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死于意外,根本就没有来得及指定继承人,就去世了。

秦武王叫嬴荡,是秦惠文王的儿子,秦惠文王就车裂商鞅的那一位国君,秦武王20岁继位为秦王,在位仅三年,秦武王在位期间,攻占了韩国重镇宜阳,打通了秦国直接通往东周都城洛阳的通道,可正是这一行为,导致了秦武王意外身死。

秦武王好武,尤其喜欢大力士,秦国打通了洛阳的通道后,秦武王便率领大力士到洛阳举鼎比武,结果由于举鼎发生意外,秦武王被千斤巨鼎砸断右脚,还没有来得及回家,当天晚上就在洛阳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

秦武王之所以不可能指定秦昭襄王嬴稷为继承人的原因是:

1、秦武王死的时候年仅23岁(虚岁),还没有儿子,哪有这么年轻就指定继承人的?

2、秦武王死的太突然了,来不及指定,从他被鼎砸断右脚到去世不过短短几个小时而已;

3、秦武王死在国都之外,无法指定。

4、秦武王被鼎砸中后,很可能失血过多,没有清醒的头脑,甚至可能都没有醒过来,处于昏迷状态,无法指定。

5、秦武王随身跟随人员都是大力士和武力,没有朝中的政治人员,他们可没有这个觉悟让秦武王在去世之前指定一个继承人。

秦昭襄王嬴稷被立为秦王,并不是秦武王的指定,而是一系列的原因造成的。

嬴稷也是秦惠文王的儿子,是秦武王嬴荡同父异母的弟弟,嬴稷的亲生母亲是宣太后,也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芈八子。

嬴稷之所以能够继位为秦王,来自当时秦国国内和国际双方面的支持。

秦武王赢荡在洛阳去世后,没有儿子,于是嬴荡的弟弟们开始争夺王位,秦惠文王的王后,也就是惠王后联合武王后拥立公子壮欲称秦王,而秦惠文王的小妾芈八子与弟弟魏冉原本是拥立公子芾的。

公子壮是惠王后的儿子,秦武王的亲兄弟,按理说他的继承权最高,而当时的芈八子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公子稷(嬴稷),次子公子芾,三子公子悝,芈八子联合弟弟魏冉与惠王后、武王后及公子壮争权。

当时的公子稷在燕国当人质,而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听说了秦武王去世后,起了干涉秦国内政的想法,想起了秦国还有一个公子在燕国当人质,于是就向燕国说起这事,燕国为了不得罪赵武灵王,也支持了将公子稷送到秦国当秦王的想法。

赵武灵王之所以干涉,是因为希望借且自已的拥立之功,为赵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因为秦国国君如果赵武灵王协助登基的,那么赵武灵王在秦国就会很有话语权,也能获得政治利益,为此赵武灵王还赤裸裸的以武力威胁秦国,必须让嬴稷当秦王,否则会发动战争。

这样的话,赵国、燕国都支持公子稷当秦王,再加上公子稷的母亲芈八子与弟弟魏冉是楚国人,公子稷也有楚国血统,因此也获得了楚国的支持,这样,战国七雄有赵、燕、楚三个国家支持嬴稷当秦王。

秦国国内的惠王后、武王后及公子壮迫于国际压力,只得做出让步,暂时同意让嬴稷即位当上秦王,而芈八子与魏冉也同意嬴稷即位,这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但是公子壮等人并不甘心,在秦昭襄王嬴稷即位的第三年发动叛乱,结果不敌,参与叛乱之人都被诛杀,秦昭襄王也就坐稳了王位。


秦武王屏一口气,喝声「起」那鼎离地半尺,瞬间力尽失手,鼎坠压断胫骨,当天午夜气绝身亡。

秦武王突然离世去且没有子嗣,为了继任者的问题大家产生了分歧:

宣太后想立公子芾;

惠文后想立公子壮;

赵国国王赵雍非要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

最后屈从于赵国的压力,立公子嬴稷为秦王,是为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

秦武王为什么突然过世还得从秦国大将孟贲说起,孟贲是有名的大力士,曾经有一天,在野外看见黑黄两头牛顶在一起,孟贲过去用手分开两头牛,黄牛伏地,黑牛还顶斗不止。惹怒了孟贲,他一手按住黑牛牛头,一手拔出牛角,黑牛立刻死掉。孟贲这样的勇力之士秦武王非常喜欢。

