇贵族里的掌权者,成天喊著要废了杨坚女儿杨丽华皇后位置。宇文赟胡闹了三年,就退位当太上皇,第二年二十二岁的宇文赟病逝。别看宇文赟成天要废了杨丽华,那更像是从小被父亲宇文邕严厉管教的孩子,长大成人对著自己喜欢的女人,不断用各种方式要引起注意的发泄。宇文赟在弥留之际把其他四个皇后娘娘都打发到寺院里头出家,包括小皇帝的母亲,只保留杨丽华一个皇后。这就给了杨坚机会,他女儿杨丽华太后当然把权力交给自家人,而受到宇文赟打压的关陇贵族自然而然支持新的代言人。杨坚成了中国历史上得到皇帝宝座最容易的人,顺手干掉北周王室。

隋朝建立后,杨坚对关陇集团不要说感恩戴德,就是原来的好朋友,帮他夺位平尉迟迥叛乱的英国公宇文忻、柱国刘昉都被夺兵权,降职,到最后被杀。其他的关陇贵族更是小心提防,只是作为关陇集团的一员,盘根错节的很难分清。

杨坚的儿子隋炀帝杨广上台后,由于长期生活在南方,萧皇后又是南方皇族,杨广大量启用北齐和南方士人。杨广还积极推行科举制,大力限制关陇贵族子弟,得罪了整个关陇集团。杨广的亲信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在隋炀帝东征高丽的关键时候发动兵变,杨玄感造反的檄文中首先强调自己是关陇子弟。造反的首席谋士是八柱国李弼的后人蒲山公李密,参与谋反的关陇贵族子弟多达两千多人。如此之多关陇子弟参与,可见他们对杨广压制关陇集团的反感,最后杨广也死在关陇集团内部的宇文化及之手。

李唐时代关陇集团的领头人从八柱国十二将军的后人,变成了支持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原来在关陇集团二线家族。势力也大不如前,主要是关东的庶族地主豪强崛起,关东群雄追随李渊、李世民父子平定隋末割据势力形成很大能量。玄武门之变这些人不少参与其中。房玄龄、尉迟敬德也立下汗马功劳,李𪟝、秦琼领兵在外,关东群雄势力不可低估,加上太子东宫过来的魏征。长孙无忌选择支持外甥李治,在太宗晚年的夺嫡大战中拔得头筹,关陇集团取得最后的辉煌。

贵族门阀世袭制度,对皇权始终是个威胁,虽然长孙无忌、褚遂良与李𪟝是李世民的托孤大臣,但是科举制的推行让很多庶族地主、寒门学子走上政治舞台。唐高宗李治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的问题上与长孙无忌、褚遂良发生矛盾。李治转而询问一直在外带兵的李𪟝意见时,李𪟝非常巧妙的回答:「此乃皇上家事,何须问臣下。」一下让李治坚定了立武则天当皇后的决心。李𪟝与武则天可能没有太多交集,同样庶族地主出身,让李𪟝本能支持武则天当皇后。长孙无忌出于利益和能长期控制朝政,对门阀士族出身,又不参与朝政的王皇后是坚定支持者。

武则天的权谋非常人可比,从最初通过李治给长孙无忌送金银财宝,给他几个儿子爵位,来讨好长孙无忌,被拒绝。武则天改变策略,把朝堂上长孙无忌的盟友赶走,褚遂良等人被调离外放,大力启用科举出身的南方或关东士子,进一步压制关陇集团。任命许敬宗、李义府来诬告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谋反,长孙无忌在没有审判的情况下被逼自杀。

从宇文护开始关陇集团在当权者眼里就是个威胁,谁当皇帝都不想下面有个集团分享权力。北周、隋唐的统治者都想进一步削弱关陇集团势力。关陇集团内部也进行了反击,隋炀帝杨广就是被关陇集团推翻的。随著长孙无忌的死,关陇集团再无人领衔,湮没在历史舞台中。


先必须回答关陇集团为什么会出现,再来寻找它是什么时候,又为什么会消失,这样才能顺藤摸瓜、追根溯源而不至于掉进坑里去。

熟悉历史的朋友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八柱国」,也就是所谓「五胡乱华」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535—556年);