前307年,秦国攻下韩国宜阳,秦武王带著任鄙、孟贲等勇士到宜阳巡视,之后又进入天子国周赧王所在地洛阳,前往太庙观看九鼎。太庙里的九鼎是大禹当年用九州的贡金而铸成,上面分别记载著九州山川人物及贡赋田土之数,足耳都有龙纹,又称「九龙神鼎」。鼎腹有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即九州名)到了周朝迁洛阳。秦武王等人观看九个宝鼎一字排列,甚为壮观,赞叹不已。

秦武王指雍字一鼎说:「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秦武王问任鄙、孟贲说:「你们二位,能否举起此鼎?」

任鄙推辞说:「我只有百钧之力,此鼎重千钧,无法举起。」

孟贲说:「我试试。」

孟贲用两根粗绳系在鼎耳之上,伸开双臂,套入绳索之中,喝道:「起!」那鼎离地半尺,重重砸在地上。由于用力过猛,眼珠向外凸出,眼眶流血。

秦武王说:「虽然勉强举起,也太费力了。你既然能举动,难道寡人举不动?」任鄙劝说:「大王万乘之躯,不可轻试!」秦武王不听,脱下锦袍玉带,大踏步向前,亦将两臂套入绳索中,喝声:「起!」那鼎亦离地半尺。正要迈步,不觉力尽失手,鼎坠于地,正压在武王右脚上,将胫骨压断。当天半夜,气绝而亡死于洛阳,时年23岁。


秦昭襄王真的是秦武王选的接班人吗?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的真相吧。

秦武王是秦国的国君中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之一,他只在这个位子上做了三年便离世了。说起来他的离世也是非常离奇的:因为秦武王自小便长得身材高大,勇猛魁梧,因此他十分喜欢跟人比试武力,以展示自己的力量。这一比却比出了事,他和自己手下的一员猛将孟贲比试举鼎,当他看到孟贲稳稳地举起了大鼎之后,便也想不顾一切地想举起大鼎,他举是举起来了,但是在放下鼎的过程中,却因为不小心砸到了自己的右腿上,顿时昏了过去,几天之后便不治而亡,享年二十三岁。

秦武王死了之后,因为他并没有子嗣,一时之间朝堂中为立谁为国君产生了争执。当时秦武王的弟弟公子稷在燕国做人质,赵武灵王知道后,用计让丞相赵固将他从燕国迎入赵国,再送到秦国去。但是朝中的大臣们反对公子稷继位,后来还是在大将魏冉的支持下,最终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又本称为秦昭王,名稷。他是秦惠文王的儿子,秦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他与秦武王的短命不同,他在秦国国君的位置上一共坐了四十五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之一了。在位初期主要由他的母亲宣太后处理政事,他母亲的弟弟魏冉为丞相。魏冉任命白起为大将,先后战胜了三晋、齐国、和楚国等国家,取得了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郢等地,进步一扩大了秦国的版图。他又在公元前256年消灭了当时的西周国,这为之后秦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昭襄王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聪明才智和雄才大略都得到了充分地施展,可以说他建立的功绩一点都不比后来统一中原的秦始皇差,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秦武王,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可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君王。他没有做出过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他一出生便长得比一般长得孩子高大和强壮,成年之后更是勇猛又力,高大魁梧。他平时也没什么特殊的爱好,就喜好跟人切磋一下武力,因此便养成了他逞强好胜的性格。他也因此十分青睐那些身强力壮的勇士,把他们都留在身边供自己玩乐。就是这样强壮的人,最后却是死于自己的力量之下。

周武王因为年纪轻轻便去世了,因此他并没有子嗣,也没有立下遗诏立谁为君王。在这种情况下,秦国朝野为了君王之位而议论纷纷。这时,赵国的君王赵武灵王知道之后,便用计把在燕国做人质的秦武王的弟弟公子稷送到了秦国。在大将魏冉的支持下,最终他被立为下一代君王,这就是后来建立了赫赫功绩的秦昭襄王。

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即位和秦武王一点关系也没有,也不可能是秦武王指定的继承人。个人观点,欢迎指教!


秦武王嬴荡身为一国之君,居然跟人家比赛举重,结果被重鼎给砸死了。可以说在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像他这样子「奇葩」的国君了。但关于题主所说的秦武王指定秦昭襄王嬴稷为继承人,这一点纯属子虚乌有。毕竟秦武王嬴荡死的意外,根本没来得及指定何人继承他的王位。只是秦武王在他举鼎身亡后,由于当时的他还没有子嗣,这才有机会轮到秦昭襄王嬴稷。

秦武王死的意外,嬴稷能继位,真心不容易!

秦武王嬴荡死后,当时秦国国内可以继承王位的人不止嬴稷一个,毕竟秦武王的兄弟太多了,如秦昭襄王嬴稷、泾阳君嬴芾、公子壮等等。

并且从一开始,嬴稷就不在众臣选举的继承王位的人选之中,再加上此时的嬴稷还尚在燕国为质,甚至连自己的哥哥秦武王嬴荡去世的消息都不知道。

甚至他的母亲芈八子一开始也没有支持嬴稷,而是支持他的弟弟嬴芾,嬴稷虽为芈八子的长子,但嬴稷远在燕国为质,所以芈八子一开始便全力支持自己的次子嬴芾,在加上当时秦武王的生母惠文后支持公子壮,并得到樗里疾的支持。

而此时的嬴稷可以说是没有一个人支持他继承王位。

但是有时候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这个时候赵国出手了,在赵武灵王的护送下嬴稷回到了秦国。并且当时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直接指定要嬴稷来继承王位。

加上因为秦武王嬴荡的意外死亡,秦国国内比较混乱,在这种紧要关头之下秦国不想与日益强大的赵国为敌,所以秦国在迫于赵国方面的压力下,加之嬴稷为芈八子长子的前提条件之下,就这样嬴稷继位了。

可以说没有赵国的话,秦昭襄王根本是没有机会当上秦国国君的。

可以说秦昭襄王嬴稷得以继位,包含了很大成分的运气值,先是秦武王嬴荡自己作死给嬴稷创造了继位的可能性、秦国内部关于继承人的分歧给他争取了时间、赵国的干预成为他继位的筹码!


秦武王临死前为何指定秦昭襄王嬴稷为继承人?

因为秦武王嬴荡死的时候才二十二岁,虽然娶了魏国女子为后,但还没来得及生下儿子。

《史记·秦本纪》:「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

实际上就算秦武王有儿子,但考虑到儿子的年纪肯定非常幼小,也很有可能让弟弟继位。

首先,秦国相对于中原各国来说,地处偏僻,继承制度方面也有些不同。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这两种继承制度都有。

虽然大部分时候是父死子继,但兄终弟及的几率也比其他诸侯国大得多。

从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共经历了37位君主,其中有秦德公,秦成公,秦穆公,秦怀公,秦简公(叔继侄位),秦昭襄王都是兄终弟及。

其次,秦国西有戎狄的威胁,东有其他各诸侯国虎视眈眈,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君主才能稳定局面。

秦国的领土是秦王室带领著秦土上的人们一寸土地一寸血打下来的。历代不乏战死的王侯,比如:

第四任秦仲,「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

第五任秦庄公,「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第九任秦宁公,「十二年,伐荡氏,取之。宁公生十岁立,立十二年卒,葬西山。」宪公在伐荡社戎的时候去世,年仅二十二岁。第二十三任秦躁公,「十三年,义渠来犯,直抵渭南。十四年,躁公死,立其弟怀公为君。」

每次秦国幼主登位就会朝局动荡,为外部所趁,所以。

比如公元前704年,秦宁公突然暴亡,几个儿子都没成年,大臣趁机废掉太子,立秦宁公的幼子,时年才五岁的秦出子为秦公,连续六年内部争斗,最后出子被弑,先前被废掉的太子继位,是为秦武王。

又比如公元前386年,秦惠公病死,他的儿子出公在母亲的扶持下登位,时年两岁,因为其母重用宦官和外戚,在位才两年,就被秦国的宗室推翻,才四岁的出公和其母就被投入渭水溺死。