西魏的统治者、孝文帝的孙子(实际掌控政权的是宇文泰)将「柱国大将军」的称号分封给了下面这八个人: 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等人。这就是「关隆集团」的前身;

关隆集团,说白了就是胡汉民族,以及之间政治联姻形成的统治集团;这个集团内部利益叠加、重合友互相斗争,左右者那一段时间的各国朝政;

比如自西魏到北周、隋、唐的皇室、后族大多都来自八柱国家族:宇文泰的子孙为北周皇族,「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子孙为唐朝皇族,「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忠的子孙为隋朝皇族;

八柱国中佼佼者,名气最大名叫孤独信;此人虽然是自杀身亡,但是其女儿们却一个个不是嫁给了皇帝就是生下了皇帝;

独孤信的长女,嫁给了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 四女,许配给了李虎的儿子李昞; 小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杨忠的儿子杨坚;

宇文毓做了西魏的王,大女儿独孤氏夫贵妻荣,成为王后。宇文毓登基为帝,追封独孤氏为敬皇后;

四女儿当时嫁给李虎的儿子李昞,门当户对。再后来李昞也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唐国公,与独孤氏生了个儿子,名叫李渊;李渊是谁?无用多说;

小女儿的男人是杨坚,此人后来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当时朝中称杨坚、独孤伽罗为「二圣」;

这些人,这些家族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对唐朝初期的政策走向以及人事安排有著巨大的影响力;关陇集团的势力自然而然的就与新兴地主集团,也就是士族集团发生矛盾;

千古一帝的女皇武则天没有这些关陇集团家族的背景,而她的政治野心又必须笼络一大批没有家族背景,自觉自愿听命于她的干部;

怎么样才能打破关陇集团的垄断培植自己的亲信呢?这位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借助于唐朝还处于萌芽时期的「科举制度」,用「开科举士」的方法来培植自己人,抗衡关隆集团;

此消彼长,新的选拔人才制度的日臻成熟,关陇集团的影响力日益衰退;唐朝中期已经不见关陇集团的影响;此时的藩镇却越做越大,成了毒瘤,此事与关陇集团无关,打住。

总之,关陇集团其实就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现象,随著斗转星移,关陇集团也就慢慢消失,而代之而起的就是新兴的地主集团之间以及地主集团与皇族之间的矛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陇集团是什么?

第一

关陇集团是北魏至隋唐时代存在的一支军事贵族集团,他们文武兼备,胡汉结合,掌握著国家的生死存亡,类似于今天的犹太财阀集团,近代的北洋军阀,或者类似于威漫动画里的九头蛇组织。

第二

南北朝并立时期,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都在关陇集团的掌控之中,他们以军队为基础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权以获取家族的最大利益;

最后关陇集团的结果就是隋文帝统一中国的后,割据时代一去不得返,关陇集团的势力慢慢消退,唐朝建立后关陇集团彻底退出政治舞台!


说起关陇集团,就不得不提一下北魏「六镇之乱」。

所谓六镇,即北魏迁都平城之后,为巩固北方疆土而设立的六大军事要塞。当时的六镇地位极其重要,北御柔然,南护京畿,乃北魏命脉之所系,因此,其将领也清一色都是鲜卑贵族,可谓位高权重,实打实的金饭碗。

但好景不长,孝文帝亲政以后,开始大力实行汉化,国都也由平城迁到了洛阳,北魏的重心随之转移至中原一带,六镇地位大打折扣。于是,在洛阳的鲜卑贵族吃香喝辣,不断加深汉化的同时,驻守六镇的土生鲜卑将领只能喝西北风,光鲜亮丽的身份没有了,还变成戍边的穷困破落户,这还了得。

公元524年,混成叫花子的六镇将士一拍即合,群起响应,「六镇起义」爆发!一时间,北魏遍地烽火,政权几乎散架。

而乱世之中,很快也涌现出一名「金庸新」式的「曹操新」人物——尔朱荣。

这位原本的西北羯胡首领,一看形势不对,赶紧招兵买马扩充实力,继而又招降纳叛,挖六镇起义军墙角,几年时间,竟变作威震西北的一方诸侯。而如此枭雄人物,手下当然也不乏猛士,日后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侯景、贺拔岳、高欢、宇文泰等,此时都在其帐下打工。