所以,秦国的王位不是一般人能坐稳的。

幼主继位,不管对秦国还是对幼主来说,都是不利的事情。

最后,秦昭襄王能够在秦武王一众弟弟们脱颖而出,最后登上王位,与其母秦宣太后有密切的关系。

实际上当时的秦昭襄王在继承顺序上并没有任何的优势,一来他人还在燕国为质,二来秦武王嬴荡也有自己的同母弟公子壮在侧,又有秦惠太后和一干大臣的支持。

但是秦昭襄王却得到了其他几个大国的支持,有当时的强国赵国、燕国以及芈八子出身的楚国,最后秦国国内的势力迫于无奈只能让步,迎立了嬴稷为秦王。

所以,秦昭襄王能继位,既是因为秦武王无子,也是因为当时在各大国纵横捭阖间得到的机会,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一点运气,终于让战国最长「待机王」有了上线的机会。


秦武烈王临死前指定秦昭襄王为继承人?提问者又看了哪部电视剧了?如果秦武烈王制定了继承人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季君之乱」了……想必提问者是电视剧看多了,把什么《大秦帝国》《芈月传》都当成真实历史了。

真实历史上,秦昭襄王继承王位与秦武烈王没有半毛钱关系!秦武烈王是秦惠文王的嫡长子,是惠文后的亲生儿子。顺带说一下,惠文后是魏国人,不是芈姝!更不是宣太后同父异母的姐姐!秦昭襄王则是庶出,是宣太后所生,彼时宣太后只是秦惠文王的妾,封号八子。在秦惠文王去世之后,嫡长子秦武烈王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王位,成为了新任秦王。如果历史正常发展,基本上宣太后和秦昭襄王就可以提前退休了。可是,这位秦武烈王偏偏不走寻常路,到周天子家串门都不忘显摆显摆自己「天生神力」,居然在周王畿拿周天子象征权力的九鼎玩游戏!结果,举鼎时一不小心没站稳,让铜鼎把腿给砸断了。那会儿可没有现代骨外科,这种粉碎性骨折直接要了秦武烈王的小命!史载,秦武烈王「绝髌」而亡,身后连一个儿子也没有留下。而且,事起仓促,秦武烈王也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

一听说秦武烈王死了,秦惠文王庶出的儿子们开始坐不住了,一个个摩拳擦掌,都奔著王位来了。就在这个时候,秦武烈王的生母惠文后推出了秦惠文王的庶长子公子壮(季君)。宣太后一见机会来了,也不甘示弱,准备推儿子上位!但是,最初宣太后想到的并不是在外为质的儿子公子稷(秦昭襄王),而是另一个儿子公子芾。惠文后、宣太后两大势力展开了王位角逐。宣太后因为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手握重兵,同时私下里很可能和自己的小叔子樗里疾也达成了某些默契,让樗里疾在这场王位争夺战中保持了「中立」。最终,宣太后渐渐占据了上风。

就在这个时候,年少气盛的赵武灵王(就是让亲儿子活活饿死的那位)也坐不住了。他派人从燕国接回了为质的公子稷(秦昭襄王),并将其送回了秦国。什么情况?赵武灵王这是干嘛?行善积德?您觉得会吗?在护送秦昭襄王回秦的同时,赵武灵王向秦国发出了外交照会:「赵国支持公子稷当秦王,其他一概不认。不行咱就开打!」面对赵武灵王咄咄逼人的态势,惠文后只得妥协、接受既成事实,而宣太后见同样是自己亲儿子,也没有表示反对。就这样,秦昭襄王阴差阳错地当上了新任秦王。

因此,秦昭襄王根本不是秦武烈王指定的继承人!他最应该感谢地应该是赵武灵王,连他妈都没打算让他上位!如果不是赵武灵王横插一杠子,秦昭襄王别说是回国当秦王,恐怕只能继续留在燕国当人质了……在秦昭襄王成为秦王之后,惠文后、公子壮以及秦惠文王的其他几个庶出儿子并不死心,于是联合发动叛乱,想要武力夺权。结果,被宣太后联合自己的弟弟魏冉一举拿下,史称「季君之乱」。惠文后、公子壮被杀,宣太后趁机发难,将秦武王的王后也驱逐回了魏国娘家。自此,宣太后一家独大,成为了无冕秦王。之后,宣太后与其弟弟穰侯魏冉几乎架空了秦昭襄王,宣太后替秦昭襄王做了近四十年的主!直到范雎入秦之后,秦昭襄王才在其协助下驱逐四贵,架空宣太后,最终成为实权秦王!但是,这已经是秦武烈王去世四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简单来说,秦武王并未指定继承人,秦昭襄王的上位是一场王位争夺战的结果。

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族孟说。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史记·秦本纪》

公元前307年,年轻的秦武王因比赛举鼎,失手被鼎砸伤,重伤而亡。王没了,又没有儿子(就算有也是幼子,很难上位),而且还没有指定继承人,王位空悬。

鉴于武王诸弟的年龄,拿一个侄子过继给武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那么新的秦王就只能从武王的弟弟当中产生。

怎么产生呢?总不能是你一票我一票选出来吧,那就只能斗了,斗个你死我活,踏著失败者尸体登顶的那个,就是胜利者。

武王的弟弟不少,究竟谁能成为胜利者?这取决于秦国内外势力的站队。

秦武王去世后,秦国朝堂上有三股势力,一是以惠文后和武王后为首的魏系集团(两后均为魏人),他们推出的继承人是庶长公子壮;二是以芈八子和魏冉为首的楚系集团(芈八子姐弟为楚人),他们推出的继承人是公子稷;三是以秦惠文王弟弟樗里疾为首的宗室。

魏系集团和楚系集团的势力对比非常明显,同时拥有王太后(其实这时候没有王太后的说法,姑且称之)跟王后的魏系集团占据绝对优势,作为后宫位分最高者,惠文后是最有权利选择继承人的。

芈八子的八子只是秦宫妃嫔第四等,高不成低不就,在惠文后和武王后面前根本不够看,尽管其弟魏冉能力很强,在日后的秦国朝堂上大放异彩,但此时并未处于朝堂核心,势力有限,很难说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人物。

此外公子壮身为庶长,肯定已经成年,阅历方面远比公子稷要强,在朝堂上也拥有一定势力。更关键的是,公子稷身为质子还待在燕国,离秦国万里之遥,如果能够回国继位?

在绝对劣势下成功翻盘,楚系集团的秘诀有且只有一个——有外援,这个外援,可能是宗室,也可能是外部势力,更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

对于宗室,最重要的就是「智囊」樗里疾,他是秦国王叔兼右丞相,对王位继承人肯定是能够发表意见的。史书没有记载他的意见,但在公子稷上位后,他「升官」了,地位更高的左丞相甘茂在秦昭襄王元年就出逃至魏国,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是楚系集团对樗里疾的投桃报李。

宗室支持有了,外部势力呢?关于外部势力,《史记》有两种记载。

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于燕,燕人送归,得立。——《史记·秦本纪》

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于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史记·赵本家》

经过秦惠文王的努力,秦国国力早已更上层楼,跻身天下最强一列,考虑到燕国的国力以及它与秦国的距离,燕国送立的可能性很低,更可能的是与秦国接壤且在赵武灵王改革下愈发强大的赵国。秦昭襄王时期还有赵人楼烦入秦为相,由此可见秦昭襄王跟赵国的关系是不一般的。

赵武灵王身为一代有为之君,清楚地看到了送立秦王背后的利益链条,无论成功与否,赵国都有好处。

如果秦国拒绝公子稷入秦,赵国就可以拿这位公子做文章,将之作为攻秦的充分理由,成为秦国长久之患。如果秦国接受公子稷入秦,魏系集团就坐在那,为了君位很可能掀起内乱,这是赵国最想看到的结果。最后就是公子稷稳坐王位,这对赵国来说有好有不好,虽未能搅乱秦国,但也让新的秦王欠了赵国一份恩情,短期内对赵国是大有裨益的。

秦国最终走向了后两种的结合体,即经过内乱后公子稷坐稳了王位,这场内乱就是季君之乱。

季君之乱爆发于前305年,这一年是秦昭襄王二年,公子稷上位都已经一年多了才爆发内乱,那就只能说明魏系集团是是先同意了公子稷继位,之后又觉得不满发动叛乱,期间跨度为一年多。

这也反衬出,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楚系集团逆转为优势,同时又争取到了宗室的支持为了安抚魏系集团,他们向魏系集团做出了一些让步和承诺,成功扶公子稷继位。

至于之后是楚系集团承诺没兑现还是魏系集团得寸进尺,就不需要深究了,反正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楚系集团剿灭了魏系集团,掌握了秦国朝政,宗室也在平定叛乱中获得了利益,可谓各方欢喜。