由此,尔朱荣一边镇压起义,一边扩张势力,最终借口魏明帝之死,挥师洛阳,成功从「曹操新」过渡到了「曹操第二」,有样学样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528年,万俟丑奴在关中称帝,尔朱荣派部下贺拔岳率军征讨,叛乱平息之后,尔朱荣却被自己立的傀儡皇帝所杀,震惊之余,贺拔岳决定不去洛阳凑热闹,转而大力经营关中。这位赖在关中不走的兄弟,正是关陇集团的开山鼻祖。

尔朱荣死后,北魏大权落入高欢手中,鉴于以前还同过事,贺拔岳倒是爽快,积极响应高欢号召,但不要误会,叫大哥只是给足面子而已,关中一切事宜照旧,牢牢掌控在贺拔岳手里。

高欢很不爽,阳奉阴违搞小团体怎么行?恰巧此时,高欢所立的傀儡君主孝武帝也对其心生怨恨,暗中密令贺拔岳铲除高欢,于是,高欢狠下心来,派人离间关中镇将侯莫陈悦,将贺拔岳刺死。刚刚成型的关陇集团失去了顶梁柱,看起来即将灰飞烟灭,关键时刻,一个人站了出来,此人即宇文泰。

如果说贺拔岳是关陇集团的开山鼻祖,那宇文泰就是关陇集团重中之重的奠基人。

接过贺拔岳的大旗,宇文泰先是干掉了侯莫陈悦,稳定住关中大局,继而又整合力量,连年与高欢鏖战,等孝武帝也投奔关中之后,最终形成了与高欢东西鼎立的局面,种种功绩,堪称再造关陇集团。

但宇文泰的重要性还不止于此,日后关陇集团能横行天下,全靠其制定的两条策略,即:治国用汉制,治兵用鲜卑制。

宇文泰一改魏晋以来华夏文明的萎靡风气,大力提倡儒学,讲究真才实干,甚至官制也全盘仿照先秦制定。当时公认的华夏正朔是江左南朝,而宇文泰直接跳过魏晋,用意非常明显,即抢夺华夏正朔权——用承自先秦的儒家学说,压制南朝清谈老庄的魏晋正朔。

这条策略非常成功,一来摒弃了当时浮华的文风,给汉文化注入新鲜活力,二来凝聚人心,对汉人形成强大号召力,逐渐使关陇步入正朔所在区域。

而兵制用鲜卑制度,则体现了宇文泰融合胡汉、慰藉六镇鲜卑的思考。

宇文泰仿鲜卑旧制创立府兵制,即所谓「八柱国」、「十二将军」等职,而府兵制的形成,可以说是鲜卑兵制的一次升华。为拉拢原六镇鲜卑,宇文泰把兵制复古到了鲜卑部落时期,不只让兵士全部照鲜卑习俗跟主帅姓,更让其中的汉人将领也改为鲜卑姓氏,比如李世民家当时就姓「大野」,而杨坚父亲扬忠则叫「普六茹忠」。

这些政策既满足了六镇鲜卑的心理,又将汉人豪强与鲜卑武将绑定为一体,彼此消弭隔阂,不分你我,故关陇集团战斗力大增。

依靠这两大优势,宇文泰在关中混得风生水起,实力不断壮大。而在其死后,宇文家族便篡魏建立北周,经过数十年励精图治,更一举荡平了东边宿敌——高欢家族建立的北齐。关陇集团如出笼猛虎,一统中原,接下来就要饮马长江,结束南北朝乱世了。

而这个名垂青史的任务,落到了关陇集团第三代「执剑人」普六茹坚的手里。

普六茹坚,北周随国公普六茹忠之子,又名杨坚。

杨坚是关陇集团的第二代,这种显赫出身,相比宇文泰、高欢等人,篡起权来要方便得多。当然,也是宇文家族后续乏力,除了周武帝宇文邕之外,一代不如一代。杨坚凭借家族势力和人缘好,取得了大部分关陇集团成员的支持,最终成功走向前台,代周立隋。