(昭襄王)二年,彗星见。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史记·秦本纪》

楚系集团崛起后,芈八子成了宣太后,魏冉等也成为了秦国封君进侯的人物。秦昭襄王效仿当年献公报魏的做法,在赵武灵王在位期间与赵国和睦相处,至于之后秦赵相争以及长平之战等等,那就是霸业之君的追求了,何况此时连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都已经去世了。


秦武王17岁继位,23岁因过于自信举鼎而死,前后执政4年多,虽时间短,但对后来的秦国统一却有不小的贡献,攻取宜阳打通秦国和周王室的通道,秦武王死后没有子嗣,也没来得及指定接班人,秦昭襄王的继位完全是宫廷权力斗争的结果。

秦武王虽没子嗣,但弟弟却很多,而且谁都有合法的继承权,没有几个人会想起远在燕国当人质的赢稽,但朝廷上却有一个人能够主导这一切,那就是秦国大将军魏冉,他是赢稽的亲舅舅,前两代君王对他深受信任,秦武王死的时候他又手握兵权,朝中亲信众多,当然朝中还有两个人可以决定继承人,那就是秦惠文王和秦武王的老婆,但是他们身居后宫,又不摄朝政,自然说话就没多大分量,所以魏冉是秦昭襄王继位的最大功臣,这也是他和赢稽的母亲秦宣太后能在赢稽继位后能够把持朝政30多年的原因,前后六次担任丞相一职。地位之高无人能及。


秦武王在位时间很短,秦武王因举鼎深受重伤,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后,便留下遗诏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嬴稷。不过很多人觉得奇怪,嬴稷只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为什么要把王位传给他呢?实际上,传位嬴稷并不是秦武王的本意。秦武王举鼎当晚便气绝身亡,根本就还没来得及留下遗言,而且秦武王去世时只有23岁,并没有嗣子继承。嬴稷则是在与嬴芾、赢壮的争夺中,才坐上了秦王之位。所以这并不是秦武王好心想成全嬴稷,只是嬴稷在群臣的拥立下成为了下一任秦王。此后嬴稷变成秦国最伟大的国君之一秦昭襄王,而且是秦国在位最久的国君,一共55年。而秦武王则是秦国在位最短的国君之一,只有3年时间。不过秦武王看到秦昭襄王为秦国做出的贡献,应该也能心安了。

其实秦武王在位时,还是非常有理想抱负的。秦武王好斗,不喜欢张仪那一套嘴上功夫,所以打算弃用张仪,各国诸侯看张仪不得势,便逐渐放弃连横改为合纵。最后张仪担心自己的安全选择逃出秦国,来到魏国。此后秦武王不耻与六国为伍,既然其他国家都有相国一职,他就偏偏要废掉相国,改称丞相。此后秦国设立左右丞相各一人,由甘茂和樗里疾担任首位左右丞相,甘茂主内樗里疾主外。虽说秦武王好斗,但他也做了不少利民的好事。

秦武王身高体壮,没事就喜欢找人比拼力气,而且还重用了一批秦国的大力士。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来到洛阳参观象征拥有至高权利的九鼎,九鼎是夏、商、周三朝共同奉为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传说夏朝年初,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又命九州牧铸造九鼎,一鼎象征一州,九鼎合聚便是最高权利象征。当时秦武王和孟说打赌,看谁能举起殿前的大鼎,这可是秦武王平时最喜欢干的事,结果大鼎脱手,砸断秦武王胫骨,到了夜晚秦武王便气绝身亡了。

当时秦国正处于上升期,如果这时让其他诸侯国知道秦国国君意外身亡,恐怕会对秦国不利。好在王位交接还算顺利,在燕国做人质的嬴稷被接回秦国,继承王位。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在军事、民生等诸多方面都有著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军事方面的成就无人能够匹敌。当时秦昭襄王重用范雎、白起,著名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襄王晚年发生的,也正是因为秦国打赢了这场至关重要的战役,才帮秦始皇一统六国铺平了道路。

虽然秦武王在位没几年,但好在嬴稷的能力并不差,说不定这还是秦国更好的一个选择。当时秦国连著六个国君都是人种龙凤,这样的秦国实在太难被击败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