如果说宇文泰是关陇集团「胡汉一体」的推动者的话,那杨坚就是关陇集团转变为华夏豪强的最终执行人。

甫一上台,杨坚立即诏复汉姓,下令改姓鲜卑姓氏的汉人全部恢复本姓,又大力革新官制,视汉魏为正统,在宇文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儒学,并去除了府兵制中的鲜卑旧俗,使之变成一种兵农合一的新军制。在复兴汉文化的同时,关陇集团的鲜卑痕迹也越来越少,直至彻底淹没,尽皆融入汉人当中。

而做完这些,隋朝瞬间迸发出了无比的朝气,将魏晋以来的萎靡之风一扫而空,华夏文明步入了蓬勃向上的轨道。至此,隋朝一统天下就真的是大势所趋了。

开皇九年(589年),晋王杨广率军攻破建康,南陈灭亡,隋朝最终结束了三百年乱世。

灭陈之后,杨坚将建康夷为平地,这座承袭了「衣冠南渡」,被公认为华夏正朔的国都毁于一旦,而这也表明了杨坚的态度:尽管江左南朝是魏晋正朔,但货真价实的华夏正朔——是在长安,在洛阳,在我朝气蓬勃的大隋!

从「六镇之乱」走到现在,关陇集团终于到达顶峰,傲视群雄,但正所谓物极必反,接下来,不可避免就要陷入衰亡,而宣判者,正是隋炀帝杨广。

杨广的皇后是江左南朝萧氏之后,从这点即可看出其用意,至于登基之后营建东都,拉拢山东(崤山以东)士族,推进科举,大力提拔南方士人,其目的就更无需多言,无非是要借助山东与南方势力稀释关陇集团,从而达到权力制衡。简而言之,一个强大到足以威胁皇权的关陇集团,不是一个好集团。

但很可惜,杨广虽然雄才大略,却用力过猛踩不住刹车,一著不慎,反被关陇集团吞噬,最终身死国灭,于江都(扬州)缢死,而杀杨广者,关陇集团宇文化及是也。

杨广虽然死了,关陇集团的境遇却并没有好太多,分化已然完成,各方势力风起云涌,其中,尤以「山东豪杰」最为活跃。

某种意义上而言,李渊就是关陇集团推出的代隋人选,但李世民的威望之所以能盖过乃父,并最终打败太子李建成夺得帝位,其重中之重,就是不单取得了关陇成员的支持,更有山东豪杰在背后鼎力相助,像秦叔宝、程咬金等人即个中代表,都是其心腹亲信。将两股强大势力合二为一,李世民想不赢都难。

等李世民登基之后,关陇集团虽算不上有多衰微,但整体呈消解状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山东豪杰与科举寒门的加入,更推进了其瓦解进程。至此,这个曾横行天下的集团,便只能作为一个代号存在。

而真正将关陇集团彻底扼杀的,则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很多人将长孙无忌之死归结为关陇集团最终消亡的象征,是的,长孙无忌确实出身关陇勋贵,但作为一个实体,关陇集团早已虚耗殆尽,就更谈不上有什么象征意义了。事实上,将关陇集团彻底击得烟消云散的,是武则天实行的几项策略——大力推动科举,大力提拔寒门世子。

武则天不只完善了科举制度,更非常重视科举选拔出的人才,往往录取名额多,一经任用便委以重要职务,由此,大量寒门士子得以进入朝廷,成为各方博弈的新力量。

而另一个被人忽视的重要细节,就是首开「武举考试」,不只文官要从考试中得出,武将也须由考试挑选,文官武将一手抓,让寒门士子与门阀士族公平竞争。

这两大政策一下,汉魏以来影响重大的门阀势力就此作古,取而代之的,则是以科举考试为主的「朋党势力」之争,而以家族势力维系的关陇集团,也就不再有死灰复燃的可能。

至此,这个从乱世当中横空出世,将华夏文明带入蓬勃向上轨道的关陇集团,终于被历史所淹没,变成隋唐盛世最光彩夺目之处的阴暗注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